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人物|中和農信:用商業手段解決社會問題 - 南風窗網

2020-12-17 南風窗網

   2016年是精準扶貧戰略全面實施的一年,中央政府承諾到2020年7000多萬貧困人口如期全部脫貧。中國的扶貧工作已經進行了整整30年,「救濟式扶貧」、「開發式扶貧」、「整村推進」都曾是主導性的扶貧方略,在不同的時代發揮了一定作用。現在,消除貧困到了「衝刺期」,政府主導的力量已經不足以形成覆蓋。
   2016年9月發生的「楊改蘭事件」,再一次喚起了公眾對鄉村貧困問題的關注。這個家庭悲劇的背後,存在著貧困戶識別的不合理之處。這也讓我們意識到,徹底消除貧困還有很多難題需要解決。如何幫助貧困人口走向自我發展的道路,金融扶貧特別是面向貧困家庭的小額信貸是重要力量,由中國扶貧基金會成立的社會企業中和農信就是其中之一,他們以「打通農村金融最後100米」為使命,希望幫助那些有勞動能力和勞動意願的人獲得可持續發展。

 

   小額信貸天然的自動瞄準功能
   上世紀90年代初期,受孟加拉模式的影響,小額信貸開始在中國農村試點。1996年,中國扶貧基金會成立的小額信貸項目部,即是中和農信的前身。「從80年代開始到90年代,很多金融機構都開始做小額信貸,政策力度大一點、財政補貼多一點的時候,錢還是能下去,但是不可持續,準確率也差一些。從金融機構的角度講,它們也很痛苦,因為還款率很低。所以,從90年代初期開始,國內開始探索學習國際上比較通行的格萊珉模式。」中和農信總經理劉冬文說,中和農信的前身就是在這個背景下成立的。
   近十年,以「扶貧助農」為宗旨的公益性小額信貸機構在中國發展迅速,其中包括NGO、傳統金融機構的小額信貸服務以及公益性小額貸款公司,雖然數目眾多,但不同類型的機構都有各自的弱勢。NGO的身份決定了他們往往面臨踩到法律和政策紅線的風險,融資能力也因此受到掣肘,傳統的金融機構則沒有太多的積極性將服務下沉到貧困人口,也很難做到有效的風險控制。中和農信算是很好兼顧了扶貧效果與財務可持續性的少數成功者,目前是中國最大的公益小額信貸機構。
   中和農信在全國18個省180個縣的1700多個鄉鎮都駐紮了信貸員,截止到2016年10月30日,累計放款158萬筆,放款總量178億元,筆均貸款額度為1.6萬元左右,有效客戶36萬人,累計服務客戶超百萬人,超過七成的客戶從來沒在其他金融機構貸過款。其目標是通過無需抵押、上門服務的小額信貸方式支持貧困地區中低收入家庭開展創收性活動,同時還提供多種形式的非金融服務,全面提升客戶的綜合能力,從而實現可持續脫貧致富。
   由於其成功的運營機制和對「尤努斯模式」的成功中國化,今年5月,尤努斯創辦的非盈利組織格萊珉信託將其目前在中國唯一直接參與運營、開展業務的機構格萊珉商都小額信貸委託給中和農信全權管理。
   與傳統的金融機構相比,中和農信的優勢在於貸款無抵押、農戶在7天之內就可以得到貸款,只需要打一個電話就有信貸員上門服務。劉冬文認為,小額信貸天然有自動瞄準的功能。「篩選貧困人口,給他們貼上標籤,這是精準扶貧的一種做法,如果真的能夠精準識別,效果也是比較好的。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會發現,識別是有一定難度的,首先,所謂的貧困戶和非貧困戶差別沒有那麼明顯。其次,貧困是動態變化的,大病、突發的自然災害、孩子考上大學或者準備結婚了要到城裡買房,都有可能致貧。所以,長期來講,靠單一的、高強度的手段識別是比較困難的。」劉冬文說,但小額信貸不一樣,在設計產品的時候,會首先考慮準入門檻的問題,中和農信提供的貸款不需要抵押、公職人員的擔保,同時,額度又比較小,平均額度為1.6萬元,整貸零還。這樣就可以將「大戶」和做長期投資的人排除出去,將目標人群鎖定在小農戶和貧困戶,讓那些有勞動能力和勞動意願的貧困戶在想發展生產但又無法從金融機構獲得貸款時,得到一個機會,同時也不會過度負債。

 

   做金融機構不願意做的事
   近幾年政府對農村金融的重視與扶持力度持續加大,尤其是2014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於金融服務「三農」發展的若干意見》後,政策扶持力度進一步加大,各部委著力於政策落地,各省金融辦也陸續出臺發展規劃以及配套政策。
   在農村金融的供應渠道體系中,政策性金融和商業性金融原本應該發揮主體作用。但政府主導性的低利率小額信貸資金往往很難到達真正的貧困戶手中,反而流向了「富人」。商業性金融則呈現主動邊緣化,即便是農行、郵儲銀行這類成立了三農事業部的大型國有銀行,分支網點基本也只鋪設到縣城、中心鎮。部分村落只能偶見當地農信社的服務網點,很難找到其他金融機構。農村信用社服務農村的動力和能力也沒有得到充分釋放,與其設計初衷相差甚遠。
   農村金融體系的弊病就為中和農信這樣的社會企業提供了生存空間,成為一項有力的補充。「金融扶貧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扶持一些加工企業、經濟合作社,通過對龍頭企業的支持,間接帶動一些貧困戶脫貧致富。還有一類是直接到戶,也就是中和農信做的工作。」劉冬文說,銀行和農戶之間永遠是有距離的,銀行需要抵押、公職人員的擔保,但是農戶很難夠得上條件。這時候就有兩種選擇,一種是給農民增信,讓他們夠得著銀行的門檻,通過財政擔保、保險公司擔保、貼息等方式,抬高農民的信用,保證他們能夠從銀行借到錢,這是目前政府大力推廣的金融扶貧方式;還有一種則是將銀行的服務下沉,建立微型金融機構,根據他們的需要創造一些信貸產品和服務方式,把貸款送到家門口。也就是說,不是改變農戶,而是改變金融供給方。
   尤努斯模式的中國化初期都曾面臨舉步維艱的處境,中和農信也不例外,在中國扶貧基金會小額信貸部階段,聽令於地方政府、管理不到位的問題也曾困擾這個新生的機構。但是在後來的發展中,中和農信較為成功地解決了公益性小額信貸產權不清、管理不善、融資能力缺乏可持續性的通病。
   按照劉冬文的描述,從1996年到2005年,是探索、創新、蓄勢待發的十年。在服務方式上,學習國外的經驗,整貸零還,讓農民夠得著、還得起,五戶聯保防範風險;在治理結構和運營模式上,則借勢基金會管理改革,於2005年完成了機構改制,各地服務社全部脫離政府,由當地社團組織變成中國扶貧基金會的下屬分支機構。採用全國連鎖化經營管理模式,保證機構能夠在全國各個地方複製推廣。
   從2006年至今的十年,則是變革和提升期,「前十年把技術摸透了,運營模式也想清楚了,這十年就是怎麼落實的問題,如何把小額信貸從一個項目轉變成一個機構。」劉冬文說,過去單一依靠捐贈或者政府資金,壓力是很小的,有多少錢就幹多少事,但開始市場化融資後,思路就完全不一樣了。正因如此,在產品和技術上,中和農信一直保持自己的創新理念。比如在五戶聯保小組貸款之外,開拓個人貸款;用多種方式推進非現金交易。
   中和農信給自己的定位是做大型金融機構的得力幫手。劉冬文說,與大銀行相比,長期服務農村市場的他們對貧困群體更為了解,熟悉他們的生產生活特點、信貸需求、生活習慣。最近幾年農村人群特點發生了變化,過去主要服務50、60後,現在基本是70後、80後,需求變化決定了向他們供給的產品也要發生變化。
   近幾年,社會企業這種新型公益日漸受到重視,不獨在業界,政府高層也開始關注社會企業在解決一些公共問題上可以發揮的作用。2014年,習近平視察了福建的社會企業典範金太陽養老機構,李克強在國務院會議上也曾提出公益創投、慈善信託、慈善金融的概念。作為公益性小額信貸的先行者,中和農信或許可以給更多有志於此的機構提供借鑑和啟發。
   社會企業的出發點在於運用商業手段解決社會問題,這對於近年來亂象頻發的公益圈來說,無疑是另一條規範化路徑。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消除貧困,需要的不僅是對底層的施予式幫扶,更重要的是讓貧困人口中有強烈改變現實願望的那部分人得到發展機會,以市場化、專業化邏輯做公益的機構越來越多的時候,才能形成一股破局的力量,推動社會問題的解決。

版權聲明

本刊及官網(南風窗在線)刊登的所有作品(包括但不限於文字、圖片、聲音、錄像、圖表、標誌、標識、廣告、商標、商號、域名、程序、版面設計、專欄目錄與名稱、內容分類標準及多媒體形式的新聞、信息等)未經南風窗雜誌社書面許可,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形式使用,違者必究。

版權合作垂詢電話020-61036188轉8088,文小姐。

相關焦點

  • 螞蟻金服強勢入股中和農信,公益會變味嗎?
    自從2008年,中國扶貧基金會將小額信貸項目部剝離,中和農信就從未關上資本市場的閘門,並相繼接受國際金融公司(IFC)、紅杉資本入股。 「這是社會資本在尋找社會價值和社會企業實現商業可持續模式的過程,是互動,也是雙方共贏的結果。」中和農信總經理劉冬文表示。 公益機構「遭遇」資本的光顧本是值得慶幸的好事,但輿論還是出現不同聲音。
  • 中和農信:扶農助農,用蓬勃朝氣助力打造農村新氣象
    向著這樣的目標,中和農信一直在扶農助農的第一線,用實際行動為農民的生活帶來便利,為提高他們的生活水平而努力奮鬥。 作為紮根農村的小微金融服務機構,中和農信在幫助農戶發展產業,增加收入,早日實現美好生活方面做出了不錯的成績。
  • 中和農信:助力解決中國農村金融服務供給與需求矛盾
    農村振興戰略既是適應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必然選擇,又是解決當前社會主要矛盾的重大舉措。從目前來看,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依然不平衡,擺在眼前的是加快農村農村金融制度的創新。
  • 中和農信社會績效管領理先同行 步入第一梯隊水平
    中和農信總經理應邀參會,並在分論壇上就中和農信小額信貸的雙重績效管理進行了分享,發布了國際知名小額信貸評級機構——沛豐評級給中和農信做的第二次評級結果。在此次論壇上,全國人大常委、財經委副主任委員吳曉靈表示,普惠金融的服務難點是有勞動能力的低收入群體(因為喪失勞動能力的人群應是政府和社會救濟地對象),特別是那些生活在偏遠地區、生活環境不好的人群。
  • 資金渠道再拓寬:中和農信獲6300萬元貸款
    2020年5月,國際知名影響力投資機構Symbiotics旗下債券公司Micro, Small & Medium Enterprises Bonds S.A.為中和農信提供了為期兩年的6300萬元人民幣(約890萬美金)高級無擔保貸款,用以支持中和農信項目區農戶應對疫情影響,恢復生產生活。本次合作由中和農信股東天天向上投資基金一力促成。
  • 中和農信
    項目介紹 中和農信是一家專注於農村中低收入群體小額信貸的社會企業,起源於1996年
  • 螞蟻金服入股中和農信 「線上+線下」助力金融扶貧
    中和農信項目管理有限公司,由中國扶貧基金會發起成立,並於2010年獲得世界銀行集團國際金融公司和紅杉資本的戰略投資,是目前國內最大的專注於農村金融服務的社會企業。據《中國的減貧行動與人權進步》白皮書顯示:截至2015年年底,全國尚有832個貧困縣,貧困人口達5575萬人。如何發動社會力量精準有效地扶貧、減貧,螞蟻金服與中和農信有著共同的理念和實踐。
  • 「細品」中和農信金融扶貧創新實踐 讀懂新時期基層普惠金融
    在中國,最值得關注的小額信貸公司就是中和農信,中和農信最初是由中國扶貧基金會發起成立的,其定位是用商業的手段來解決公益的問題。目前,中和農信已經成為中國最大的專注農村草根金融服務的小額貸款機構。2018 年,首屆中國普惠金融創新發展峰會上,中和農信獲評「中國普惠金融典型案例」,是唯一一家入選的小額信貸機構。
  • 中和農信綜合金融服務平臺首次亮相中國普惠金融展覽會
    中和農信應邀出席此次展會,其針對農村市場量身定製的綜合金融服務平臺也首次亮相。  本次參展是中和農信第二次受邀參會,這不僅是行業對中和農信過往成績的認可與肯定,更凸顯出在鄉村振興大背景下,社會各界對農村發展的關注與支持。
  • 疫情衝擊三農 中和農信普惠金融在行動
    今年是脫貧攻堅的決勝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而三農問題依舊是當下最迫切的難題。疫情爆發後,各地封路封村,對以外出打工或做小本生意為主要收入來源的農民來說,影響較大。另外,疫情爆發恰遇春耕農時,對農業生產的影響也是不小。
  • 訪中和農信項目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冬文
    帶著這些問題,記者採訪了中和農信項目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冬文。  記者:從您多年的從業經歷來看,國內的普惠金融發展難點在哪裡?  劉冬文:我認為構建普惠金融體系的重點與難點是發展服務貧困人群的小微金融服務。貧困弱勢群體的單筆貸款需求很小,但是總量很大。傳統金融機構的服務對象主要是那些經濟基礎較好的「富人」,而貧困群體很難獲得他們的服務。
  • 中和農信-殼牌中國「創之道」項目第二階段面授課程開課
    8月12日,首屆中和農信-殼牌中國「創之道」小微企業管理高級研修班第二階段的面授課程在北京正式開課。殼牌中國社會投資經理王江紅,中和農信副總裁白雪梅、北京各高校資深教授和專家導師團隊以及來自四川、甘肅、河北、湖南、山西、青海、內蒙古七個省的18位學員參加了第二階段的開課儀式。
  • 抗擊疫情,中和農信湖南小貸在行動
    為了確保農民有足夠的資金備春耕、保生產,中和農信湖南小貸及時調整信貸業務,降低客戶利息,加大產業扶持,提供培訓等,既保證了農戶能正常貸款,又提供了簡單方便的貼心服務。在提供小額信貸服務方面,為響應居家隔離的呼籲,湖南小貸開展線上貸款「中和金服」業務,採取遠程盡職調查,使農民能及時通過手機獲得3萬元以下的貸款支持用於恢復生產;而對受到疫情影響的部分客戶,中和農信通過貸款展期、重組貸款規則等方式幫助困難客戶緩解還款壓力,降低客戶被動逾期情況的發生概率,並對於確診患者的貸款予以利息減免,死亡客戶免除全部債務。
  • 中和農信C輪融資6億元獲影響力投資基金青睞
    劉冬文在年初專訪時告訴記者,中和農信之所以能將超過30天的貸款逾期率始終控制在1%左右,技術的加持以及信貸員頻繁上門及時掌握最真實信息,兩者缺一不可。  也因此,中和農信需要收取略高於經營成本的利息,以確保「專注農村小微客戶金融服務」的定位,並保持商業可持續。同時,中和農信還必須定期從外部補充資本金以不斷提升服務目標群體的能力。「特別是今年,鄉村振興戰略又帶來新需求。」
  • 中和農信與Visa公司共同啟動第三期金融教育項目
    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2018年5月24日電 /美通社/ -- 2018年5月23日下午,在內蒙古自治區科右中旗文化館烏力格爾廳,Visa 公司、中國扶貧基金會和中和農信項目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和農信」)共同啟動了第三期 Visa 金融教育項目。
  • 深耕農村普惠金融 中和農信甘肅小貸獲殊榮
    近期,甘肅省脫貧攻堅領導小組下發《關於表彰2019年度全省脫貧攻堅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全省脫貧攻堅幫扶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的決定》,中和農信甘肅小貸榜上有名,榮獲全省脫貧攻堅幫扶先進集體,成為唯一一家獲此殊榮的省級小貸公司。
  • 聯手中和農信 殼牌「創之道」首次落地中國
    這句話出自中和農信-殼牌中國「創之道」小微企業管理高級研修班學員李俊星。他是河北巨鹿觀寨鄉的農民,憑著自己的堅韌,在拿到貸款後,率先在村裡嘗試科學種植,創造性地用牛奶做葉面肥,用中草藥防治病蟲害,現在,他不但摘掉了貧困「帽子」,還成了村裡的致富帶頭人。但是,創業過程中,由於知識儲備不足帶來了企業管理方面的種種困擾,剛剛參加完第一階段的營銷課程,他就覺得受益匪淺。
  • 中和農信疫情期間做好農村普惠金融步履不停
    發展普惠金融,有利於促進金融業可持續均衡發展,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助推經濟發展方式轉型升級,增進社會公平和社會和諧。而早在2018年,在首屆中國普惠金融創新發展峰會上,中和農信的「小額信貸項目案例」就獲評「中國普惠金融典型案例」,在當時,這是唯一一家入選的小微金融服務機構。
  • 助農行穩致遠 中和農信尋求與商業銀行合作共謀發展
    通過合作,合力助農,達成多贏良好局面。對此,中和農信總裁劉冬文表示,中和農信希望能擴大這類跟銀行合作的業務,一方面可以解決融資難題,也能解決小貸公司槓桿限制的問題。這種助貸方式、聯合貸款方式對於銀行、小微金融機構和農戶來說,都是一個多贏的結局。據了解,限制小貸公司發展的最大瓶頸是融資難,但是小貸公司不能吸收儲蓄,因此需要從外部機構融資。
  • 中和農信幫助更多農戶走上脫貧路——打通金融支持農村「最後一...
    &nbsp&nbsp&nbsp&nbsp2015年,張小美和幾位朋友組成聯保小組,向中和農信項目管理有限公司赤城分公司申請了第一筆貸款。貸款後,張小美的工作坊客戶數量、送貨量不斷增長,年淨利潤增加到5萬多元。2016年初,工作坊的經營規模如願擴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