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世的子孫也許很難相信,世上竟然真地活生生出現過這樣的人。」——愛因斯坦
關於聖雄甘地,終究是印度歷史當中不可磨滅、濃墨重彩的一筆,即便在世界歷史當中依舊引起了廣泛的影響。關於他的評價固然褒貶不一,素有爭議,但是毫無疑問歷史對於他所做出的蓋棺定論顯然是功大於過的。
印度人將其稱為「聖雄」便足以窺見他的存在對於印度發展起到了怎樣一番推進作用。但是抨擊的聲音固然存在且有理有據,如13歲文盲女孩嫁印度聖雄甘地,需青黴素救命時,甘地大喊說「不」。
一、甘地的「絕情」
莫罕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被印度人民尊稱「聖雄甘地」。在他13歲之時便依照父母之命與一同齡文盲女孩結婚。
他的家庭乃是傳統的印度教家庭,因此擇妻方面受到印度根深蒂固的種姓制度影響,他的妻子應當也是吠舍種姓無疑。他的妻子名叫卡斯圖巴·甘地,也確確實實來自於一個富商家庭。
吠舍種姓的組成乃是正宗的雅利安人,相較之於85%以上的印度人算得上是高等種姓,然而甘地後來卻是為了抵抗種姓制度而傾盡畢生精力,能夠與之相較的則是他一生當中的另一大事,爭取印度獨立。
彼時的印度尚且處於英國的殖民統治之下,面對統治階級的剝削,甘地看到了人民疾苦,因此開始了四處為印度獨立奔波的生涯,而他選擇的方式便是「非暴力,不合作」。這一方式之中所囊括的一項原則,便是抵制英貨。由此便不難窺見其妻子為何而死。
當聖雄甘地起身為了印度獨立而振臂高呼之時,作為她的妻子自然是首先支持他的人,甘地絕食抑或著禁慾,其妻子自然不遺餘力的作為陪同,即便她身體日益衰弱、積勞成疾,但始終沒有絲毫的怨言。
因為一個13歲嫁人的姑娘,在彼時的男女地位、婚姻制度下,她的丈夫便是未來,無論他做任何事情,即便作奸犯科,也只能「嫁雞隨雞,嫁狗隨狗」。
尤其是當甘地在37歲前後,單方面的向妻子宣布了禁慾的決定,妻子也只能默認並支持這一事實,延續至死維持著「寡婦」生活。而後來,更是為了自己丈夫的理念,卡斯圖巴·甘地以生命作為代價。
1942年到1944年期間,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後,印度逐漸被戰火所逼近,而愈是如此印度方面要求獨立的呼聲反而越高,雙方一度僵持不下,英國方面即便退求其次,印度依舊堅持原則不變,要求英國退出印度。
因此,英國殖民當局突然於凌晨將甘地以及國大黨各級領導人全部逮捕,超過6萬人被投入獄中,國大黨亦遭到嚴禁。
被逮捕入獄的並不僅僅作為領導者的甘地,與他如影隨形的妻子亦隨之入獄。在此期間,本就積勞成疾的妻子突然病倒,所有人對此束手無策。能夠治療她的只有青黴素。
面臨自身理念的貫徹,以及自己妻子的生命,不知被稱為聖雄的甘地是否動搖,但結果一如上述,甘地做出了拒絕,因為他堅持抵制英貨,又因為她是他的妻子,沒有選擇的權利。
為何甘地做出這樣一番令人詫異的抉擇?自然是因為觀測他一生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從這場運動的本質便可窺見出甘地的理念。
二、非暴力不合作
在愛因斯坦看來,甘地所代表的乃是這樣一種精神,「不是通過暴力達到我們的目的,而是不同你認為邪惡的勢力結盟。」而導致上述事件發生的根本亦在於這一精神所促就。
非暴力不合作運動,乃是聖雄甘地領導,對於印度人民反抗英國殖民統治,一場影響深遠的運動。其中的核心理念便在於,不作出暴力對抗增加傷亡,以和平方式抵制政府機關、法庭、學校並採取罷業罷工、抵制英貨、抗稅做出鬥爭。
為了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開展,取得印度民族獨立,甘地曾十多次絕食,三次被捕入獄。並在運動過程當中,親手搖紡車織布來反抗洋布,與群眾自製食鹽來拒絕英貨。
與此同時他也提倡印度教與伊斯蘭教之間互相團結尊重,為了一致目標而共同努力,並且提倡社會改良,婦女與「賤民」獲得應有的平等地位。
正因這些提倡,聖雄甘地遇刺身亡之時,十幾名婦女前僕後繼的撲向了燃燒的火堆,隨著甘地一起化為灰燼,而「賤民」則是紛紛爭搶著甘地的骨灰奉為聖物。而所謂的賤民,指的是在印度種姓制度當中那些「達利特」,獨立於四大種姓之下的種姓,意味「不可接觸者」。
這一場「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極大程度的推進了印度人民的獨立進程,鼓舞了反抗英國殖民統治的士氣,但又因其妥協性、局限性以至於這場運動並不徹底。但即便如此,依舊對於整個印度歷史造成不可磨滅的重大影響。
縱觀這場運動的整個過程極其意義,首屈一指的自然是其中的革命性與鬥爭性,畢竟整場運動的核心是圍繞著反抗英國殖民統治,獲取印度獨立開展的,其次經由這次運動脫穎而出的印度國民大會是民主資產階級黨派,總體而言可稱之為一場革命。
其次則是可圈可點的策略性。最初面對英國的強大以及自身力量所能夠得到的呼應尚且羸弱等多重原因,運動開端的呼聲只是「尋求自治」然而隨著運動局面的徹底鋪開,響應的人群逐步壯大,運動的目標則逐步轉變為「獨立」。
最後這項運動固然也存在著消極影響,也就是「非暴力」本身對於群眾行為的束縛性。在運動過程之中,一旦出現暴力因素便會直接停止整場運動,極大程度挫敗了鬥爭者的一腔鬥志。而「非暴力」的源頭亦在於整場運動濃烈的宗教色彩。
從甘地最初提倡的印度教與伊斯蘭教統一戰線便可窺見宗教色彩的濃烈程度,畢竟印度教作為印度國教,在印度範圍內有著90%以上的覆蓋率。而「非暴力」亦正是教義之一。因此甘地亦被作為宗教領袖級別的人物對待。不過「非暴力」固然亦有積極意義。
三、客觀角度下的聖雄甘地
無論上述關於甘地妻子的事件又或者「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本身,其中皆是存在著頗大爭議的。不僅於此關於甘地其人的爭議亦是久不見停。那麼不妨客觀角度下,看一看真實的聖雄甘地。
最初的甘地或因其家庭緣故,長期處於對宗教制度仇視的態度,以及對西方文化盲目崇拜。面對家庭內部的素食主義,他堅持吃肉。直到1888年甘地被開除了印度宗教制度下的種姓身份,因為他遠渡重洋前往英國留學。
而在留學期間他認識到了西方社會真實的模樣,又因自身的宗教氣息在此倍遭歧視,甘地放棄了對於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轉而認真研讀印度教經文。
後來的甘地取得了英國倫敦大學法學學位,此後前往孟買成為了一名律師,又因學藝不精,臨陣怯場輸掉了第一場官司,此後的律師事業一度跌入了谷底,從不曾有絲毫起色。直到有一天他接到了一場官司邀請,以至於他踏上了前往南非的人生轉折點。
在前往南非的旅途以及未來,他遭到無數的歧視與不公平對待,而這些沉甸甸的積壓在他的心中,而歧視的根源自然是他曾經所仰慕的西方文化以及印度同樣存在的種族歧視。
因此關於西方文化的摒棄再度得到了進一步的加深,與此同時他大學期間所研讀的印度教經文開始發揮作用,在面對不公的反抗鬥爭思想之中互相融合,形成了他後來所倡導的理念。而非暴力的思想與間接便在南非這片土地上逐步萌芽。
後來輾轉回國之後的甘地便開始了逐步實踐,宣揚自己的「非暴力」學說,並於此後一步步開展著貫穿他人生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如果單單上述絕不至於甘地個人的褒貶不一,其中唯一能夠為人詬病的內容,大抵是律師事業上的潰敗,而後來英國首相邱吉爾攻擊他的內容亦在於這一方面。實質上他為人詬病的地方在於私生活。
其中曾有一段時間「崇洋媚外」而除此之外最大的矛盾便在於,與其單方面對妻子宣布禁慾的同時,一生之中常有年輕女郎赤裸相伴,並美其名曰「磨鍊禁慾意志」其中甚至包括他的侄孫女、侄孫媳等親屬在內,為此一度遭到了社會抨擊。
其間究竟作何觀想旁人無從得知,不過客觀對待的話,聖雄甘地的存在終歸是瑕不掩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