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流亡到鴨綠江邊也要黨爭:朝鮮為何偏愛內鬥?

2020-12-17 網易新聞

與朝鮮王朝事無巨細、義正詞嚴且長達近四百年的激烈黨爭相比,東亞大國的內鬥傳統只得黯然失色。

文|海下

世界上最擅長內鬥的民族,或許是韓國人。

早在日據時期,動輒熱衷探討「國民性」的日本學者即認為,固執、易怒和黨派性是韓民族先天的性格特點。在他們看來,韓國人時間長了總是要內鬥的,「朝鮮人的血液裡混合著深藍色的血液」。


查看大圖

· 怒撕日本國旗的韓國民眾

日本學者的觀點,在現當代仍不難找到「佐證」。縱觀韓國政黨政治的歷史,每當重要選舉前後,都會有一些舊政黨消失,一些新政黨出現,政黨聚散離合極端頻繁,凝聚力奇缺。

據統計,自1945年光復以來,韓國先後出現過500多個政黨,政黨的平均壽命只有三年左右,甚至不足一年。如果一個政黨能存續十年就被稱為「長壽政黨」。

而韓國歷屆總統不得善終的慣例,某種程度上似也說明了內鬥的烈度。


查看大圖

· 李承晚:流放海外。尹普善:監禁。樸正熙:被暗殺。崔圭夏:監禁。全鬥渙:無期徒刑。盧泰愚:監禁。金泳三:驅逐出境。金大中:監禁。盧武鉉:自殺身亡。李明博:15年監禁。樸槿惠:25年監禁

總統託身的政黨也是聚散離合,非常不穩定。樸槿惠所在的大國家黨,前身可追溯到1990年三黨合併而成的民主自由黨,但其後頻繁分化合流,在28年裡,竟改了5次名。2017年樸槿惠東窗事發,「親樸」派退黨出走後,又改稱自由韓國黨。


查看大圖

· 自由韓國黨黨旗。2018年6月韓國地方大選中作為在野黨的自由韓國黨大敗,黨內又經歷了一輪洗牌,下次再改名應該不會很久


事實上,在朝鮮半島歷史中,相似的一幕曾反覆上演。

以「李氏封建王朝」為例,該朝國祚五百年,學術界嚴格斷限的「黨爭」時期就長達二百餘年(1575年—1775年),加上前奏尾聲則接近四百年,時間綿延之久,烈度之大,黨派變幻之紛繁,足令西邊宗主國的東林、閹黨之爭黯然失色。


查看大圖

·東林黨不老實?廠公輕鬆搞定

朝廷不亡,內鬥不止

1592年,農民出身卻野心奇大的日本國關白豐臣秀吉在初步統一日本之後,邁出了他徵服亞洲的第一步:入侵朝鮮。為此日本已準備數年,全國先後動員幾十萬人。

豐成秀吉入侵之前,朝鮮早已探知風聲,並派人出使日本搜集情報。但使團正使黃允吉屬於西人黨,副使金誠一則是南人黨,這種組合很快壞了大事。

回國後向朝廷匯報,黃允吉認為兵禍難免,建議朝廷早作準備,並趕緊報告明朝老大哥;金誠一則偏認為日本彈丸島國不足為慮,隨便報告明朝恐怕會招來是非。


查看大圖

· 朝鮮國王宣祖問及秀吉的相貌如何,黃允吉答「光彩煥發,似具膽略」,金誠一也偏要唱反調:「其眼如鼠,無足可懼」

黨爭內鬥導致的兩種截然相反的報告,讓朝鮮國王宣祖猶豫不決。當時的西人黨失勢,黃允吉的報告最終被忽視,朝鮮朝廷上下都未做像樣的防範。不久,日軍果然渡海席捲而來,朝鮮抵抗很快土崩瓦解,八道領土大半淪陷,戰火燒到鴨綠江邊。

大敵當前,即便已朝不保夕,鴨綠江邊的流亡朝廷仍內鬥不止,朝廷各大黨派抓緊時間彼此彈劾。在明朝支援下,戰爭斷斷續續打了七八年,朝鮮君臣依舊沉陷在黨爭的漩渦,各大派別爭相拉攏明軍將領,也因為黨爭,「神將」李舜臣雖然屢立奇功,卻一直起起落落,仕途坎坷。


查看大圖

· 韓國KBS電視劇《不滅的李舜臣》中的元均。元均與李舜臣交惡,在與北人黨共同構陷李舜臣後取得水軍指揮權,不諳水戰,屢次大敗。隨後朝鮮朝廷不得不再度啟用李舜臣

戰爭結束前夕的1598年,李舜臣在露梁海戰中戰死,以之為靠山的南人黨陷入恐慌。北人黨領袖立即聯合明朝將領丁應泰給朝鮮國王宣祖上疏,彈劾南人黨骨幹柳成龍勾結日本,南人黨應聲垮臺。獲勝的北人黨也沒有消停多久,其內部很快又分出大北派小北派,繼續內鬥傳統。

在事關生死存亡的重大戰爭面前,竟仍能玩出宮鬥劇的效果,禍根早在王朝誕生之初就已種下。

1392年,高麗大將李成桂謀朝篡位,建立朝鮮王朝,隨即導致士人內部分裂。支持李成桂的一派進入朝堂稱為勳舊派,部分心懷不滿的儒生則以節義自勉,選擇歸隱林下,被稱為士林派。不久,朝鮮世祖李瑈又篡奪了侄子的王位,上演朝鮮版靖難之役,這導致勳舊派內部分裂,更多人退出朝廷,加入士林派。


查看大圖

· 1392年,李成桂稱王,明太祖賜予「朝鮮」國號。兩國建立宗藩關係。李成桂改革高麗體制,興儒排佛,引進程朱理學

天長日久,把持朝政的勳舊派逐漸引起國王的不滿。從第九代成宗大王(1469—1494年在位)開始,士林派逐漸獲得重用,與勳舊派分庭抗禮。朝堂纏鬥之下,共爆發四次所謂「士禍」,眾多精英分子死於非命。

在這一過程中,政治鬥爭中的失意者不斷退出朝廷加入士林派,在地方組建書院講學。士林派雖然屢受打擊,但在全國的影響反而越來越大,笑到了最後。勳舊派垮臺後,士林派完全控制了朝政,但失去了共同對手的反對者聯盟並不牢固,很快陷入內訌。


查看大圖

· 朝鮮王朝紹修書院

宣祖八年(1574年),大臣沈義謙與金孝元公開決裂,起因不過是爭一個五品官的主導權,但這一導火線徹底引爆了壓抑已久的矛盾。朝臣被情勢所逼,不得不紛紛選邊站隊。因金孝元住在首都漢城的東面,金孝元一邊的被稱為「東人黨」,而站沈義謙一邊的稱為「西人黨」。這一年是朝鮮正式「黨爭」元年。

隨著時間流逝,黨爭內鬥愈發精細化。東人黨中分化出南人黨和北人黨,北人黨再分大北、小北。大北內部還能分個中北、肉北、骨北三派,小北中又分清小北、濁小北。西人黨內部也不斷派生黨派,仁祖時有清西、勳西、老西、少西之分,肅宗時又分為老論、少論,彼此圍繞一些小事爭論不休。

這樣的黨爭,此後歷經數百年而不斷,當時有一句順口溜形象概括:「東西南北人,骨肉老少論。」此外,朝鮮黨人還特別爭氣,動輒幹預王政、質疑王權正統,甚至廢立君王,這又與宗主國黨爭熱衷依附皇權和權閹的軟骨頭行徑截然不同。

處處甘做宗主國好學生,將「衣冠禮儀不輸中土」作風落實在從學術思想到宮廷禮儀方方面面的朝鮮,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

有文化惹的禍

與明朝扁平化的庶民社會不同,朝鮮是個階級壁壘森嚴的貴族社會,王族之外的臣民分成四個階級:兩班、中人、良民與賤民。四個階層嚴格世襲,互不通婚,只有正妻子女才有繼承父親地位,這與中國社會普遍的諸子平分家產區別極大。

兩班同時也都是大地主,奴婢成群。古代朝鮮更像一種信奉儒家思想的種姓社會。


查看大圖

· 1904年下象棋的朝鮮兩班貴族

在中國,明清時代的科舉往往是庶民實現階層跨越的階梯。但在朝鮮王朝,科舉也淪為了階級進一步固化的工具。

朝鮮的科舉制分為錄用文官的文科舉、錄用武官的武科、以及錄用技術官員的雜科三類,文科舉又分大科(文科)和小科(生員、進士科)。最受重視的大科,報考資格卻只限於兩班子弟,朝廷高層職位由此形同世襲

中國人津津樂道的「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寒門子弟一朝成為天子門生的得意,朝鮮士人很難體會到,自然也遠不如中國學子般懂得感恩,而是熱衷於處處限制王權。

很顯然,李朝帶有鮮明的君主與兩班豪族共治特點。在程朱理學影響下,李朝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政治審美——天下國家的運行不能僅僅依靠專制權力,也應推崇公論,即為民意、天道代言的道德輿論。


查看大圖

· 宋仁宗坐像軸。在中國,道統之說在士人內部很有市場,但只在宋代極少數君主那裡得到過認可,在元明清三代更不見容於官方主旋律。但朝鮮士人把道統發揮成了公論,成為了其主流政治文化的一部分

此外,公論並不局限於廟堂之高,在野士人也可以通過聯名上書的方式來表達公論。但這麼多意見到底哪個是「公論」哪個是「私論」?這實在缺乏明確的判斷標準,於是不可避免地陷入眾說紛紜,攻訐不休,趁著寬鬆的言論環境,士人們紛紛組建政治團體,抱團取暖。


查看大圖

· 電影《南漢山城》裡的朝鮮朝廷,兩班士人咆哮公堂,君主則相對弱勢。換在皇權威重的明朝,罪該杖斃

在野士人團體的凝結核,是書院。

早在朝鮮建國之初,失勢的士林派儒者已紛紛歸隱山林,在各地設私塾,招學生講學。到朝鮮中宗時,大力發展文教事業,又給書院撥發了充裕的經費,其名下往往配以殷實的農莊。此後地方書院蓬勃發展,到宣祖時已經不下一百所。

在雄厚財力和兩班貴族政治威勢支持下的朝鮮書院,相比中國同時代書院有高得多的政治獨立性,上能對抗國家權力,下則佔有大量土地和人口,成為地方士林勢力集團的大本營。

不同士林派別佔據各書院,父子相傳,把同族同鄉的子弟聚集起來教育,形成一種血濃於水、師生之情交錯的黨派集合體。各黨派在政治上得勢便援引同黨,執政於廟堂之上,失勢便回到家鄉的書院,等待下一次機會。在這種書院體系的有力支持下,朝鮮的黨爭自然延綿不絕。


查看大圖

· 紹修書院匾,李滉仿照朱熹「白鹿洞書院」建立「白雲洞書院」,而後被朝鮮國王賜名為「紹修書院」

但為什麼黨派又會一再分裂呢?答案並不複雜。

表面的理念、政見之爭背後,多數人在乎的是權勢和利益。在文官社會,仕途與財富相輔相成。但朝鮮八道畢竟土地有限,政治經濟優越的兩班貴族僧多粥少。當黨爭有了大義名分,分裂內鬥也就是再正常不過的了。

雞飛蛋打,同歸於盡

由於自己的登基差點被黨爭所阻撓,朝鮮第二十一代國王英祖李昑(1694—1776)特別厭惡士大夫以士論、清議、名分論主導的政治運作方式。他主張政治應以君主為中心,加強中央集權,節制黨論。這被稱為蕩平政治。


查看大圖

· 朝鮮第二十一代英祖(1724—1776年在位),抑制士人,停息黨爭,將權力收歸君主,實際終結了士人主導的朋黨政治,卻又造成新的權力集團

以義理道德標榜的士人輿論不再能左右朝政,通過師生門徒鄉黨等關係聚集起來的朋黨也就消亡於無形。在英祖治下,漫長的黨爭最終終結於1775年,這一年,美國獨立戰爭爆發,法國革命也已為期不遠。

讀書人的黨爭退出了歷史舞臺,但朝鮮王朝的內鬥傳統依然後繼有人。

1800年,12歲的幼主純祖即位,大臣金祖淳輔政。第二年,金祖淳就把女兒嫁給了純祖,以「國丈」兼國王「義父」的身份控制了朝政大權。自此,朝鮮進入了近一百年的所謂「勢道政治」,國王身邊外戚和權臣競相專權,時間長達百年。

1880年以後,外國勢力進入朝鮮。長期受到勢道政治壓迫的朝鮮名門貴族,在內部申訴途徑斷絕之下,只得紛紛勾結境外勢力推翻勢道政治。如慶州金氏的金弘集、潘南樸氏的樸泳孝等人選擇親日,潘南樸氏的樸定陽選擇親美,牛峰李氏的李允用、李完用則選擇親俄。

與此同時,針對與清朝的關係,朝鮮政壇還分裂成「事大黨」與「開化黨」,前者堅定地追隨清王朝,後者則主張擺脫宗藩關係,謀求國家獨立。


查看大圖

· 閔妃,即明成皇后,事大黨的代表人物。因屬外戚一派,亦被歸為勢道政治,在位時期評價並不高。其歷史形象因日後韓國民族主義的興盛而崛起

1895年,甲午戰爭的勝負,標誌著開化黨取得了勝利,他們隨即被日本扶植上臺組閣,開始肅清大清的影響。但這不過是又一個悲劇的開始。1910年,朝鮮被日本吞併。

參考文獻:

1. 呂正理,《東亞大歷史》,群言出版社出版,2015

2. 蒲笑微,《朝鮮王朝朋黨政治研究》,延邊大學2016年碩士論文

3. 李巖,《朝鮮朝中期四色黨爭的文化性格,韓國學論文集,第二十二輯

4. 潘暢和,《東亞儒家文化圈的價值衝突——古代朝鮮和日本的儒家文化比較為中心》,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版

5. 姜秀玉、王臻編,朝鮮通史第3冊,延邊大學出版社,2013年

6. 曹中屏,韓國古代兩班制度當議,韓國研究(第十二輯),2014年


本文來源:大象公會 作者:海下 責任編輯:安梁_NN2061

相關焦點

  • 韓媒:朝鮮「脫北者」將在美國建立「流亡政府」
    韓媒:朝鮮「脫北者」將在美國建立「流亡政府」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據韓國《東亞日報》7日報導,該報得到的消息稱,居住在海外的「脫北者」和韓國主要「脫北者」團體計劃於明年上半年在美國成立「朝鮮流亡政府」。
  • 雄赳赳氣昂昂,奔向丹東鴨綠江,不可錯過的海鮮燒烤
    雄赳赳氣昂昂,奔向丹東鴨綠江,不可錯過的海鮮燒烤作為一個純純的東北人,必須要寫一篇關於東北美食和風景的旅遊攻略,那麼首先跟大家介紹的地方就是我們的丹東,有一首歌曲是這樣唱的「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為祖國就是保家鄉
  • 朝鮮新義州和丹東隔江相望,兩岸百姓各自忙什麼?
    朝鮮和我國隔江相望,鴨綠江作為兩國界河,中朝遊客都可以乘船遊覽。遊客乘船遊覽鴨綠江,只要不上岸就不算越境。鴨綠江一邊是我國地級市丹東,一邊是朝鮮平安北道首府新義州。兩座城市雖然相隔很近,但兩岸百姓彼此交往並不多。
  • 鴨綠江邊女人養鴨14年 五百萬鴨蛋非最大收穫
    養蛋鴨第一年沒見到錢,鞠淑珍幾乎要放棄了,好在附近幾個養蛋鴨的鄰居都勸她堅持,「那時候我其實不怎麼相信自己,他們都跟我說第二年就會見到錢了,我相信他們,就又堅持了一年。」就這樣堅持了14年,如今的鞠淑珍蛋鴨數量已經達到了2500隻,一年產蛋40多萬個。
  • 東北自駕清晨在丹東鴨綠江邊逛早市,發現丹東的海鮮還是挺便宜的
    東北自駕清晨在丹東鴨綠江邊逛早市,發現丹東的海鮮還是挺便宜的2018-07-05 14:10自駕/東北>上次東北鴨綠江自駕的起點是丹東,下午到的,當晚客棧的老闆娘就做了一桌美味的丹東海鮮招待我們,於是第二天一大早我們就來到了距離客棧最近的一個小市場來看看丹東的活海鮮。
  • 明代抗倭援朝,日軍初期為何橫掃朝鮮半島,4點原因很重要!
    戰爭初期,日軍所向披靡,橫掃朝鮮半島,僅用時二十餘日就攻下漢城,不到三個月,朝鮮幾乎全境淪陷。當朝鮮國王李昖苦苦哀求明朝出兵時,豐臣秀吉已經在研議qian都北京了。那麼,日軍在戰爭初期為何如此強勢呢?我認為有以下4個方面的原因。
  • 朝鮮第一惡女張禧嬪命運多舛的一生 是環境所迫?還是蒼天捉弄?
    這就不得不提,朝鮮王朝政治的一大特點,即是黨爭政治。黨爭政治源於之前推翻燕山君的中宗反正,並在宣祖時期發展出雛形。當初,黨爭只分為東、西兩派對立爭執,看今日誰在朝廷內得王寵,進而壯大自己黨內勢力,打擊他黨與異己。後來,黨爭越來越嚴重,宮廷大戲也越演越烈,最後分化為四色門閥,即老論、少論、南人黨、北人黨。其中老論乃從西人黨分化而來,朝廷內的黨派鬥爭延續百年且不間斷。
  • 明明是朝鮮王朝龍興之地,為何鹹鏡道卻被官方歧視400多年?
    從圖上可以看到,高麗王朝的疆域比朝鮮王朝要小,而小的正好是東北部這一片,其實,朝鮮半島政權的疆域一開始並不是涵蓋整個朝鮮半島的,現代朝鮮民族起源於朝鮮半島南方的「三韓」部落,
  • 江面窄到僅一步越境跨到朝鮮
    「……」是啊,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要說2021年開年第一個熱詞,獅子覺得是「鴨綠江」沒錯了,絕對的火出圈的三個字。到了唐朝貞觀十九年,也就是645年,才開始被稱為鴨綠江,據說是因為江水又青又綠,看上去像極了鴨頭羽毛的顏色。還有一種比較真實的說法就是,鴨綠江是滿族人的母親江,鴨綠江在滿語中是「邊境」的意思,因為滿族人世世代代生活在這條江邊,對這條江很有敬畏感。
  • 中朝邊境行:隔江眺望朝鮮惠山市,高樓林立,與你想像的一樣嗎?
    中朝邊境秋季採風行,我們從長白朝鮮族自治縣沿著鴨綠江一路南下,經白山的臨江市,到通化的集安市,同時隔著鴨綠江我們也看到了朝鮮的惠山、慈城、滿浦等多座城市,在這些城市之中,長白縣對面的惠山市算是其中最繁華的一座,這組照片是渝帆在長白縣隔著鴨綠江所拍,我們一起來看看惠山的城市面貌,看看與大家想像的是否一樣
  • 這女子堪稱中國版武則天,從普通宮女到朝鮮王妃,最後下場卻很慘
    在以男性為尊的古代,說起中國曾經站在權力巔峰的女性,武則天必然要算作女性的第一人,建立自己的大周王朝,幾乎毀掉了整個唐朝。而一直和我們一衣帶水的朝鮮裡,也同樣有著這樣一位女性,被稱為朝鮮的第一妖婦,下面讓我們一起走近這位充滿傳奇色彩的女人。
  • 朝鮮經濟特區,今冬靜悄悄
    朝鐵礦石出口一天也沒停過2013年12月28日上午,朝鮮位於中朝邊境的平安北道,與大片蕭瑟的工廠區相比,鴨綠江邊的碼頭卻顯得「熱鬧非凡」:從「遼寬277」號渡輪駛下兩輛重型中國卡車直奔鐵礦石已經堆積如山的礦區,朝鮮工人在海關、安全和政府官員指揮下迅速裝車。
  • 豐臣秀吉為何要把朝鮮士兵的耳鼻割下運回日本,還給他們修建耳塚
    《鞍馬蓋寺緣起》中曾記載,延喜一五年利仁將軍在下野國高藏山鎮壓劫匪時,就曾割去敵人的耳朵,並將其作為證據獻給朝廷,因而名聲大振。 到了日本戰國時代,特別是戰國後期,隨著交戰規模的擴大,割耳鼻變得更加流行。 其中原因主要是完整的頭顱太大,無論是割取還是運輸保存都有難度,而耳鼻可以作為頭顱的替代品,易於攜帶和統計,又不易造假。
  • 騎驢找客棧 | 吃在丹東:朝鮮美食大盤點
    丹東,遼寧省地級市,由於東與朝鮮隔江相望,又南臨黃海,以及鴨綠江的故事為人們所熟知。這次不說鴨綠江、不說虎山長城,只簡單盤點一下丹東的美食。這裡由於邊境貿易多且本身朝鮮族人口較多,所以到處都是豐富的鮮族美食和冷域海鮮,這應該是丹東美食的兩大品類。如果在丹東逗留的時間不長,兼顧遊玩和美食,那麼鴨綠江江邊的小吃街是一個不錯的去處。
  • 1950年國慶美國、韓國、蘇聯和朝鮮都送了什麼賀禮?導致我軍入朝
    一場即將燃燒到鴨綠江的戰火已經離我們為時不遠了,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正在高歌猛進向他們的「終點」進軍,對他們來說戰爭勝利也只是時間的問題了!那麼,就在我國舉國歡慶的期間,作為鄰國的這些國家以及美國都送上了什麼「賀禮」呢?這些「賀禮」又都意味著什麼呢?
  • 假若臺灣守不住,蔣介石將會流亡到哪裡,答案讓人出乎意料
    其實蔣介石此行有兩個真正目的: 目的一、讓菲律賓總統季裡諾幫他向美國求情,將臺灣劃入美國西太平洋的戰略防線內,以保障臺灣未來的安全。雖然季裡諾力挺蔣介石的建議,但此時的美國總統杜魯門早已不對蔣介石報以希望了,所以季裡諾心有餘而力不足。
  • 騎驢找客棧|吃在丹東:朝鮮美食大盤點
    如果在丹東逗留的時間不長,兼顧遊玩和美食,那麼鴨綠江江邊的小吃街是一個不錯的去處。朝鮮冷麵。這算是朝鮮美食的經典了。一般分為蕎麥和小麥麵制兩種,一黑一黃。麵條的筋道是一方面,湯底更重要。一般是牛肉湯或者是雞湯,要冰鎮得恰到好處。
  • 朝鮮末代國王是如何駕崩的?|地球知識局
    在朝鮮半島的統治史上,朝鮮高宗李的身份有些特殊。他既可以被認為是朝鮮最後一個王朝李氏王朝的最後一任國王,也是大韓帝國的第一位皇帝。在風雨飄搖的19世紀末20世紀初,這位身兼末代國王和開國皇帝雙重身份的朝鮮尊貴之主,卻幾乎沒能得到把握自己命運的機會。從繼承大寶,到被迫禪位,甚至含恨而死,俱是在他人安排之下。
  • 對我國友善的元首,在被迫流亡之時,為何沒選擇中國作為流亡地?
    但要說到和中國關係最為友好的國家,那麼一定得是巴基斯坦了。巴基斯坦和中國的關係一直非常友好,即使他們國內時局動蕩,但當新的首領上位後也會選擇和中國繼續建交。而他們國家也由於鬥爭激烈,所以總統算是比較高風險的職位。曾經,對我國友善的元首,在被迫流亡之時,為何沒選擇中國作為流亡地?那麼他到底是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