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前後,種瓜點豆」,關於清明節氣,還有哪些農諺?

2020-12-22 鄉村往事播報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眾所周知,清明節與春節、端午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而清明在二十四節氣中唯一一個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節氣。

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由於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係,因此從古至今流傳下來很多關於清明節氣的農諺。其中,最膾炙人口的一句農諺要數是「清明前後,種瓜點豆」了。那除了這句經典,還有哪些關於清明節氣的農諺呢?筆者就帶大家一起來回顧一下:

「清明前後,種瓜點豆」

這句農諺說的是,到了清明節前後,溫度開始慢慢回升,農民朋友們就可以開始準備種各種各樣的瓜類和豆類了。在農村,除了糧食作物,老農們還總是要種一些瓜果蔬菜來食用。在這裡,「瓜」通常指的是黃瓜,菜瓜和甜瓜;而「豆」指的就是四季豆和長豆角。

在筆者所在的北方農村,前幾天還是陰雨的天氣,沒想到今天清明節,天氣卻突然放晴。筆者花了半天的時間,把接下來的一段時間經常食用的豆角和黃瓜紛紛種下,就等著種子發芽開花結果了。

「植樹造林,莫過清明」

這句農諺說的是,清明時節是植樹造林的最好時機,一旦錯過這個時候,再進行植樹造林的話就晚了。為了搞好國土綠化,現在的農村,有不少田地都被種上了各種各樣的樹木,臨近國道或者省道的公路兩邊50以內都被樹木覆蓋,還美名其曰「生態廊道」。

在筆者的村上,由於臨近省道,前幾年,道路兩旁已經被種上了樹木,但是還有一些斷檔影響廊道的整體效果。為了趕在清明節前把斷檔補上,村幹部今年一早就把上級政府要種樹的消息傳達給村民。可是,因為個別村民內部意見不統一,到了清明節還沒種上樹,只好等到明年了。

「清明節,命蠶妾,治蠶室」

這句農諺說的是,清明節開始準備養蠶,等蠶寶寶出生後,幫蠶寶寶打理整治房屋。在這裡,「清明節」指的只是一個節氣,並不是節日。

筆者記得小時候,每到這個季節,就會養上很多蠶寶寶,每天放學一到家,第一件事就是爬到桑樹上「採購」桑葉,然後再餵食的時候看看心愛的蠶寶寶有沒有長大變胖。等養到一定的時候,胖胖的蠶寶寶就會變成一個個圓圓的繭附在桑葉上,在最後的神聖時刻破繭成蝶。

除了以上三個農諺,關於清明的農諺還有「清明種瓜,立夏開花」、「栽樹不過清明節,栽松不讓春知曉」等等,經過了這麼多時間,對於這些農諺,我們應該採取一種「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態度。雖然現在的人們的農事都是依靠科學,但是古人總結的這些農諺對於現在的農事活動還是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 完 /

相關焦點

  • 俗語「清明前後,種瓜點豆」,「瓜」是啥瓜?「豆」是哪些豆呢?
    俗語「清明前後,種瓜點豆」,「瓜」是啥瓜?「豆」是哪些豆呢?關於「清明前後,種瓜點豆」,是清明節氣前後農業種植方面的經驗常識!一般春分節氣後,春季也就到了下半場,這時雖然氣溫還是有些不穩定,晝夜溫差比較大,但總的氣候環境基本上已趨於暖和,尤其是到了清明節前後時,不僅氣溫回越來越高,這會兒雨水也逐漸增多,因而特別適合春耕農忙季節開始,是種瓜點豆、植樹造林、春播農作物的最佳時節!
  • 清明前後,種瓜點豆!種的是啥瓜?點的是啥豆?
    在我國,流行這麼一句諺語,清明前後,種瓜點豆,說的正是農民朋友們多年以來總結的農事規律。隨著氣溫的逐漸升高,降水也不斷增多,清明前後正是開春農忙的時候,也是農民朋友們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在這個時候播種瓜類和豆類的莊稼,一年的收成會很好,那麼,究竟「瓜」是啥瓜,「豆」是啥豆呢?
  • 清明前後,種瓜點豆,萬物生長,春滿人間
    清明節氣天朗氣清、惠風和暢,有杏花煙雨、楊柳如煙,更有春風拂去天地灰塵;人們植樹插柳、踏青郊遊,忙趁東風放紙鳶,清明時節也是最適合種植的時候,清明好時節,農民備耕忙;及時播下種,不負好時節。清明一到,氣溫回暖,春雨綿綿,滋潤萬物。
  • 俗話說:「清明曬乾柳,窩頭撐死狗」!今年會是豐收年嗎?
    農村的很多俗語老話都是帶有很強的地域性質,尤其是一些關於節氣和氣象的諺語,更是由於南北差異會出現不同的理解,清明前後,種瓜點豆,清明時節也是農忙的春播季節,清明前後都是種植各種各樣蔬菜的大好時節,清明這天的天氣對於以後的天氣走勢也是有很大的關係的,俗語稱作為清明不晴,穀雨不雨,也就是說在清明節這一天很少有晴空萬裡的天氣,大都是清明時節雨紛紛
  • 專家稱清明最初是個節氣而非節日
    河北省民俗博物館宣教部主任孫晶昌說,清明原本是一個節氣,並不是節日,歷史上寒食節才是祭奠祖先的節日。   據介紹,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周代,清明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   寒食節最初是掃墓、祭拜先人的節日,約在清明之前。
  • 清明的含義是什麼意思 清明節為什麼既是節日又是節氣
    但在清明前後,仍然時有冷空氣入侵,甚至使日平均氣溫連續3天以上低於12℃, 造成中稻爛秧和早稻死苗,所以水稻播種、栽插要避開暖尾冷頭。在西北高原,牲畜經嚴冬和草料不足的影響,抵抗力弱,需要嚴防開春後的強降溫天氣對老弱幼畜的危害。  "清明時節雨紛紛",是唐代著名詩人杜牧對江南春雨的寫照。但是就一些地區而言,情況並非如此。
  • 農村老人說「三月清明莫上前,二月清明莫落後」,說的什麼意思?
    其意思就是農曆二月還很冷,容易倒春寒,種瓜點豆宜在清明後,而要是清明在農曆三月,則最佳的種植時間在清明前,所對應的老話"清明前後,種瓜種豆",這裡的前後也是根據前一句老話來定的,千萬別理解成」清明前種瓜,清明後種豆「,這樣就不對了。
  • 清明| 落雨梨花寄哀思
    4月5日,清明。清明,二十四節氣的第五個節氣。只有清明既是節氣又是節日,是一年中最為重要的祭祀節日!《淮南子·天文訓》雲:「 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歲時百問》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
  • 勤政清明復清明:清明節由來另外一版本
    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後來,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 農諺「清明麻,穀雨花,立夏栽稻點芝麻」,究竟是什麼意思?
    農諺「清明麻,穀雨花,立夏栽稻點芝麻」,究竟是什麼意思?大半輩子的農村生活讓我深深地明白了這樣一個看似不成文的道理。農諺是農人在生活中所得出來的經驗是有一定道理的,以前種田種地沒有天氣預報,都是跟著二十四節氣走的。雖說現在科技發達,但是很多時候農人還是會沿用這些農村諺語。關於農業生產還有很多經典的諺語,比如農村常說的「清明前後,種瓜點豆」,「雨生百穀」,「春雨貴如油」等等耳熟能詳的諺語。
  • 古代清明的傳統習俗有哪些 清明的由來吃什麼玩什麼你知道嗎?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古代清明的傳統習俗有哪些 清明的由來吃什麼玩什麼你知道嗎? 清明節是中國傳統曆法24節氣當中第五個節氣,也是一年當中萬物開始生長的時候。古人從這一天起開始種瓜點豆、植樹造林。清明就是古代的植樹節。
  • 2018年4月5日4時13分清明節 清明節氣節日的風俗習俗有哪些
    清明節為什麼既是節氣又是節日  清明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由於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淮南子·天文訓》雲:「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
  • 【清明美食】酸甜爽口的糖醋山藥,讓你更有食慾!
    作者:寶寶知道 喜羊羊的家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係。但是,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
  • 節氣| 今天,清明!
    清明的由來《曆書》中寫到:「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
  • 節氣 今天,清明!
    (詳情)清明的由來《曆書》中寫到:「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
  • 清明前後,種瓜點豆。前幾日播種的紅莧菜、油麥菜已出芽,請欣賞
    老話說得好:清明前後,種瓜點豆。距離清明節的腳步日益臨近,春分時節也已過十餘天,雖有冷空氣偶爾橫插一槓,但依然阻擋不了溫暖的腳步。前幾天,按照媳婦的規劃把門前的土地按照「豆腐塊」樣式進行分類播種了紅莧菜、生菜、油麥菜等應季蔬菜,這些俗稱的「」菜經過一周左右的時間已經破土而出。
  • 清明是如何從一個節氣 變成祭拜祖先的「清明節」?
    不光漢族,還有滿族、赫哲族、壯族、鄂倫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瑤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個少數民族,同樣也過清明節。雖然各地習俗不盡相同,但掃墓祭祖、踏青郊遊是共同的主題。但是,你知道麼,清明節最初只是一個節氣!「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這是膾炙人口的《二十四節氣歌》。
  • 一篇農諺 讓你讀懂二十四節氣
    古老的中國便是根據太陽移動的腳步,命名了「二十四節氣」。  在二十四節氣中,有純樸的習俗、莊嚴的儀式,還有浪漫的傳說。當農耕文明業已遠去,節氣對現代人詩意生活的啟示,依然意味深長。不過,很多人了解的24節氣的各種風俗和講究,基本是以中原地區的風俗為標準的。四川地區又有什麼不同的講究呢?  讓我們從一篇農諺裡,通過四川民俗學家劉孝昌的解讀,來了解老成都二十四節氣的一些龍門陣。
  • 「清明時節雨紛紛」,為何清明總下雨?原來背後有個悽美愛情傳說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杜牧這句千百年來流傳的詩中,描寫了清明節時總是細雨紛紛,讓人心情沉重,古人傳言是因為故去的靈魂回到世間所以讓太陽的光芒不再那麼強烈。到如今,許多曾經未知的現象有了科學的解釋,俗話說「十年清明八年下」,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清明節的時候,10年有8年會下雨,那麼為什麼清明節總是下雨呢?中華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總將許多現象與神話故事相結合,古有牛郎織女、嫦娥奔月的故事,對於清明時節的雨紛紛,也有一個動人的故事。
  • 清明有哪些活動 清明節的傳統習俗介紹
    導語:清明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一年中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我們祭祖和掃墓的日子因此這麼多年來,我們依然對清明有不一樣的感情。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清明節的很多活動已經談出我們的視野。現在已經很少有人知道清明有哪些活動了,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關於清明節的傳統習俗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