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 | 話 | 短 | 說|
中國廣電+通信深度自媒體
本文3000 字,建議閱讀 10 分鐘
作者 |編輯部/ 製作 | 常叨叨
編輯 | 常小二 / 主編 | 常星閣
「媒體融合」被寫入「十四五」規劃建議,關於到底怎麼融、如何融的話題最近討論也比較多。無論是中央、省、市級媒體還是縣級融媒體中心,都必須思考如何進一步縱深融合,同時實現四級融合發展。
中廣電設計院作為廣電總局三大院之一,在媒體融合中扮演著什麼角色?如何看待目前媒體融合出現的問題?在本次11月19日-22日首屆中國(北京)國際視聽大會期間,常話短說專訪了中廣電廣播電影電視設計研究院中心所副所長牛睿先生。
常話短說:請您簡單介紹一下中廣電設計院以及在媒體融合過程中做了哪些工作?
牛睿:我來自總局中廣電設計研究院,是設計院中心所融媒體研究中心的副所長。中廣電設計院是總局的一個直屬單位,1952成立到今天已經快70年了。我們設計院是總局技術口的三大院之一,主要的業務方向是各地廣電項目的諮詢、設計以及建設等。2019年,在中宣部的統一部署下,總局科技司的具體指導下,設計院作為主編單位,頒布了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的5個標準,也就是咱們說的縣級融媒體系列標準,這5個標準實際指導了這兩年全國各地縣級融媒體中心的建設。標準頒布以後,也是在科技司的要求部署下,我們設計院基本走遍了每一個省去宣講標準,進行一些技術培訓、技術諮詢,同時,我們也結合主業,做了很多地方融媒體中心建設的科研、設計等工作。此外,我們也是結合融媒體項目的特點,在建設過程中探索一些諸如全過程諮詢管理,或者是工程總承包這樣一個方式,去適配我們各地的融媒體建設。這兩三年,我們所融媒體中心,在實際融媒體戰場上發揮了這樣一些作用。
常話短說:那在融媒體中心建設的過程中,出現了哪些問題?
牛睿:首先咱們先說縣,在這次融媒體建設的大潮裡面,縣裡面其實是出現了很多實際的一些問題,這個誰都迴避不了。我覺得主要是兩個方面:
第一方面,有些縣太注重傳統的一些東西,完全是借著政策紅利,因為有很多資金上來,大家就把原來沒做的事,沒上的系統,借著這次機會全上了,並沒有去適應現在融媒體新的環境,真正把網際網路當成一個主戰場,把移動端當做一個主陣地,所以做了很多傳統的東西,這也被社會廣泛詬病,你還是打著融媒體的旗號,幹著原來傳統媒體做的事。這種情況下,短時間內確實設施設備上是有所提升,但是從長遠來看,先不說發展,運營、維護、生存壓力很大。
第二方面恰好相反,有一些地方的領導總是在聽社會上各種各樣的說法,比如融媒體建了沒用,但沒有以我為主,去面對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沒有針對自己的特點和實際情況,建設滿足自己需求的一個東西。因為融媒體這個事,雖然從意識形態、從機制體制改革、人才發展等方面都很重要,但融媒體中心還是要建設的,不是說裹足不前不去建設,還是用原來的基礎系統設施,制播流程沒有任何的迭代發展,那這種情況下,你也很難去實現媒體融合的效果。
常話短說:為什麼會出現縣級建縣級融媒體中心,地市級多為報和臺融合,省臺網在融合等不同的融合方式?
牛睿:省級和市級的問題,省一級借這次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也是進行了整合,很多省臺、省報,作為縣級融媒體省級技術平臺提供方,作為一個主體,實際也是對自己系統、機制進行了一個很好的改革和完善。地市一級相對來說情況比較複雜一些,尤其是地市一級有些地方,已經開始了傳統媒體臺和報之間一個自身的融合,有的地方還沒有。
因為之前中央相關政策文件,並沒有明確說地市級下一步怎麼辦,是存在還是不存在,是融,還是不融。不過我們也欣喜地看到,在「630講話」裡面,有16個字明確提出來,其中有「差異布局、協同高效」這樣一個表述。下一步從中央、省、市、縣新四級的一個體系,我覺得應該是給地市級媒體打了一個強心劑,同時讓大家吃了一個「定心丸」,覺得中央確實沒有忘了這一層媒體機構,下一步的話,也會去支持地市級融媒體的發展,我覺得地市級融媒體從自身來說,也要藉助這次很好的一個機會,去研究一下,我們下一步到底怎麼做。國內目前確實有很多地市級媒體,也是在「630講話」裡面看到了這樣一個希望,已經開始了很多實打實的部署,希望全國的地市級媒體動起來。
常話短說:關於縣級融媒體中心這一塊,有的是廣電網絡建的,也有的是報社和電臺建的,甚至有些是廠商、或者裝修公司做的,導致整個平臺建設標準不一,這個問題會怎麼去解決?
牛睿:因為融媒體中心建設,跟以前咱們傳統的廣電,或者說傳統的報業系統不太一樣,如果大家認定網際網路是我們的主戰場,那作為一個網際網路化的東西,哪怕就是網際網路化的一個產品,比如抖音、頭條,不要說三年,三個月不去更新你的系統,不去做一些改進,沒有一些新的亮點,那用戶肯定都跑沒了,所以融媒體中心建設也是這樣。如果說今天我們完成了三年期的建設,那下一步必須有一個持續改進、發展運營一個過程,這個就要靠大家自己的實力了,不是說都要去按照一定的標準、一定的尺碼去做,還是要結合自己的特點去做自己的東西,不僅僅是技術系統的投入,還包括我們體制機制的建設、人才的培養等多方面應該是結合在一起的,這樣才能長遠走下去。
常話短說:現在已經是5G時代,那我們的媒體融合會走向什麼樣一個趨勢?
男:我覺得目前咱們5G說的很熱,因為其他的方面我不敢說很權威,我個人認為在融媒體領域,目前和5G的結合其實並沒有特別大,包括我們今天談5G,更多的我覺得還是把5G當成一個標籤,5G+這個,5G+那個,大家聽著覺得好像很正常,其實都是把5G當成一個形容詞、一個定語,要是說咱們提個口號,這個沒有關係,但是大家在做工作的時候,尤其是搞技術的人,還是要務實。
5G能解決很多問題,但現在5G能解決什麼呢?其實在融媒體領域,我們沒有根本的發現,5G的技術特點大家都很清楚,高帶寬、低延時、大連接,我們現在所有的應用,大部分還是從高帶寬這方面去入手的,其實很多的高帶寬的應用,並不是說今天有了5G我們才用,以前在4G時代,其實大家也都可以用,比如說抖音,抖音它完全是一個4G時代的產物,那麼今天再到5G,如果還是去炒4G時代一些舊的東西,比如短視頻,大家還在說短視頻如何如何走,短視頻這類的產物,今年可能還很熱,下一步5G時代就不一定了。所以大家的話還是要根據5G剛才說的三個技術特點,尤其是後兩個技術特點去探索,到底下一步能帶來什麼,去想一些業態,這樣5G才能真正落地。
融媒體本身,我覺得應該去考慮一下怎麼去適應移動的生產流程,這個是我們需要去面對的。現在咱們傳統的,無論是省級、市級、縣級,我們的生產流程,尤其廣播電視臺這塊,還是更多的偏重於傳統的採編流程,把新媒體流程當成一個補充在做,如果我們的未來還是這樣的話,那麼在5G時代應該是落後了。我覺得尤其小一些的臺,尤其比如地市一級的媒體,我們應該去考慮能不能建設一套徹底的以移動端發布為唯一採編的業務流程,以它去兼容傳統的制播流程,這樣的話可能未來可以去更好地去適應5G。
常話短說:針對這一塊,中廣電這邊是會有一些什麼樣的規劃和布局?
牛睿:設計院在業務布局這塊,也有成立5G的研究中心,在5G技術研究的基礎上和與5G相關的方面,包括融媒體去產生一些業務聯繫,爭取給全國的廣電、視聽行業的發展更多地賦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