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公眾號「芯浪潮」,轉載請聯繫「芯浪潮」
ID |chipreport
作者 | 十年打漁
手機的一億像素和中畫幅相機的一億像素的區別,就好比是一億個桌球和一億個籃球。那麼一億像素沒用嗎?
從 2018 年的 1940 萬臺,對比歷史高位 2010 年的 1.21 億臺,全球數位相機市場縮水了超過六分之五。而 2010,正是 iPhone 4 發布的年份,這一年 iPhone 首次用上 500 萬像素攝像頭;同樣是這一年,一個名叫 Instagram 的圖片社交 app 誕生了。
面對手機攝影的強大攻勢,相機行業節節敗退,智慧型手機的迅速壯大幾乎摧毀了大半個相機市場。2010年之後,相機銷量幾乎是斷崖式地下滑,2010年,全球相機的銷量是12150萬臺,等到了2016年便只剩下了一個零頭——2420萬臺。但是相比之下,可更換鏡頭相機的銷量僅僅是從1290萬下降到1160萬,可換鏡相機雖說隨即跟著下滑,但仍在 1000 萬臺以上站穩。
可以看出,被智慧型手機擠出局的,大部分品類屬於微單,攝影愛好者及攝影師還是更偏愛相機。
消費者從來沒有想過自己需要一款什麼樣的產品,換機的動力大多數時候都在對於數據的追捧之中,至於一億像素能幹什麼卻很少有人知道。目前手機陣營像素最高的小米cc9 Pro官方數據是10800萬,而最近剛剛發布的佳能1Dx3專業級全畫幅單反僅僅有2010萬像素,中間的差異不言自明。
可能小米自己也沒指望小米cc9 Pro能賣多少,只是向大多數消費者輸送一個消息——小米是第一個像素達到一億這個節點的,在此之後消費者對像素的追捧又瘋狂了一層。就這樣,小米及其他廠商們輕鬆完成了對消費者的教育,手機的價格也再一次爬升到了三千檔。當年以一人之力把整個手機行業價格壓到抬不起頭來的小米,如今也可以昂首邁向「高端機」行列。
那麼一億像素的優勢在哪呢?對於拍照設備來說,圖像傳感器就相當於人的眼睛,圖像傳感器的好壞,基本上可以決定照片的好壞。但受限於手機的體積,手機上圖像傳感器的尺寸不能放大。比如我們平時說的,相機2000萬像素就是指圖像傳感器上有2000萬個感光點。拍照時,感光點記錄下光線的明暗和顏色,生成一個像素,最終所有的像素共同組成一張照片。所以像素(感光點)越多,拍出來的照片放大後就越清晰。
決定成像效果的另一個因素是——像素的大小。
對於同一個圖像傳感器,我們可以把它分割出2000萬個感光點,也可以分割4000萬個感光點。這樣雖然感光點數量多了,但每個感光點的面積卻變小了,所以每個像素對於光線的感知和捕捉能力都會有相對應程度的削弱,這將直接影響到暗光環境下的成像效果。手機成像所作出的這個妥協,只能通過後期AI修飾或者多重曝光來補足,這便是所謂「底大一級壓死人」。
至於手機為什麼不能取代單反,現在就容易解釋多了——手機的一億像素和中畫幅相機的一億像素的區別,就好比是一億個桌球和一億個籃球。那麼一億像素沒用嗎?
有用,但不實用。
一億像素的優勢在於細節表現力。在光線充足的情況下依舊可以帶來圖像豐富的細節,其優勢在於經得住裁切,這裡需要關聯另外一個名詞——變焦。單反有長槍短炮,而單反只有8mm的厚度,如何實現變焦呢?機身內的輕微光學變焦和裁切,所謂數碼變焦,其本質就是裁切。一億像素意味更高程度的數碼變焦。在實際情況中,一億像素之間的較量是這樣的:
對於大部分消費者來說,手機僅僅是一個拍照記錄生活的工具,所以並不存在所謂手機吊打不吊打單反。手機廠商難道不知道,8毫米厚的手機永遠不可能打得過單反這樣可以變焦的巨無霸,只不過是很簡單的營銷手段,如果問你要不要蘋果,你有百分之五十的概率選擇不買,但是要是問你要蘋果還是要橘子,大多數人大概率會買。
但是無論橘子還是蘋果,大多數消費者買了並沒有好好利用起來,最在意「三攝」還是「四攝」的時候可能就是你付錢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