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太極無手,太極不動手」

2020-12-26 武術人

楊澄甫先生給世人留下了許多的太極拳經典成語,「練太極拳者不動手。動手便非太極拳」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句。鄭曼青先生於1947年出版的《鄭子太極拳十三篇》一書中公開了楊澄甫先生的這一句話,使得這一句具有毋庸置疑真傳權威的成語能夠有據可查。從這句成語中我們可以看到楊澄甫先生把是不是「動手」視作判斷是不是太極拳的一個標準。楊澄甫先生為什麼這麼認為呢?弄清楚這句成語的含義就可以大致明白了。然而這句成語與其它很多成語一樣,其含義不能從字面上直接理解清楚。那麼,怎麼理解這句成語呢?主要可以從以下十一個方面來理解: 

 一、「不動手」體現了「由腳而腿而腰」

《鄭子太極拳十三篇》的《視本末》這一節是這樣陳述「不動手」這句話的:「楊師澄甫之分釋太極拳諸要點如下:一、每於練功架或打手時之講解日:練太極拳者不動手,動手便非太極拳。且戒之日:健侯老先生之教人。每引拳論日: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又日:其根在腳,發乎腿,主宰於腰,行乎手指。謂手必要相隨,不可自動。」這段話清楚地說明r所謂「練太極拳者不動手」,換言之就是「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或者是「手必要相隨,不可自動」,古代太極拳經典中「由腳而腿而腰」這段活指的是身上「如練一氣」的傳遞過程,這種「氣」,李雅軒先生在他的《隨筆》中多次提到,就是太極拳所有動作發生的直接原因,實質就是人體中傳遞性的力量,現代運動力學稱之為「動量傳遞」;在地球上,這種傳遞性的力量總是必須在腰脊等「相向運動」的作用下始發於人體的下支撐,對於站立的人而言,下支撐就是腳。所以,古代太極拳經稱這種「氣」是「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既然這種「氣」是這樣的發生與傳遞,太極拳的動作又是由這種「氣」所引起的,因而,太極拳的動作也是「由腳而腿而腰」如此發生與延伸的。這樣來理解「不動手」,就可以明白楊澄甫先生所說的「不動手」指的是在動態中所呈現的「不動手」,就是說這「手」既是在運動的,但又不是主動的,而是被帶動的,是腳之動所催動的,是腳之動的延伸。這「手」就有點像楊澄甫先生在《太極拳使用法》中所比喻的行駛中的火車中被火車頭帶動的最末節車廂,或者像裝載於行駛中的汽車上的貨物,末節車廂和貨物本身都沒有動,但又都是在運動的。真正做到太極拳譜中所說的「由腳而腿而腰」了,就應該體會到手的任何動作都是腳動作如「抽絲」一樣的延伸,有點像會踏自行車的人體會到手控制車把手,可其實是腳作用產生這樣的情況。手的動作只有這樣才是太極拳的動作。這就是說:「不動手」包含著「由腳而腿而腰」與「手必要相隨,不可自動」。然而,對於「由腳而腿而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很多人僅僅是將「由腳而腿而腰」這句話理解為腳是人體的下支撐而已。就像不會騎自行車的人以為手控制車把手與腳是沒有關係的,根本沒有理會到手不能主動(即自動);雖然練太極拳的很多人都講「由腳而腿而腰」這句話,其實其中也有很多人沒有意識到手不能主動。這樣的意識學練太極拳就等於是穿著防水服下水去達到洗澡的目的一樣,因而對於太極拳無論是學練還是研究都是錯誤的。

二、「不動手」包含著「雖動猶靜」

由上述分析可以體會到「不動手」還包含和體現了「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之意。這是因為太極拳的「氣」是在「虛靈頂勁」、「氣沉丹田」等的作用下,在腰的主宰下而由腳開始傳遞到手的,手的任何一個動作都是由腳開始傳遞上來的。這就像行駛中火車的末節車廂之動必然是末節之前所有車廂之動所傳遞過去引起的,而且行駛中火車的任何一節車廂之動也必然是整列火車之動的結果,所以火車是「一動無有不動」的;然而整列火車其實自己是不會動的,所以火車又是沒有一處不靜的,或者說是「一靜無有不靜」。而太極拳由於全身之動都是「氣」的作用所引起的,無論是手還是其它任何一處的一動,也必然是全身之動的結果,就空間位置而言,太極拳的練與用,全身各處任何時候都是沒有不動的,是拳經所說的始終「如長江大河,滔滔不絕也」的;然而被「氣」所作用動的全身各部位本身又都是始終不主動的,是拳經所說的始終「神舒體靜」的;所以太極拳也是「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的。太極拳還有另一種特殊的情況,就是無論練或用,從俯視的角度看,大臂與胸部的夾角幾乎是不變的,肘部是始終不向後越過兩肩之連線的;而手往往反映為不是與身體的相對位置沒有改變,就是與原來的位置沒有改變;而手與人接觸則似乎是完全被動的,套路在任何時候也反映著這樣的情況,這是太極拳與其他武術相比較絕無儀有之沾粘連隨的特徵,這也反映了太極拳的動中存在著不動,動中存在著靜,或者稱為「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十三勢歌》則稱其為「示神奇」的「動猶靜」,古代太極拳經典又稱之為「靜如山嶽,動若江河」。這種「動猶靜」可以說是太極拳最深邃、最精髓、最抽象的概括。古代太極拳經典中的許多闡述其實都包含著「動猶靜」,那些是「動猶靜」的具體化;而楊澄甫先生所說的「練太極拳者不動手」其實就是這諸多「動猶靜」之意更直門的表述。太極拳界中有的人把「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理解為「一動俱動,一靜俱靜」,這是由於疏忽了辯證思維而拘泥於字面的錯誤理解。現代太極拳界又有人把「不動手」絕對地理解為是手的姿勢不變,這種理解顯然是與「手必要相隨」背道而馳的,且與人交手而手的姿勢不變是違反武術常識的,因而明顯是錯誤的。現代太極拳界又有人把「不動手」理解為「外不動內動」,然而,「內外相合」是楊澄甫先生所指出的太極拳的根本要領之一,「外不動內動」顯然是違背「內外相合」的;而從「內外相合」來看,?外不動內動」不是違背了「手必要相隨」,就是違背了「手不可自動」,所以,這種理解也是錯誤的。太極拳鍛鍊隨著功夫的提高,轉胯、含胸、拔背等軀體動作會越來越小,別人很難觀察清楚;葉大密先生也指出太極拳存在著「腳動身不動」與「身動手不動」,但這「動」與「不動」都是相對地辯證而言的。比如雖然外觀上必須「腳動身不動」,如此才能「邁步如貓行」,然而,這「動」之腳又必須是外觀上似乎「不動」之腰胯主宰下另一「不動」之腳的「動」的延伸和所催動的;所以,這「身」實際上還是在「動」的,這「動」之腳絕不是自動的。太極拳中動態最明顯之「手」卻「不動手」正體現了「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的「動猶靜」。

三、「不動手」體現了「上下相隨」的方向

太極拳以「捨己從人」之「沾粘連隨」為根本,而自身也存在著「上下相隨」。但現代太極拳界對「上下相隨」有兩個嚴重的誤解,一個誤解是根據「一動無有不動」斷章取義地將「上下相隨」理解為上的主動與下的主動相配合,而主動的上也動下也動,將南下而上有序而動的「由腳而腿而腰」拋棄了。如李雅軒先生在他的《隨筆》中所說這是太極拳的大忌,對太極拳而言是屬於「亂動、妄動」。太極拳由下而上的「上下相隨」而動最終是必須沒有時間差的,但是到了此層次仍然是「由腳而腿而腰」的,否則,根據拳經就不可能是太極拳。另一個誤解是所謂「以手帶身」或「以梢帶根」。太極拳存在「以手領勁」的現象,但「以手領勁」仍然是「由腳而腿而腰」的結果。這就像鞭子的揮動往往會出現鞭梢領先的現象,然鞭梢的領先仍然是鞭把之動所引起的、是鞭把領先而動的結果,這兩者的道理是一樣的。辯證法揭示現象必然是實質的反映,但現象有時也會虛假地反映實質,太極拳的「以手帶身」就是現象對實質虛假的反映。從楊澄甫先生所說的「惟內之是求」來講述,太極拳的「手」任何時候都是「不可自動」的,其它部位也都是如此。如果實質上發生了「以手帶身」或「以梢帶根」,也就是「由腳而腿而腰」、「手必要相隨,不可自動」不存在了、「手」發生自動了,那麼,可以肯定,這樣的動作不可能屬於太極拳,對於太極拳而言,肯定是錯誤的。

四、「不動手」體現了被動和主動的統一

近代太極拳家除了楊澄甫、李雅軒、鄭曼青等先生明白地說明了太極拳必須「手不能自動」(也就是「不動手」)之外,郝少如先生也有多次這樣意思的教誡,不過他用「太極拳要被動」來表述,葉大密先生的弟子金仁霖先生也很強調「太極拳是被動的拳,一定不能主動」。太極拳的手臂乃至全身對於「動量傳遞」而言,主觀體會上,必須無論何時都是「被動」的,否則就必定不是太極拳。太極拳家與前輩所謂的「被動」正是楊澄甫先生「不動手」的意思。但是,從一般客觀而言,太極拳的任何「被動」又都是有主動的,因為只有存在一定的主動成分,在與別人的接觸中才能出現別人難以控制的「不先不後」的「隨人而動」。古代太極拳經典《打手歌》所說的「牽動四兩撥千斤」中的實質就是「動量傳遞」的「四兩」,就是這「被動」中的主動成分。李雅軒先生在他的《隨筆》中也指出太極拳的動作是「有系統、有主動、有被動的一個整體的」。所以,太極拳家所謂的「被動」不是一般概念的純然的被動。一般概念的被動,是完全受人控制的被別人牽著鼻子走的隨動,就像大海中失去船舵的帆船,只能完全聽風南命、隨風而漂,那就成為楊澄甫先生所說的太極拳之大忌,即「若如肉架上掛肉,便是死肉,又何有靈氣可言」,有人將身體比喻為掛在衣架上的衣服,就是屬於這種純然的被動,這種「被動」與人交手那只有挨打的份,根本不能認為是太極拳。太極拳的「被動」必須如楊澄甫先生所說的如水上的「葫蘆」,別人一踩踏它,它就既是如楊振基先生所說的「我不動,跟你走」地被動,又由於浮力而有主動,不僅使得對其踩踏者感到「終不得力」,而且如李雅軒先生所說的「跟之隨之,在幾跟幾隨之中,我的身勢早已吃進彼身」了。所以,太極拳的所謂「被動」是與一般概念不同的特殊的「被動」,而太極拳的所謂「主動」顯然也是與一般概念不同的特殊的「主動」。因為這種「主動」必須不是別人尚未動而先動,而是必須「被動」地、借用別人之力卻不受人控制的「隨人而動」,這樣才能保證能夠由「人剛我柔」到「人背我順」。這樣,兼有這種「主動」和「被動」的人,就像大海中有舵手操縱駕馭的帆船,既利用風作為動力,又不為風的方向所控制,不僅可以借東風、東南風向西行駛,而且可以借南風、西南風向西行駛。正由於太極拳的「被動」不能被人控制,所以這種「被動」就具有了表象上「捨己從人」,而實質上造成「人背我順」攻擊別人的作用了。比如推手中,在對方的突然攻擊之際,往往由於自己的一側胯與手臂完全放鬆,也就是完全不動、完全被動,這樣會使對方根本用不上力,會由於對方的作用而十分乾脆地化解掉對方的攻擊。並且立即使對方形成背勢;但是,這完全放鬆、完全不動的手臂其實是既被對方推動著,又是被自己的另一側腰胯以很小的力量所操縱、牽動著,這局部的「完全被動」之中其實是包含著腰主宰、起於腳之「主動」的,只有這樣,這種反應才能使得對方如楊澄甫先生所說的「如水上踩葫蘆,終不得力」,最終「如捕風捉影,處處落空」。所以,這「渭手必要相隨」的「不動手」是對太極拳的所謂「被動」和「主動」最好的說明。

五、「不動手」體現了「不用力」

楊澄甫先生所說的「用意不用力」,對於真正的太極拳傳承者而言可說是太極拳生命象徵的要領。楊澄甫先生所說的這種「力」,用現代運動解剖學的語言說,就是運動肢體局部肌肉緊張收縮所引起的一種生理反應,是骨槓桿性質的力。而太極拳所追求的則是人體中由腳而始傳遞性的力量,用現代運動力學的語言說。就是「動量傳遞」,近代太極拳家則將其稱為「氣」,這「氣」也包括了「勁」,當然這「勁」是與外家拳所說的「勁」不完全相同的特殊的「勁」。運動力學與太極拳實踐證明,《楊氏老譜》與鄭曼青等先生的著作也指出:這種特殊的「勁」不僅與「力」是「大異」的,而且是與「力」不能共存的;要得到這種「勁」,必須「不用力」,也就是要消除局部骨槓桿性質的力。這樣的「不用力」才能如楊澄甫先生所說能夠「則得真正內勁」。而有了「內勁」的這種「不用力」之動就不同於與撥浪鼓轉動帶動鼓繩之動相似的甩手了,這種手之甩動的動力是身體的旋轉慣性力量,手臂之內是沒有力量的,而有了太極拳之「氣」和「內勁」的「不動手」、「不用力」的運動中的手臂,是可以感覺到手臂之內傳遞著力量,也就是起於腳的「氣」或「勁」的,會感覺到手臂是被這「氣」或「勁」所作用動的,不是慣性所作用動的。這就是說,太極拳所追求的「不動手」、「不用力」是與「由腳而腿而腰」不可分離的。但是,很多人不明白這個道理,不知道太極拳的「不用力」是這樣的意思,有很多人分辨不清怎樣才是太極拳的「不用力」。很多人明明用了力,手臂明明是由骨槓桿性質的力所作用動的,卻以為自己是「不用力」的,或者強詞奪理地說自己是「用勁」,甚至說是「用意」。其實,因為用力必然表現為沒有由腳而起的勁力、可以使外力有一定著落的肢體的僵硬和自動的「動手」,而「不用力」則必然反映為手的勁力由腳而起、手不是身體的旋轉慣性所帶動、外力不能著落、沒有主動的「不動手」。可見這樣的「不動手」就是「不用力」最好的體現和鑑別標準。  

六、「不動手」體現了「松淨」

太極拳所有的功效,無論是健身還是技擊,根本都是放鬆;越放鬆各種效果必然越好。所以,太極拳要求「徹底的放鬆」,稱為「松淨」,李雅軒先生稱其為「大松大軟」。當然這是一種模糊概念的近似表述,因為一般概念的「肌肉放鬆」,其解剖學實質就是肌纖維鬆弛,也就是肌纖維不收縮緊張;而肌纖維不收縮緊張只能是不用力,肌肉越放鬆也必然是肌肉越不用力。藉助精密科學儀器的測試精確而言,人要達到徹底的放鬆也就是徹底的不用力,那就只有處於躺下的狀態才有可能實現。可見所有運動所謂的「放鬆」與精密科學儀器測試的「放鬆」是不同的,都是相對的「放鬆」。太極拳的「放鬆」又是與非太極拳的武術所謂的「放鬆」不同的。太極拳的「徹底放鬆」首先是指在維持雙臂懸置的某靜態姿勢前提下肌纖維最大限度的鬆弛,然後是指追求不使用骨槓桿性質的力而使用傳遞性的力形成動態姿勢,從而仍然儘量保持這種最大限度的鬆弛。太極拳這種最大限度的鬆弛同所有武術相比較最接近一般概念的最大肌肉放鬆,按照數學近似計算將其稱為「徹底的放鬆」、「大松大軟」是完全符合科學和客觀事實的。太極拳界中幾乎沒有人不主張「放鬆」,有很多人自稱「放鬆」,有很多人反覆地論述「放鬆」。但是,很多人發現許多所自稱的「放鬆」和所認為的「放鬆」,其實並沒有放鬆,有很多人所論述的「放鬆」並不是太極拳的「放鬆」,有的人把氣功靜態的「放鬆」與太極拳動態的「放鬆」混為一談,而又有的人畫蛇添足地神化太極拳的「放鬆」。那麼,如何做到和正確鑑別太極拳的放鬆呢?從生理、解剖學上可以知道,放鬆是與用力成反比的,用力又必然是肌肉的拉長與縮短收縮或等長收縮所引起的,必然反映為「動手」與僵硬。因而,「動手」和僵硬越少也就是「放鬆」越多,而既柔軟又「不動手」就必然是太極拳所謂的「徹底的放鬆」,也就是「松淨」了。所以。「不動手」就是一個做到和鑑別「松淨」的很客觀、直觀、準確、最具說服力的標準。

七、「不動手」體現了「柔軟沉重」

「不動手」體現了「松」,正如楊澄甫先生所說的「如能松透即是沉」。所以,楊澄甫、李雅軒、陳微明、鄭曼青先生等太極拳家在他們的著作中以及有關近代太極拳家的軼聞中都反映了太極拳技高者的手臂給人的感覺是「如綿裹鐵」般的「柔軟沉重」,甚至鄭曼青先生說:「吾師澄甫之臂,其重過於常人不啻十倍。」推手真正遵循了太極拳的法則,做到了「不動手」,別人就會既「終不得力」又有「柔軟沉重」的感覺;如果別人主動用力越大,由於「不動手」中的「四兩」之力作用相對越微小,被動成分相對越大,「沉」也就越明顯,這手臂就越會使別人感到就像是斷臂那樣重甸甸的,尤其往上抬就像是抬浮在水中的一條圓木似的更加沉重。現代太極拳界有的人畫蛇添足地神化太極拳,奢談手與別人接觸使別人什麼也感覺不到的所謂「松空」,這種所謂的「松空」就是楊澄甫先生在《太極拳使用法》中批評的「毫不著力,浮如鵝毛」的「雙浮」,是「連十歲頑童也打不倒」的拳病。「不動手」明白地反映了「被動」,「被動」顯然是不可能表現為這種什麼也感覺不到的所謂「松空」的。所以,「不動手」明白地暴露了這種所謂「松空」是根本不符合太極拳理的偽說,反映了「柔軟沉重」才是太極拳的真功夫,才是太極拳「松淨」的特徵性表現。「不動手」的「柔軟沉重」還有一個重要的特徵,就是使人感到其全身動作不論是十分緩慢的還是非常疾快的都有一種由腳至手抽絲樣的整體性,反映出一種似乎勻速的渾厚穩重;初步達到了「不動手」,手臂還會尤其自覺明顯的沉重,手臂的活動會有如在水中遊泳似的有阻力感。而手臂主動動作,手臂則始終不會有自覺沉重與移動遇到阻力的感覺,而主動動作用很大的力會給人快慢飄忽的感覺,用小力飄忽輕浮更加明顯,正如楊澄甫先生所說:「用力則顯有力,不用力時則甚輕浮,可見其力乃外勁浮面之勁也。」所以,「不動手」與「柔軟沉重」是可以相互反映的。

八、「不動手」不是單單指手

有很多人把「不動手」僅僅理解為是指手,這種理解是不正確的。其實自古以來漢語中大量出現的「動手」都不是僅僅指手的動,而是指全身肢體的動作。李雅軒先生和鄭曼青先生在他們的著作中都有「手足不要自動」的論述。如鄭曼青先生在《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中就明白地指出:「切記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二句要論……所謂練太極拳不動手,即是謂手足不能自動。」這段話對於現代太極拳界有些人尤其具有振聾發聵的作用,這段話一是明確說明了楊澄甫先生秉承代代的傳授認為「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與「練太極拳不動手」是同一個意義,二是明確說明了這「不動手」中的「手」並不是單單指手。必須明白:太極拳的「動猶靜」是包括全身各部位的,所以這「手」是借代指全身肢體。如以腳為例,符合太極拳的法則要領,腳的前邁必須是全身由於虛領頂勁引起之沉、腰的作用、著地腳所傳遞來的勁力帶動同側胯內縮等等所引起的;其它腹、胸、背、肩等等之動都是無不由根於腳、主宰於腰的胯之動所引起的,只不過「手」的「動猶靜」尤其明顯和突出罷了。所以,結合「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這「不動手」的「手」是必須理解為手足和其它全身各部位的。

九、只有「不動手」才能使人「終不得力」

太極拳之所以能夠以弱勝強,一大因素就是以能夠使別人的攻擊「終不得力」的沾粘連隨為根本。而沾粘連隨之所以能夠使人「終不得力」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不動手」。因為「不動手」,全身能夠始終保持「開展緊湊」而臂胸始終保持著不同的懷抱姿勢,同時手臂中因為沒有局部主動用力因而不會發生肌肉緊張僵硬,這手臂就成了鄭曼青先生所說的懸浮在空氣中的「斷臂」了;而由腳傳遞而來的、由腰所主宰的「四兩」又使得這手臂具有十分的靈敏感覺和能夠靈活隨動,這樣的手臂就既能使人感到柔軟沉重而又不硬挺,既牽制了別人又與身體似乎是沒有牢固的連接而無法控制,就像楊澄甫先生所說的成為浮在水面上的「葫蘆」了,別人就無法將力量落實到這手臂中而作用到其身體了;如果別人突然攻擊,就會感到如作用在一個沒有固定的球體上而突然失去了方向和作用點,從而「捕風捉影,處處落空」。可見太極拳的「聽勁」和「沾粘連隨」是離不開這「不動手」的,「不動手」是沾粘連隨使人「終不得力」的重大因素。

十、只有「不動手」才能「發勁如放箭」

太極拳之所以能夠以弱勝強的另一大因素則是能夠將全身的勁力以動量傳遞的形式暢透無阻地傳遞到向外攻擊的肢體。太極拳高手的手臂能夠發出比手臂本身的力量和全身體重遠大得多的力量;這手臂能夠在與別人的身體沒有接觸的發勁之前如海綿樣的毫無力量,而在接觸的剎那間又能爆發由腳而起的強勁的力量,然而瞬間又變得如海綿般的毫無力量,發勁毫無先兆,就像矩形脈衝,「不動手」就是一個重大的因素。有真正太極拳發勁經驗的人很清楚,只有越「不動手」,也就是手臂越不用力,由腳而始之力量的傳遞才能越暢透,手臂發出的力量才能越強勁,發勁的速度也才能越快。所以,「不動手」又是太極拳「發勁如放箭」、「何堅不摧」的重要條件。

十一、「不動手」體現了太極拳的所有法則要領

太極拳的「不動手」是與完成太極拳特有的沾粘連隨與發勁等效果相聯繫的相對的「動猶靜」的辯證說法,而這些效果的實現是與太極拳的所有法則、要領密切相關的。所以,是否追求「不動手」反映了太極拳學練能否入門;「不動手」掌握的程度反映了對太極拳所有法則要領掌握的程度,「不動手」的功夫越高,也就反映了對太極拳所有法則要領掌握的程度越高。

從上述可知:楊澄甫先生所謂「不動手」的概念是包含很多內容的,這一概念也還有「不自動」、「被動」等其它的表述法,然「不動手」是尤其好的一種說法。太極拳並不神秘複雜,楊澄甫、李雅軒先生這些太極拳家不僅在他們的著作中定性地肯定太極拳並不難學,而且定量地指出太極拳是可以在數年時間內學會學好的;但是,他們也都指出,如得不到真正老師的傳授或悟性太差,因而得不到真傳,那也很可能一輩子學不會太極拳的。而許多人學練了幾十年太極拳還人不了太極拳之門,一個根本的原因就是沒有領悟到「練太極拳者不動手」的概念,而是處處都「動手」,那就只能是屬於楊澄甫先生說「動手便非太極拳」。事實上,很多前輩所說的「學太極拳者多如牛毛,成功者寥若晨星」是確確實實的,所以,太極拳之難學是屬於所有武術之最的。微觀而言,太極拳有難以盡述的要領;抽象而言,古代和近代太極拳經典著作中反映出的要領也有一定的數量,而「練太極拳者不動手」這句話可說是囊括、反映了太極拳的所有要領了。所謂「一事盡,萬事畢」,一個人如果真正做到和全面透徹理解了「練太極拳者不動手」,也就已經掌握了太極拳的所有要領而可以「愈練愈精」地「功夫無息法自休」了。而一個初學太極拳者始終以「練太極拳者不動手」為指南,也就是找到了能夠較快理解和掌握太極拳各種法則、要領的捷徑了。所以應該認識到:「練太極拳者不動手」是開啟太極拳之門的一把金鑰匙。

相關焦點

  • 何為太極?為什麼說太極是八卦之源?
    太極,中國古代哲學用以說明世界本原的範疇,「太極」一詞,出於《莊子》:「大道,在太極之上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太,即大;極,指盡頭,極點。物極則變,變則化,所以變化之源是太極。
  • 香江群音之太極宗師·太極樂隊
    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要說太極樂隊的由來,可得繞好大一圈才能說明,不過命運安排他們必定 「七星聚義」,所以再怎麼折騰,也跑不了。
  • 《太極1》北美首映 馮德倫:開始籌備《太極3》
    據悉,怪咖頭上的怪角名曰「三花聚頂」,是《太極》整個故事的關鍵所在,所有的故事都因它而生。據悉,太極宗師楊露禪在《太極》中之所以被稱為「怪咖」,最主要的原因是其生來就是頭頂怪角,飽受歧視,但也因此得到楊母(舒淇飾)的格外疼愛。
  • 立旭說|簡說太極、陰陽、四象
    從今天開始,我會陸續說一說易學方面的知識,當然只是簡說,以後有機會可能會作詳細闡釋。序既然是說易學方面的,肯定離不開《周易》這本書,而且按邏輯,肯定得先介紹這本書,再說其內容。但我覺得沒有特別大的必要,因為給真正的有緣人介紹,不用多說就會欣然接受,甚至不言自明,所謂心心相印;給無緣人介紹,說再多也是枉然,不如不說。
  • 周星馳新電影《太極》,從「如來神掌」到「太極」,誰更勁爆?
    李小龍拜過詠春宗師,所以《葉問4》闖美國,周星馳《太極》也要闖一下 周星馳《功夫2》改名,詠春闖美國因李小龍,太極還是頭一回 《功夫2》還沒有來,關於周星馳的話題又開始多起來,不要說這是為什麼,你懂的。
  • 太極的真正含義是什麼,它和太極拳又有什麼不同的地方?
    「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通俗解釋一般把太極解釋為天地混沌即為太極,而陰陽構成了太極。實際只說了結果,而並未解釋原因。 此話出自易經,易有二字最耐人尋味。表面看是說易經中有的意思,但仔細推敲,不然。易是什麼?憑什麼它就得有?
  • 憑什麼說「太極」能讓安卓手機脫胎換骨?
    常常聽人說,安卓手機的核心優勢在於開源,可以玩出無數種花樣,然而現實中絕大部分用戶都不會折騰手機,老老實實使用安卓手機基礎功能。究其原因,無非是上手難易度問題。喜歡折騰手機的小夥伴,想必聽過ROOT、Xposed框架等專業詞彙,特別是Xposed框架,其功能簡直逆天。
  • 太極拳與太極
    太極拳與太極 一、認識太極 許多練了多年太極拳的朋友,搞不清太極拳與太極有什麼關係,不知道太極拳為什麼叫太極拳,它的太極含意究竟是什麼。
  • 五行、八卦、太極說的是什麼
    八卦風水屬性為本派風水的特點與其它風水不同之處;乾為老父壽卦,坤為老母淫卦,震為長男貴卦,巽為長女淫卦,坎為中男勞卦,離為中女財卦,艮為少男財卦,兌為少女說卦。解:如震卦用神到位時,稱貴卦,震卦用神不到位時,稱賤卦,(從此開始不貴了)八卦自然現象:雷以動之、風以散之、雨以潤之、日以燥之,艮以止之、兌以說之、乾以君之、坤以蔽之。
  • 大張侃太極:明白太極三個字,遇見更好的自己
    經歷了挫折、彷徨、枯燥、無方向之後,發現堅持練太極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練太極讓我得到了很多,也改變很多,不僅改變了我的身體素質,也讓我心態更加柔軟、平和,內心更加的強大。太極不過一個悟字,師父說的沒錯,一切感受,皆有所悟,得悟,悟後才能得。生活中所失去的,練太極會讓你得到和擁有,讓你更加的愉悅,堅持最終會給你所想要的一切,並會陪你一直走下去。
  • 朝練太極,暮練太極,福如東海長流水
    然而對於太極的習練從未鬆懈。早上起來先練練太極,神清氣爽。下午下班也練練太極,同樣神清氣爽。近期一次次體驗到這種神奇的感覺,簡直不可思議。什麼神奇感覺?就是當我工作累了,就站站樁,練練周身行氣法,太極十三勢,疲勞很快消除。
  • DNF:100級鬼劍士黑馬武器,比太極陰劍手速好,比太極陽劍傷害高
    太極劍切換「陰陽」兩種狀態,不需要任何的前置條件,只需要按一下切換鍵就可以了,按理說,這種方便快捷的操作理應受到玩家青睞才對,但事實上,如果大家留心觀察的話就會發現,大部分佩戴太極劍的玩家,都不會切「陽氣」狀態!
  • 《太極2》終極海報曝光 「太極七星」以戰止戰
    搜狐娛樂訊 由華誼兄弟出品,王中磊任製片人,陳國富監製,馮德倫執導的混血功夫電影《太極2英雄崛起》將於10月25日先行上映IMAX版本,11月1日2D/3D版本再火力全開。今日《太極2英雄崛起》終極海報正式曝光,主演馮紹峰、Angelababy、梁家輝、彭于晏、袁曉超、吳彥祖、謝欣穎七位主演聯手「以戰止戰」。
  • 北大贈臺師大太極雕像 兩岸共傳太極文化
    新華社臺北5月31日電(記者馬玉潔章利新)為慶祝臺灣師範大學建校71周年,北京大學31日贈送該校一尊2.5米高的銅質太極雕像,象徵兩岸共同傳承太極武藝和太極文化。  2013年,北大製作了一尊玻璃纖維的「2008年北京奧運太極雕像」贈予臺師大。
  • 《食物語》太極芋泥怎麼搭配陣容 太極芋泥陣容攻略
    導 讀 食物語太極芋泥怎麼搭配陣容 太極芋泥陣容搭配攻略,要用什麼陣容來搭配太極芋泥,新手適合使用太極芋泥嗎,下面不妨詳細了解下九遊小編帶來的新內容吧。
  • 關於太極圖展開的說法
    這個時候,看待陰陽兩面,就不在機械化,不再刻意。--------------------------關於太極圖,當然不止以上這麼膚淺的理解了,現在流行的「正統」的太極圖一般遵循「左升右降,左白右黑」「白為陽,黑為陰」的規律。
  • 太極經典《太極拳經》《太極拳論》《十三勢行功歌訣》《打手歌》
    太極經典《太極拳論》 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 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隨曲就伸。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方為懂勁。懂勁後,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本是捨己從人,多誤捨近求遠。所謂差之毫厘,謬之千裡,學者不可不詳辨焉。
  • 《太極》三部曲之《太極3:巔峰在望》,梁家輝、楊穎、彭于晏
    主演: 梁家輝 / 楊穎 / 彭于晏動作 / 奇幻又名: 太極3 / 太極之巔峰在望太極3:巔峰在望的劇情簡介 · · · · · ·   華誼兄弟首度公布《太極》三部曲正式片名:《太極之從零開始》、《太極之英雄崛起》、《太極之巔峰在望
  • 三陽開泰,太極之喜;五福臨門,太極之福!
    說到上面的這些祝福大家都是耳熟目詳的,但是我們又是否知道,這些裡面的祝福都是中國古老的文化有關,都是來自古老的《易經》寶典,它與太極同生一道,同源同根,同理同脈。「三陽開泰」出自《易經》,一陽生,二陽長,三陽開泰。
  • 辣太極滷味的誘惑,你值得的擁有
    一場麻辣的盛宴正在悄悄的向我們走來,無辣不歡的你還在等什麼!辣太極會給你舌尖上的享受,當然也少不了辣太極的滷味啦,八年的辣功夫,讓你對辣的嚮往達到頂端。說到辣太極當然少不了辣太極的廣告詞啦,「滷至極味誰不愛,辣到深處自然嗨」,只要你心臟夠強大,我相信辣太極滷味一定能滿足你所有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