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花5元「撿漏」字畫,沒想到是贗品,更沒想到贗品賣了3個億

2020-12-14 藝術島

老人花5元「撿漏」字畫,沒想到是贗品,更沒想到贗品賣了3億

很多初入收藏圈的新人常常會請教前輩們有關於收藏品的真假判定,然而老收藏家的一席話,卻令無數新人摸不著頭腦:「藝術收藏品中,真跡的價值一定高於贗品。」話音剛落,新人就著急接話,「師父,這道理誰都懂啊?」沒錯,在藝術收藏這個投資領域內,人人都懂得要選真跡,倘若選到了贗品,那可是一筆虧本的買賣。

然而老收藏家後面還有半句:「贗品卻不一定毫無價值。」這句話卻讓很多人難以理解,贗品為什麼會有所價值呢?收藏品的價值難道不在於作者本身的藝術創作嗎?如果不是那個人創作的,收藏品還會有意義嗎?1947年北京的一位老人的經歷,告訴我們,什麼才叫做真正的「撿漏」。

1947年,伴隨著蕭肅的秋風,在冷落的北京琉璃廠,來了一個老人,徘徊在大門口。琉璃廠昔時的熱鬧,如今也不再存留,有的只是在戰亂年間為了生存而變賣家什的窮苦人,而這位老人的身軀也吸引著這些攤主,每個人都渴望著能夠開一筆張,養活家裡的老婆、孩子。最終,這位老人停在了一塊破舊的黃布跟前,這塊黃布其實是一幅字帖, 名為《平安帖》,署名為我國東晉書法家王羲之,這位老人以5塊錢的價格買下了它。

5塊錢在1947年是什麼概念呢?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時代背景,1947年,經濟全線崩盤,物價飛漲,經濟膨脹,一張報紙就可高達百元,而理一次髮,就需花費近兩萬元,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東晉書法家王羲之的字帖竟賣到如此低廉的價格,足以證明當時的經濟之不景氣。

在中國的歷史上,王羲之確有寫過《平安帖》,但歷史上幾乎沒有人見過王羲之的真跡。很多人以為老人這是「撿漏」中的王者,然而老人買這塊布料這是單純對於王羲之的喜愛,並沒有收藏的目的在其中,若干年後,老人將這塊布料進行鑑定,專家稱,這塊布料為宋朝人臨摹的贗品。

本以為事情就這樣告一段落,然而反轉再次出現,這片黃布出現在了北京嘉德的拍賣會上,最終以2.75億元落槌,加上手續費統共3.08億,創下了中國書法拍賣歷史中,單字價格最高的紀錄。而世界上《平安帖》的摹本也僅僅只有兩個,另一個被臺北故宮所保存。

為何一個贗品竟能拍得如此高的價格呢?筆者個人是這樣認為的:首先,衡量收藏品價值的並不取決於其年代久遠,同樣的瓷器,民間製作的與宮廷流傳的價格差之千裡,藏品的價格取決於物品的質量、色澤等方面,再者,藏品的價格與製作者的名氣也有著很大的聯繫,就像王羲之的《平安帖》,其能夠有如此市值,並不是因為它的歷史價值,而是因其臨摹的是王羲之的風格。

王羲之,以筆成仙的書法典範,其字跡已超出了單純的表意作用,而是有著強烈的視覺審美價值,對於那些即使是不懂中文的外國人,這樣的書法作品同樣具有美感。王羲之的字跡是真的藝術,其行雲流水的筆畫與秀美雅麗的結構,讓書法美超越了語言的局限。

最後,收藏品的價值也跟收藏家的個人喜好有關,正如《平安帖》的買主劉益謙在最後一次叫價之前,價位停在了2.7億,而他的「再加500萬」讓這幅畫的成交價格停在了2.75億。或許有人會對這筆買賣是否值得產生疑問,然而交易就是這樣,你情我願即可,在絕對的財富面前,其實值不值得,只有買家說的算。

相關焦點

  • 老人花5元撿漏《平安帖》,雖然一件是贗品,卻很有藝術性
    在收藏市場上,面對眾多的藝術品,很多人便會產生真假難辨的感覺,一旦遇到贗品,很可能會血本無歸。在1947年的時候,一位老人花了5元錢撿漏,意外遭遇了贗品,在很多人看來,或許老人是花錢買了一個教訓。不過接下來發生的事情,也讓人大跌眼睛,因為這幅贗品居然賣了三個億,堪稱是贗品當中的精品,也是一件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
  • 河南贗品專業村仿古水平出神入化 做舊碗賣30萬
    第2頁:文物仿製者:千兒八百年的東西,實際上能做出來 第3頁:7、8000的碗賣30多萬:說的高一點,別人才認為是真的在暴利的驅使下,文物古玩市場上贗品無處不在,以假亂真,常常讓人防不勝防。我們就先來看看一個收藏愛好者的經歷。  古陶瓷收藏 「發燒友」:買個贗品當寶貝  陳舉烽是鄭州一家茶葉公司的老總,收集河南的古陶瓷已經七八年了。作為一名古陶瓷收藏的「發燒友」, 陳舉烽對自己的眼力還是很自信。
  • 潘家園贗品「持證」擺進琉璃廠 百元假畫賣過萬
    在潘家園賣幾百元的假畫,轉身變成了琉璃廠畫廊中千元甚至十幾萬元的「名家作品」,配上假鑑定證書後,就被賣到了書畫愛好者的手裡。昨天,央視揭開書畫領域這一黑幕。專家指出,對於這種造假行為,書畫經營場所和相關的監管部門如果長期不盡到監管責任,不僅會損害消費者的利益,也會妨害整個書畫收藏市場的健康發展。
  • 元代畫家黃公望的名作,乾隆把其當作贗品扔掉,如今真跡還存在嗎
    想到了歷來的傳世名作都免不了遭受被巧取豪奪的命運,鄭樗對這幅畫作的未來而憂心忡忡。鄭樗的擔心不無道理,在明朝成化年間,書畫家沈周得到了這幅傳世之作。沈周請他的一位朋友給畫題文,沒有想到,朋友的兒子偷偷將畫賣掉了,還謊稱被盜。沈周差點被氣死,木已成舟,沈周無論如何懊悔痛哭再也挽回不了。
  • 國一金典鑑賞家教你鑑別書畫贗品方法
    丹青史便是如此,一些書畫家成功了,一批贗品誕生了。造贗品是書畫家的功課,贗品是成功畫家的扶手。靠扶手站起來的不知有多少成功的、甚至很傑出的書畫家。倘若這個世界上,書畫永遠不成為商品,那麼所有的可以亂真的贗品,永遠會給人帶來銷魂蝕骨的美感。書畫的贗品,是鑑定家鑑定出來的。因為書畫的難辨,只能由鑑定家,由有些能耐的鑑定家鑑定出來。鑑定家是隨贗品的生成而生成的。
  • 女子帶齊白石畫鑑寶,專家斷定是贗品,女子:齊白石是我親爺爺
    齊白石出生於1864年,他是著名畫家,早年以木匠為生,到了後半生就靠賣畫生活,他最擅長畫各種花鳥、魚蟲、山水人物畫等。可見他的畫有多麼珍貴,如果家裡有齊白石真跡,必然會當作傳家寶來傳承,就是因為他的真跡少之又少,所以市面上齊白石的贗品層出不窮,有些人賣房子賣地也要買齊白石真跡,可大多數的人都被贗品給蒙住雙眼,不少人不知道自己寶貝是不是真跡,一般這種情況都會上節目找專家來鑑定。
  • 香港蘇富比天價成交品遭質疑 回流文物贗品多?
    近幾年還出現了更為嚴重的情況:一些人有意識地將新仿的東西弄到海外,在一些不講信用或分辨能力差的小拍賣行、古董商店裡虛晃一槍,造出流傳履歷,然後打個火漆過海關,搖身一變成為回流文物冠冕堂皇地進拍場。  不過,現在的問題是,很多買家拍東西不是為了收藏,只是為了倒手賺錢,所以只要賣得出去,真假也就變得無足輕重了,這恐怕才是贗品大量回流的一個癥結所在。
  • 山東一廳官買3000萬元玉石、2千把紫砂壺,全是贗品
    但他購買3000多萬元玉石,專家鑑定為地攤貨;購買2000多把紫砂壺,甚至將企業老闆送的5公斤黃金變現購買紫砂壺,結果全部為贗品,自己的「發財夢」也破滅了。王傳民瞬間心動了,這麼好的一個撿漏機會,就像磁鐵一樣吸引著他,可他又苦於一下子拿不出那麼多錢,情急之中想到了鄒平縣某公司的老闆崔某。崔某通過朋友結識了時任鄒平縣委書記的王傳民後,不斷地向王傳民示好、討好。兩個人很快就開始稱兄道弟,在友情的幌子下,逐漸達成了某種「默契」。
  • 贗品shoddy substitute
    央視對該文物曝光後,有網友發現,受損文物圖片與故宮官網的資料圖片不符,有人懷疑受損文物是贗品或被掉包。對此,故宮方面回應否認調包一說。故宮博物院一位發言人表示:「官方網站上所展示的青花瓷器並不是受損的那一件」,否認了網上關於故宮博物院網站資料展示贗品的猜測。文中的shoddy substitute即為「贗品、冒牌貨」的意思。
  • 翡翠的四大贗品:不倒翁、昆究、水沫子、馬來玉。翡翠贗品解說
    於是有些人開始用一些其他的贗品替代翡翠,以假亂真現牟取暴利。下面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些市面上最常見的翡翠贗品和根據它們的特點與翡翠進行辨別。不倒翁的密度3.47(+0.08,-0.32)克每立方釐米,折射率1.72。單由密度看,其密度與翡翠的密度(3.33)有重疊的,不易區分,所以在重量上用墊重的方法區分不開兩者。
  • 聽故事買藏品請謹慎 初涉收藏投資者須提防贗品
    何朝霞 畫  一個故事騙走幾多錢  聽故事花16萬元買來的藏品其實只值2萬元  錢幣收藏擁躉甚多,專家提醒,初涉收藏的投資者仍需提防贗品  去年有媒體報導稱西班牙數百萬歐元藝術品被小偷當廢品賣。近日記者在清水塘了解到的一起失竊事件,卻恰恰相反:失主報案說價值16萬元的藏品被偷,而找回後經專家鑑定竟然僅值2萬餘元。  前者將天價藝術品當廢品賣,後者誤將贗品當寶貝。盜竊事件的發生,都不約而同地警示著錢幣收藏真假難辨的風險。
  • 尼姑帶佛像去「鑑寶」,專家認定是贗品,尼姑笑了說出一句話!
    各種的文藝節目都是層出不窮,最讓人們大開眼界的就是那些從古至今一直流傳下來的寶物了,這些東西也都只能在電視節目上能夠一飽眼福,有些文物被認定為價值連城,有的文物被認定為仿品、贗品,不值錢。這些鑑寶節目一來是為了幫助大家解決一些自己不知道的物品是否是有價值的,為了解開人們的疑惑,二來是為了讓大家增加一些文物鑑定方面的知識,可以讓人們更加了解文物的歷史等。
  • 洛陽耗資127億「贗品」,佔地1360畝門票免費,被稱「河南明珠」
    在洛陽市的老城區,有座名為洛邑古城仿古建築,也是一座「贗品」景觀,整個景區的規劃佔地面積為1360畝,項目的開發建設周期是10年,預計耗資120億,但是現在的古城還沒有修建完成,但是大規模的修建已經修建完成,也可以滿足遊客最基本的需求。
  • 山東斥資37.21億的「贗品」,被稱「章丘一絕」,預計2021年建成
    山東是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省份,境內旅遊業的發展相對較發達,作為一個文化和旅遊發達的省,自然會繼續更新其旅遊資源,隨著近年來仿製古鎮的出現,我國幾乎每個城市都有仿製古鎮的痕跡,在這個文化豐富的山東省,模仿古鎮的旅遊資源自然是必不可少的,今天讓我向您介紹山東濟南的一座仿舊建築,山東斥資37.21億的
  • 福建人真有福氣,一耗資86億的「贗品」走紅,當地跟著享福了!
    平潭發展成為綜合實驗區,為了發展和建設,平潭也大興土木,耗資86億元建設「贗品」。福建人真有福氣,一耗資86億的「贗品」走紅,當地跟著享福了!古城各種食物5星級的酒店,也有傳統的旅館話不投機等,古城內街的從四面八方聚集的商品,尤其是古城的特色,也沒有拿著表演的大型主題公園、各種廟會等各種休閒遊樂設施,遊客的參觀和也不能離開。
  • 百年酸菜罈,當年陪嫁品,放錯地方成贗品,85歲農民說謊卻暖心
    村莊比較偏僻,姓袁的人家比較多,位於姜堰與東臺、海安三個地方的交界處。這是一戶普通的農家,紅磚青瓦的房子,前後兩進,看上去,比較寧靜、寬敞。女主人是位老奶奶,今年86歲,叫劉慧雲,她拄著拐杖,在門前散步。路邊的菜花,開得特別芬芳,她和鄰居聞著花香,有談有笑。見來了客人,熱情邀請大家到家裡坐坐。農村人熱情好客,忙著倒茶。倒好茶後,又帶大家參觀。這是一個老院子,比較安靜。
  • 當年,因為專家說是贗品,導致王剛砸碎2億文物,最後結果怎樣
    王剛是一名主持人,能當上電視臺主持人,自然有他的過人之處,他的過人之處在於,他很喜歡收藏各種古玩,而且還有很好的口才及颱風,他主持著一檔央視的鑑寶節目,為這節目上貢獻了高收視率,而那段時間也正是鑑寶行業發展到最巔峰的時刻,因為該行業發展得比較興盛,所以很多人都想到節目上來鑑定寶物,但是他們如果想要上王剛的節目,都會被迫籤下一張「生死狀
  • 80年代古玩市場的暴富神話,老人花5塊買一破布,如今增值到3億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在古玩地攤上擺放著各種稀世罕見的文物,因人們文物保護意識的薄弱,更不知古董文物的價值。當時的人一心只想維持溫飽,只有個別人意識到古董收藏這個行業油水很大。馬未都正是在當時的年代中練就了「淘寶」的能力,進入到這個行業,真貨假貨一看便知。
  • 真正的企鵝早已滅絕,現在的企鵝都是贗品,當初人類認錯了
    真正的企鵝早已滅絕,現在的企鵝都是贗品,當初人類認錯了一說起南極,大家首先想到的生物應該就是企鵝,企鵝已經成為了整個南極地區最具有代表性的生物,因其呆萌的體型,受到了人們的喜愛,企鵝也是全世界最不怕冷的鳥類,可以在零下
  • 花三萬在「轉轉」上買二手卡地亞手鐲卻是贗品 要求賣家三倍賠償被...
    劉女士遇到了一起煩心事,通過轉轉交易平臺,她花費了3萬多元買了一隻二手的卡地亞手鐲。賣家杜女士稱該手鐲購於專櫃,原價8萬多,僅有輕微存放痕跡。劉女士滿心歡喜的收到了貨,花了2000多元去鑑定,鑑定結果讓她心涼了半截,「手鐲不符合品牌方公示的技術信息及工藝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