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圖片全部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權益,請私信告知刪除。】
十萬年前的北美大陸上,一頭飢腸轆轆的劍齒虎在精疲力竭搏殺過後,終於捕獲了一頭野牛,粗喘了幾口氣本打算好好享用一番,卻聽到不遠處樹林間窸窸窣窣的聲響,儘管已無過多氣力,但劍齒虎還是出於警覺地站了起來,略顯不安環視四下。終於,幾雙閃著綠光的眼睛開始在灌木叢中若隱若現。雖然早已習慣殘酷競爭法則,但此時的劍齒虎仍感到緊張萬分,一是不知來者何人,更為重要的是經過剛才一番搏擊,體力已消耗無幾,即使等會拼命出手,獲勝概率還有多大仍未可知,只能先藉助從喉嚨發出的低沉怒吼表明威懾,探一下虛實。
很快,來者走近了,原來是兩隻恐狼聞肉香而來,它們一邊陰沉盯著劍齒虎,一邊呲出同樣鋒利的獠牙,作為對劍齒虎低吼警告的回應,它們也發出了不甘示弱的聲響。雖然個頭上比不過劍齒虎般龐大,但顯而易見的是,恐狼對此並不介意,反而充滿挑釁地分頭對著劍齒虎打圈兒,似乎是想趁其繞到身後抓住破綻。
劍齒虎豈能輕易放棄到手美食,甚至已經做好拼死一戰的準備,隨著時間流逝,一挑二的對峙看起來進入僵局。突然,體現更大的恐狼發出一聲悠長嚎叫,如同吹響的集結號,只一小會兒,四下叢林中又多出十數雙綠幽幽的眼睛,原來眼前的是狼群頭領,實力的天平在這一刻徹底傾斜。
狼群們組成了一個包圍圈並步步緊逼不斷縮小範圍,或許它們也意識到「瘦死駱駝比馬大」的道理,無意真正與劍齒虎展開殊死對攻,只是想通過加壓的方式逼迫劍齒虎做出放棄。俗話說「雙拳難敵四手」,面對對方數量上的絕對優勢,再強悍的個體也要考慮利弊,更何況此刻體能尚未恢復如初,真打起來不見得穩佔上風,劍齒虎最終沒有護住美餐,轉身跑回了樹林之中。衝突以狼群的勝利而結束,它們按照等級秩序依次享用著幾乎是「天上掉下來的餡餅」,又是強盜式得逞的一天。
在那個遙遠的時期,恐狼與劍齒虎的食物之爭幾乎每天都在上演,有時是勢大力沉的劍齒虎更佔上風,有時則是講究群體出擊的恐狼笑到最後。在美國城市洛杉磯,有一個著名的拉布雷亞瀝青坑,曾經有大量更新世晚期的動物來此喝水,因失足跌落淤泥無法逃身而長眠於此,終成化石,其中就包括三千多頭恐狼的骨骼,還有2000多頭劍齒虎的,顯然,「一狗一貓」共享著同一片天地,又因有著相同獵物,故而搶食也成了「你來我往」的常規操作,這種關係就像如今非洲大草原的鬣狗與獅子,巧合的是,它們也是「狗貓搭配」。
相比於恐狼,或許更多人對劍齒虎有所耳聞,最熟悉的就要數屢次出現在熒幕上的系列動畫電影《冰川時代》主角之一劍齒虎迪亞戈。不過作為敢跟劍齒虎「掰手腕」的對手,恐狼的兇猛程度亦堪稱犬科一絕。
儘管體型上比不上劍齒虎那般巨大,但根據科學家按照化石復原的模型來看,其從頭到尾也足足有一米五以上,有的甚至將近兩米,體重在130斤至180斤,比現在最大的灰狼還要多出四分之一。
不過從復原模型分析來看,除了個頭差異,儘管都叫「狼」,但恐狼與現代狼群的身體結構有著很大不同,並不是想像的單純放大若干。
恐狼腦袋更大,腦容量卻不如現代狼,智商方面應該是略低,捕獵時策略應用或許不盡周全,並且與現代狼相比,恐狼四肢不算修長,呈現出短小、粗壯的比例特點,這決定了無論是速度還是耐力恐怕都要稍遜色些,不過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強健的體魄。同時,基於前面所說,在瀝青坑中發現了數千具恐狼骨骸化石,似乎可以推出這樣一個結論:運動能力不出眾的恐狼,在水池旁發現了因無法出蹄而喪命的動物屍體,隨後結隊而至意圖大快朵頤,怎料期間有些成員亦不幸失足跌落其中無力脫身。
當然,這只是一個猜測,畢竟它們的的確確是強壯的超級食肉動物,如果天生一副好身板而不加以利用,只是藉助族群數量優勢從其它捕食者口中「強取豪奪」,或者四處搜尋動物屍體,也違背了自然規律,可能它們精於的不是奔襲,而是近距離伏擊和團隊作戰,以最高效的方式拿下獵物。
恐狼的可怕如同它的名字一樣,鋒利且長的尖齒不僅可以輕鬆撕開野牛、野馬等當時生活的厚皮動物的皮毛,咬合力更是現存任何犬科動物都難以望其項背的存在,以相似的灰狼為例,根據測算,成年恐狼咬合力可超灰狼百分之三十,獵物骨骼在它們口中可能只是「辣條」一般。這也從側面證明,恐狼完全有能力捕食體型遠超自己的食草動物,群起而攻之的效果終歸要好於單打獨鬥。
比起許多同時代物種,恐狼消失的歷史不算悠久,在一萬年前的最後一個冰河時代結束前,它們仍舊在北美大陸上橫行霸道,至於為何到了8000年前左右走向滅絕,有人認為是大型食草動物因植被的減少而滅絕,進而導致恐狼缺少口糧,碩大體型無法適應變化而餓死;有的認為崛起的智人為了消除生存威脅,而將它們趕盡殺絕;還有的提出是從亞洲踏冰而來的灰狼帶來的競爭以及由此攜帶而來的從未在北美出現的病毒,導致恐狼退出歷史舞臺。
不管怎麼說,一個物種的消亡絕非一朝之事,總是在「天不時、地不利、人不和」的推波助瀾下走向沒落,「強者恆強」由此看來亦不是亙古不變的真理,歷史終究會過去,只需要銘記:尊重規律,就是尊重我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