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最怕的就是沒有故事
沒有了故事,就沒有創作的靈感繆斯
沒有值得蒼老的人回憶的發黃青春
——方文山
方文山,一個最怕沒有故事的人,於是將自己的故事以文字的形式付諸於筆端,貫穿於生活。
01
一輩子這麼長,轉幾個彎又怎樣
趕著60年代的尾巴,方文山出生在臺北一個偏僻小鎮的藍領之家,自幼勤工儉學,逢假期便要外出打工:派送過廣告,當做餐廳服務生,做過業務員、高爾夫球童。學業不佳卻對寫作有著一腔熱血,長大接受過服兵役之後,更是開啟了「開竅式」的讀書模式,自此穩妥的成為了一個愛好文字的無名之輩。
而衣食尚未足,只有職高學歷的他去做了紡織廠的機械維修工、百貨物流送貨司機、防盜系統安裝工,就這樣,似乎每一條道路都與如今他身上加持的標籤背道而馳,就連那時自己的最大志向都是電影,而命運卻偏偏在這時轉了彎。
電影圈難易躋身,方文山選擇了退而求其次,用文字替代影像講述自己的故事,在沒有電腦的情況下,方文山手寫稿件並排版,然後找人把自己的歌詞敲字並做好索引目錄複印成了100份,並取名為《歌詞工廠》,在他自創的概率計算之下,最終可以到達歌手、製作人、助理手中的大概為5-6份,而有一份便到了他的伯樂——吳宗憲的手中。
而此刻,被吳宗憲籤約的詞曲作者,便包括他的「黃金拍檔」周杰倫。
02
詞深意切,卻碰上「唱不清」的周杰倫
「互榮」
方文山在新作《天青色等煙雨》中說:」流行音樂是情感的催化劑,流傳度夠廣的歌曲,總是會形成某個世代的共同記憶,那些旋律換出來的情愫總能觸及我們心靈深處。」
除此,方文山亦在書中不吝筆墨的講述了他和周杰倫之間諸多的合作往事。從兩人最初互看不順眼,到2001年兩人合作的《娘子》、2003年的《東風破》、2004年的《七裡香》……2008年的《青花瓷》,方文山和周杰倫合作的每一首歌總能擊中人心,都成了華語樂壇最具代表性的符號。
在兩人的互相成就之下,周杰倫成了「天王」,方文山成了「詞聖」,並被冠之「周杰倫御用金牌作詞人」,兩人名字就此被「牽扯」在了一起,形成一種令人期待的、解不開的「羈絆」。
「互懟」
2013年,同為《開講啦》嘉賓的方文山和周杰倫,逃過了同框卻都沒逃過關於彼此的話題:
撒貝寧:「你幫很多明星寫過歌,創作了這麼多的歌詞,美麗的歌詞,耗費了這麼多的心血,而當周杰倫在演唱的時候,旁邊人根本聽不懂他在唱什麼,你有沒有覺得想打他」。
方文山:「沒有我覺得我要感謝周杰倫,因為就是他唱的不清楚,人家才好奇說到底寫些什麼,才開始看歌詞,我覺得很好,如果歌詞唱的太清楚了,反而一下子讓人失去了想像和好奇的空間就沒有朦朧美。
撒貝寧:如果你咬字清晰地去唱一首歌,會是怎麼樣的?
周杰倫:我跟你講,其實我覺得我自己唱的還蠻清楚的,是方文山寫的歌詞太深了,一般人聽不懂,如果我今天唱我愛你你愛我你覺得會聽不清楚嗎?
方文山和周杰倫就是這樣一對歡喜「冤家」。周杰倫被粉絲cue著發專輯,轉身淪陷在方文山的微博之下,方文山撰寫著自己的故事,周杰倫將自己的情感付諸詞中,從此開啟了「中國風」式的華語樂壇。
03
「你總是不會知道方文山會給你寫出什麼東西來」
「
你終於還是開了口
淡淡一句還是朋友
撕裂的心猶如刀割
知道分手後你不難過你比從前快樂
——《你比從前快樂》
」
記得這首歌在《吐槽大會》的一個頗有意思的插曲,管他是御用詞人亦是詞聖,都難逃沈玉琳的「毒舌」和《吐槽大會》的屬性:「方文山的歌詞靈感來源,據說都是親身經歷,看到女友跟別人吻別,就寫了《你比從前快樂》,之前我們都以為那是周杰倫的情感故事,沒想到是方文山,這樣想想,就很合理了,那個女孩離開的是方文山,她肯定要比從前快樂。」
其實(為方文山正名!),除了來源於方文山自身的故事,詞意內容仿古典詩詞的歌詞創作也是他的靈感之一,如《東風破》歌詞中的「就暖回憶思念瘦」這句話的創作靈感來自李清照的《如夢令·昨夜昨夜雨疏風驟》,除此之外,他還曾用寫小說的全知觀點來撰寫歌詞,以此來增強歌詞的畫面感,像《上海一九四三》中的吳儂軟語,白牆黑瓦。《娘子》的第三人稱寫法被高曉松式讚譽要沐浴焚香的去聽一張唱片。
亦有《青花瓷》為了保持歌詞的意境,而任性的把汝窯顏色扣給了青花瓷,違背邏輯的把「等驟雨」化為了「等煙雨」。
諸如以上,無法讓人把持寫詞風格的方文山就如吳宗憲曾說的:「你總是不會知道方文山會給你寫出什麼東西來。」
「
他們說 我寫詩的背後怎麼 那麼多憂傷
我頹然的把筆斜放在 稿紙上
將手中那未完的詩篇 中斷
望著窗外皎潔如水的 月光
以及 夏夜裡滿園的茉莉馨香
開始認真 認真的想答案
是啊 人世間哪那麼多 風霜
若不是 若不是 你轉身離去的模樣
讓這個沒有楓葉的季節看起來 都那麼滄桑
我又怎麼會 怎麼會 想趕在短絀的青春消逝前
將關於愛情種種的 離合悲歡
一次 寫完
——方文山《天青色等煙雨》之《我又怎麼會》
」
似乎方文山的故事只有開場,沒有終場。
就像他的素顏韻腳詩。
就像他和周杰倫一同締造的「中國風」。
就像他的《天青色等煙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