裡仁思想,儒家「仁」思想的衍生(上)

2020-12-17 黃屋獅

仁,作為儒家的基本理念之一,已隨著儒家思想的流傳和鞏固滲人了中華民族的血脈之中。然而,正是由於其流傳,才面臨著源初面目走樣的危險;正由於其鞏固,才可能導致思想活力的失落。因此,追問仁就並非是多此一舉。同時,這種追問也不僅是出於一種學術研究上的復古愛好和對某個已經過去的歷史事實的無端好奇,而是有其現實意義的。出去困惑,恢復中國傳統思想的活力,才能使國人真正地繼承傳統、據有傳統,從而為過上一種有根基的現實生活、獲得一種有承託的未來憧憬來奠基。

仁並非是一種外在的、當下擺在那裡有待認識的現成之物。人和仁並非如兩個現成的對象那樣有一種現成的關係,而是共同生發、相互維持的。人與仁被孔子所說的「裡」維繫在了一起。此處的「裡」不能理解為一種空間關係,而應看作源發的棲居關係。「裡仁」體現出了一種人與仁之間的本質關係。海德格爾曾經表示:在最古老的德語中,buan—詞意味著棲居,同時這個詞也是現代德語中的「是」,因此「我是」、「你是」的原本意義就是「我居住」、「你居住」等等。「居」與「裡」在中國傳統語境中指引了一種非判斷式的對於人之所是的理解。

如果對「裡仁」進行更為具體的分析,可以看出:第一,「裡仁」的說法提示著仁的親身性、切近性和本己性。因為居住必然是親身躬行的,仁可以為人提供出從之所出並向之所歸的安心之所。人依眷並親近於仁,因此才能夠「仁者安仁」。第二,「裡仁」思想體現了仁的未既性「裡」並不是一種既定的空間關係,即某現成之物存在於另一現成之物之中,而是說一種源發性的棲居關係,孔子所說「仁者安仁」「依於仁」、「親仁」,都是對這種棲居關係的描述。這種「安」與「依」將人帶人仁的先於現成化的原始維度之中。第三,「裡仁」還指示著一種不斷履踐的時間性。因為只有長久地依寓其中,才可以稱為「裡」。我們就從這個重維度著手,來對孔子的「裡仁」思想更深入的學習談索。

對於仁的追問並非是標新立異,早在孔子在世之時就多有弟子問仁之事。在《論語》中共記有七處,分別為:顏淵問仁、仲弓問仁、司馬牛問仁;子張問仁;還有樊遲的三度問仁。

從孔子的回答中,可以明顯看出兩點:第一,同樣是問仁,孔子的回答各各不同。不僅是對不同弟子的回答不同,而且對同一弟子的幾次發問之回答也不同。第二,孔子所回答的,都不是對作為具體對象的仁的規定,而是說在怎樣的實行與踐行之中能達到仁、成就仁。簡單來說,就是孔子回答的不是仁的「是什麼」,而是仁的「怎麼」和「如何」。

文/"黃屋獅「素材來源於網絡,由"黃屋獅「編輯並首發於百家號。轉載請註明來自百家號"黃屋獅「。

相關焦點

  • 裡仁思想,儒家「仁」思想的衍生(下)
    繼而回答的方式作為「行」,與作為「言」的回答的內容一起,使孔子的仁之領會彰顯出來。同時,這種答的方式又是被發問所引發的,因此,應先來看一下「問」這種形式。眾所周知,《論語》中記錄的孔子的言論,有相當的比例是由其弟子或其他人的發問所引出的。這一現象是隨意的嗎?這是一種巧合,還是一種內在的必然性?
  • 儒家的核心思想「仁」是什麼?
    圖片來自網絡儒家的「仁」是什麼「仁」是儒家最基本的社會倫理範疇,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其他的禮、義、廉、恥、孝、悌、忠、信等無不圍繞仁展開,三綱五常是儒家倡導的基本社會倫理準則,而「仁」是五常之首的地位。所以,了解儒家思想,首先就要理解儒家的「仁」的基本涵義。「仁」的本意是親和的意思,指人和人之間互相親愛。《說文解字》仁,親也。孔子明確提出:仁者,愛人。儒家認為應當用「仁」來處理倫理社會關係,主張人和人之間應該互相尊重、互助和友善,而孝悌則是「仁」的根本。在孔子看來,人應該友愛大眾,親近賢德的人(《論語·學而》)。
  •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禮」還是「仁」
    教師的繼續教育每年都有,老師們在網絡上可以與教育專家來一次思想的溝通,這保證了教師們每時每刻都能學到最前沿的教育理論和技術,這是非常有好處的。這幾天我登陸中國教師教育網,選了山東曲阜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袁梅老師的課《國學與教師禮儀》,袁梅老師是文學博士,碩士生導師,看了她的介紹,我很欽佩她。
  • 快速了解儒家思想中「仁」的基本內涵和影響
    「仁」學基本內涵:仁者「愛人」,「仁者人也」。仁的基本形式是「愛人」,要求將人作為人來看待,人不是奴隸,強調了人有愛和尊重的需求。孔子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將「仁」確定為最基本的社會關係準則,並圍繞「愛人」的內涵,構造出了仁學的思想體系。仁愛是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在後來的則成為整個儒家文化的中心範疇。
  • 中庸的思想淵源,以及與仁、中和的關係
    特別是「中庸」與儒家核心思想「仁」的關係、與「至德」與「中和」這些儒家哲學重要範疇的關係很難統貫起來。因此把這些基本範疇梳理清楚是學習儒家哲學入門之基。卻是一種極難達到的至德境界(學生認為這種境界更多的是仁人君子能做到的將中庸的方法與仁德的結合,不是道德的最高境界)。郭齊勇先生和馮達文先生在《新編中國哲學史》中說:「從「仁」衍生出來的道德要求與道德規範,處理的都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這當中存在著一個如何把握「度」的問題。有鑑於此,孔子提出「中庸」的概念,將其作為道德的最高要求。」
  • 《論語》所體現的道家仁的思想
    仁是孔子學說的中心,它來自固有的道德,是君子的固有人格。仁是禮樂所由之本,不知禮樂無以為君子,「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論語·八佾篇》)所以君子要立志恢復禮樂制度,即「克己復禮為仁。」
  • 什麼是儒家?儒家思想是如何包羅萬象的?
    ,或許在後世看來,它們自從融合了佛道兩家的思想後已經成為了獨立的哲學分類並不是儒家。那麼究竟儒家思想是什麼呢?這些分支到底是不是儒家呢?得從孔子和儒家開始說。儒的解釋有很多,有說柔的,有說術的,甚至在《周禮》中也有提到道的。但從孔子的畢生追求和《論語》中來看,儒家的本義是兩個,一個是仁義,一個是禮樂。這兩個基本要素構建了儒家思想的本源。仁義很好理解,為人不仁枉為人,而為君不仁枉為君。
  • 既然仁這麼難做到,為什麼還要追求仁?不追求仁行不行?|《儒家思想...
    【筆者注】本章講的是仁可分為不同層次。綜合上兩章與本章來看,仁作為最高的價值追求,可以分為不同層次,適應不同層次的人群的需要。仁不是某個階層所獨有,也不是某個智力層次的人所專有。就每一個人來說,他所處的社會層次不同,所追求的仁也可以不同。就顏回的才智來說,孔子直接從國家制度的層次和抽象思維的角度來談仁,他能理解。
  • 儒家教育思想簡介
    一、儒家思想來源(一)儒家為什麼稱"儒"家?儒是什麼意思?何時有儒這個名稱?1.子謂子夏曰:"汝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儒"為學者之稱——《四書直解》)——《論語·雍也》2.《墨子》《非儒》篇——儒者曰:"親親有術,尊賢有等"3.莊子概括儒家思想為"內聖外王"4.
  • 「仁」是孔子思想的精髓: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擇不處仁,焉得知?」翻譯:孔子說:「住在『仁』的環境中才算『美』。住在『不仁』的環境中,怎麼算得上『智』呢?」註解:裡:周制,五家為鄰,五鄰為裡,此處為動詞,居住的意思。仁:常解為「仁德之人」,亦可解為「仁德之地」,我覺得可以兼之,故譯為「仁的環境」。 知:通「智」,明智,智慧。 擇不處仁:擇,選擇住處;處,相處;此句連起來完整翻譯就是,選擇住處時,不和「仁」相處,即住在不仁的環境裡。
  • 中國正統思想,儒家思想的早期形成
    周禮崩潰,王道思想不在被各國接受,由於戰亂各國分分轉而實行霸道思想。 在這樣的形勢下,湧現出一大批傑出的思想家。他們互相爭辯,相互爭辯,相互學習,各自提出關於自然、社會和人生的主張,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儒學的思想也在此慢慢發展。孔子,儒學的來源,面對亂世,他提出「仁」與「禮」的學說,孔子希望統治者「克己復禮」,指的就是恢復到周天下的那種政治制度。
  • 儒家仁愛思想的現代意義
    「仁」是儒家學說的核心,仁愛思想對中國社會和中華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儒家的仁愛思想在當今時代仍具有廣泛適用性,應大力推廣,以應對極端個人主義的社會弊病,維護世界和平。  愛是一種真摯的情感,是人類社會的崇高價值,任何社會都應把愛作為基本道德、核心價值規範。愛不是抽象的情感,愛中凝結著歷史與文化的傳承。
  • 儒家思想在歷史上的發展與影響
    儒家思想是孔子一生的治理目標及精髓,在於一個仁字,一方面孔子提倡以仁愛為本,反對苛政暴斂另一方面,又主張君重民輕的核心思想,這在某種程度來看是相違背的,孔子的思想,吸取了歷代的封建文化。孔子的儒家思想傳播者,當時封建朝代的限制,在大範圍來講,孔子的儒家思想的誕生與發展,是提倡人人平等意識的開端。
  • 儒家仁之思想僅指道德修養?閒談孔子仁之思想裡的領導藝術
    在《論語》一書中,我們可以看到許多孔子關於「仁」的論述,「仁」在孔子的思想體系中佔有至關重要的地位,而「仁」也是後世無數「文人雅士」的畢生所求。那麼在孔子心裡,一個君主,或者說一個領導者,如何才能到被稱為「仁」呢?
  • 每一位社會成員都有資格追求仁,都有能力實現仁|《儒家思想改革新...
    【筆者注】本章講的是官員如何做到仁、實現愛。冉雍問如何做到仁時,孔子的回答與顏回不同。孔子只談了三條大的原則,讓人們按照這三條原則規定來自己把握。仲弓是位官員,大概孔子認為,官員學仁、做仁,不需要講那麼具體吧。這裡就體現了梁啓超先生所說的「只論其當如是,而無術以使之必如是」。這一做法影響深遠。後世的「政策」大約來源於此。
  • 仁與愛,儒家的體與用
    儒家的思想,和道家、佛家的本質一樣,都涉及兩個根本問題,一是如何修本,二是如何發用。這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哲學的根本思維方法。儒家的本是仁,用是愛。仁,每個人心中都有,如道家的道、佛家的智與空。仁之用,是愛。愛什麼?愛自己,愛家人,愛大眾,愛國家,愛天下,愛自然,愛萬物。儒家講,民胞物與,最自然的愛是親情之愛;最偉大的愛是萬物之愛,天下為公,無有私情,亦無私慾私利之追求。但是,生活中,最日常的實踐還是愛人。如何愛一個人,無論他是我們的親人,還是無血緣關係的他人、大眾。
  • 「仁愛」「愛人」的儒家思想體系內涵
    「仁」是儒家思想道德的精華所在,孔子從人類自身的思考出發,創建了仁愛之說,對人的本性做出了規定,將「仁」作為倫理道德所體現的主要原則。孔子認為,仁是作為人的本性,它源於親子之愛,並將其逐步擴展為人類之愛。
  • 從儒家說「仁」談因材施教
    作為儒家思想的後繼者,荀子否認了道德先驗論,強調後天習得對提升和改造人性的決定因素,這種邏輯起點常常被誤認是異出儒家的。但是,就對儒家經典的解讀與反省來看,荀子卻是最徹底的。使人識己愛己,能識人愛人,與有自知自重,都是三弟子從不同起點出發對智者仁者的自我認知。
  • 孔子「仁」的思想精神到底是什麼?
    孔子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是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曾受業於老子,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相傳他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 儒家思想在「商道」上的闡述
    商道儒家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大部分人認為,中國文化中的儒家所論述的多是人間倫理道德,然而,儒家思想在「商道」上的闡述,其實更值得商人們借鑑。儒家思想曾造就出了中國最早的一位自由派商人子貢。因此,子貢發了大財,成了中國歷史上「學而優則商」的大商人之一。與子貢不同,他的師兄顏回卻是學文拔尖,品德第一,以貧為榮。可顏回不善謀生,結果困居陋巷,一簞食,一瓢飲,32歲就在饑寒交迫中去世了。另一個師兄閔子騫,也很有才學,卻以外出做事為恥,只在家中進修,窮得連糟糠都吃不上。他們學問有餘,謀生乏術。結果是滿腹經綸,卻於世無補,也於己無益,想來也實在令人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