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方志四川」!
一段扶貧往事
雷仕忠
到2020年10月,庭院裡的那盆芍藥花就整整陪伴我32年了!每每看到她那枝繁葉茂的勃勃英姿,當年那段扶貧往事便不由自主浮上腦際。
1988年,崇慶縣街子鄉(今崇州市街子鎮)石樑村黨支部書記蔣子林和村委會主任樊瑞良送給作者的芍藥花,32年後仍長勢良好(雷仕忠 供圖)
1988年,我在中共崇慶縣(今崇州市)委宣傳部工作,任副部長。當時,縣委對全縣370餘個村進行摸底調查後,確定了12個經濟發展最差、1987年人均年收入只有410元—550元的村為貧困村。這12個村是:燎原鄉梓樂村和紫竹村,街子鄉石樑村(即現在的古寺村),道明鄉昇平村、紅旗村和興隆村,西山鄉石子村和正西村,東關鄉花園村、花紅村和蓮花村,何家鄉天泉村。按縣委統一安排,各部門落實相關人員負責幫扶這12個貧困村脫貧。我被委派到街子鄉(今街子鎮)石樑村負責幫扶工作。
這個村地處山區。1987年全村人均收入410元,在12個貧困村中倒數第一,堪稱貧甲全縣!之前我因到古寺和與石樑村接壤的蓮經村考察旅遊業,多次路過石樑村,對這裡的地理位置、氣候、生態環境比較了解。所以,一接到任務,我很快就形成了初步工作計劃。
儘管我出身農民家庭,又經常跑農村,對農村工作還算比較熟悉,但為了能使扶貧工作收到實效,仍然決定臨時請一下在山區鄉鎮當過多年鄉黨委書記、後調任縣科委當主任的牟松懋進行技術指導,希望他能在山區工作和科學扶貧上給我多多指點。他欣然應允。
1988年4月中旬的一天,我倆來到石樑村黨支部書記、退伍軍人蔣子林家。我在向蔣子林和村主任樊瑞良道明來意後,請他倆簡要介紹全村的基本情況。他們在介紹時,我們不時插話,一起探詢、討論發展村經濟、增加村民收入的問題。由於早有準備,指向明確,不用花很長時間,很快理清了頭緒,心裡有了譜。
我綜合大家的建議意見和形成的共識,談了三層意思:首先,村幹部要振作精神,要用紮實為村民辦實事的行動,取得村民信任,從而樹立威信,帶領大家脫貧致富。其次,針對本村無資金和條件興辦村辦企業的現狀,應堅定、主動適應市場需求,著力抓好種植業和養殖業不動搖,待以後有條件了,還可發展旅遊業。第三,針對本村與平壩地區比較,氣溫偏低、水田少旱地較多的特點,擴大返季蔬菜種植,儘量在玉米地裡多套種山黃瓜,在房前屋後和零星空地上大量栽種土耳瓜,形成規模。待山黃瓜、土耳瓜成熟上市時,恰好是平壩地區秋收大忙和蔬菜生產的淡季,市場需求量大,根本不愁銷售,這就把特點轉化為了商品優勢。要認定這是一條短平快、吹糠見米的增收項目,能快速有效提振全體村民依靠自身力量脫貧的信心。
前不久,作者雷仕忠(中)與早已退休的原街子鄉石樑村書記蔣子林(左)、樊瑞良(古寺村原村委會主任、後在支部書記位上退休)在當年栽種土耳瓜遺址前回憶脫貧經歷(雷仕忠 供圖)
蔣書記和樊主任聽後面露難色地說,集中力量動員家家戶戶擴大山黃瓜、土耳瓜的種植,符合本地實際,容易辦到。但根據他們的經驗,沒有進口複合肥,產量肯定拿不上去。我說,國產的也可以嘛!他倆搖頭,強調說進口的質量好,價格低,一棵山黃瓜腳下塞七八顆複合肥,就穩找大吃。最大的難題是進口複合肥的貨源特別緊缺,他們嘗試過無數次,都是空手而歸。我當即表示一定把這事放在心上,盡最大努力去試試,爭取幫上忙。
主要的事情確定下來了,兩位村幹部隨即邀請我們去看看他們村的專業戶。我當即婉拒說:「這事還是留在以後再說吧。今天其他的什麼東西都不看了,你們就帶我們看看你們村最貧困的農戶吧!」
十來分鐘後,他倆帶我們來到了村民吳某某(已去世,此處隱去實名以示尊重)父子倆的家。
天哪,這哪裡稱得上是「家」!哪裡像是人住的地方!原來,吳家父子沒有房子,無奈只能寄住在村裡的公共儲糞坑房內。這糞坑房連門都沒有一扇。房四周是一人多高的泥磚牆,泥磚牆上方沒有一點點遮攔,風從四方直往裡灌。房裡進門的一端是一個大大的糞坑,另一端有一眼單鍋灶。糞坑和灶之間的泥巴地上鋪了一層穀草,穀草上有一床大窟窿小眼、又黑又髒的爛棉絮,連枕頭也沒有一個!這就是吳氏父子天天睡的「床」!灶上,胡亂擺放著幾個碗,有兩個很扯眼球的新碗,也是春節時鄰居送給他父子倆的。僅有的一口鍋,半腰上還有個大洞。父子倆最值錢的東西要數那個為防老鼠高高懸掛起的小布口袋,裡面裝有大約三五斤玉米面。毫無疑問,這就是他們用以果腹的口糧了。我們一行按當時的最高市價估算了又估算,父子倆所有的家產頂多值不到10塊錢!看著這慘狀,真的好令人揪心啊!
不幸的人似乎總會遇到不幸的事。這家人的頂梁柱吳某某是一個老實巴交、特別本分的窮苦農民,既不善言辭,又不會持家。其妻體弱多病,生子後又再患上精神障礙方面的疾病,無錢醫治,病情一年年加重,最終無奈地悲慘離去。真是屋漏偏遭連夜雨,船破又遇頂頭風。吳某某在接二連三的厄運打擊下,整天悶悶不樂,從不對人倒苦水的他,在妻子離世後更加寡言少語,更顯遲鈍木訥,就這樣默默地承受著命運的擺布。左鄰右舍見了無不唏噓,但大家的日子都過得緊巴巴的,沒奈何,只能,也僅僅只能投去同情的目光。
我們挪著沉重的腳步,慢慢離開了吳家。我和牟主任婉拒了兩位村幹部吃午飯後再走的盛情,匆匆來到鎮政府,把情況同鎮領導交流完後,已是下午1點鐘了,於是順便在政府食堂吃了午飯。
返程途中,我同牟主任繼續深入探討靠什麼幫助石樑村脫貧的問題。我說,我們的能力和作用都非常非常有限,外因還得通過村幹部的內因起作用。很關鍵的一條是要激發出他們自身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唱主角,多出面,多幹事。通過為村民辦實事來樹立威信,做到說話有人聽,做事有人幫。上下一心了,就不愁改變不了貧困面貌!牟主任說:「我也是這個思路,畢竟我們還有本職工作,時間和精力都很有限,村幹部才是不走的工作隊,這個村要脫貧,關鍵還是要靠村幹部,我們只能儘量多做點幫忙搭手的工作。」毋容置疑,我倆的心都想到了一塊。
一年之計在於春,春光一刻值千金。有責任就要有擔當,我一點都不敢怠慢。為了給石樑村落實栽種蔬菜急需的進口複合肥,我首先找到生資公司經理喻文忠。他說,國產複合肥貨源都很緊俏,進口的就更難採購到了。當聽說我們是為扶持貧困村打算購買進口複合肥時,他當即表態:這要全力支持!馬上安排人查庫存。在摸清庫存還有從丹麥進口的3噸複合肥後,當即拍板以計劃內價格,一斤不留全部給石樑村,並派車及時把複合肥直接送到了街子。後來,街子供銷社幹部都羨慕地說,我們都難得採購到一次進口複合肥,這石樑村真有能耐啊!
村民們看著到手的進口優質肥料,價格卻只有國產的一半,仿佛已把增收的希望緊緊捏在了自己手裡,情緒一下高漲起來,對村幹部們也另眼相看了,連連稱讚村幹部是為大家操心辦實事的好幹部。
不用多動員,村民們把大力擴種返季蔬菜的計劃很快就落到了實處。
當時,石樑村像多數農村一樣,想召集齊村民小組長開一次會都很難,更談不上召開村民大會了。為了幫助他們解決這個問題,我把春節期間幫新華社四川分社賣掛曆得到的900來元勞務費,交給石樑村去購買了一套廣播器材,安裝上幾隻大喇叭,方便村幹部利用廣播宣傳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宣講科學種田知識,動員村民大力栽種返季蔬菜,基本解決了無法召集村民開會的問題。慢慢地,村黨支部和村委會對村民的領導力、影響力和凝聚力都逐漸增強了,幹啥都有一種得心應手、左右逢源的感覺。
吳氏父子極度貧困的狀況時時浮現在我們腦海裡,如何幫助這父子倆儘快脫貧一直是我們放心不下的事。牟主任後來還把吳氏父子的狀況在老年大學講了講,想在學員中開展一次募捐活動。吳氏父子的慘狀贏得學員們的廣泛同情,學員們紛紛表示要捐款。但因校務委員會不同意在學員中搞這類募捐活動,最終未能付諸實施。牟主任仍時時想著石樑村的事,不時給石樑村送去一些介紹返季蔬菜種植的技術資料和瓜豆良種種子。
我也一直思忖著通過什麼方法能幫吳氏父子做點實事。有一天,我找到民政局一位局長,詳細述說了吳氏父子的赤貧景況,請他們派人去街子調查調查,看看能不能根據實際情況提供一些具體實在的幫助。這位局長一口應承了下來。後來,民政局的同志在對吳氏父子進行入戶調查時,也很受震動,很快提出了幫助吳氏父子的具體方案,並完成了方案的相關報批手續。時隔不久,在民政局幫助下,有關部門就為吳氏父子新修了兩間新房。
吳氏父子終於搬進了新居,總算過上有尊嚴的生活。儘管他們日子過得仍然十分清苦,仍然寡言少語,但細心的人仍時不時可見到他們臉上會露出一絲絲不易察覺的笑容。
在幫助石樑村脫貧的過程中,我始終保持低調,不動聲色、腳踏實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時至今日,也只有幾個人知道這背後的一串串故事。我想,只要村民們知道村支部和村委會時時在為他們辦實事,在帶領他們努力發展經濟,從而與村支部和村委會同心同德努力幹,也就心滿意足了。
作者雷仕忠(左)與已退休25年、現年86歲的原崇州市科委主任牟松懋合影(董建軍 攝)
轉眼,秋收已過去了好些天。一天,石樑村支部書記蔣子林、村委會主任樊瑞良滿臉喜氣來到縣委找到我說,他們村種植返季蔬菜獲得大豐收,收的菜好賣得很,一戶可增收幾千元,許多村民時來運轉,精神面貌大變,現在全村上下一條心,摘掉貧困村帽子的勁頭越來越大!他倆還從自家地裡摘了幾斤蜜橘送我嘗嘗,又特意給我送了一株當地山上生長的芍藥花。我當即把這株芍藥花精心栽到花盆裡,每年夏天,都要開出滿枝潔白無瑕的花朵,非常漂亮。彈指一揮間,32年過去了,這株芍藥花仍然長得非常茂盛。
一年後的1989年春,我看到一份縣委組織部發的12個貧困村脫貧工作總結報告。其中,有段文字專門肯定了石樑村的顯著變化,明確說石樑村不僅脫掉了貧困帽子,還進入了先進行列。
嘗到了甜頭後,石樑村黨支部和村委會在總結成功經驗的基礎上,穩紮穩打繼續堅持不懈抓返季蔬菜種植,很快上了規模,拓展了市場,遠銷到成都、重慶甚至西藏等地,收入年年大幅增加,還破天荒地湧現了以村黨支部書記蔣子林為首的一批萬元戶。兩年後,村黨支部又被中共成都市委評為成都市先進黨支部。在成都市委召開的表彰會上,村支部書記蔣子林自豪地從成都市委領導手中接過了獎狀。據蔣子林講,崇慶縣12個貧困村中,唯有石樑村黨支部和何家鄉天泉村黨支部獲得這一殊榮。
32 年前,我們在當時特定歷史條件和經濟發展水平下的這段扶貧親身經歷,和現在開展的扶貧攻堅戰相比,當然只能算是做了一些雞毛蒜皮的完全應該做的事。但這畢竟是一段歷史,一段令人難忘的幫扶情啊!
2020年4月,作者雷仕忠(前右)在街子鎮古寺村參觀時,古寺村原村委會主任、後在支部書記位上退休的樊瑞良(左)介紹古寺村如今的巨大變化(董建軍 攝)
今年是全國脫貧攻堅戰的決勝年,全國人民儘管承受著繁重的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任務的巨大壓力,但仍昂首闊步信心滿滿決戰脫貧攻堅不動瑤,打勝了一場脫貧攻堅的漂亮仗,譜寫了人類脫貧攻關的新篇章。這樣偉大的成就,必將載入人類發展史冊!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文/圖:雷仕忠(80歲,中共崇州市委宣傳部退休幹部)
方志四川部分圖片、音視頻來自網際網路,僅為傳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圖片、音視頻版權歸原作者或媒體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