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微信中瘋傳一段兩分鐘的視頻。視頻中,一男子不斷將一個個塑膠袋放入一臺機器,經過熔解、拉絲、切割等工序,最終生產出一粒粒狀似米粒的白色固體。視頻配有文字稱:「這就是假大米的製作過程。」如圖↓
「假大米???我們每天吃的大米不會是塑膠袋做的吧?」視頻震驚不少網友,並引起廣泛轉發。事情真相究竟如何?其實「塑料大米」是一個傳了很久的謠言!
央視的闢謠報導:
據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聯繫到一位塑料行業人士。當他觀看了網傳視頻後表示,這根本不是在製造什麼塑料大米,而是一個最基本的塑料造粒過程。他說,視頻中所用的設備在塑料行業很常見,應該就是一臺塑料造粒機。他說,工廠把回收來的塑料放入塑料造粒機,生產出再生塑料顆粒。這些顆粒是再次製作塑料製品的半成品原料。而之所以要做成顆粒狀,是為了便於進行儲存、運輸。這位業內人士還提供一張類似塑料造粒機的圖片,這臺機器與視頻中的機器幾乎一模一樣,有一個放置廢舊塑料的入口,經過加工也會有個「出絲」的過程。
他還告訴記者,這類再生塑料顆粒的均價為每千克10元左右,而普通大米每千克不超過5元。塑料顆粒生產成本比大米高多了,怎麼會用塑料去替代假大米呢?騰訊較真平臺也指出,網上流傳的「塑料大米」加工的視頻,但其實視頻展示的不過只是再生塑料顆粒的加工過程,和大米八竿子打不著關係。不過,識破這則謠言,也無需知道視頻裡到底在做什麼。因為拿塑料顆粒「假冒」大米會很容易被識別出來,根本騙不了人,比如同樣泡在水泡,塑料顆粒會浮起來,而大米會沉下去,且兩者的口感也完全不一樣。商家沒有可能造假還留這麼大一個破綻,這麼幹純粹是惹火上身。(文源:中國食事藥聞)
網警提示:
提醒網友,網絡不是法外之地,網絡造謠、傳謠屬於違法行為。在官方並未發布正面報導或者回應時,網絡上的傳言均可能是謠言。要學會辨別網上的信息,不以訛傳訛。遇到不能確定的消息,切勿公開求證,避免二次傳謠。廣大網民應自覺抵制謠言,多方核實辯真偽,轉發評論需謹慎。網民應理性看待網絡謠言,在日常的生活和上網活動中不信謠、不傳謠、不造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