主編林必忠介紹《嘿!重慶小面》編寫概況。 記者 劉嵩 攝
華龍網6月25日16時58分訊(首席記者 周夢瑩)「一碗小面,它的麻辣鮮香裡,攪拌著一個城市的生活作料;它的熱氣蒸騰裡,上演著無數重慶人跌宕起伏的一生。」在重慶,小面是山城百姓最掛念的那一口之一。今(25)日,全國首部以「重慶小面」為主題的美食專著《嘿!重慶小面》正式首發。書中不僅介紹了全市小面50強,更有全市各個區縣的小面全攻略。
據介紹,《嘿!重慶小面》系重慶本土小面研究團隊「重慶小面攻略團」創新力作,它從飲食歷史文化入手,定位於實用的商鋪攻略引導,由「重慶小面50強」體驗和實景展示切入,通過團隊歷年來對重慶各個區縣各具代表性的小面的追尋,挖掘出一個個生動鮮活的小面故事,探尋出一段段酸甜苦辣的小面人生,既是適合大眾餐飲需求的美食指南,也是研究重慶小面文化的參考讀物。
"重慶小面"本來是指沒有加肉類的素麵條。現在約定俗成成了人們對重慶所有麵條的統稱。它價廉物美,普及親民,多出現在城鎮的路邊攤、大排檔,主要食材是新鮮加鹼水麵條(或稱鮮溼面或鮮麗),佐料中的花椒與辣椒堪稱重慶小面的「靈魂」。富有層次感的佐料——油鹽醬醋薑末蔥花味精等是其優勢;味道以麻辣味為主,清淡為輔,有牛肉、肥腸、雜醬、豌豆等數十種「澆頭」,另配以青綠時蔬,口感獨特。
在《嘿!重慶小面》一書中,「三十三碗牛肉麵」「奧照面」「龍氏機場豌豆面」「海關對面」「花市豌雜麵」「福半天牛肉麵」等等,都有文圖詳細介紹,那些你知道的或者不知道的麵館,總有一個為你所愛。
據該書主編、重慶市政協文史委副主任、重慶市文史研究會副會長、重慶市小面協會文化總顧問、重慶小面攻略團團長林必忠研究員介紹,「重慶小面攻略團」匯集了重慶本土飲食文化專家、小面工藝傳人、餐飲企業家、網絡達人、媒體人等各界人士,一直致力於打造「重慶小面」公益平臺,不斷推薦重慶各個「旮旯角角」味道十足的「重慶小面」,為同好提供交流之方便。
林必忠介紹,清末民初,「渝菜」開山鼻祖杜小恬在開設的「適中樓」就烹製了「酸菜燴麵」。抗戰時,重慶的飲食業大力發展,1943年,全重慶市(約為現在的主城區)共有餐館1789家,其中麵館有426家,小吃攤點尚不在其列。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重慶市域以小面為主的經營店已達8.3萬多家,從業人員數十萬人,重慶人的小面日消費量為500萬碗以上,小面產業的年產值已達200億。
林必忠表示,現在「重慶小面」的形式是,公司化運作方興未艾,小面培訓機構如「雨後春筍」,其他行業不少精英看好「重慶小面」的商業前景,全國其他城市的「重慶小面」館蜂擁而至,集團化、規模化、產業化逐漸成為時尚,正加速向全國擴展,巨大的產業鏈正在形成。
2013年11月21日,《嘿!小面》在央視紀錄片頻道首播,成了眾多「重慶小面迷」年度最期待的紀錄片;電視專題片《舌尖上的中國》第二部在2014年5月30日的播演、2014年11月28日「孟非的小面」館在南京的開業迎客,更是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讓「重慶小面」在國內掀起了熱潮。2016年5月19日,「重慶市小面協會」成立,迅即於8月18日舉辦「首屆重慶小面產業發展暨標準化高峰論壇」,佔據了足夠的高地;2016年9月28日,「重慶小面攻略團」與「重慶市小面協會」籤訂合作框架協議……行業領軍作用開始凸顯。「重慶小面」,正在中華餐飲界聲名鵲起。
「希望通過大家的努力,在重慶餐飲界的百花園中,培養出一株受人喜愛的『重慶小面』特色之花,為『重慶小面』爭取早日步入『中國十大麵條』之列,增加山城重慶與火鍋並駕齊驅的地標名片盡到綿薄之力!」林必忠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