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身正意。結跏趺坐。繫念在前。無有他想。專精念安般。所謂安般者。若息長時。亦當觀知我今息長。若復息短。亦當觀知我今息短。
若息極冷。亦當觀知我身息冷。若復息熱。亦當觀知我今息熱。具觀身體。從頭至足皆當觀知。若復息有長短。亦當觀息有長有短。用心持身。知息長短。皆悉知之。尋息出入。分別曉了。若心持身知息長短。亦復知之。數息長短。分別曉了。如是。諸比丘。名曰念安般。
安般守意、佛說大安般守意經
道人行安般守意欲止意。當何因緣得止意。聽說安般守意。何等為安。
何等為般。安名為入息。般名為出息。念息不離是名為安般。守意者欲得止意。在行者新學者。有四種安般守意行。除兩惡十六勝。即時自知乃安般守意行令得止意。
何等為四種。一為數。二為相隨。三為止。四為觀。
何等為兩惡。莫過十息。莫減十數。
^^^^^^^^^^^^^^^^^^^^^^^^^^^^^
何等為十六勝。即時自知喘息長。即自知喘息短。即自知喘息動身。即自知喘息微。即自知喘息快。即自知喘息不快。即自知喘息止。即自知喘息不止。即自知喘息歡心。即自知喘息不歡心。即自知內心念萬物已去不可復得喘息自知。內無所復思喘息自知。棄捐所思喘息自知。不棄捐所思喘息自知放棄軀命。喘息自知。不放棄軀命喘息自知。是為十六即時自知也。
問何等為莫過十數莫減十數。報息已盡未數是為過。息未盡便數是為減。失數亦惡不及亦惡。是為兩惡。
^^^^^^^^^^^^^^^^^^^^^^^^^^^^^
至二息亂為短息。至九息亂為長息。得十息為快息。相隨為微。意在長便轉意。我何以故念長。意在短即時覺不得令意止。止為著。放棄軀命者謂行息。得道意便放棄軀命。未得道意。常愛身故不放棄軀命也。息細微為道。長為生死。短息動為生死。長於道為短。何以故。不得道意無知見故為短也。數息為單。相隨為復。止為一意。觀為知意。還為行道。淨為入道也。
數時為念至十息為持是為外禪。念身不淨隨空是為內禪也。禪法惡來不受是名為棄。閉口數息隨氣出入。知氣發何所滅何所。意有所念不得數息。有遲疾大小亦不得數。耳聞聲亂亦不得數也。數息意在息數為不工。行意在意乃為止。數息意但在息是為不工。當知意所從起氣所滅。是乃應數因緣盡便得定意也。
守意者念出入息。已念息不生惡故為守意。息見因緣生無因緣滅因緣斷息止也。數息為至誠。息不亂為忍辱。數息氣微不復覺出入。如是當守一念止也。息在身亦在外。得因緣息生。罪未盡故有息。斷因緣息不復生也
全名是安那般那。
「安那」是入息的意思。
「般那」是出息的意思。
數息的通稱即含有數息、隨息二個方法。一般言「數息」
即是指禪門六法:數息、隨息、安止、觀(佔)相、轉還、清淨。簡稱「數、隨、止、觀、轉、淨」。學禪法是此六法依序而入。不可只其一。一開始數之,而後隨之..如此漸進。
<<短。亦復知之。【數息長短】。分別曉了。如是。諸比丘。名曰念安般。
經上說得很明白,可別跳過了。
數數字是很自然的現象,當你要數長短時自然會用1,2,3,4很少人
會用甲乙丙丁或子醜寅卯或天地玄黃,因此並不需要再指明「要用數字數」。
安般不是只指數息,而是要由一而六由數而淨,那才是一輪,但 學者初坐時總是會思想紛念不能收心,因此「數息長短,分別曉了」就是收心的方法。但是只有「數息」數一輩子也沒用的。安般六法要作到才有機會入諸禪。
阿含中也看到相關的[何為正確地修行死想] <<增一、三十四、四十、七>
此則名為思惟死想。彼比丘者。善能思惟死想。厭患此身惡露不淨。若比丘思惟死想。系意在前。心不移動。念出入息往還之數。於其中間思惟七覺意。則於如來法多所饒益。所以然者。一切諸行皆空.皆寂.起者.滅者皆是幻化。無有真實。是故。比丘。當於出入息中思惟死想。便脫生.老.病.死.愁.憂.苦.惱。
可以注意這邊提的出入息法有「念出入息往還之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