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膽小者勿入!揭秘"中國第一鬼村"靈異事件
有「中國第一鬼村」之稱的河南封門村一直以來都是探險愛好者涉獵的地方,據說有探險隊到封門村考察時發現很多怪事,比如奇怪的臉、神秘的棺材、指南針失靈等,偌大的村子,空無一人。怪事連連的原因何在?諸多靈異事件,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的?下面小編為你解析中國第一鬼村封門村的真實靈異事件吧。
在焦作市沁陽市郊外的一座無名深山內,河岸青翠古樸,雖有幾處村莊,但不知為何空無一人。雲臺村尚有3戶人家居住,但封門村卻陰深而立,上百間明清年代建築風格的房屋坐落於深山老林之中,村內有一高宅大院,客廳內有把清代的太師椅,更為神秘的是,凡是坐過的人都已駕鶴而去……當地天藍如洗,山巒疊嶂,逍遙河水庫碧波蕩漾,建於神秘古怪的封門村山下,順山谷由下而上,一路山石疊嶂,兩側紅葉隨處可見,泉水不斷。到那裡需要經過與孟良寨遙遙相對的焦贊城,相傳此地歷史悠久,古戰場、古官道,焦贊、孟良兩員猛將曾經屯兵與此。
幽怪谷逍遙河曾經發生過多次陰森恐怖的戶外故事:美麗的逍遙河畔,夜晚來臨了,恐懼也隨之而來,當篝火熄滅之後,抻手不見五指。大家都進到帳篷後,驢友彌勒佛捏著嗓子在喊隊友的名字,渲染著恐怖的氣氛,這時,只聽到一個陰森而又令人毛骨悚然的喊聲:彌勒。..。..。佛。
之後,就再也沒聽到彌勒佛的半點聲響,第二天清晨起床後,聽說彌勒佛一夜未出帳篷,夜間方便也是在帳篷內解決的。
據焦作戶外運動的先驅獵鷹發帖慨嘆:逍遙河你到底能發生多少故事?我是不敢再去那個鬼地方,真的不敢了!2002——2007年一共發生8次令人費解的事情,幾乎一次不落地發生故事。我是不再去了,遍布幽靈的封門,枯草橫長的洞水,一個又一個黑呼呼的無人村,一座又一座的座不明廟宇,我是不再去了,誰讓我去我給誰急!一個連海拔五六千米的四姑娘山都敢登臨,差點兒被凍斷手指被12級大風吹下山谷都無懼的獵鷹,竟然懼怕去封門村——無人村,到底是何原因?
獵鷹在2007年10月27日帶隊穿越完逍遙河後發帖宣布:發誓不再踏入逍遙河谷可怕再次可怕!幽深詭異的封門村內發生了一件又一件讓驢友們解釋不了的靈異事件。
3、一行15人宿營暴雨中宿營逍遙河谷洞水村(山西境內無人村),子夜時分,大霧,村裡突然有奇怪喊聲,喊聲直呼「張杰、張杰。..。..,眾人駭然,有大聖、大象、大盤雞可以作證;
4、一行20餘人宿營逍遙河谷洞水村下,一女隊友突然神行恍惚、長哭不止,感覺一直有人在帳篷附近遊蕩,似乎想要闖入她的帳篷,整個營地一片恐怖,第二天居然直稱有人跟蹤。..。.有山狐、大盤雞、真真等可以作證;
5.、一行20餘人宿營逍遙河谷洞水村下,一女隊員清晨洗漱時落水,回市裡後感覺小腿冰涼無比,無法正常工作,後醫治無效,大仙解決了問題,有山狐、吉鴻昌、北雪等驢友可以作證;
6、兩驢友徒步貿然進山,計劃徒步逍遙河谷,和我們匯合,後因迷路渾然不知盡然進入無人村落封門,迷路後夜晚被迫宿營,夜裡一隊友高燒不止,一隊友感覺渾身冰涼。早上醒來居然發現帳篷背後有座房子,房子裡。..。..,有月月作證;
7、一行4人徒步大月寺,徒步穿越逍遙河谷,鬼使神差居然迷路與「封門」山谷,夜晚驚駭一夜,次日救援接應安全返回,有驢友可以作證;
8、一行30餘人宿營逍遙河谷洞水村下,夜裡狂風大雨,裝備溼透,奇異失眠一整夜,好再一夜相安無事,周日返回市裡,在未整理的帳篷裡有發生了可怕的事情,這不乾淨的東西居然被帶回到市裡來。..。.,有蟲蟲、獵鷹、JJYY作證。
據驢友的解釋是,幽怪谷其中有個村莊「封門村」封門決戶之意。即男人娶不得媳婦、女人不生孩子。最後全村遷移,溝溝有遺骨、彎彎有陰魂。
關於風門村勝傳的太師椅問題,這是一張讓人感到詭異的椅子。首先,擺放太師椅的房子是唯一一座獨立南北朝向的房子,在空曠的房子裡面除一張太師椅外,沒有任何雜物,似乎,建設此房就是擺放太師椅的。太師椅似乎是梨木所建,椅子坐板不是很寬,後背位置用圓木圍成45度角。詭異的是,凡是坐過這把太師椅的人都已駕鶴西去了。
很多人說封門村有著很多的怪事:
怪事1、奇怪的臉。村子很殘破,有一個房子正對著大門有一把太師椅,他們四個都坐在上面照了相,另一個女孩叫緯緯的回去就發高燒了,他們隨便照的相裡有一張牆上好像有一個人的臉,但是很模糊。一個之前去過的一個領隊,他也照到一張相上,是一個門上也有那個臉,說是個女人的臉。他還說他們也在那張太師椅上照了相,但是有一張在相機裡查看的時候有,但是傳電腦的時候就變黑了。
怪事2、神秘的棺材。第一次去在一戶大戶人家看到了一口棺材,3個月後再去又沒有了。
怪事3:指南針失靈。某個學校的兩個研究生組了一個隊去考查,指南針和GPS都不能用說是地下有什麼磁場。
「鬼村」後頭灣:魚盡,人去,樓空
這是一個海島上的老漁村,島的名字叫嵊山;後頭灣,則是嵊山島東北面的一個村莊。面朝大海,卻人去樓空,因為村落舊址緊鄰著一片墳場,當地人已經習慣於把那兒叫「鬼村」。
「為何離鄉」
對於中國人說,故鄉的觀念是很強的,背井離鄉對國人來說應該是件很殘酷的事。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飛速發展,廣大農民為了擺脫貧窮落後,進城打工,這是傳統中,我們能想像到的背井離鄉。然而,在富饒的長三角地區,我們卻同樣有著另一種離鄉愁緒。原因有很多種,有的是交通的不便;有的是資源的耗盡;有的是為環境而逃離;有的是政策的一聲令下……
20世紀50年代,後頭灣曾是當地最富裕的漁村。
遠古的東京城坍塌在東海裡……這是傳說;
現代的後頭灣荒涼在東海上……這是現實。
這是一個海島上的老漁村,島的名字叫嵊山;後頭灣,則是嵊山島東北面的一個村莊。面朝大海,卻人去樓空,因為村落舊址緊鄰著一片墳場,當地人已經習慣於把那兒叫「鬼村」。
嵊山位於舟山漁場中心位置,在浙江東面。從舟山坐客輪到那兒,根據風向、潮水的不同約在5到6小時之間,再往東去2小時就是公海了。島上的陸域面積雖然只有4.22平方公裡,但海岸線總長卻有19.26公裡,這裡的常住居民約1.1萬人,在這個漁港重鎮中,有95%以上的人從事著與海洋捕撈有關的工作。
無人村,自海遙望,廢棄的房屋爬滿了綠色植物,人去樓空,門徑荒蕪。村落舊址緊鄰著一片墳場。
在嵊山島的東北面,面向大海的山坡上有一個寂靜的村莊——後頭灣村。這是一個無人村,自海遙望,廢棄的房屋爬滿了綠色植物,曲徑通幽,門徑荒蕪。曾經的後頭灣有3個村,分別是城子村、中心村和東方村,居住人口最多時曾有一千多人。此處原本是嵊山鎮居民居住的主要區域之一。
俯覽村落,滿目都是高高低低的樓群,綿亙著斑斑駁駁的石牆,密布著蓊蓊鬱鬱的青藤。此處原本是嵊山鎮居民居住的主要區域之一。
83歲的陳奶奶還留守在山頭上的一座小廟中。
站在廟宇前俯覽村落,滿目都是高高低低的樓群,綿亙著斑斑駁駁的石牆,密布著蓊蓊鬱鬱的青藤。破碎的門窗、雜亂的沙發、溢水的破缸,在這些荒涼的元素中,我們依然能感受到這裡曾有的繁華。
老人回憶,20世紀50年代,後頭灣曾是當地最富裕的漁村。後頭灣的漁業資源特別豐富,小漁船走不了多遠就能滿載而歸。1967年開始,村裡有人開始造起樓房,隨後一幢幢樓房都造起來,一幢比一幢高,一幢比一幢豪華。
1967年開始,村裡有人開始造起樓房,隨後一幢幢樓房都造起來,一幢比一幢高,一幢比一幢豪華。此處原本是嵊山鎮居民居住的主要區域之一。如今老房子上布滿了青藤。
但是,俗話說,30年河東,30年河西。
才僅僅20年的好時光,當地漁民就發現,別說是在家門前的海灣了,就是船再走出去兩小時,魚也越來越少。於是,後頭灣的漁民開始合資造大船,去更遠的海……
隨著村裡人的搬離,有些老房子已經破敗了。無人村、廢棄的農田,本來村裡的小道兩邊都長出了齊人高的野草。廢棄的房屋爬滿了綠色植物,曲徑通幽。
隨著漁船規模的不斷增加,後頭灣的碼頭已經不能滿足本地漁船的停泊需要,漁需物資的補給等等都只能到山那一頭的箱子岙碼頭去進行了。看似是船越造越大,越來越現代化;看似是為了生產需要,一些漁民開始漸漸遷出後頭灣;看似是因為交通不便,漁民的生活越來越好,開始去鎮中心生活了……。 1995年,隨著後頭灣小學的撤離,這裡的村子冷清下來。
海邊的老房,一片破敗。海邊經常會有颱風來襲,有些老房子的屋頂已經被掀掉。
看似是受逐水草而居的生存法則驅使,漁民們追隨魚群去過更好的日子了,但是「那只是一種表象,實質是資源的耗盡後,人們的逃離……」一位從事海洋資源研究的專家一語直擊要害。
舟山漁場曾是世界四大漁場之一,但我們在近年來的走訪中不止一次聽當地人這樣說:「舟山近海漁場無魚,歷史上最高年產量曾經超過十萬噸的魚種有16種,如今只剩下8種……」四大經濟魚類(大黃魚、小黃魚、帶魚、烏賊)佔總捕撈量的比重越來越低,1952年時佔47.8%,到1983年的39.9%,再到1991年的27.5%,而2011年最新的統計數據僅為18.5%。
為了生計,主人離開了原有豪華的「海景房」。
近十來年,東海漁業資源的整體質量在下降,魚類的營養級已從3.8降低到3.5。從具體魚類來說,帶魚、小黃魚、鰳魚、馬鮫魚、大黃魚等在逐步衰退,而營養級較低的魚類在大量增加,如蝦類、蟹類、墨魚類等。魚捕完了捕蝦,蝦捕完了,東海還剩下什麼?近海無魚的現狀,已經使漁民的生存空間日益被壓縮。國人海鮮消費的強大拉動力,破壞了海洋資源的再生能力。其次,海洋汙染日益惡化。各沿海城市工業排汙入海,GDP為主導而忽視環境保護,導致漁業資源進一步衰竭。
曾經這裡熱鬧非常,很多村民造的樓房一座比一座高。如今房子的牆上長滿了野草。
柴油、勞動力、生產物資等成本上漲,更是讓船主雪上加霜。此外,港口、通訊等沿海工業的推進,也大量侵佔漁民賴以生存的海域。目前,整個舟山漁場管線密布、航線縱橫,漁場中40%的海域受到了限制。近年來,我國與鄰國實施漁業劃界,讓漁民失去了大片作業漁場。中日、中韓漁業協定的相繼生效,僅舟山一地,受此影響的生產漁船就近5000多艘,涉及漁民2萬多人。
本想進樓房子看看,但門口的野草讓人寸步難行。
「當年是搬離後頭灣,如此持續下去,以後就是遷離嵊山……」
回頭再看如今的嵊山鎮,中學已經遷出,孩子們讀完小學就得出島去求學……
回頭再看現在的嵊山鎮,這裡原有的多家銀行駐點機構已經撤離……
一座廢棄屋子的後門。
回頭再看現在的嵊山鎮,這裡正在發展旅遊業,當年的漁民已經上岸開起家庭旅社……
當地一位鎮幹部是這樣介紹未來打算的「百年漁場是嵊山獨有的文化資源,一期打算在箱子岙打造一個百年漁場陳列館,二期打算在後頭灣建造大規模的百年漁場展示廳……」
瓦和木樑曾是漁民們翻蓋新房的必要材料,但隨著漁民們搬離這個村子,這些材料也被廢棄在這裡。
難道不久的將來,曾經餐桌上的美味,我們就只能在博物館裡一睹真容了嗎……
聲明:凡註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稿件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即與東方網聯繫,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並做處理。
電話:021-96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