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陳思誠編劇、執導,王寶強、劉昊然、肖央主演的電影《唐人街探案2》正在全國熱映中,目前票房已突破29億。與前作一樣,除了密集的笑點,紮實的推理故事也讓觀眾津津樂道。電影中還時不時會涉及專業的推理名詞,麥當勞三要素、洛卡德物質交換原理、曼哈頓計量法……都成了觀眾走出影院後要「補課」的內容。看完這篇文章就讓你徹底弄懂《唐探2》的破案梗。
1、麥當勞三要素
薯條,可樂,漢堡?秦風說的「麥當勞三要素」其實是以美國心理學家麥克唐納命名的「麥克唐納三症狀」。
他認為連環殺手通常有三種行為:尿床、縱火以及虐待動物。
尿床說明幼年缺乏關愛、容易受驚,虐待動物和縱火則是他們實現幻想的方式,以獲得掌控的快感。
2、洛卡德物質交換原理
《唐探2》中,警方從三個犯罪現場提煉出共同物質:糖。這說明罪犯在犯罪前曾去糖廠進行踩點,從而推斷出糖廠最有可能是下一個作案地點。運用的就是「洛卡德物質交換原理」。
這一理論最早是由20世紀初法國著名偵探學家愛德蒙·洛卡德提出,他認為犯罪過程實際上是一個物質交換的過程。作案人只要實施犯罪行為,必然會在犯罪現場直接或間接地作用於被侵害客體及周圍環境,會自覺或不自覺地遺留下痕跡。
這些痕跡,除了如手印、腳印、目擊者等物理痕跡,還包括心理和意識痕跡,肖央最後的破綻就在於此。
3、罪犯側寫
它也稱為「犯罪心理畫像」,是通過罪犯的行為方式,分析他的動機、行為、心理特點,從而對他的體貌特徵和活動徵象進行描繪,是犯罪心理學中的一門功課。
在沒有目擊證人,物證也極其有限,所有信息聚集起來仍讓警方的追捕行動像大海撈針的時候,罪犯側寫可以派上大用場。
《唐探2》中劉承羽飾演的女警察就是罪犯側寫專家,在最初的側寫中,她對於嫌疑人的描述都是正確的,只是遇到真兇時她沒有察覺而已。
4、曼哈頓計量法
秦風通過「曼哈頓計量法」鎖定了嫌疑人宋義的居住地。
該計量法其實是一種數學建模。
將案發現場所在地的x軸和y軸坐標帶入公式,並進一步推算出嫌疑人住所所在地的概率。概率最高點連成的區域就是連環殺人犯居住可能性最高的地方。
要將這個推算過程躍然於立體畫面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影片中秦風在腦內構建曼哈頓地圖,把整個城市當成沙盤積木,隨時可以手動剔除縮小範圍,直至鎖定區域,可以說是很直觀地展現了這個過程。
5、奎因手稿
秦風一到紐約便說要去看的「奎因手稿」,其實說的是埃勒裡·奎因,他是美國推理小說代名詞,被稱為「邏輯之王」。
事實上,埃勒裡·奎因有兩重身份,一重身份是作者,一重身份是他們筆下的偵探。身為作者身份的奎因其實是兩個人——表兄弟曼弗雷德·李和弗雷德裡克·丹奈。《唐探2》中,名偵探大賽裡有一對雙胞胎,或許是陳思誠致敬埃勒裡·奎因埋下的梗。
值得一提的是,《唐探1》中秦風口中的「暹羅連體人」,也出自他的小說《暹羅連體人之謎》。看來導演本人是奎因的死忠粉無疑了。
6、百分之八十的兇手會回到犯罪現場
根據這條定律,《唐探2》開頭將連環殺人案線索指向了肖央,因為他曾出現在兩個兇案現場。
但更多的研究顯示,作案後回不回犯罪現場,得看罪犯是什麼人。
如果犯罪嫌疑人是有預謀的,有強烈的犯案動機,並當他認為整個犯罪過程完美得如同一件藝術品時,他會以一種炫耀的高姿態出現在現場。同時重返現場回味作案過程,犯罪嫌疑人可能會再次享有虐殺的快感。也有慣犯抱著學習的心態回到現場,了解案子的進展,從中吸取經驗教訓,以便下次更縝密地作案。
電影《唐人街探案2》自大年初一上映後,憑藉優質口碑帶動票房一路逆襲,目前領跑春節檔,仍在全國熱映中。
原標題:《唐人街探案2》破29億 這些推理名詞你看懂了嗎
責任編輯:蘇仕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