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標題:《科左中旗推進「大學習大討論」 暨農村重點工作觀摩會議召開(中篇)》
7月25日——7月26日上午,科左中旗推進「大學習大討論」暨農村重點工作觀摩活動,旗幾大班子領導帶領涉農部門、相關金融機構負責人,蘇木鄉鎮、國有農牧林場黨政主要領導80餘人,先後來到13個蘇木鄉鎮、國有農牧林場、36處調研點,現場觀摩檢查當前農村牧區重點工作。讓我們一起看看都去哪些地方,有什麼新亮點吧!
▲科左中旗萬畝錦繡海棠核心區
看點
01
做活「生態」文章 實現富民增收和生態改善「雙贏」
▲保康鎮西道爾吉花嘎查生態採摘園
保康鎮西道爾吉花嘎查生態採摘園,將在如意湖、銀沙灣北側、森林公園西側建設集旅遊、觀光、休閒、生態、經濟效益為一體的採摘園340畝,其中原退耕還林地175畝,納入2019年退耕還林地165畝。2019年一期工程栽植的果樹品種分別為桃、杏、李子、海棠、大栆、山楂、葡萄、蘋果等;二期工程計劃在採摘園北側建設6座溫室大棚,栽植櫻桃、草莓等高品質果樹。建成後,將達到春有花、夏有蔭、秋有果、冬有綠的生態園林效果,推動全鎮加快邁向「生態宜居城關鎮」建設步伐。
▲保康鎮保中村1.5千畝生態採摘園
保康鎮保中村1.5千畝生態採摘園,為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步伐,解決城中村棚戶區改造農民後續產業發展問題,在大保一級路南2公裡處新建生態採摘園1500畝。採用「統一設計、統一規劃、統一種植、統一銷售」模式進行建設生產。採摘園內水、電、路統一規劃建設,新建生產路12條6000延長米,通採摘園建水泥路1條2000米、砂石路1條2500延長米。建設春棚果樹700畝,裸地果樹800畝,採取春棚和裸地間隔式方式進行建設。春棚果樹年效益預計2萬元/畝,裸地果樹年效益預計1萬元/畝,建成後將按該村二輪土地延包1059人口平均分配使用,預計人均增收1.2萬元。
▲努日木鎮前努日木嘎查生態產業園
努日木鎮前努日木嘎查,將前努日木嘎查退出的1100畝耕地承包給吉林省吉通種業有限公司,用於果園和苗圃建設,其中果園800畝、苗圃300畝,承包期20年,當年的利潤按照8:2進行分配,企業佔80%,嘎查村佔20%(村民得15%,村集體得5%)。為創新性開展生態產業,採取《企業+嘎查村集體經濟+貧困戶》模式,年可收益8萬元,全部用於貧困嘎查村和貧困戶脫貧。
▲巴彥塔拉鎮敖日其格嘎查千畝沙棘項目區
巴彥塔拉鎮林業生態建設暨敖日其格嘎查千畝沙棘項目區,2019年,栽植沙棘生態經濟林7014畝,果樹經濟林1130畝,景觀經濟林636畝;無立木林地恢復栽植19070畝;連接線綠化70600延長米、栽植57977株,農防林栽植34034延長米,村屯連接線補植22141株;在東巴嘎查規劃建設生態苗圃1處,佔地面積500畝,一期工程200畝完工,二期工程已完成土地流轉300畝。敖日其格嘎查沙棘栽植區,成活率達到90%以上,每畝保苗50株以上,每株產果15-20公斤,按每公斤3元計算,畝效益可達2250-3000元。在下一步的無立木林地恢復,6:1退耕還林實施中,全鎮將打造以沙棘為主的經濟林10萬畝。
▲門達鎮務本村生態扶貧產業園
門達鎮務本村生態扶貧產業園,規劃面積100畝,採取「企業+嘎查村集體經濟+貧困戶」的運行模式,年收益率為8%,帶動34名貧困人口穩定增收。生產苗木以自給自足為基礎,主要生產經營適合本地生長的生態經濟林苗木、果樹經濟林苗木和景觀經濟林苗木。目前,已栽植沙棘母樹500株,扦插沙棘苗30萬株,播種沙棘苗80萬株(深秋紅),栽植錦繡海棠苗2100株,栽植糖槭、金葉榆、紫葉稠李、王族海棠、樟子松等景觀林苗木8000株,扦插紫葉風香果30萬株、紅葉李19萬株。未育成面積計劃於今年秋季實施,計劃稼接錦繡海棠20萬株,栽植2-3年生李子、吉紅蘋果、大扁杏等大苗1.2萬株。
▲協代蘇木哈久嘎查180畝林果園創新管理模式
協代蘇木哈久嘎查村辦企業(180畝林果園創新管理模式),由嘎查村集體註冊了非公司企業—哈久嘎查林果園,共吸納28戶農民入股,每戶入股4000元,首批入股資金11.2萬元全部投入果園建設管理。企業採取「黨支部+企業+股民+貧困戶」的模式運行。待果園產生效益後,按7:2:1的分配比例進行分紅,股民分紅佔70%,集體分紅佔20%,全民分紅佔10%。目前,林間兼種了南瓜、打瓜。按盛果期畝效益8000元計算,180畝總效益可達140萬元以上。股民每戶每年分紅3萬元左右,村集體每年分紅30萬左右,全民分紅每年10萬元以上。目前,哈久嘎查所有街路綠化實現100%全覆蓋,村屯四面防護林包圍,樟子松板塊造林120畝,庭院果樹戶均15棵以上。
▲白興吐蘇木珠日幹格勒嘎查苗圃基地
白興吐蘇木珠日幹格勒嘎查苗圃基地,採取「政府+企業+嘎查村集體+貧困戶」模式,與吉林小草園林綠化有限公司合作,建設苗圃生態產業扶貧項目,在珠日幹格勒嘎查和北海力斯臺嘎查建設苗圃370畝。利用錦繡海棠林間進行育苗,主要樹種:沙棘110畝,樟子松21畝,黃玻璃樹3畝,五角楓27畝,嵪本3畝,文冠果3畝,杏樹5畝,沙棘杯苗260萬株。通過苗圃基地建設,可使7個嘎查村集體經濟受益,可帶動貧困戶110戶130人以上增收;集體經濟二次分配可帶動50戶130人以上增收。
▲架瑪吐鎮五間房村沙棘生態經濟林示範園
架瑪吐鎮五間房村沙棘生態經濟林示範園,規劃面積1000畝,栽植兩年生沙棘苗木6萬餘棵。通過宣傳動員,按照每畝地100元的標準,群眾自發交納了苗木款,由政府統一在旗林業局購苗,並由專業隊伍統一栽植。後期由五間房村管理,農戶分塊管理,確保苗木成活率,預計明年產果。按照市場價格,進入豐產期後,畝均純收入3000-5000元。同時,栽植農防林1000米,楊樹大苗1200株,新修砂石路2公裡。
▲圖布信蘇木苗圃生態產業扶貧項目
圖布信蘇木苗圃生態產業扶貧項目,結合退耕還林和無立木林地恢復造林工作,五年內規劃建設苗圃基地104畝。培育沙棘、錦繡海棠、李子等生態果樹經濟林,樟子松、糖槭等觀賞經濟林,其中培育沙棘20萬株,錦繡海棠2萬株,李子3萬株,樟子松、糖槭10萬株,五角楓6萬株,銀杏5萬株,紅豆杉5萬株。目前,項目已承保土地面積80畝,栽植雲杉11000株,金葉榆2300株,糖槭2300株,播沙棘20畝,項目區實現水、電、路、林等基礎設施綜合配套。
▲包罕林場生態和果樹經濟林項目
包罕林場生態和果樹經濟林項目,發揮國有林場優勢,將職工經營耕種的5000畝土地進行退耕還林,強力推進沙棘生態經濟林、果樹經濟林建設和特種苗木繁育。沙棘生態經濟林3400畝,全部採用人工機械注水抗旱造林技術,苗木為2年生深秋紅品種。項目區規劃建設果園80畝,栽植錦繡海棠5400株,行間培育樟子松苗木5萬株,芍藥苗木5萬株。規劃建設特種苗木繁育基地70畝,培育各類苗木25萬株。培育果樹品種8個10萬株,水曲柳、刺槐、文冠果15萬株。
看點
02
激發自我發展活力 探索發展村集體經濟新載體
▲保康鎮吐古倫柴達木嘎查集體經濟肉牛養殖項目
保康鎮吐古倫柴達木嘎查集體經濟肉牛養殖項目,佔地2000平方米、建設牛舍260平方米、貯草棚300平方米、看護房40平方米,是一座集井、電、牆功能齊全的家庭養牛廠。採取「黨支部+合作社+貧困戶」的運營模式,託管本村7戶貧困戶的牛,每戶每年分紅3000元;經營40戶貧困戶互助資金60萬元,貧困戶每戶每年分紅1200元。該合作社每年向村集體交3.6萬元,村集體收入進行二次分配,採取4:3:3比例用於公益性崗位、小型公益性事業、獎勵補助等,助推脫貧攻堅工作。
▲巴彥塔拉鎮東巴彥塔拉嘎查兆一養殖專業合作社
巴彥塔拉鎮東巴彥塔拉嘎查兆一養殖專業合作社,採用「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實行「五個統一」管理模式(統一資金墊付,統一牛隻採購,統一飼料、獸藥、疫苗採購,統一銷售,統一技術)。每批飼養數量為20-30頭,合作社負責購買保險。60-180日齡犢牛自入欄後120天左右,達到450斤的按照每頭240元/月給付代養費,以標準飼養情況收益計算,每頭牛收益760元(200元保險款)。每組30頭,收入22800元,每年養3批,收入可達68400元,扣除人工成本等投入,效益非常可觀。目前,一期工程可養殖60日內齡的犢牛1000頭,二期正在規劃建設。建成後,合作社一個周期內養殖能力達到3000頭,每年養殖5個周期,可提供15000頭犢牛,供500-700戶養殖增收。
▲協代蘇木西毛都嘎查發展壯大集體經濟項目
西毛都嘎查嘎嘎布貝扶貧車間,建設面積為400平方米,採取「公司+村集體+貧困戶」的運行模式,企業自負盈虧,每年至少向村集體繳納2萬元以上的租金,增加集體收入,公司保證常年安排貧困戶婦女就業10人以上。車間產權歸村集體,公司只有使用權。目前共20人在企業就業,平均每人月收入達到3000元以上,自家作坊串珠、編織人員共15人,每人月收入800-1000元。馬鈴薯實驗示範種植基地,馬鈴薯荷蘭15示範田種植面積30畝,採用大壟雙行機器播種,畝保苗3300株。預計平均畝產2000公斤,總產量可達6萬公斤,產值可達9.6萬元。生產投入每畝1500元,畝純收入可達1700元,純收入可達5.1萬元。蓖麻種植實驗示範基地,示範田建設面積30畝,其中覆膜種植6畝,並全部採用大壟隔行種植,畝保苗800株。預計平均畝產蓖麻籽200公斤,總產量可達6000公斤,經濟效益可達3萬元,淨收入可達2萬元以上。每畝養蠶繭兩盒,純收入可達800元,基地建設養蠶收入2.4萬元,示範田建設總效益可達4.4萬元。可帶動12戶發展蓖麻養蠶,其中7戶為貧困戶,預計畝年增收1000元以上。
看點
03
發展高效節水農業 調結構轉方式
▲努日木鎮六戶村10萬畝高效節水、土地流轉、結構調整示範區
努日木鎮六戶村10萬畝高效節水、土地流轉、結構調整示範區,全鎮實施高效節水工程9萬畝,涉及18個嘎查村,惠及1.4萬農牧民。按照畝均增收150元,節水120立方米計算,努日木項目區年增收1350萬元,節水1080萬立方米。多措並舉積極推進土地流轉,引進企業和合作社16家,土地集中流轉涉及15個嘎查村,流轉土地6萬畝,佔全鎮總耕地面積的35%,全部實施了集約化經營和種植結構調整。全鎮特色種植面積達到9.08萬畝,佔全鎮總耕地面積的53%。其中,六戶村實施高效節水6500畝,落實土地流轉5700畝。與4個農業專業種植合作社合作,種植甜菜3700畝、食葵1200畝、花生1500畝、南瓜500畝、雜豆600畝。
▲勝利鄉前太平村農業高效節水種植基地調整項目區
勝利鄉農業高效節水3萬畝甜菜種植基地調整項目區,以貧困嘎查村為重點,完成11.1萬畝農業高效節水項目區建設,佔全鄉總耕地面積的70%,覆蓋農戶6486戶17124人口,覆蓋率達84%,其中覆蓋貧困群眾538戶1609人口。圍繞產業、品牌和加工,持續推進種植結構調整和特色農業發展,將勝利鄉打造成為具有成熟產業結構調整發展模式的「左中雜糧第一鄉」、「血麥之鄉」、「藜麥之鄉」。2019年,全鄉種植結構調整建設完成了「一個3萬畝,三個1萬畝」的特色種植產業園區,即:3萬畝甜菜、1萬畝血麥、1萬畝高粱、1萬畝葵花和穀子。輻射帶動農戶1838戶、佔全鄉總戶數33.3%,其中貧困戶410戶、佔貧困戶總數70.3%。形成了「南甜菜、北高粱、中血麥」的種植結構調整布局。
▲豐庫牧場荷葉花分場高產甜菜、大豆種植項目區
豐庫牧場荷葉花分場高產甜菜、大豆種植項目區,結合高效節水、輪作休耕項目共實施1.13萬畝,涉及豐收、荷葉花2個分場527戶職工戶。採取低洼輕鹽鹼耕地土地流轉、土地置換等方式全部進行集中連片種植。其中,荷葉花分場與遼寧農豐種植合作社土地流轉種植甜菜3700畝、葵花3200畝;豐收、荷葉花分場集中連片種植大豆4400畝。流轉畝收益430—500元。荷葉花高產甜菜項目區規劃建設農田防護林1.3萬延長米,按照適地適樹原則,共栽植柳樹大苗8500株。
▲巴彥塔拉鎮北巴彥塔拉嘎查高效節水結構調整項目區
巴彥塔拉鎮北巴彥塔拉嘎查高效節水結構調整項目區,全鎮實施高效節水工程15.65萬畝全部投入使用,惠及28個嘎查村。項目區玉米每畝增產200公斤,增收300元,農戶進行土地流轉地價較以前每畝增加200-300元,項目區每年因高效節水工程實施增收可達到3000多萬元。
▲白音塔拉農場淺埋滴灌高效節水項目區
白音塔拉農場淺埋滴灌高效節水項目區,在2018年實施淺埋滴灌項目的基礎上,通過組織、宣傳、動員,推動全場淺埋滴灌面積達到3萬畝。分場幹部入戶宣傳,及時把旗委、政府每畝補貼50元的政策宣傳下去,鼓勵群眾自發投入項目生產。各分場相互協調技術和人員安排,節省群眾的投資成本,形成現代農業推廣新格局。
▲架瑪吐鎮10萬畝金融扶貧結構調整示範區
架瑪吐鎮10萬畝金融扶貧結構調整示範區,探索實施「三權分置」改革,大力推進土地規模流轉,採取「金融貸款+合作社+農戶+貧困戶」的方式,由科左中旗繼承合作社規模流轉10萬畝,涉及28個嘎查村。在帶動農牧民增收方面,10萬畝流轉土地,流轉資金6000萬元,按人均6畝、畝均600元計算,人均純收入可達到3600元。其中,涉及建檔立卡貧困戶408戶1233人,共流轉土地7398畝,土地流轉金443.88萬元、每人3600元,所得租金收入超出了往年種植純收入。同時,土地流轉後,一些有勞動能力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到瀋陽、大連、北京等地務工,預計年人均勞務收入3萬元以上;在家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給合作社打工,種植期每小時10元,當日結算,預計年人均勞務收入1.5萬元以上,農牧民過上了「一手拿租金,一手領工資」日子,加快了脫貧攻堅進程,推動了鄉村振興。
看點
04
凝聚帶貧減貧合力 提升脫貧成效
▲勝利鄉產業扶貧示範園區(萬畝血麥種植基地及扶貧車間)
勝利鄉產業扶貧示範園區,積極探索黨組織建在產業鏈上的黨建工作新機制,突出聚焦產業扶貧治本作用,依託原生種植(小村谷香)合作社,全力抓好產業扶貧示範園區建設。建設種植基地,扶持原生種植合作社在3個村流轉土地5800畝,集中連片打造農業高效節水血麥種植基地1.02萬畝。一方面,農戶將土地流轉給合作社,每畝增加收入400元,惠及農戶207戶。另一方面,農戶在合作社基地上打工,增加務工收入年均1.5萬元。扶持庭院經濟,合作社為全鄉358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免費提供血麥、黑小米等特色農作物種子,並以高出市場價15%進行兜底回收,貧困戶均增收1000元以上。建設扶貧車間,建立緊密的農企利益聯結機制,帶動3個建檔立卡貧困村連續資產收益10年,年均收益15萬元。項目收益按10%比例留作貧困村集體經濟收入,90%收益資金由貧困村按3:3:4比例進行二次分配,其中:30%的年收益為6名貧困戶提供公益性崗位;30%的年收益用於村屯公益事業;40%的年收益作為激發貧困戶內生動力專項獎勵資金,惠及貧困戶28戶。
▲門達嘎查俊慧養殖合作社
門達嘎查俊慧養殖合作社,佔地10672平方米,總投資115萬元。其中自籌資金85萬元,金融貸款30萬元。建設養殖棚舍1000㎡,窖池672m⊃3;,購置基礎母牛76頭。現基礎母牛存欄80頭,犢牛6頭,出欄51頭,收益35萬元。去年以來,門達鎮按照「政府推動、金融撬動、大戶帶動、農戶主動」發展思路,積極協調農業銀行、信用社、包商銀行等金融機構加大貸款投放力度,幫助農戶產業發展。截至目前,全鎮共協調發放肉牛養殖貸款431戶,2928萬元,新增肉牛2000頭以上,全鎮肉牛存欄已突破16000頭。
▲白興吐蘇木前德日很格勒嘎查養殖專業合作社
白興吐蘇木前德日很格勒嘎查養殖專業合作社,前德勝嘎查村民吳德勝牽頭成立前德日很格勒嘎查勝遠養殖專業合作社,佔地總面積40畝。規劃利用三年時間,建設一個1000頭規模的現代化標準化養殖基地,年出欄育肥架子牛2000頭。現有露天牛舍3240㎡、半封閉式牛舍150㎡,註冊資金120萬元,成員有6戶。現存欄牛280頭,主要以經營肉牛飼養、銷售為主,引進優良的肉牛品種,供給合作社成員和周邊嘎查村農牧戶;定期免費組織開展各項諮詢、培訓和交流活動,為農戶提供無償的技術指導,實現一養帶萬戶、一業帶多業,提高產業化、標準化的集體養殖銷售模式,提高市場競爭能力。
▲代力吉鎮前四井子嘎查金融扶貧發展肉牛產業示範村
代力吉鎮前四井子嘎查金融扶貧發展肉牛產業示範村,以秸稈養牛為示範,積極探索科學養殖,大力提倡優化品種、舍飼圈養、秸稈養牛、輪牧輪休,年青貯種植規模達3000畝以上。全嘎查常駐82戶中黃牛養殖戶達78戶,從600餘頭黃牛養殖規模發展到1885頭,達到黃牛養殖戶均20頭以上,人均黃牛養殖年收入達1萬元以上。
看點
05
小庭院 大作為 農民獲益良多
▲巴彥塔拉鎮小王家窩堡村哈拉海庭院經濟
巴彥塔拉鎮小王家窩堡村哈拉海庭院經濟,2019年在低保戶張寶喜的帶動下,貧困戶和個別農戶將野生哈拉海移栽到庭院中。哈拉海多茬串根生長植物,從春可以收到秋,每株每月收割3茬,每株年內可收15茬,哈拉海每市斤可達幾元一斤,按張寶喜家栽植面積(2分地)計算可增收7500元。為提高庭院經濟效率,小王家窩堡村黨支部書記侯佔國在張寶喜庭院育秧基礎上,明年計劃全村庭院每戶移栽50株,由村集體負責市場營銷,通過市場提高哈拉海藥用食用附加值,即可增加村集體經濟,又能增加農戶收入。
▲門達鎮歐裡村庭院經濟(刺嫩芽)
門達鎮歐裡村庭院經濟,以建設「錦繡海棠果樹村」為目標,積極推進庭院果園建設和板塊造林,以每戶庭院栽植果樹50%以上的標準,發動110戶庭院內栽植果樹,佔常住戶的72%。並整合利用村內22塊空閒地,共栽植當年生錦繡海棠1.55萬株,目前成活率在90%以上。同時,為切實加強果樹的撫育管理,引導群眾間種了刺嫩芽、黃豆等經濟作物,使群眾在發展庭院果園的同時,增加經濟效益。
▲豐庫牧場新風分場庭院經濟示範村
豐庫牧場新風分場庭院經濟示範村,按照「黨員帶動、群眾參與、整體推進」的工作思路,紮實推行以「小果園、小菜園、小田園」為主的「三個園」庭院經濟建設模式。庭院果園主要以3年生山楂、蘋果梨、錦繡海棠為主,共栽植果樹2000株。田園主要以穀子、小麥為主,面積達到180畝。特別是小菜園建設,引進哈拉海野菜庭院栽植,實現綠色野生食材從庭院邁向餐桌的可持續增收目標。通過拓寬豐庫田園、豐庫磨坊等產品渠道,實現戶均增收1000元以上。分場黨支部通過開展黨員示範戶、美麗宜居戶、美麗宜居我代言等評選活動,組織黨員網格員自主認領閒置庭院26戶,入戶動員其他職工委託認領閒置庭院21戶,規劃整合集體認領閒置庭院11戶。
看點
06
提升服務功能 打造宜居城鎮
▲巴彥塔拉鎮小城鎮建設
巴彥塔拉鎮小城鎮建設,高標準建設2街1路、5.3公裡,街路硬化、綠化、亮化、雨水管網等工程同步施工。2街1路硬化工程全部完成,硬化入戶路5060平方米,安裝路燈214盞,街道兩側栽植糖槭1200棵,老商業街兩側彩磚硬化2.7萬平方米,人行道鋪設彩磚3萬平方米,「一事一議」3200延長米仿古牆建設項目全面完工,極大改善主街道貿易區出行條件。
編輯:包烏雲
審核:王彥輝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