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崎駿《天空之城》:人性本真和高科技、高智慧並存不悖!
大家好,熟悉日本動畫大師宮崎駿的小夥伴一定對他的《天空之城》印象深刻,但是究竟《天空之城》是為何獲得如此好評,有些小夥伴是沒有真正弄懂的,今天不妨和小編一起重溫一下這部動畫電影,如今的你,會有什麼感受呢?
《天空之城》是由宮崎駿原創腳本及導演的一部動畫電影,於1986年上映。該影片堪稱宮崎駿作品中的經典,上映後好評如潮,獲得1986年度大阪映畫祭作品獎監督賞、1986年度每日映畫競賽大藤新郎獎、1988年度第四屆日本映畫復興獎特別獎、第九屆日本卡通片最高作品賞和1986 年日本文化廳優秀映畫。
宮崎駿對機械著迷,尤其對飛行機械著迷這已經成了公開的秘密。但宮崎駿非常排斥那些體現所謂高科技的可怕的「異形藝術」。影片中的拉普達(Laputa)飛島天 空之城的造型、結構和原理體現了宮崎駿獨特的審美理念。
在機器人動畫中,除了《變形金剛》,人類對機器人有著絕對的控制權。宮崎駿動畫中常常出現的飛艇和飛行器也需要人類駕馭。影片序幕上就有依靠機械動力飛行的天空之城,而影片故事中的拉普達飛島則是利用飛行石的反引力原理作為懸浮動力的空中城市。
這顯示了其超過人類近千年的先進文明和智慧。儘管拉普達人早在七百年前就離開飛島,返回地球,島上依舊鳥語花香,樹木參天。其中一顆巨樹拉普達文明的生命之樹,它巨大的樹冠幾乎給整個拉普達城堡提供了庇蔭。
拉普達城堡中樞的外形是個黑色的半球體建築,其內部居然並沒有過於高深的構造,而是一個百草花園,粗壯繁複的樹根包圍著的一顆巨 大的飛行石,這就是飛島的動力來源。
官崎駿設計這樣的動力結構似乎表明:再先進的高科技也與自然生命唇齒相依樹木的枝葉吸收大自然的養料,進行光合作用,以滋養深人地下的樹根,飛行石在樹根的庇護下為整個島嶼提供動力。然而,當穆斯卡看到樹根一直延伸到飛島的中樞,居然氣急敗壞,說要把樹根統統燒掉。
一個急功近利的野心家怎麼能懂得拉普達人的智慧呢?拉普達人早就悟到,「自己的文明只有在代表著自然的大樹的蔭護下才能生存發展,正是大自然給了雷帕特(拉普達)文明以生命力。」
當希達不得已念下咒語,拉普達城下的半球體建築開始分崩離析,而巨大的樹根依然護著飛行石,飄向遠方。這寓意著表面的浮華剝離後,得以維繫飛島動力的最根本的元素乃自然生命。
拉普達人離開飛島後,只留下機器人看守廢棄的空中城市。島上的機器人造型簡潔樸拙,外形以弧線為主,他們動作緩慢,完全沒有機器人動畫中常見機器人的複雜構造和具有侵略性的造型。他們絕不是上天人地、處處顯示超人能力的「搏擊手」。
相反,他們與周圍的自然環境安然融合,他們的肩膀上長著青苔,開著小花,並經常有小鳥棲落。影片用了兩個細節表現飛島機器人的人情味兒:當希達和巴斯落在飛島上後,機器人走過來要挪開他們乘坐的小飛艇,原來飛艇下有一窩鳥蛋;為了歡迎遠道而來的拉普達族人的公主,機器人採了一朵粉紅色的小花送給希達。
宮崎駿賦予這些機器人以溫情和浪漫無非是想說明個理念:高科技未必意味著離人類的本性越來越遠,人性的本真和高科技、高智慧完全可以並存不悖。
天空之城拉普達飛島的外形顯然受古巴比倫王國的巴別塔和空中花園的影響。文藝復興時期的尼德蘭畫家老勃魯蓋爾曾在油畫中多次表現巴別塔。巴別塔在西方文化中具有影響深遠的文化象徵意義。
出現在《天空之城》中的拉普達飛島也是一座被廢棄的空城,與巴別塔命運不同的是,它並沒有遭遇不可抗拒的厄運,拉普達人是主動放棄飛島的。這就提出了一個重要的命題:拉普達人為什麼要放棄天空之城的先進文明,重新返回地球過著簡單平靜的生活?
宮崎駿並沒有在影片中直接回答這個問題,而是用空中之城在現實中正在遭受的一次危機來說明,科技的發展常常伴隨著人類野心的無限擴張,其不可遏止的力量會蒙蔽人類的智慧,使其不自覺中離生命的本體越來越遠最終導致毀火性的災難。
由於具備現代科技的知識背景和現代生態理念,天空之城的設想煥發出一種魔幻般的魅力,從視覺與科幻的層面體現了人類想像力的無限可能性。日本科幻動畫《蒸汽男孩》衝的蒸汽城堡的外形明顯具有天空之城的影子。
而在美國科幻大片《阿凡達》中,潘多拉星球上空幾千米的哈利路亞山是由漂浮的巨石群組成,巨石上綠樹覆蓋、根須蔓延,它們從外形到原理都明顯受到官崎駿拉普達飛島的啟發。這些巨石群是超導礦石,每個漂浮山周圍都圍繞著一一個具有增強磁場力作用的梯度斜面,起到了「磁護欄」的作用。
綜上所述,小編認為,宮崎駿的《天空之城》是一部經典的動漫作品,我們可以從文化的相互交流和人類的想像力來理解它的意義——高科技和人類本真並存不悖。雖然很多人把電影或動畫當做快餐文化,但是還有一些人將其作為馳騁想像力的廣闊天地,滿懷激情地為我們獻上一幕幕震撼視覺和心靈的圖像勝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