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花5元「撿漏」字畫,沒想到是贗品,更沒想到贗品賣了3億
很多初入收藏圈的新人常常會請教前輩們有關於收藏品的真假判定,然而老收藏家的一席話,卻令無數新人摸不著頭腦:「藝術收藏品中,真跡的價值一定高於贗品。」話音剛落,新人就著急接話,「師父,這道理誰都懂啊?」沒錯,在藝術收藏這個投資領域內,人人都懂得要選真跡,倘若選到了贗品,那可是一筆虧本的買賣。
然而老收藏家後面還有半句:「贗品卻不一定毫無價值。」這句話卻讓很多人難以理解,贗品為什麼會有所價值呢?收藏品的價值難道不在於作者本身的藝術創作嗎?如果不是那個人創作的,收藏品還會有意義嗎?1947年北京的一位老人的經歷,告訴我們,什麼才叫做真正的「撿漏」。
1947年,伴隨著蕭肅的秋風,在冷落的北京琉璃廠,來了一個老人,徘徊在大門口。琉璃廠昔時的熱鬧,如今也不再存留,有的只是在戰亂年間為了生存而變賣家什的窮苦人,而這位老人的身軀也吸引著這些攤主,每個人都渴望著能夠開一筆張,養活家裡的老婆、孩子。最終,這位老人停在了一塊破舊的黃布跟前,這塊黃布其實是一幅字帖, 名為《平安帖》,署名為我國東晉書法家王羲之,這位老人以5塊錢的價格買下了它。
5塊錢在1947年是什麼概念呢?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時代背景,1947年,經濟全線崩盤,物價飛漲,經濟膨脹,一張報紙就可高達百元,而理一次髮,就需花費近兩萬元,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東晉書法家王羲之的字帖竟賣到如此低廉的價格,足以證明當時的經濟之不景氣。
在中國的歷史上,王羲之確有寫過《平安帖》,但歷史上幾乎沒有人見過王羲之的真跡。很多人以為老人這是「撿漏」中的王者,然而老人買這塊布料這是單純對於王羲之的喜愛,並沒有收藏的目的在其中,若干年後,老人將這塊布料進行鑑定,專家稱,這塊布料為宋朝人臨摹的贗品。
本以為事情就這樣告一段落,然而反轉再次出現,這片黃布出現在了北京嘉德的拍賣會上,最終以2.75億元落槌,加上手續費統共3.08億,創下了中國書法拍賣歷史中,單字價格最高的紀錄。而世界上《平安帖》的摹本也僅僅只有兩個,另一個被臺北故宮所保存。
為何一個贗品竟能拍得如此高的價格呢?筆者個人是這樣認為的:首先,衡量收藏品價值的並不取決於其年代久遠,同樣的瓷器,民間製作的與宮廷流傳的價格差之千裡,藏品的價格取決於物品的質量、色澤等方面,再者,藏品的價格與製作者的名氣也有著很大的聯繫,就像王羲之的《平安帖》,其能夠有如此市值,並不是因為它的歷史價值,而是因其臨摹的是王羲之的風格。
王羲之,以筆成仙的書法典範,其字跡已超出了單純的表意作用,而是有著強烈的視覺審美價值,對於那些即使是不懂中文的外國人,這樣的書法作品同樣具有美感。王羲之的字跡是真的藝術,其行雲流水的筆畫與秀美雅麗的結構,讓書法美超越了語言的局限。
最後,收藏品的價值也跟收藏家的個人喜好有關,正如《平安帖》的買主劉益謙在最後一次叫價之前,價位停在了2.7億,而他的「再加500萬」讓這幅畫的成交價格停在了2.75億。或許有人會對這筆買賣是否值得產生疑問,然而交易就是這樣,你情我願即可,在絕對的財富面前,其實值不值得,只有買家說的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