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長不看版:
1、福島縣建立了一整套針對農林水產品的日常和定期檢測機制,如對大米和牛實行全量檢測,海產品實行抽樣檢測,符合標準後才能進行售賣。從數據上看,近幾年福島農林水產品不合格樣品的比例越來越低,安全性越來越高。不過,這整套機制也有一些瑕疵,比如採樣的數量和頻率有些低,同時可能存在人為作假的空間。
2、如果你是去日本旅遊幾天,且不去福島,那麼從常識、經驗判斷,進入到流通體系中的食品,可以認為是安全的。不過,最好對生長在山上的蔬菜(日本稱「野菜」)、野菜(日本稱「山菜」)、野蘑菇以及部分河魚長個心眼。
作者:較真鋒報
2011年3月11日,日本當地時間14時46分,日本東北部海域發生芮氏9.0級地震並引發海嘯,導致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1-4號機組發生核洩漏事故。
6年後,福島不再是世界的頭條,但時不時會以一種驚悚的姿態出現在中文網際網路——「福島驚現巨型生蠔,動植物變異或已成為事實」「福島核電站又出大事了!融化的核燃料洩漏出了容器之外」。雖然這些傳聞最終都被證實為謠言,但是不少中國遊客都感到了擔憂——日本還能去嗎?
對此,《較真鋒報》發起了一項調查。回收的3萬份問卷中,食品、空氣、飲用水成為赴日遊客最擔心的問題。而從用戶畫像上看,女性人群赴日旅遊的意向要高於男性,而她們最關注化妝品安全。
與此同時,中國遊客已經成為日本觀光旅遊業的大戶。據日本政府觀光局數據,2016年訪日外國人首次突破2000萬大關,達2403.9萬人次。其中,來自中國內地的遊客同比增長27.6%,以637.3萬人次居首,中國遊客的消費額已經佔了全部訪日外國遊客總消費額的一半。
日本料理還能不能吃?日本空氣真的沒問題嗎?化妝品日用品還敢不敢買?為了較真中國遊客擔心的問題,《較真鋒報》行進2000多公裡,拜訪了農戶、牧戶、工廠、相關行業組織和政府機構,試圖呈現更多的信息,勾勒出每個問題背後涉及的安全保護機制。因為安全還是不安全,是一個無法一錘定音的問題。我們認為合理高效的機制、精細嚴格的執行,最能保證安全。
本文分為上下兩篇。上篇關注食品安全,下篇關注空氣、化妝品。
為什麼選擇福島?
日本可謂全球餐飲界的聖地。對中國遊客來說,買買買只是解鎖日本的第一步,深度體驗日本的飲食文化正在成為一種新的潮流。福島核事故曾給這種潮流蒙上一層陰影。但經過幾年的研究與分析,日本核災區食品的放射性元素含量已逐漸恢復至核災前的水平。
不過,受眾的心理總是傾向於「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較真鋒報》不可能對每一種日本食品都做大樣本隨機雙盲對照試驗。與其告訴中國遊客一個是與否的答案,不如提供足夠的有效信息,把判斷權交給讀者。較真鋒報試圖以福島為樣本,盡力展現日本的食品放射性物質檢測監督體系,剖析整個系統如何運作。
一定有讀者會問:我又不去福島,剖析福島有什麼用?
一方面福島是事故的原發地,也曾是遭受核汙染最嚴重的地方。另一方面不去福島,不代表福島與你無關。日本餐廳使用的食材,大部分都不會標明來自何處,其中很可能有福島的農產品;在東京的超市裡,我們也發現了不少產自核災縣的蔬果[1]。
《較真鋒報》在東京超市買到的一些產自核災縣的食物
東京有兩家福島超市,專門出售福島產品。這是一家位於東京日本橋的福島超市。在與店員的聊天中我們得知,有不少中國遊客也光顧過福島超市
誰在保障福島食品的安全?
首先來說說動植物是怎麼被核汙染的。
衡量核輻射劑量的三種單位,一般用希沃特(Sv)來衡量核輻射對人體的傷害
植物和動物的體內,本就包含自然放射性元素鉀40,比如1Kg的菠菜中鉀40的含量為200Bq。吃下含有鉀40的菠菜,並不會影響人體健康。
福島核事故釋放的則主要是人工放射性核素:碘-131、銫-134和銫-137。它們與塵土隨風飄移,在風雨的影響下沉至土壤表層、植物的莖葉、動物的毛髮上。然後隨著空氣、水分、食物鏈逐漸轉移到動植物的體內。而人類也會因為攝取被核汙染的動植物,受到輻射的影響。
由於碘-131的半衰期只有8天(如果是成年人,8天便從體內排出一半),銫-134和銫-137的半衰期分別為2年和30年,所以日本從2012年4月開始使用世界上最嚴格的標準——銫-134和銫-137合計為100Bq/kg作為一般食品放射性核素的上限值。[2]
日本的食品放射性核素標準幾乎是世界上最嚴格的
日本食品的放射性劑量標準由日本厚生勞動省(負責醫療衛生和社會保障的主要部門)制定。在整個檢測體系中,日本中央政府機構,包括核能災害對策總部等,主要負責發布政策、制定標準、提供技術支持。
日本食品放射性物質監測管理示意圖,根據日本厚生勞動省信息製圖
而食品核輻射檢測是以「縣」為單位開展的(日本「縣」的行政級別相當於中國的「省」)。具體的工作由縣政府、各市町村以及行業組織負責。行業組織包括農業協同組織(JA,可理解為把分散單幹的農民團結起來的農業合作社)、漁業協同組合(漁民的聯合組織,性質與農協類似)等。此外,生產者、商場、超市、民間組織也會承擔一定的檢測工作。
對大多數農林水產品,福島主要實行抽樣檢測
視頻:外界對福島食品核汙染擔憂過度?日本官員:可以放心吃
福島是農業大省。2016年,福島共對530個品類的食品進行檢測。對於蔬果、魚貝類、菌菇山貨、乳製品等大多數農林水產品,福島實行抽樣檢測。
抽樣的地點,要根據空間劑量率圖來確定。下圖是2016年10月,福島第一核電站80km圈內距離地表1m高度的平均空間劑量率,不同的顏色代表不同的空間劑量率(銫濃度),從紅色到灰白,銫濃度逐漸遞減。
取樣的方法是:在每個市町村,取三個或三個以上樣本。以黃瓜為例,福島的郡山市和須賀市的黃瓜都會上市流通,那麼根據空間劑量率地圖,選取郡山市銫濃度最高的三個地區,然後在這三個地區分別找一家黃瓜種植戶取樣,在須賀市也進行相同的操作。收穫季節期間在不同的種植戶輪流進行取樣,樣品由政府向種植戶購買。
福島縣縣中農林事務所的工作人員在種植戶中村家裡採樣豌豆
取樣一般由農林事務所或農業普及所(兩者加起來福島縣共有14個)的工作人員完成,然後送往福島農業綜合中心檢測。《較真鋒報》跟隨一名工作人員前往郡山市的農戶中村家採樣。據中村夫婦透露,縣裡每個月大概會來兩三次,對不同的作物進行取樣。除了縣裡的抽樣檢查外,生產者也會在農協、生活協同組合的幫助下實行自檢。
對牛肉和大米,福島實行全量檢測制度
視頻:日本福島的大米和牛肉可以放心吃?答案是……
針對上市流通的大米、牛肉以及幹柿子,福島縣實行全檢。
大米是福島縣非常重要的農產品,地震前產量佔全國第四。但2011年,福島大米僅在糙米階段(日本稱「玄米」)就檢測出輻射值超過500Bq/kg。生產者、農協、銷售商為了儘可能降低核事故對福島大米聲譽的影響,挽回消費者的信任,所以要求對大米進行全檢。
大米全量檢測流程圖,較真鋒報漢化[3]
大米全檢由福島縣自然恩惠安全對策協議會協調。首先福島的4個農協和大米收購商使用傳送帶式檢查機進行簡易的自主檢測。如果自主檢測的數值超過50Bq/kg,則送往福島縣農業綜合中心,用鍺半導體檢測儀做更精密的檢測(針對食品放射性物質精密分析的儀器,主要有三種,分別是NaI閃爍譜儀,CsI檢測器和鍺半導體檢測儀,精度依次遞增)。如果最終數值低於100Bq/kg,可以照常出貨,否則就限制出貨。
福島大米的全袋全量檢查,其實是篩選檢測與精密檢測相互配合,在效率和精確性之前做權衡的過程。由於福島每年要檢測1000多萬袋大米,對每袋大米都進行精密檢測是不可能的。所以篩選檢測的目的就是快速把輻射物質可能超標的大米篩選出來。那為什麼篩選檢測的基準值是50Bq/kg呢?根據厚生勞動省的研究,如果一袋大米經篩選檢測的輻射值低於50Bq/kg,那麼超過100 Bq/kg的可能性就為0;若高於50Bq/kg,就存在超過100 Bq/kg的風險[4]。
根據福島縣政府提供的數據,2016年,福島共對10255588袋(30kg/袋)大米進行全量全袋檢測,沒有一袋超標。且接近100%的糙米的放射性物質含量都在25Bq/kg以下。而糙米在經過去皮煮成米飯後,放射性物質含量僅為原來的10%,即2.5Bq/Kg。
福島大米2012-2017年的檢測信息都已經公開發布在網絡上[5]。僅從大米的數據來看,福島縣政府的信息公開很到位——檢測數據詳盡,查詢門檻低,需要的人可以很方便地找到自己想要的數據。
再說牛肉。吃和牛已經是許多中國遊客去日本旅遊的必選項目。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福島也是日本重要的子牛出產地。但核事故發生之後,很多福島養殖戶被迫放棄了養牛,因為土地被汙染了,餵養肉牛的稻草中也發現了高濃度放射性銫。
較真鋒報找到了住在福島二本松市,有35年養牛經驗的三浦夫婦。據三浦夫婦講述,目前他們主要用進口粗飼料代替牧草來餵養牛,自家也有一小塊經過除染,並向縣鎮府報告過的土地用來種植牧草。但無論是進口的飼料還是自己種的牧草,都要經過檢測。檢測由福島縣畜產科統籌,福島縣農業綜合中心負責具體的檢測。
牧戶的牛,通過耳朵上的識別碼可以追蹤牛肉流通的軌跡
進口牧草
福島的子牛如果在1歲前賣到其他縣去,就由其他縣進行檢測;如果在福島縣長大,就由位於福島縣郡山市的「肉食流通中心」屠宰,並取一塊牛頸肉,送到福島縣農業綜合中心檢測。之所以取牛頸肉,是因為牛的頸部更容易積聚放射性核素。
屠宰現場[6]
2011年-2016年牛肉檢測結果[7],較真鋒報漢化
經檢測確認低於放射性物質含量低於100Bq/Kg的牛肉,將被授予放射性物質檢測確認書。根據福島縣農業綜合中心的數據,從2013年開始,還沒有福島縣牛肉放射性物質超標的案例。
捕撈上來的海魚,當天檢測合格後,才允許售賣
中文網際網路上,經常有各種魚因為長得醜和怪,就被網友認為是來自受核汙染海域的「輻射魚」「變異魚」,雖然最後真相大白,這些魚就是單純的醜,和福島、核輻射都沒有關係,但真實的擔心確實存在。在《較真鋒報》發起的調查中,所有的食物品類裡,人們最擔心的是海產品安全。
福島海產品的核汙染源主要有兩個:一是海水中的人工放射性核素。福島核事故洩漏的放射性物質約有80%流入海;二是放射性物質會在海洋食物鏈中累積,食物鏈中位於上端的生物,其體內放射性核素的富集會更嚴重。不過海洋生物可通過自身新陳代謝不斷排放體內的放射性物質,貝類、軟體類、甲殼類的自淨能力更強,放射性物質更不易在體內聚集。
毛蟹自淨能力強,根據日本政府提供的數據,即使在2011年,毛蟹體內放射性物質含量基本為0
福島縣境內大大小小的漁港共有22個,其中北部的相馬港和南部磐城地區的小名浜港是最重要的兩個漁港。
紅色實線和藍色實線圈出來的區域,即實驗捕撈區域。圖片來源:日本水產廳,較真鋒報漢化
地震後,福島漁業遭受重大打擊,縣內的漁業協會和漁民開始自髮禁漁。恢復捕撈的過程一波三折,2012年6月,相馬港率先恢復了試驗捕撈。捕撈對象是北太平洋巨型章魚、海螺等3種魚貝類。之所以選擇這3種海產品,是因為監測結果顯示它們是安全無憂的,且由於自身的生理特性受到核汙染的程度要小於其它海產品。
隨後因汙水流入福島第一核電站港灣的消息曝光,試驗性捕撈於2013年8月28日臨時中斷。一個月後,福島縣漁業協會聯合會決定重啟試驗性捕撈,原因是「根據檢測結果,魚中所含放射性物質數值沒有問題,確認了安全性」,捕撈對象包括章魚、烏賊等18個品種,經檢測安全後將上市銷售。
雖然恢復了捕撈,但信任的重建是一個緩慢的過程。2014年6月起,福島漁業重新向東京築地等水產品交易市場供貨,嘗試一點點打開市場。目前,福島的海產品主要是自銷以及銷往宮城、東京等地區,如何保證上市的海產品沒有受到核汙染呢?
漁業監測管理示意圖。圖片來源:水產廳。較真鋒報漢化
《較真鋒報》選擇在福島縣最大的漁港相馬港尋找答案。相馬港由相馬雙葉漁業協同組合負責管理。漁民根據漁業組合的日程安排出海捕魚,捕到的魚必須在相馬港原釜漁市上拍賣,否則禁止出售。目前相馬港允許捕撈的海產品共有97種,禁止捕撈的魚有12種。捕撈量比較大的魚有章魚、鰈魚、星鰻、鮟鱇魚等。
視頻:福島的魚也銷往東京,如何保證魚的安全?
魚市拍賣正在進行
漁民出海捕魚歸來後,就在漁市上出售戰利品。老練的批發商們,會迅速在價格牌上寫下自己的競價,然後由漁協的工作人員仲裁,價高者得。
拍賣到的魚,在原釜漁市的倉庫就地分揀、包裝
但競拍到的魚,批發商不能立即銷售,需要經過漁協的檢測確認安全後才能上市。只要漁民出海捕魚,漁協就會對捕撈的海產品進行取樣檢測。如果是魚,每一類型的魚只取一條並分離出100g的可食部位;體積較大的貝類取3、4個;較小的貝類就會取1kg左右。
2017年5月8日需要檢測的樣品
由於檢測設備的限制,漁協只能做簡易檢測,這也是為什麼福島漁聯執行比食品衛生法更嚴格的自主基準25Bq/Kg,而不是50Bq/Kg,技術不夠就用標準來補足。從預處理到檢測,整個過程耗時並不長,一般在中午前就可以有結果。如果檢測結果是所有樣本的放射性物質濃度低於25Bq/kg,批發商就可以立即出貨。
超過25Bq/kg的樣本要送到水產試驗所相馬支所進行精密檢測,相馬支所擁有一臺更精密的鍺半導體檢測儀。較真鋒報查閱了2012年9月-2017年6月相馬雙葉漁協的日常檢測結果,發現共有3次送到相馬支所的記錄,所送品類分別是長槍烏賊(2012年)、鰈魚(2014年)、蛤蜊(2016年)。其中烏賊和蛤蜊經過精密檢測後放射性物質含量均低於25Bq/kg,鰈魚的檢測結果高於50Bq/kg(但低於國家標準100Bq/kg),當天捕撈的鰈魚被禁止出售。
2017年5月8日的海產品檢查報告書,當天所測樣品全部合格。拿到合格證書的海產品才可以上市。所有檢測結果可在網站上查看[9]
除了漁聯主導的自主檢測以外,農林水產省水產廳還會聯合福島縣政府,每周在福島縣及其臨縣的主要港口指定經緯度、深度的海域進行一次調查。調查主要產品品種及上年度超過50Bq/Kg的品種。福島農業綜合中心會根據相馬地區和磐城地區每周送來的200個樣本,來評估福島縣海產品的整體安全情況。此外,日本全國漁業聯合也會委託福島縣漁業聯合所進行非定期的檢測(受天氣及聯合的指導方針等因素影響)。
圖片來源:日本水產廳,較真鋒報漢化
以上數據匯總到水產廳,可以看到從2015年4月開始,樣本中放射性物質超過100Bq/kg的海產品數量為0。
福島的檢測體系是否有效?
在福島食品放射性檢測體制中,普通市民(比如自建實驗室檢測水、食品的福島媽媽們)、生產者和行業組織、銷售組織(一些超市會自加一道檢測程序)、政府機構都參與其中。其中對於上市流通的產品,生產者和行業組織以及福島農業綜合中心承擔了絕大部分檢測工作。
福島農業綜合中心隸屬於福島縣農林水產部,是福島食品放射性檢測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它代表縣進行具體的檢測工作。如果檢測結果中發現放射性銫含量超過基準值的農產品,將立刻由縣向出產該農產品的市町村提出限制出貨的要求。而後核能災害對策總部將在限制出貨的產地及周邊地區對相關品類進行檢查確認,以判斷是否需要實施出貨限制或對對象區域進行確定。
福島農業綜合中心的工作人員正在將處理好的樣本放入鍺半導體檢測儀
工作人員提供了一份2017年5月1日的檢測報告,檢測對象是蔬果,沒有樣品超標
所以,評估福島農林水產品的安全性,福島農業綜合中心的檢測數據是一個重要的窗口。從2011年3月19日至2017年3月31日,農業綜合中心已經檢測了181348件樣品。所有的檢測結果都可以在相關網站上查詢到[10],還支持具體品類、採樣時間和地點的查詢。從數據上可以看出,近幾年不合格樣品的比例越來越低,2016年已經降到了0.03%。
2011-2016年間農業綜合中心檢測出的不合格樣品數量
與檢測數量少的地方相比,檢測數量多的地方往往安全性更高。而福島已經形成了常規的食品放射性檢測機制。這套機制也得到了不少國際權威組織的認可——福島食品的放射性已經恢復到事故前水平,沒有任何證據顯示現在福島的食品存在問題。
較真鋒報整理
那麼,通過較真鋒報的觀察,這套檢測體系是否真的行之有效?
一個合理有效的體系,至少要滿足以下條件:
1.專業、充足的檢測儀器和檢測人員
2.科學合理的採樣方法。
3.清晰、嚴格的檢測標準。
4.嚴格限制放射性物質超標的食品入市。
5. 最大化的信息公開。
以3、4、5來衡量,日本的檢測體系堪稱一流。日本有世界上最嚴格的食品放射性物質標準;超標的食品被嚴格限制進入市場流通,只有當同一個縣中3個或3個以上監測點的放射性銫的數值在1個月以內同時低於標準值時,食品流通限制才會被解除。在採訪過程中,較真鋒報也問過許多人,會不會有生產者越過食品流通限制,偷偷上市,所得到的答案是不可能,在日本不會發生這種事情;核事故發生後幾年的檢測結果都記錄在案,全部上網,無條件向公眾開放。
但若以1、2來衡量,這套體系又不盡完美。首先農業綜合中心的日均可檢測樣品數穩定在150件左右,福島是農業大省,這樣的檢測能力能否滿足需要?農業綜合中心的工作人員草野先生的解釋是:不同農產品的種植收穫季節是錯開的;不是所有的農產品都需要進行精密的檢測,簡易檢測也可以,那麼行業組織和農林事務所可承擔一部分監測工作。
其次是關於採樣的科學性問題。除了實行全檢的牛肉和大米,其他農林水產品的採樣數量和頻率是否足以反應它們的安全?在整個較真之旅中,較真鋒報也在向相關人士反覆詢問這一問題:瓜果蔬菜的採樣地點,只選放射性濃度高的3個地方,會不會太少?放射性濃度低的地方,就不會出現輻射超標的情況嗎?相馬港的魚類檢測,每種魚只選1條,真的夠嗎?
為了採樣的科學性,是否應該擴大採樣地點,增加採樣數量?不同的人給出了不同的答案。福島農業綜合中心和相馬雙葉漁協的意見都是:之前已經做過大量檢測,數據證明了福島縣的核汙染已經得到控制,以及農林水產品的安全性,沒有必要增加採樣數量。
但日本獨協醫科大學國際疫學研究室福島分室室長木村真三有不同意見:「並非核汙染濃度高的地方食物中放射性物質含量就高,濃度低的地方含量就低,有可能出現汙染程度低的地方食物放射性物質含量很高的情況……如果是魚的話,一種魚只取一條太少了。」
除了採樣的科學性問題,較真鋒報發現採樣過程中也會有不符合規範的地方。比如農林事務所的工作人員在去農戶家採樣時,忘了帶採樣表。雖然這個小疏忽不會影響最終的檢測結果,但還是讓人有些擔心採樣人員是否足夠專業。
當然,沒有一種體系是十全十美的,也沒有一種安全是100%的安全。
中國遊客要注意哪些食物?
如果你是出國旅遊幾天,且不去福島,那麼從常識、經驗判斷,進入到流通體系中的食品,可以認為是安全的。
不過,最好對生長在山上的蔬菜(日本稱「野菜」)、野菜(日本稱「山菜」)、野蘑菇以及部分河魚長個心眼。
許多遭到汙染的山還沒有進行除染工作;蘑菇本身會吸收並囤積大量輻射物質;河魚往往比海魚更危險,相比較海水,河水自淨能力差,淡水魚本身具有容易囤積放射性銫但不易排出的生理特性。所以不只是福島,在東日本至今仍能檢測出放射性銫超標的河魚。
大部分餐廳和超市在售賣海鮮時不會標出食材的原產地,所以中國遊客可能吃到來自福島的海魚。福島建立了一整套針對海產品的日常和定期檢測機制,對試驗捕撈範圍內的97種海產品的放射性物質都進行了長期追蹤,發現表層魚(玉筋魚幼魚、沙丁魚幼魚)、回遊魚(鰹魚、金槍魚類、白鮭、秋刀魚等)、烏賊、章魚類、蝦蟹類、貝類和海藻類等水產品全在基準值以下。海洋科學委員會的研究認為福島附近海域的海產品風險已經很低。
吃不吃是個人選擇,充分了解信息,權衡風險,做出自己的判斷。
如果你由於某些原因不得不去福島,那麼最好不要吃河魚,以及野菜、野豬肉等野生動植物。如果有當地人請你吃他們自己種的東西,那可能需要多問一句,土地經過除染了嗎?種出來的東西之前有經過檢測嗎?
註:除特殊註明外,本文圖表均為原創。感謝福島縣政府國際交流科徐銓軼、清華大學教授劉學剛、核電工程師倪凱軍、檢測專業人士張沛的無私幫助。
長按識別圖中二維碼,或者點擊原文,查看完整視頻專輯
注釋:
[1]核災縣並無一個統一的定義,中國目前對福島縣、栃木縣、群馬縣、茨城縣、千葉縣等10個都縣實行食品、農飼料進口禁令,可以認為這10個都縣屬於「核災縣」。
[2]上限值已將所釋放的核素中半衰期在1年以上的全部核素考慮在內,比如鍶-90。 注意,放射性核素基準值並非危險與安全的分界線,不是說高於100Bq/Kg就會對身體造成傷害。
[3]http://www.pref.fukushima.lg.jp
[4]假設大米篩選檢測後的輻射值是80 Bq/kg,就有10%的可能性會超標
[5]https://fukumegu.org/ok/kome/
[6]http://www.new-fukushima.jp
[7]圖片來源:福島復興工作站
[8]http://radioactivity.nsr.go.jp/en/list/307/list-1.html
[9]www.newfukushima.jp/monitoring/cn
[10]http://www.fsgyoren.jf-net.ne.jp/siso/sisoto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