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不僅是知識中很有價值的一部分,而且還打開了通向其他許多部分的門徑,並為許多科學領域提供了材料——休謨(英)
文章類型/歷史見聞
字數|825,閱讀約2分鐘
每年高考放榜後,各省的文理科狀元都成為萬眾矚目的焦點。當然,各省的高考狀元也成為清華北大等名校追捧的對象。負責招生的老師往往在分數一出來就來到狀元家中。他們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甚至希望以現金獎勵的形式報考自己所代表的大學。
如今的高考狀元都是由國內著名大學隨機抽取的。那麼古代科舉制度中的狀元呢?「學而優則仕」,這是古代文人心目中根深蒂固的觀念。讀書就是做官,做官是讀書人考科舉的首選。
目前高考狀元只是各省狀元。每年文理科各1人,全國共60人左右。而古代科舉制度一般三年舉行一次,只有一個狀元。狀元,殿試考取第一名的一個人。
與目前科舉制的狀元相比,難度是幾何級的倍數,要經歷子弟生,大學試,鄉試,會試,殿試五個階段。這比今天千軍萬馬過獨木橋還難幾分。如此辛苦得狀元,他們會不會被授予官職?
古代得了狀元後,絕大多數通常都被授予翰林院執筆。這是一個來自六個等級的官職。它的主要陣地是修國史,錄事實,記錄皇帝的言行。一般來說,國子監相當於皇帝的親信大臣和秘書。
有人可能會納悶,開了狀元,就做個六級小官?的確,這個六級院士書院相當於現在的地區水平。但是,我們不能忽視一點。這個位置最接近皇帝。狀元從一開始就進入了封建社會的權力核心。這是最大的好處。
比如,明代就有「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的傳統。此外,古代的宰輔,內閣大臣等關鍵官職,也往往從國子監中挑選。所以狀元郎初入翰林院,比底層六品官要領先一大步。
而「探花」和「榜眼」則被授予「翰林院編修」,並被任命為七官職,相當於現在的縣令職位。這兩個人做的官,是地地道道的七品芝麻官。
一個狀元郎成為國子監的秀才後,如果運氣不是太差,不到二十年就可以當上大臣或入閣。要知道,在古代封建官僚體制下,升遷的速度也是很快的。
參考資料:《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研究》
路是腳踏出來的,歷史是人寫出來的。人的每一步行動都在書寫自己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