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夏天,《做家務的男人》火了。
在最新一期節目中,朱丹提及自己孕期周先生為自己親自做餛飩,臉上洋溢著甜蜜,幸福得不言而喻。
她感慨道,女人就是這樣,男人只要對她好一次,她就超級滿足。她認為,許多男人在孕期甚至不著家,做一頓飯已經非常好了。
對此,同為節目主持人的李誕反駁得非常耿直,他直言朱丹在婚姻中過得卑微,朱丹所享受的幸福是「幻覺」,她與周一圍的結合全靠「無知」。
朱丹直接回懟:別把我的美好瞬間打破!
其實,不需要跟別人比,同為節目嘉賓的張歆藝就似乎每時每刻都在享受丈夫的優待:袁弘會早起給她做早飯,並且讓老婆先吃,自己帶娃;
不論歆藝買什麼,袁弘任勞任怨地搬到家裡來,並在她的指揮下洗刷安裝;只要她開口說不適,即便是有心愛的NBA籃球賽,袁弘也會暫停下來去為她做按摩;
甚至張歆藝想為孩子斷奶、復出工作,他都堅決維護。
網友們紛紛吐槽朱丹愛得太過委曲求全,又很羨慕張歆藝如此好命。
更「可氣」的是,張歆藝說:「老公不都應該這樣嗎,這是一個標配吧。」
1
朱丹的微博中,我們能夠看到許多她與周一圍的生活片段,全是認可、欣賞和稱讚。但「不愛秀恩愛」的周一圍,從沒有給妻子評論或點讚過。不論周一圍身上出現過幾次黑料,朱丹都挺身護夫,指責網友給周先生貼上壞男人的標籤。
壞不壞,不知道,但作為丈夫,他真的不夠好。
他諷刺妻子的戲根本不叫戲,他會在下雨天讓妻子開車去接自己。
正如李誕說的,朱丹是著名主持人,哪怕是作為演員,也有許多作品。
她與周一圍在一起時,正是事業大火的時候,兩人相比,完全勢均力敵。
可朱丹卻愛得把頭低到塵埃裡。
反觀張歆藝,她曾經在《拜託了冰箱》中提到,她認為自己是離了婚的女人,不金貴了。可以說,在情感的開始,張歆藝比朱丹「更有資格」不自信。
但是,張歆藝與袁弘已經過渡到了可以完全放鬆的老夫老妻階段:她能在袁弘面前肆無忌憚地放屁,袁弘能把臭腳丫貼臉放在她肩膀上。
大部分時間都是袁弘帶孩子,他安慰妻子:「沒有片約不要緊,你現在在做最偉大的工作。」仿佛施了魔法一般,袁弘完全體諒自己的太太。
兩個嘉賓,兩種婚姻,她們仿佛是彼此的「照妖鏡」:
朱丹對待自己的周先生是給予型,滿滿崇拜和仰慕,她對丈夫的要求很低,也很容易滿足,她自覺承擔起了一個妻子該承擔與不該承擔的一切;
張歆藝對袁弘是索取型,她認為做家務是一個丈夫的標配,因為我們平等。她毫不掩飾地表現「老公,我渴望你的幫助」。
兩種夫妻相處模式,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只是在我們旁觀者看來,無疑大家都會更羨慕張歆藝和袁弘的互尊互愛,而不太願意把自己代入朱丹和周一圍那種一尊一卑的關係中。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距,還要從她們的原生家庭說起。
朱丹的父親在她很小的時候因肺結核去世,家中債臺高築。朱丹常年寄住在外婆家,大姨甚至動了把她過繼的念頭,母親做三班倒紡織女工,拼命還債。再後來母親改嫁,繼父帶過來一個跟她沒有血緣關係的妹妹。
物質和關愛的缺乏,讓朱丹一直很自卑;動蕩的童年、寄人籬下的生活使她早早懂事。
在去大城市之前,朱丹不知道什麼是小籠包。因為沒錢,她甚至只能借別人的衣服做主持。
一路走來,她吃盡苦頭。
朱丹曾在北大演講中剖白了自己的心聲:
「我心裏面有一個灰姑娘一直都沒有長大,我用了十年的時間還是沒有擺脫那個從農村出來的小小女孩。自信不是與生俱來的,它需要太多太多的東西去積累。主持好一臺晚會,做好一個節目,那樣根本不累。真正累的是如何在別人的期待中,挑戰自己,做好自己……」
自卑與自信都不是與生俱來的。
在破碎的原生家庭成長起來的女性,很容易產生自卑感。在婚姻中,她始終有一種惶恐,她害怕因接不住周一圍拋過來的臺階而失去丈夫的注視;
她害怕辜負別人的期待,所以拼命地承擔更多;她甚至害怕不維護婚姻會讓自己的女兒也落入單親養育的怪圈。
儘管朱丹在臺上光芒萬丈,卸妝後的她依然是渴望疼愛和依賴的小女孩。
相比較來說,張歆藝擁有相對圓滿的家庭。父母相愛,琴瑟和鳴。
雖然她的家庭並不富裕,但她的父母在其兒時就支持她的愛好。張歆藝從四川藝術職業學院畢業後曾為了貼補家用在深圳歌舞團做舞蹈演員。這種生活維持不到兩年,她又在父母的鼓勵下,考入中央戲劇學院進修,成為一名演員。
她樂觀開朗,一直在父母及愛人的鼓勵下做自己的選擇,不論是選擇職業或是方向;不論她要捐款慰安婦紀錄片,還是自己拍電影。
如果要從朱丹及張歆藝的原生家庭中提取關鍵詞,那麼就分別是「缺乏」與「滿溢」、「漠視」與「鼓勵」。
2
美國著名「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認為: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這種聯繫有可能影響他的一生。
原生家庭對孩子婚姻的影響,可能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個體的內在生產力
毫無疑問,朱丹是優秀的,但從心理學上講,她是自卑的。因為缺乏自己的內在生產力,她渴望強大的對象讓自己依賴,她願意全心全意地付出,來換取這份依賴。
電視劇《都挺好》裡,蘇明成被網友連續罵了半個月。
他身無長物,光靠一張嘴,就從家裡哄騙了一棟房子、各種名目的生活費。母親去世後,他不再有保護傘時,他懟大哥、打明玉、對蘇大強冷暴力。
缺乏內在生產力的媽寶男蘇明成,出了事情可以怨天怨地,唯獨不能怨自己。
所謂的內在生產力,並不是指你是否讀書、是否進取,而是指你有沒有足夠的能量支撐自己面對改變。缺乏內在生產力的人,會害怕動蕩,會想方設法地維持現狀,對自己暴露出的問題選擇逃避。
二、相處模式的延續
張歆藝與袁弘的互誇式婚姻其實就是張歆藝父母生活方式的延續。他們彼此鼓勵,年紀大了還會一起跳舞。這種互誇不是尬誇,而是真心實意地稱讚。
時刻欣賞對方身上的閃光點,時刻表達自己的需求,讓張歆藝的婚姻不是霧裡看花,而是格外接地氣。
馬伊琍曾在圓桌派中提到自己對待婚姻的看法。
她說:要允許別人犯錯,因為都是成長的過程,但兩個人之間的情感必須流動,否則婚姻很難維持下去。
電視劇《蝸居》的編劇六六,她的爸媽就很不擅長與對方溝通,每當發生分歧,他們就會冷戰,以至於六六學會了,每當有不順心的事情就沉著臉。她心裡著急為什麼沒人理解自己,但從來不說自己為什麼感到委屈。
原生家庭父母相處方式的延續在於,在孩子有限的理解當中,父母的行為就是對的行為,就是自己會模仿的行為。同時,你用什麼樣的方式對待孩子,他就會用什麼樣的方式對待周遭的人。
三、單親家庭的隱痛
我們不可避開的是,朱丹的原生家庭,是一個標準的單親家庭。
單親家庭很容易給子女留下動蕩不安感,也因此,他們容易終其一生尋找安全與歸宿。他們渴望如同「父親」般嚴厲或「母親」般柔軟的伴侶。
曾經看到過這樣一些新聞:小七的爸爸媽媽離婚了,他一直覺得是自己不夠好,所以爸爸媽媽分開;樂樂的父親因病去世,他的媽媽鮮少提及,他甚至想像不到自己的爸爸會是什麼樣的人。
單親家庭給孩子帶來的隱痛是:不論因什麼情況而單親,大多數孩子的養育者選擇諱莫如深,孩子們無從知曉,只能想像勾勒。
四、「我遭受過什麼,就永遠拒絕什麼」
前段時間,蔡少芬三胎的喜訊刷遍微博,這個出身不好、曾背上巨額債務的女藝人,沒有把原生家庭的痛苦轉嫁到自己的孩子身上。
因為母親濫賭成性,她從小跟著母親四處漂泊。她深深知道那種不安與忐忑,所以尤其體貼兩個女兒需要安定的心態。
年少時經歷過非常強烈與痛苦的體驗,往往會使當事人在不知不覺中作出影響自己一生的重大決定:「我遭受過什麼,就永遠拒絕什麼。」所以她選擇婚姻時,選擇的不是錢,而是雖然籍籍無名卻腳踏實地的張晉。
3
時下,許多人強調,有些事情不能讓「原生家庭」這個理論背鍋。
然而我們也要意識到,要想脫離原生家庭的傷痕或糾葛,我們就必須正面面對原生家庭對我們性格、習慣、思維的塑造。
每個人都是一部電腦,內核決定了屏幕顯示。我們輸入了父母的婚姻,輸出了自己的價值觀。父母的婚姻裡,藏著我們愛情的模樣。
即使是這樣,我們也需要正面看清兩點:
第一,原生家庭是我們用來分析自我的,不是用來做藉口的;
第二,我們所有人組成的家庭,都是我們下一代的原生家庭,孩子的性格、習慣、思維,是由我們塑造的。
要想給孩子一個正向的能量,首先要從我們反思做起。
(一)給自己賦能,告別原生家庭
儘管朱丹看似風光,但她在婚姻中,被原生家庭深深影響,被自卑綁架,沒有辦法活出自己的人生。
誠如明成「洗白」時所說的,有些事該經歷的,不要逃避。
要想擺脫原生家庭的負面影響,我們要學會給自己賦能,這種賦能是給自己進行積極的心理建設:我們可以自由創造屬於自己的人生,我們看到了父母的選擇之後,當然可以超越父母的選擇。
真正決定我們及孩子的人生走向的是我們的看法與習慣。當你願意放棄傷痛時,就能從傷痛中解脫。
(二)創造一段健康的婚姻關係
健康的婚姻關係,始終躲不過溝通這兩個字。因此,正確溝通、有效溝通是我們能給孩子最好的家庭榜樣。
正確溝通——當我們與伴侶產生分歧,請不要使用冷暴力,而要讓孩子看到。不說,別人永遠不會像蛔蟲那樣了解你。
有效溝通——當我們與伴侶產生分歧,不要相互謾罵,攻擊對方的品質,而要就事論事,並且不能讓孩子站隊,要讓他正面了解溝通的意義。
(三)如果單親,請讓對方成為孩子的隱形親人
在奇葩說某一集辯論當中,曾經提到過「均衡陪伴」的概念。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可以沒有完整的家庭,但一定要有完整的內心。
不論對方因為什麼原因離開,他曾經讓我們欣賞並愛上的品質依然存在,這能夠給孩子帶來洶湧磅礴的力量。
因此,陪伴孩子的一方監護人應該持續、客觀且不打折扣地對孩子描述他的父親或母親,讓孩子的成長不因缺失陪伴而缺失靈魂。
(四)跟原生家庭說再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課題
心理學家阿德勒曾說過,學會區分自己和別人的課題非常重要,這是我們活得幸福與否的根本。
幸運的孩子用原生家庭治癒一生,不幸的孩子一生都背負著原生家庭的枷鎖前進。
然而,父母是父母,我們是我們,原生家庭只是我們的一面鏡子,但鏡子中的自己始終不是真實的自己。懂得區分現實與幻影,才能讓我們獲取更大的幸福。
4
心理學家弗蘭克·卡德勒說:「生命中最不幸的一個事實是,我們所遭遇的第一個重大磨難多來自家庭,並且,這種磨難是可以遺傳的。」
電影《風雨哈佛路》講述了一個原生家庭極差的貧民窟女孩逆襲考上哈佛大學的故事,女主角在影片中說:
「我的原生家庭,我的世界,我不想掩蓋,也不覺得自己可憐。因為我沒有退路所以我要更努力,我甚至要感謝它,讓我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夠向前走。」
你想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就首先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不論原生家庭給我們的影響是什麼,請正視它的存在,請讓它成為我們面對生活的戰車,而不是我們的輪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