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就快到了,月餅、中秋、團圓節,如今月餅的意義似乎已經遠遠高於食物本身。製作月餅,印模不可或缺,在成都博物館四樓民俗廳,7個糕點模子便是民國時期人們用來製作月餅的工具。而在時間更久遠的月餅模子上,紋樣的類型可是從民風民俗到神話故事都有涵蓋,它們既可以用來區分不同口味的餡,更是故人們寓意於形,表達內心祈望的美好寄託。
月餅模子 圖據新民晚報
月餅模子啥樣?
模具多為木質 底部刻不同紋樣
月餅模子,是製作月餅的器具。將包有各種餡料的月餅拍扁後,放入模子裡,四周摁實後,放在案板上一敲,一個月餅就脫模而出了,再經過炭火烘焙,香噴噴的月餅就可以吃了。月餅模最早可追溯到宋朝,但流傳至今的月餅模子以明清和民國時期的居多。
在成都博物館四樓民俗廳,展出有7個大小不一的糕點模子,據成博工作人員介紹,這就是民國時期人們用來製作月餅的工具。在這7個月餅模子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底部刻的花樣,大部分也是現在常見到的花式。據了解,由於月餅模子既方便又快捷,很快便風靡手工界。「古代的月餅模子大多數都是在木塊上挖出一個或幾個凹槽,在凹槽的底部雕刻各種好看的紋樣,然後把和好的麵粉陷料放進模具中定型,再把模子翻過來,轉著圈在周邊均勻地敲打,直到月餅變得密實,打月餅的叫法就是由此而來,這樣,一個印製有花紋的月餅就成型了。」
成都博物館展出,民國時期人們製作月餅的工具
月餅模上的文字和圖案都能體現豐厚的文化寓意。麒麟在當時被人們供奉為瑞獸,被雕刻進月餅模子也由來已久。當時民間留傳甚廣的麒麟送子圖,更是被一代又一代的人們雕刻在月餅模子之上。除了麒麟,月餅上「月中蟾兔」、「吳剛伐桂」、「嫦娥奔月」等裝飾圖案,也都出自於古代的民間傳說。
這些傳統月餅模子裝飾圖案豐富細緻,在極其有限的空間裡清晰展現出人物、山水、花草、鳥獸、等紋飾,花紋精整靈細,設計巧妙。「滿月形的月餅從模具中做出,就像一個特定的文化符號,和十五的圓月一樣,象徵著團圓、團聚、闔家安康。而那些兔形、壽桃形的模具,以及模具上制的雙魚、蓮子、纏枝花等紋樣,也都傳達出從古至今人們祈求富貴吉祥、平安團圓的心願。而我們現在過中秋、吃月餅,也同樣祈求著幸福安康。」
大小模子都有講究
較大的月餅模子可製作五公斤左右的月餅
傳說唐高祖李淵與群臣歡度中秋時 , 一句「應將胡餅邀蟾蜍」,使中秋吃「胡餅」的習俗流傳開來,而一年中秋夜,唐太宗賞月時覺得「胡餅」一詞不雅,身邊的楊貴妃仰頭見皎潔的桂月,便順口將胡餅改名為「月餅」。
和現如今市面上銷售的月餅模子不同的是,老年間的月餅模子有大有小、形態各異。不同形狀的模子各有講究,不同尺寸的模子也各有不同的用處。月餅最基本的形狀只有兩種,方形和圓形,由於從前人們都相信天方地圓的說法,因此把月餅模子做成方形和圓形是對天地表達敬意。但是一些造型比較奇特的月餅也並不罕見,例如魚形月餅、壽桃形月餅、梅花形月餅等等。
較大的月餅模子可以製作五公斤左右的月餅,在早年間定製一個這樣大的模子其實就是一種「炫富」。每逢中秋佳節,製作一個特大的月餅,一家人圍坐在桌前享用,更突顯團圓的意味。而如今,這種巨大的月餅更多地用作糕點店的「招牌」被放在櫥櫃裡。而大小適中的月餅模子大多是為了批量生產月餅所製作的,這種模子一般重量較輕,便於工人進行摔打,用料不算講究,餅槽圖案也相對簡單。
如硬幣大小的古代月餅模具 圖據中新網
此外,較小的模子每個餅槽只有一元硬幣大小,這種模子被稱為「巧餅模子」,有時還常被用來製作豌豆糕。這些「巧餅」常用在女人出嫁時,娘家將麵團放在模子中製成各樣吉祥寓意的麵食,烤熟後放在兜裡當成零食發給親朋。老天津人也有在七夕時製作巧餅,用紅繩子穿起來掛在小孩脖子上求平安的講究。
封面新聞 段禎 綜合:新民晚報、北方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