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老子「和光同塵」?

2020-12-17 見你如青山

2020/07/09/星期四

天晴且悶

文/見你如青山

Hello,大家好!歡迎來到見你如青山的頻道。

今天我們要聊的詞是--和光同塵

第一次見到這個詞是在某位up主的視頻裡,在我還未了解其深意只是一瞥的時候我就愛上了這個詞,因為這四個字實在是太美了。在一見鍾情之後,我決定再安排一下日久生情。於是,就有了這篇文章。

老子(本名李耳),字聃,或字諡伯陽,出生於周朝春秋末期楚國苦縣,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在道教中,被尊為道教始祖,稱「太上老君」。 老子思想核心是樸素的辯證法,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物極必反之理。老子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他曾任周王朝的圖書館長,是孔子的前輩。後來他發現周王朝越來越衰敗,他決定離開故土出函谷關四處雲遊。把守函谷關的守關將領尹喜很敬佩他,但聽說他要出關雲遊又覺得十分可惜,於是設計留住他。尹喜對老子說,先生想要出關可以,但是要留下一部著作。老子聽後在函谷關住了幾日,幾日後留下了一篇五千字左右的著作就騎著他的大青牛走了。據說,這篇著作就是後來傳下來的《道德經》(又稱《老子》)。

與光同塵,便出自於《老子》的第四章和第五十六章"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和,涵蓄。同,相同;混同。"和其光,同其塵"的意思即為蘊藏起自己的光彩,將自己混同於塵世中。與好壞都可以結合,不標新,不立異。是一種不露鋒芒,與世無爭的處世態度。後人將其解釋為消極避世,甚至等同於同流合汙。前者我尚可抱以懷疑態度,但後者恕我難以投出贊同票。

我並不太贊同消極避世的原因是我並不認為老子的思想中有推崇消極避世這個觀點。他所說的無為而治中的無為並非是沒有作為,也不是所謂的逃避,而是選擇順應自然來為了更好的有所作為。不刻意的追求,不固執的嚮往。生養萬物卻不據為己有,有所作為卻不自以為是。那麼"和光同塵"在我看來是一種明哲保身的方式,也是在亂世中順應時勢,順應自然的一種自然而然的改變。

同流合汙的意思是和壞人一起做壞事。我更願意把它歸為一種行為。是將自己與壞人同化,丟失了善轉化為惡。而"和光同塵",我認為它更多的是一種態度,是一種在世間保護自己的方式。或許"和而不同"是我能想到的最好的解釋它的詞。我可以在人際交往中保持和諧友善的和你們相處,但是我們有所不同,我並不因為我所處的環境就改變我的理念。

今天的聊天就到這裡了,期待下次的見面。大家可以在評論區和我聊聊你對這個詞的想法,也可以和我分享你最喜歡的那個詞語。

拜拜~這裡是見你如青山。

頻道簡介: 見你如青山取自辛棄疾的"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我看那青山瀟灑多姿,想必青山看我也是一樣。分享一丟丟拙劣思索,找尋相似的靈魂。接受所有的不同觀點和質疑,拒絕所有的惡意詆毀和謾罵。

相關焦點

  • 論語148丨和光同塵的真正意思是什麼
    老子這是在描述一種有人類文明以來,直至今日,所有人每天都能接觸到一種常見現象。當一束光從一個縫隙,比如樹蔭,或者窗戶中,直射過來的時候,人們能看到什麼?能看到兩種東西,一種是光,一種是光束中瀰漫的灰塵。
  • 《道德經正義》四:「和光同塵」是不是教我們「明哲保身」?
    《莊子·人間世》裡,遽伯玉教顏闔傳衛太子,「形莫若就,心莫若和」一段就是「和光同塵」的註腳。觀音菩薩現種種身說法,也是這個意思。有的人把「和光同塵」解釋為「明哲保身」,「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固然也對,但是半面說法。聖人豈止保自己的身,還心憂天下、濟世度人,其心湛然清寂,莫可窺測。聖人肉身似乎在世界上行走,可他的神卻實則已經超乎天地以外。
  • 兼容並包,和光同塵
    和光同塵是一種處世的智慧,是外圓內方的處世態度。除去自己身上的鋒芒、收斂身上的銳氣,柔和地融入於世俗卻又不世俗,骨子裡仍然堅持自己的原則、守住自己的底線。「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堆高於岸,流必湍之;行高於眾,人必非之」,只有和光同塵,才能求得保全,只有求得保全,才能堅守原則,堅持正道。否則,自己尚不能保全,談何守底線、守原則、走正道。
  • 《悟學.第322篇》和光同塵.帛書老子.4
    《悟學.第322篇》和光同塵.帛書老子.4悟學.十八子20200520《道經》 第四章【原文】「道衝,而用之有弗盈也。和光同塵【評析】老子在本章對『道』進行了描述和稱讚。第一層:老子秉承第一章內容『無形、無名』『隱而忽現,似無似有』。
  • 《易經》和《老子》為什麼都強調「變」?為什麼要「和光同塵」?
    老子的「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其意和孔子所講的道理,並無矛盾衝突之處,只是文學的手法不一樣而已。千古以來,註解老子的學者專家,往往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困於老子的語言文字,沒有聽出弦外之音,把老子誤解得太厲害、太離譜了。實際上老子、孔子都是同一精神,表達方式不同而已。
  • 《大江大河2》主題曲是什麼歌 周深《和光同塵》完整版歌詞內容
    《大江大河2》主題曲MV已經發布,音源也已經上線了,是由周深演唱的《和光同塵》,是一首溫暖充滿希望的歌曲,歌曲如名,正能量滿滿,那麼,《和光同塵》歌詞是什麼?下面小編就帶來相關介紹。《大江大河2》的主題曲是什麼《和光同塵》是電視劇《大江大河2》的主題曲,由周深演唱。
  • 《道德經》「和光同塵」原來是這個意思,難怪秦奮要用這個詞
    比如在《非誠勿擾2》中,秦奮在李香山的人生告別儀式上,中規中矩又帶著幽默和辛酸說了祝福李香山的一段話,其中「和光同塵」這個詞組,就讓很多觀眾覺得有點找不著北,大致知道個意思,卻又很難具體解釋這個詞組。這個詞組來源於《道德經》第四章,到底是個什麼意思呢?
  • 走進老子故裡,任我如何思忖,也難頓悟老子博大精深的思想境界
    老子的影響力不僅對於中國,放眼全球,都產生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然而就是這樣一位世界重量級的偉大人物,我對它的了解也無非是停留在一些書本裡所了解到的概況。直到上次去河南鹿邑出差,才有了機會去拜謁了坐落在此的老子故裡。
  • 老子的玄同之妙,你真的懂嗎?
    這句經文應當如何理解?個人認為在解析之前應該扔掉一些當代人的既成之見,用直白而最接近古人生活的眼光去重新認識古人的詞彙,可能就會發現一些很有意思的不同解釋。在此如果進一步抽象的講,亂線可以代表繽紛複雜變化多端的外界事物,或者是雜亂無章的社會生活,不論客觀世界如何紛繁複雜,事物總有其一定規律可循,我們需要智慧而銳利的眼光來看透事物的表象,剖析事物的本質,找出事物變化的規律,以便為人認識而後加以利用。
  • 老子獨創的15大成語,洞見《道德經》智慧精髓!
    而更為精華的則是其中那些老子獨創的成語,可謂老子智慧的概要和精髓,從中完全可以洞見《道德經》的真諦。 我們從這些成語中,再次精挑細選出最具人生智慧的15個。這15個成語,可以說字字都是真智慧,個個都是大境界,值得認真品讀領悟。
  • 周深《和光同塵》發布後,我很意外,他的駕馭能力沒有底線嗎?
    周深的《和光同塵》我聽了,說實話,我對周深演唱這首歌是有些意外的,這首歌的風格與周深以往的作品有許多不同之處,這對於他來說,是一種極大的挑戰。《和光同塵》與歌名一般,用光和希望作為主體情感,由於它是一首ost,背景也圍繞了《大江大河2》來展開。
  • 2020全國高考Ⅰ卷作文,黃岡名師範文:和光同塵,與時舒捲
    汪麗蕾和光同塵 與時舒捲親愛的老師、朋友們:春秋時期,齊桓公在鮑叔牙的建議之下,重用管仲終成一代霸業。和光同塵,與時舒捲。這就是管仲對於我最大的啟迪,今天在這裡與在座的諸位分享。謝謝大家!
  • 從《老子教你言說》看老子的傳播理念
    然而,在大力弘揚傳統文化的今天,在「微時代」的傳播背景之下,張劍偉先生的《老子教你言說》有了新的見解。  《老子教你言說》在結構上分為「老子概述」「希言自然」「言而無病」「美言市尊」「多言數窮」(上下)等六章。
  • 中韓攜手研究老子文化
    近日,「中韓文化交流——第三屆老子文化論壇」在老子故裡河南鹿邑縣舉行。來自兩國的50餘位專家學者共聚一堂,交流近年來老子文化研究的進展與成果,探討在全球化的環境下,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如何和諧相處。
  • 孔子向老子虛心請教,原來老子的思想如此玄妙
    大家應該都知道孔子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而老子是道家思想集大成者。按常理說,兩個人分別屬於兩大門派,本來不應該有交集。但令我們想不到的是,他們兩人曾經有過一次深刻的對話,是孔子向老子虛心求教。孔子與老子的第1次會面,當時老子還在周王朝藏書室中做史官,孔子去向老子請教,老子一看到孔子便說道,所謂大智若愚,就是你只有去掉身上的嬌氣和欲望,才能夠有所成就。孔子問老子最近在讀什麼書?孔子說在看周易,說因為聽說聖人都在看這本書,所以他也跑去看了看。對於這樣的回答,老子感到非常疑惑。因為此時的老子還沒有領會到其中的精髓。
  • 溯源: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最終是如何成為道教始祖太上老君的?
    老子地位的逐漸上升,始於漢初。秦末戰亂,因此西漢初年專尚清靜無為,與民休息,所以以「無為而治」為特點的黃老思想在當時極為盛行。在此前提下,解說《道德經》的著述紛紛出現,僅《漢書·藝文志》中著錄的就有《老子鄰氏經傳》、《老子傅氏經說》、《老子徐氏經說》、劉向《說老子》等等。東漢時,神化老子的傾向已見諸文字。
  • 唐懿宗:老子英雄兒好漢?NO!唐僖宗:老子混帳兒混蛋?YES!
    都說「老子英雄兒好漢,老子混帳兒混蛋」,這話用在唐懿宗李漼身上,完全不是這麼回事兒。唐懿宗李漼,唐朝第十七位皇帝。上位時唐朝剛經過宣宗李忱這個「小太宗」的「大中之治」,還算安定繁榮。可他一即位,宣宗一朝的積累成果全部幾近被毀,直接把唐朝天下推入了末途。
  • 老子其書(之二)
    《史記》載老子為楚人,其實這種說法並不確切,老子長期生活於中原地區,並一直在周王室任職,是一位具有深厚中原文化底蘊的學者,只是到了孔子去世的那一年,陳國才被楚國所兼併,老子此時倘若還在世,那麼得有八九十歲了。有學者指出,苦縣到漢代才設立,司馬遷以漢代地名稱老子源於楚。
  • 老子為什麼勸世人斷絕學習?究竟什麼才是老子眼中的「真學問」?
    關注老鄭,鍛造有趣靈魂這是鄭說老子第19篇壹愛好學習不是一件好事嗎?既然「學習」有這麼多好處,為什麼老子還要勸誡世人要斷絕學習呢?但老鄭還是認為,老子道德五千言都是針對人心而發的,出發點都是為了好好的「愛自己」。愛自己有真愛、有假愛,正如學問有真學、有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