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仿佛浮在書頁上的一彎殘月,即使你合上書卷,也會在你內心灑下一道道似水光亮;詩詞,仿佛一方小軒窗,窗裡的人對鏡貼花黃,窗外的人早已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詩詞,仿佛一株雨後芭蕉,憂愁的雨滴滑落在黃昏,嘆息聲,隔窗點滴到天明。
提到詩詞,大家往往想到的是唐詩和宋詞,詩歌在唐代達到頂峰,代表了唐代最高文學水平,而往往被忽略的是宋詩相比唐詩也不遑多讓。唐詩尚寫意,宋詩尚寫理,宋詩和唐詩均有著獨特的魅力。
今天,我們來欣賞一首宋代山水詩,其作者被稱為宋詩「開山祖師」,與蘇舜欽齊名,時號「蘇梅」,又與歐陽修並稱「歐梅」。為詩主張寫實,反對西崑體,所作力求平淡、含蓄,對後世詩歌創作影響深遠。他就是梅堯臣,那首詩就是《魯山山行》,全詩如下:
適與野情愜,千山高復低。 好峰隨處改,幽徑獨行迷。
霜落熊升樹,林空鹿飲溪。 人家在何許,雲外一聲雞。
綿延不斷的魯山重巒疊嶂,千峰競秀,高低錯落有致,蔚為壯觀,恰好與我愛好自然景色的情趣相得益彰。
奇駿的山峰隨觀看的角度的變化而變化,我沉醉於獨自在蜿蜒幽深的小路上徜徉的樂趣,也不知自己走到了什麼地方。
霜雪融落,笨拙的熊正在緩慢地向大樹爬去,山林空蕩寂靜,野鹿正在小溪旁飲水。
在這重巒疊嶂之中會有人家居住嗎?正在忖度之際,只聽得遠處雲霧繚繞的山裡傳來了一聲雞鳴。
這首詩是梅堯臣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全詩語言質樸,描寫了詩人深秋時節,林空之時,在魯山中旅行時所見的種種景象。詩人以典型的景物表達了自己的志趣——醉情山水。
從文學藝術角度來看,這首詩運用豐富的意象,動靜結合,描繪了一幅活靈活現的深山秋景圖:通過移步換景手法展現了多姿多彩的深山秋景,又通過「雞」這一意象傳遞出深山之中竟然有人家,使得整幅圖畫有動有靜,有人有物,以極為簡短的語言給人以豐富的想像,內容充實,意境悠遠,實乃山水詩中的佳作。
首聯對於崎嶇的山路地刻畫表明詩人遠離喧囂、寄情山水的志趣,通過攀登險阻連綿的高山,給讀者以精神的振奮。同時「千山高復低」為倒裝句,運用倒裝手法,既突出了愛山的情趣,又顯得跌宕有致,與「愜」字相互呼應一舉奠定了全詩的感情基調。
頷聯進一步寫「山行」。「好峰」之「好」字則包含了詩人的美感,又與「適與野情愜」契合。令詩人情不自禁在「千山」中繼續行走,也繼續欣賞山景。「行」字點題。「徑」與「幽」,「行」與「獨」,契合詩人首聯提到的「野情」,同時與「迷」字相互聯繫,使得全詩字字珠璣。
頸聯「霜落熊升樹,林空鹿飲溪」是千古名句,對仗工整、互文見意,寫「山行」所見的動景。「霜落」則「林空」,既點時,又寫景,至此,全詩既有靜、又有動,動靜結合,生機勃勃。
「人家在何許?雲外一聲雞」收尾,餘味無窮。讓讀者去思考山中是否有人家,人家究竟離自己有多遠?讓讀者去感受詩人聽到雞叫聲時內心的喜悅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