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網/新餘頭條客戶端訊 通訊員董樂勝報導:近日,新餘一中高一(16)班在凱光植物園開展了一次社會實踐活動。學生和教師在植物園裡不僅體會到了「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艱辛,更感受到了豐收的喜悅。
據該班班主任郭琴芳介紹,班上每學期都要組織學生開展類似的社會實踐,如參觀羅坊會議紀念館,了解羅坊會議的重要作用和歷史意義;與英雄模範人物對話等。這些只是該校開展素質教育的一個縮影。
社會實踐活動 董樂勝 攝
一直以來,社會各界對素質教育給予了極高的關注,但素質教育該怎樣實施呢?新餘一中校長黃輝認為,要喚醒學生的自我意識,激發學生全部潛能,僅靠課堂是遠遠不夠的,還要努力開拓豐富多彩的育人途徑。
為了踐行素質教育以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原則,讓學生充分將課堂所學知識與實際運用相結合,該校組織基礎年級學生以年級或班級為單位開展2020年秋季校外社會實踐活動。
難忘體驗 催我成長
社會實踐活動引領同學們走出校園、走進社會、融入大自然,在實踐中長知識,在勞動中學本領,在情景中受教育,在體驗中感悟人生……社會實踐拓展出素質教育新天地。
它是學校學習的補充與延伸, 是同學們人生旅途中一次重要體驗。
此次活動,各班精心安排了野炊、「真人C S」野戰軍事、農耕文化科普體驗、生態農莊學種菜、戶外拓展等活動課程,同學們學到了許多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享受到了自然風光和人文環境資源,也感受到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樂趣。
一天的實踐活動,是忙碌的,是辛苦的,卻也是充實的。在這裡,他們離開了城市的喧囂,融入到鄉村,獲得了心靈的放鬆,體味了「採菊東籬下」的樂趣。讓他們走進美麗的自然,並更加熱愛自然。
在這裡,鍛鍊了同學們的動手能力、同學們學會了團結與合作、體味了父母的艱辛,感受了勞動的快樂,懂得了勞動成果應該倍加珍惜。
物化成果 美好回憶
「學校要搭建好社會實踐教育活動的展示平臺,讓社會實踐教育活動成果物化,變得看得見、摸得著的顯性文化,才能推動學校素質教育活動的有效開展。」學校黨委書記鍾梅春說道。
為了搞好今年的實踐活動,新餘一中政教處精心組織,制定了詳實的社會實踐活動方案,各年級組將各科任教師分到各班指導學生校外社會實踐活動,各班制定周密計劃確保安全第一,並且必須徵求家長意見,取得家長同意,並告訴家長實踐活動的內容及形式。活動結束後,各班級教師組織學生從觀察自然景物變化,與同學的新接觸以及集體榮譽感等方面進行寫作,要撰寫2000字以上的社會實踐活動調查報告,認真填寫社會實踐活動記錄表。有條件的同學,提倡以圖片、錄音或錄像等形式記錄社會實踐活動。屆時學校將以班級為單位,以主題班會、板報等形式,進行社會實踐活動總結交流。學校根據報告內容及實際表現,評出社會實踐活動先進個人、先進集體、社會實踐優秀論文及優秀指導教師。對優秀社會實踐活動報告將在學校網站上公開展示。
「一切活動皆課程,社會實踐絕不是一次走走玩玩的活動,它將是引導孩子從書本走向社會,從課堂走向社會。在活動中開闊眼界,增長見識,同時體驗團結協作的集體活動,從而促使孩子個性全面和諧健康地發展。」高一年級主任楊亞軍如是說。
綜合實踐活動是實現素質教育的重要載體,新餘一中尤為重視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此次社會實踐活動促使學生陶冶情操,為培養複合型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