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迪收購銳步敗局

2020-12-04 藍鯨財經

投稿來源:礪石商業評論

銳步公司的沉浮,是企業界的經典故事,今天這個故事又有了新的進展。

這個品牌1895年創立,20世紀70年代末開啟了國際化徵程,此後一路飛升。80年代依靠一雙小白鞋,銳步短短7年時間就登頂世界第一的寶座。短暫的輝煌之後,公司卻急轉直下,開始節節敗退,入不敷出。

2005年8月,銳步被阿迪達斯以38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作為市場第二、第三,強強聯合超越耐克的景象卻遲遲未現。從2014年開始,阿迪達斯出售銳步的消息就層出不窮。2016年,新上任的阿迪達斯CEO卡斯珀·羅斯特德,用對銳步的健身轉型止住了流言,並定下了2020年前銳步全面盈利的想法。

他說,他對阿迪達斯和銳步就像兩個孩子一樣,一視同仁。2019年,銳步果然扭虧為盈。但2020年10月25日,阿迪達斯卻突然決定要甩掉這個不良資產。卡斯珀·羅斯特德也重新對銳步下了定義:「這是公司發展歷程當中最昂貴的錯誤之一」。

1

世界第一誕生記

銳步的成功是20世紀80年代最轟動世界的新聞事件之一,它僅僅用了7年時間,就成為了名列前茅的運動鞋製造商。

1895年,銳步的創立人約瑟夫·福斯特為了滿足自己跑步的需要,造出了世界上第一雙帶釘鞋。這在當時引起巨大的轟動,直至19世紀末20世紀初,很多國家的賽跑運動員都穿著這種「福斯特跑鞋」進行比賽。1896年,他又創造出第一雙充氣運動鞋,並且在英國建立了銳步的前身「fosters」,為運動員定製鞋子。

20世紀80年代初,銳步開始注意到女性對於運動鞋的需求,投入100萬美元進行研發,設計出售價80多美元的白色運動鞋。這款鞋通過搶眼撩人的設計,成為女性有氧運動的必備裝備。銳步開啟了在女性運動市場一統天下的徵程。

1983年,這款鞋的銷售額達到1280萬美元,創造了運動鞋銷售史上的世界紀錄。1986年,銳步的鞋火爆到在倫敦已經脫銷了。短短7年時間,1987年,憑藉著不斷推出新品,銳步摘得世界第一的桂冠,並領跑市場3年。羽翼豐厚的銳步開始加速拓展海外市場。

20世紀80年代後期,管理權威開始倡導職業經理人模式,企業家管理自己公司的方式開始被不斷詬病。為了顯示銳步的與時俱進,CEO法爾曼退居二線。但從職業經理人上任開始,銳步就走上了下坡路。

銳步在這10年裡,總裁像走馬燈一樣換了5個。巨額的管理費用、高層領導的不和,以及戰略性失誤導致了銳步公司再三出錯。1992年,新上任的職業經理人不甘於銳步在女鞋市場的霸主地位,開始構建一個更完美的商業藍圖。他冒進地將核心業務從娛樂健身鞋拓展到男性競技鞋領域,擠進了與耐克、阿迪達斯、紐巴倫的血戰之中。

憑藉著品牌的既有優勢,銳步走得「順風順水」。不但籤到了如奧尼爾等大量優秀球星,1996年夏季奧運會,還讓3000名運動員穿上了銳步運動鞋。但危機在追求完美的路上被接連引爆。從1991年到1995年,公司的管理費用從24.4%提升到32.7%。曾經熱衷銳步的女性,突然之間感覺銳步變得越來越疏遠。

更糟糕的是,銳步放棄了100-130美元的高價運動鞋,將公司的未來全部押在90美元以下的運動鞋市場。90年代,隨著運動的大眾化,運動鞋成為身份、「酷」的象徵,主消費群體從25歲以上用戶變成了更捨得在運動鞋上花錢的12-24歲用戶,高價運動鞋突然走俏。但彼時,銳步沒有拿的出手的產品,只能看耐克憑藉可視氣囊運動鞋賺得盆滿缽溢,自己逐漸失寵。

1995年,銳步一半設計人員、銷售、開發經理都離開了公司,銳步每況愈下。曾經籤下的體育明星,卻並沒有爆款產品來支撐,讓明星效應無法轉換成業績的增長。甚至奧尼爾還指責銳步給他的定製鞋,並沒辦法幫他提高成績。這也為2003年銳步與耐克角逐,籤約NBA巨星詹姆斯的失敗,埋下了伏筆。1995年,耐克市場佔有率達到了37%,銳步卻跌落到20%。

1999年12月,法爾曼再也看不下銳步的迷途,開始重新回到時尚行列,開發出多緩衝氣道的DMX技術和可檢測兒童奔跑速度和跳躍高度的Traxtar運動鞋。但昔日的勢能不再,後起之秀洪波湧起,銳步很難再興風作浪。

2

攜手:強強聯合的美夢

阿迪達斯自1948年創建,在世界體育用品市場獨霸鰲頭數十載。但到1970年代,阿迪達斯在自己構建的「專業」身份中沾沾自喜,卻沒有意識到休閒時尚的潮流已至。結果1970年代後期,阿迪達斯的「老大」寶座被成立不足十年的耐克奪走。德國人的「嚴謹專業」輸給了美國人的「靈活開拓」。此後阿迪達斯一直未能再趕上耐克。

2005年,耐克的市場佔有率為36.6%,阿迪達斯的市場佔有率為22.2%,阿迪達斯在美國的市場佔有率甚至一度排到了第四名。巨大的差距點燃了阿迪達斯的鬥志。為了拯救市場、保持地位,2005年,阿迪達斯痛下狠手,宣布以38億美元的價格併購世界第三——銳步,從足球向籃球領域強勢滲透,叫板耐克。畢竟銳步曾經超越過耐克,坐了三年世界第一的寶座。

彼時,收購在華爾街並不是好消息,儘管併購確實能使企業規模更大,但收購後的整合難度往往讓成功機率很低。惠普與康柏同樣希望通過併購成功阻擊共同的敵人——PC業內新崛起的巨人戴爾,但沒有人可以否認這場收購是一個敗筆。恰巧阿迪達斯也剛剛結束了一場整合失敗的教訓,以6.25億美元的價格賣掉1997年以14億美元收購的法國滑雪和高爾夫用具製造商——salomon。

雖然成功率很低,但每一位併購的操作者都認為自己將是一個例外,他們堅信,自己併購帶來的協同效應將使1+1遠大於2。更何況銳步的併購,是一個太完美的決策了。與銳步強強聯合後,阿迪達斯再次具備了衝擊世界第一的可能性。在北美市場表現平平的阿迪達斯,可以利用銳步插入耐克的腹地,報耐克挺近自己大本營的「仇」。38億美金的收購價所帶來的廣告效應,也讓耐克嫉妒不已,但限於美國市場的反壟斷規定,耐克根本無權加入對銳步的角逐。

更為重要的是,無論是耐克、阿迪達斯或者是銳步,它們都意識到了中國市場的戰略意義。歐美市場已近飽和,無論怎樣爭奪,變化的主要就是份額而已,相比之下,開拓亞洲尤其是潛力無窮的中國市場,增加的可是實實在在的市場。

耐克當年依靠喬丹的個人影響力大賺了一筆,此後很多優質明星已經被提前瘋搶一空。耐克依靠發掘明日之星的布局,成功地籤約了——110米欄冠軍劉翔,拿下一張中國市場的好牌。阿迪達斯在中國市場還無斬獲,但銳步在中國擁有一個連耐克都嘆為觀止的市場利器——姚明。雙方已經於2003年籤訂了一份終身贊助合同。在中國,從沒有一個運動員具有姚明如此大的商業潛質。

阿迪達斯收購銳步之後,可以獲得NBA、NFL(美國國家橄欖球聯盟)、NHL(國家冰球聯盟) 三大聯盟合同的「保駕護航」,將其籤下的姚明、艾弗森等超級NBA巨星據為己有,這對阿迪達斯來說意義非凡。在經歷了合併短暫的陣痛期之後,阿迪達斯在市場上開始了強勢反彈,年收益大幅度上漲。2008年,阿迪達斯拿下了北京奧運會的冠名權,春風得意的阿迪達斯在中國市場佔有率超過耐克1%,躍居老大位置。

2008年,阿迪達斯全球最大零售店——北京三裡屯的阿迪達斯品牌中心店落成,促成合併的阿迪達斯全球CEO赫伯特·海納到中國。本該為阿迪達斯站臺的他,卻在努力為銳步推銷。從他的身後是巨大的銳步LOGO、姚明的照片和專為其設計的籃球鞋,展示著他向中國市場力挺銳步的決心。

赴湯蹈火的支持背後,也有迫不得已的無奈。一手促成阿迪達斯和銳步之間的併購以來,每個季度,赫伯特·海納都必須面對來自分析師和市場的質詢——何時才能看到併購的收益?每次,他都堅定地回答:我們前進的方向是正確的,希望下個季度,或者明年能斬獲收益。

但事實卻是,銳步堅持用負增長來拖累整個阿迪達斯集團。

3

銳步:寄人籬下

為了合併,除了38億美元的收購價格,阿迪達斯還要為銳步支付超過5.5億美元的債務。超過40億美元的資金投入,極大地牽絆了阿迪達斯在市場上的可能性。雖然阿迪達斯已經對銳步做了裁員,但持續減少的訂單數、持續虧損的公司,對阿迪達斯來說是個不小的爛攤子。

合併的15年裡,證明了事情並沒有按照原本預期的計劃進展,銳步沒有給公司帶來理想的效益。不過,銳步作為「繼子」,阿迪達斯很難對它視如己出,甚至阿迪達斯可能根本就沒想把它當兒子養。阿迪達斯幾乎是在收購一結束,就擠走了獨佔NBA市場的銳步,和聯盟籤署了長達11年4億美元的合同。

被阿迪達斯收購之後,銳步模糊了個性,品牌逐步沒落。儘管姚明在中國市場上的表現出色,但銳步卻表現平平。除了2008年奧運會,銳步和姚明結合短暫的亮相之外,奧運會後就很少看到有更多針對姚明的市場推廣活動。精心設計的姚明鞋也只停留在概念階段,用戶根本就沒地方買。

銳步在中國市場主要是使用阿迪達斯已有的渠道體系,鮮有跡象表明它在渠道拓展上有所建樹。「買不到姚明鞋」的現狀維持了很多年。消費者甚至很難想得起哪裡可以購買銳步產品,更難得能看到讓人耳目一新的新產品。在中國市場,銳步已淪為小眾品牌,缺乏鮮明的產品區別與品牌個性。中國本土體育用品商,甚至根本沒有將銳步納入競爭對手名單中。

自2010年以來,全球運動鞋市場每年約以5%至9%的速度增長,銳步在同一時間段的營收卻逐年下滑。2010年,隨著市場份額的縮小和走勢下滑,銳步也沒能保住NFL合同,後被耐克截走。隨著脫離三大聯盟,贊助的球星逐漸退役,銳步完全被摒棄在競技場之外。

銳步的敗退不只在中國,其在北美市場的份額縮水同樣顯著,甚至傳出銳步將被出售的消息——2014年《華爾街日報》稱一個由香港和阿布達比投資者組建的財團向阿迪達斯集團提出收購銳步,開價為22億美元。2014年,為了重新找回消費者,也為了不再跟集團內其他品牌打架,阿迪達斯為銳步重新設計了品牌策略:關注健身市場。

2016年,阿迪達斯新的CEO卡斯珀·羅斯特德上任,他定下目標要在2020年恢復銳步的盈利,並表示他對待阿迪達斯和銳步就像對待兩個孩子一樣一視同仁。銳步啟用了新的LOGO,定位在健身行列,終於銳步在2019年初重新獲得利潤,業績也有了緩慢的增長。但還沒等銳步重振旗鼓,故事再次迎來轉折。

2020年10月25日,據德國媒體報導,阿迪達斯正考慮在未來數月出售銳步,預計將在2021年3月前完成,包括安踏體育以及持有Timderland和North Face的美國威富公司都是潛在買家。羅斯特德希望通過出售銳步得到20億歐元,但現在,即使成交金額少於這個數目他也會接受。38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55億元)收購,20億歐元(約合人民幣158億元)售出,阿迪割肉97億元出手也是被逼無奈。

近兩年,耐克推出了持續熱炒的Jordan及空軍一號系列等爆款產品,阿迪達斯卻僅有椰子鞋Yeezy短暫撐起場面,在技術研發和迭代上明顯力不從心。再加上疫情的打擊,2020年第一季度阿迪達斯淨利潤下滑96%,全世界70%以上的門店被迫關閉。由此也帶來較大的庫存壓力,庫存增加32%至51.16億美元。二季度阿迪達斯的淨銷售額下降35%至42.25億美元,淨虧損3.48億美元,而上年同期則實現利潤6.27億美元。

在市場的一片哀嚎中,中國區成為國際品牌的救命稻草。但由於銳步的主要市場依然停留在美國,國際業務較為薄弱,銳步比阿迪達斯受到了更嚴重的影響。根據阿迪達斯官方提供的數據,銳步在2019年的市場價值為9.95億美元,是2018年的50%。疫情之下,銳步的銷售額在2020年第二季度下降了44%,阿迪達斯要承擔的貶值和虧損額度會進一步上升。

為了保存體力,砍掉銳步這個負擔,或許是擺在阿迪達斯面前最好的選擇。消息放出之後,阿迪達斯股價上漲了3.5%,可見市場對銳步這個「拖油瓶」也持放棄的態度。阿迪達斯CEO卡斯珀·羅斯特德說:「這是公司發展歷程當中最昂貴的錯誤之一」。

4

結語

英國的一位管理學大師理爾斯·魯賓說過這樣的話:人們在追求完美的決策過程中,往往會把最合理的決策扔在一旁。

從職業經理人的輪番上陣,到從娛樂健身鞋拓展到男性競技鞋領域的動作,都是銳步向「完美」進階的重要舉措。但這兩個平地起高樓的動作,都是來自於理想主義訴求下的刻意嫁接,而非來自業務發展的自然生長,從而喪失了其合理性的根基。讓銳步從世界第一的寶座跌落,偃旗息鼓,甚至入不敷出。

2005年,38億美元的併購初衷是叫板耐克的「完美夢想」。銳步本該借用唾手可得的頂級資源——姚明,向中國市場進軍。但被收購後的銳步成了地位尷尬的「繼子」,在和阿迪達斯雄霸天下的「夢想」裡,再沒有了原初的光芒。阿迪達斯收購、整合銳步的巨大資金、機會成本,也讓公司喪失了茁壯成長的豐厚土壤,這從其力不從心的市場表現就可略窺一二。

攀登高峰的路程是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來的。從騰訊、阿里、美團的業務更迭中我們不難發現,那些偉大的創新和業務往往是企業內部生長出來的,而非來自完美夢想的指引。完美的決策僅僅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甚至會拖垮企業。企業的發展容不得一絲冒進,那些在業務中生長出來的最合理的決策,才是真正值得付諸行動的。但夢想的熱血,卻總免不了在歷史的進程中,燒出一個又一個令人嘆息的失誤。

相關焦點

  • 銳步被收購14年終成「拖油瓶」,阿迪達斯割肉誰接盤
    因此,比起「銳步不行了」,更加令人驚訝的,或許還是這家分不清來自英國還是美國的運動品牌,居然跟德國的阿迪達斯是一家?但事實上,在漫長的歲月中,銳步屬於阿迪的年頭,僅僅是十五年。 銳步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895年,來自英格蘭博爾頓的約瑟夫·福斯特發明了一款帶釘跑鞋,這也是世界第一款釘鞋。
  • 「拖油瓶」銳步,阿迪達斯要甩,安踏有意接手
    自從2016年接任阿迪達斯CEO以來,Kasper Rorsted多次表示要出售銳步,他曾希望在疫情前通過出售銳步獲得24億美元,但預計銳步目前估值將會有所下降。 業績「拖油瓶」 阿迪達斯旗下包括阿迪達斯和銳步兩個品牌。
  • 海南四家免稅店年銷售破300億,阿迪或出售銳步|奇扒說1215
    日前,在大規模的打折優惠下,adidas前三季度收入仍同比下降18%,市場傳聞,集團或考慮出售銳步;另一邊,貴人鳥今年則第二次被申請破產重整,等待它的會是退市命運嗎?且看今晚奇扒說~ 1 豐巢因違反《反壟斷法》被罰50萬 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反壟斷局公布,根據《反壟斷法》規定,對豐巢網絡收購中郵智遞股權未依法申報違法實施經營者集中案,作出行政處罰50萬元人民幣。豐巢回應稱,收到相關部門的通知,接受並落實。
  • 阿迪達斯終要甩掉「拖油瓶」銳步
    11月24日,根據《紐約時報》消息,阿迪達斯已經引入了投資銀行和金融服務集團摩根大通,以此來協助銳步品牌的出售。該報表示,出售銳步能夠讓阿迪達斯收入10億美元,但與15年前收購時花費38億美元相比,金額大幅下降。
  • 阿迪達斯稱與阿迪王達成和解 否認收購
    但阿迪達斯方面同時強調,「我們可以確認,阿迪達斯沒有收購阿迪王」。今年年初,曾有媒體報導稱,阿迪達斯狀告阿迪王侵權案雙方取得和解,雙方已初步達成和解協議。並稱和解協議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被告阿迪王不得繼續在產品、包裝物、宣傳材料上使用含有阿迪王三角標LOGO和阿迪王標識的商標;二是自4月7日起,阿迪王的所有店鋪不得出現三角標和阿迪王字樣,若出現違約,須賠償300萬元」。
  • 匹克收購奧索卡;咕咚與小喬合推跑步機;銳步籤《速激》女明星…
    ———— 資訊1 ————匹克收購奧索卡拓展戶外市場5月28日,匹克體育CEO許志華發布內部公開信宣布,匹克體育正式與穩勒家族達成共識並籤署協議,匹克已經全面收購國際知名戶外運動品庫——奧索卡。這是繼收購休閒服裝品牌旗牌王和童裝品牌嗒嘀嗒之後,匹克半年內的第三起品牌收購動作。許志華在內部公開信中表示,一直將「專業化」作為品牌戰略的匹克起始於籃球,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在跑步、綜訓、校園、兒童、足球等品類做了進一步延展。收購奧索卡,意味著匹克向戶外運動進軍。
  • 巴菲特的運動鞋最有趣,NIKE繼承人穿阿迪
    阿迪促銷 圖片來源:阿迪官網 01 阿迪與彪馬的「恩怨」大家都知道阿迪有一勁敵叫「耐克」(NIKE),卻很少有人知道,它與彪馬(PUMA)才是「結怨已久」。
  • 銳步經典橢圓機與銳步新款登山橢圓機測評
    實物對比測評: 為了搞清楚這兩種橢圓機的具體差異,我找來了兩款銳步橢圓機進行簡單的對比、測評。分別是銳步銷量比較好的經典款:JET100E和新上市的革新款登山橢圓機:10411RD。 不止從運動軌跡這一方面,也從外觀、功能、軌跡、操作等,全方位體驗一下順便做個對比評測。
  • 球鞋市場火熱,耐克阿迪國內最大經銷商準備赴港上市
    除了品牌門店之外,滔搏還有自有的多品牌門店,包括TOPSPORTS運動城、TOPSPORTS多品店、TOPSNEAKER潮流集合店以及FOSS(2018年收購)。多品牌店中大部分門店為自營,部分為獨立第三方運營,滔搏收取固定或以銷售額百分比計算的浮動聯營費用。
  • 如今的阿迪王到底怎麼樣了?
    「阿迪王」這個一看就知道是山寨的品牌,前幾年非常火爆,不僅僅國內到處能看到有人穿它,到國外也是很流行。還在大量主流媒體上打廣告,NBA,國際足球聯賽都能看到它的身影。一時間,連阿迪達斯是山寨阿迪王,阿迪王才是正牌的段子都流傳甚廣。
  • 【敗局】一個屌絲,如何把自己的餐飲店做死的
    【敗局】一個屌絲,如何把自己的餐飲店做死的 2013-08-29 08:52
  • 中國最牛二道販子,一年狂賣300億,耐克阿迪都害怕,他憑什麼?
    來源:每天學點經濟學來源:每天學點經濟學(ID:jingji0935)為什麼鬧市區的耐克旁邊一定有阿迪?為什麼同樣一雙彪馬鞋,電商和市場價格卻不同?知名運動品牌的線下直營店、奧特萊斯和勝道品牌集合店、天貓京東等電商旗艦店都有著什麼聯繫?
  • 夏普東芝被收購 日本家電企業敗在哪?
    3月17日晚,美的集團發布公告,稱已與東芝株式會社就收購其白色家電業務事項達成諒解備忘錄,美的將通過收購獲得東芝白色家電業務控股權。  根據協議,該交易完成後,東芝家電將繼續開發、製造並銷售東芝品牌的白色家電產品,如冰箱、洗衣機、吸塵器及其他小家電產品等。
  • 當年被戲稱「阿迪之王」的阿迪王,現在怎麼樣了?
    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齊集七雙阿迪王,就能召喚神龍實現願望的那個梗了。阿迪王這個產品,是在2006年的時候出現的。那個時候的國內市場,正好處於山寨產品洶湧而出的時候。有不少牌子為了蹭耐克和阿迪等世界名牌的熱度,而紛紛「借勢」。
  • 「融中財經早報12.16」阿迪達斯考慮出售旗下銳步品牌
    3.阿迪達斯考慮出售旗下銳步品牌據BBC 12月15日報導,德國運動服裝巨頭阿迪達斯表示,正在為其子公司銳步(Reebok)評估包括出售在內的選擇,正式決定將在2021年3月10日公布公司五年戰略計劃時宣布。
  • 耐克阿迪搞不懂:為什麼中國的跑鞋現在這麼猛了?
    其實也沒有多遠,就五六年前,國內的跑鞋市場依舊是被耐克和阿迪牢牢「霸佔」的。但是從15年之後,國產跑鞋的科技樹如同雨後春筍一般,瘋狂生長。以安踏李寧為首,國產跑鞋如同在一夜之間改變了原有的「落後」面貌,以一個嶄新的姿態出現在市場上。
  • 十大經典小敗局:盤點死在2013的創業者有哪些?
    十大經典小敗局:盤點死在2013的創業者有哪些? 2013-12-25 10:54 小敗局
  • 中國鞋王崛起:從土味國牌到全球第三,以1萬家門店挑戰耐克阿迪
    本土品牌中,也就安踏、李寧保持了不錯的增長,其他品牌增長乏力甚至是下滑,而國際品牌中耐克、阿迪等都取得了非常不錯的增長。2018年,耐克中國營收51.34億美元(約354.9億人民幣),增長了18%,阿迪增長了23%,另外一個美國品牌斯凱奇,大漲36%,在中國的營收達到了141億。可以看到中國本土品牌的生存空間在受到擠壓,隨著消費升級,質量好,款式新穎的國際大牌越來越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