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朋友圈打卡 送朋友的「餡餅」可能是陷阱

2020-12-05 中國網新聞中心

圖片來源於網絡

打開微信朋友圈,每天都會看到有人分享精讀英文外刊第幾天的連結,了解後發現,原來是在某微信公眾號學習英語,連續88天在朋友圈打卡方可返還學費。而看到分享的朋友,也可以享用這樣的優惠學習。類似的打卡種類繁多,甚至在孩子學習的「朋友圈」,也有要求微信連續打卡的情況。有朋友調侃,現在的微信朋友圈不是賣東西的,就是打卡分享優惠的,真是讓人不勝其煩。

不過,現在這事兒還真有人管了。日前,微信安全中心發文通報:流利閱讀、薄荷閱讀、火箭單詞等公眾號利誘分享朋友圈打卡行為違規。微信方面稱,誘導分享為非正常營銷行為,嚴重破壞正常的朋友圈體驗,違反了《微信外部連結內容管理規範》《微信公眾平臺服務協議》等相關協議及專項規則,一經發現,微信團隊將對誘導分享行為進行處理。

對此,有網友拍手稱快。但很多人也不免會有疑問,微信朋友圈打卡行為到底存在哪些危害,以至於微信團隊要出手整治?

刷屏營銷,很可能要銷聲匿跡

拼團、積贊、分享抽獎……商家、公眾號的各種商業活動充斥微信朋友圈。

360安全專家葛健明確表示,微信朋友圈的分享打卡利誘行為,在線上教育領域較多,分享者可以獲得相應的積分獎勵,部分可以兌換相應的產品或者服務。

「眾所周知,微信朋友圈本是用於提供網絡社交與資源分享的平臺,但是,很多商家看到了微信朋友圈傳播迅速、廣泛,面廣量大的優勢,藉機進行利益誘導分享。」北京理工大學計算機網絡與對抗研究所所長閆懷志說。

閆懷志介紹,利益誘導一般通過微信公眾號、個人微信朋友圈以及APP軟體等進行。誘導的方式主要有實物或現金獎勵、發放各種虛擬獎品(比如發紅包/優惠券/積分/流量等),此外還有拼團、集贊、分享抽獎等。用戶分享、點擊、點讚後,分享打卡內容的得以大面積推廣,進而擴大公眾認知、擴大潛在消費群體,最終獲利。

微信安全中心《關於利誘分享朋友圈打卡的處理公告》稱:誘導分享為非正常營銷行為,嚴重破壞正常的朋友圈體驗。

微信安全中心也再一次強調了《微信外部連結內容管理規範》中對違規行為的相應處理:包括但不限於停止連結內容在朋友圈繼續傳播、停止對相關域名或IP位址進行訪問,封禁相關開放平臺帳號或應用的分享接口;對重複多次違規及對抗行為的違規主體,將採取階梯式處理機制,包括但不限於下調每日分享限額,限制使用微信登錄功能接口,永久封禁帳號、域名、IP位址或分享接口;對涉嫌使用微信外掛並通過微信群實施誘導用戶分享的個人帳號,將根據違規嚴重程度對該微信帳號進行階梯式處罰。

有專家表示,其中有一個關鍵詞:「包括但不限於」,可以看到列舉出的違規運營手段都涉及到「分享到朋友圈」這一行為,所以說微信此次是要徹底淨化朋友圈,「刷屏營銷」這個詞很可能要銷聲匿跡了。

打擊誘導,絕對不是多管閒事

「微信一直依據規則打擊外鏈誘導行為。此次打擊公告只是常規打擊結果公示,與之前打擊誘導本質上沒有什麼不同。」當科技日報記者採訪微信團隊關於此次打擊行動的情況時,一位不願具名的工作人員如此答覆。

該工作人員透露,微信一直在持續打擊網際網路欺詐,持續對包括但不限於網絡仿冒信息、金融欺詐、虛假電話、虛假活動、免費/低價換領、紅包返利、高額返利、高收益理財、早起打卡、有償薦股等各類典型欺詐的團夥進行打擊。2018年1月至2019年2月,微信公眾平臺處理了涉嫌欺詐行為的公眾號89234個,小程序412個。

「如果誘導用戶在朋友圈發集贊的連結,核實存在誘導違規,就會依據規則對運營方連結或帳號進行處理。」上述工作人員說。

閆懷志認為,對於微信來說,需要維護良好的產品形象,提供良好的用戶體驗,而利用用戶分享二維碼或分享連結等方式打卡,是非正常的營銷和推廣行為,破壞了微信社交的友情性初衷。不僅存在諸多風險,而且還會對用戶體驗產生嚴重影響,這些都會對微信產品形象帶來巨大破壞。我國網絡安全法和相關管理制度也規定,社交平臺運營者對平臺的內容和傳播具有監管責任。

「微信自身也制定了《微信外部連結內容管理規範》來約束這類行為。因此,微信安全中心對這些分享行為進行治理,絕非多管閒事,而是其自身責任所在。」閆懷志說。

在葛健看來,微信安全中心之所以對這種行為進行整治,是認為其中存在安全隱患,可能導致個人隱私洩漏,或被不法分子利用發送釣魚連結導致個人信息甚至財產損失等。

多方發力,讓朋友圈乾乾淨淨

不可否認,不以惡意推廣和盈利為目的的籤到、打卡,如果是在內容健康、合規、有序、可控的範圍之內,單純在用戶朋友圈之內進行分享,那麼這是社交平臺的基本功能之一,無可厚非。「但是,惡意的分享和打卡行為,給原本潔淨的微信朋友圈空間帶來了不和諧的『聲音』,很多時候使得微信朋友圈中充斥著大量的推廣和不良信息,導致微信用戶既煩不勝煩,又防不勝防,但多數時候卻只能無可奈何,一聲嘆息。」閆懷志感嘆。

事實上,這也是很多公眾的共同心聲。葛健認為,打卡積分的激勵方式雖然給用戶帶來了一些小實惠,但平臺卻需要對自身的安全以及用戶的安全提高警惕,防止個人信息洩漏以致流入黑產,被不法詐騙分子盯上,導致平臺用戶財產損失。

對此,前述微信內部工作人員也建議,對於微信朋友圈的騷擾信息,用戶可以通過設置操作,選擇不看他(她)的朋友圈消息,即朋友圈消息屏蔽功能,自主選擇屏蔽相關信息;對於騷擾嚴重的帳號,用戶還可以自主選擇「解除好友關係」解決信息騷擾問題。

但這也多是個人行為,難道沒有其他的渠道從源頭制止嗎?閆懷志表示,目前,這類打卡、分享行為還遊走在法律法規的灰色地帶,大部分打卡分享行為還沒有觸犯法律,即便是惡意推廣甚至是帶有詐騙推廣嫌疑,也因為有微信朋友圈的朋友點讚、打卡做掩護,隱蔽性較強,給監管帶來了極大的難度。

「其實,這類行為屬於網絡空間監管內容,需要政府、公共社交平臺、推廣者以及公共社交平臺用戶等各方面共同發力。政府需要制定網絡空間內容管理制度,公共社交平臺應該從技術和管理兩方面來防範惡意推廣行為,推廣者需要依法依規自律,公共社交平臺用戶則應該加強辨別能力、主動抵制這種推廣行為。」閆懷志強調。

相關焦點

  • 微信朋友圈點讚送手機?好大一口陷阱!
    微信朋友圈點讚送手機?好大一口陷阱!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董柳 通訊員 洪燕如今,在微信朋友圈中經常能看到一些商家開展點讚贈禮品或抽獎的宣傳促銷活動。然而,天上掉下的不一定是「餡餅」,也有可能是詐騙分子精細設計的「陷阱」。梅州市豐順縣法院今天(5月8日)通報了一宗這樣的案件。
  • 微信「點讚送禮」餡餅或成陷阱
    最近一直熱衷參與各種「點讚」活動的何梅說,以前兌換獎品一般20個贊就夠,現在需要的贊越來越多,有些禮品可能需要100個甚至更多的贊才能兌換,專門靠朋友點讚實在湊不齊。於是,「刷贊」生意應運而生。「微信點讚」圈套不少記者的朋友鄭女士提起幾天前點讚送檸檬杯的事就惱火,「夏天來了,我一直想要一個檸檬杯,按要求集夠贊高高興興去兌換,結果商家卻說沒先關注他們的微信帳號所以無效。可活動上並沒有註明要提前關注啊。」
  • 【警方提醒】「餡餅」還是陷阱?「免費送」的玄機都在這裡!
    免費送手機,免費送口紅,免費送黃金……你也在朋友圈轉發這種「免費送」活動嗎?先別急!在動手點轉發之前,請先做一個填空題:佔小便宜吃____,天上不會掉____。除了騙取個人信息等手段,一些「免費送」的群也開始升級騙術,騙子們可能發一些信息誘導你投資、賭博、刷單。多種混合騙局相比過往單純的「免費送騙局」詐騙郵費而言,受害者的損失更為慘重。
  • 微信朋友圈霸屏錦鯉都靠譜嗎?小心這可能是詐騙陷阱
    Hello大家好,歡迎來到創新科技生活,今天我們為大家科普的問題是:微信朋友圈霸屏錦鯉都靠譜嗎?而這樣的騙局也被揭露出來了,近期,有個微信公眾號發布了一篇文章,表示有個別不法分子會利用「假錦鯉」進行電信詐騙,如果手機上收到您已中錦鯉大獎的信息或連結,千萬不敢被豐厚的禮品讓人失去了理智,不能輕易點進去,也不能輸入個人信息,否則對方就會因此而對你進行匯款要求,一次兩次就輕輕鬆鬆讓人給騙了。
  • 8個深圳真實案例為你揭示 潛伏在微信朋友圈裡的8個陷阱
    這個真實案例,揭示的是來自微信朋友圈的「陷阱」之一。記者選取8個真實發生在深圳的案例,提醒您防範那些潛伏在微信朋友圈裡的陷阱。蘭先生在微信朋友處也購買過好幾次「自製固元膏」,賣家把原材料、製作過程都在朋友圈曬了出來,以顯示真材實料,吸引了不少人購買,價格還比一般固元膏貴不少。蘭先生說自己吃了幾個月,並沒感覺出什麼效果。
  • 餡餅還是陷阱?義大利風景區白送數十套房屋,只需要交8元錢
    餡餅還是陷阱?義大利風景區白送數十套房屋,只需要交8元錢天上掉餡餅的事情是大家都最喜歡的,有時候是遇到了罕見的好運氣,有時候就是別人的套路,就看當時能不能看穿。現在有一件天上掉餡餅的事情又出現了,大家看一看到底是福利還是陷阱呢?現在的人們都喜歡在空閒時間出去旅遊,到旅遊風景區看看美麗的花草樹木,景區的山水也讓人流連忘返。
  • 朋友圈打卡違反微信規定 多款英語學習類軟體中槍
    (原標題:利誘分享朋友圈打卡行為違規,薄荷閱讀等多款英語學習軟體中槍)5月13日,微信安全中心在其公眾號上對外發布《關於利誘分享朋友圈打卡的處理公告》,流利閱讀、薄荷閱讀,火箭單詞等公眾號利誘分享朋友圈打卡行為違規。
  • 朋友圈打卡違反微信規定 多款英語學習軟體中槍
    微信官方發布通報稱,英語流利說、薄荷閱讀MintReading 、火箭單詞等學習類App軟體,通過以返學費、送實物等方式,利誘分享朋友圈打卡行為違規,為非正常營銷行為,嚴重破壞正常的朋友圈體驗,違反了《微信外部連結內容管理規範》等規則。
  • 你還在朋友圈打卡學英語嗎?
    5月13日,微信官方發布通報稱,某些公眾號、APP軟體主體通過利誘微信用戶分享其連結(包括二維碼圖片等)到朋友圈打卡,嚴重影響朋友圈用戶體驗,微信將對其進行處理。一石激起千層浪,有的市民點讚,但有的市民開始恐慌:不能打卡,學費還能返還嗎?
  • 微信朋友圈從不給你點讚的人,不可能成為你的朋友
    微信時代,每天刷刷朋友圈已經成為很多人的習慣。朋友圈有個非常好的設計,那就是點讚功能。簡單動動手指,連字都不用打,就可以表明自己的讚賞態度,還有效實現了朋友間的互動。朋友曬個自拍,或者發段感悟,你不點讚還等什麼?
  • 【蠟石】藏家撿漏黃蠟石,想吃餡餅落入陷阱
    就這兩塊粗蠟,記錄著我「想吃餡餅」落「陷阱」的往事。揚州朋友告訴我:這種蠟石的原巖為乳英石、主要成分為二氧化矽,硬度為摩氏6-7度,質地似玉,溫潤光滑,觸感柔和。商家常將此石說成「黃玉」或「黃龍玉」。          閒暇無事,看看兩塊黃蠟石,似乎常有感悟:開始,覺得這位無錫玩友堪稱我「師」,他讓我懂得古玩市場「餡餅」不常有,「陷阱」時常在;後來,覺得蠟石似有口,時常笑我不會坑蒙拐騙,卻想意外謀財
  • 到底是掉餡餅,還是掉陷阱
    就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發現,朋友圈上,經常能看到來自島國日本的進口優質口罩出售信息,本來是值得高興的一件事,畢竟一直以來,想買到優質的口罩,是大家都在努力嘗試的事,畢竟家人的安全比一切都重要,即使多花一些錢,都覺得無所謂了。但是,這一件事,卻引起了筆者的深思。
  • 朋友圈瘋傳,幫人罵「渣男」,美女任性送錢!深圳已有多人中招
    最近不少深圳市民都在微信朋友圈裡被這樣的信息刷屏。朋友圈刷屏,女子為洩憤要散盡千金家住龍崗的小雅,發現微信朋友圈近日被網友「胡婕」刷屏了。胡婕說她懷孕了,男朋友卻要分手,轉給她55萬做為補償。「胡婕」根本不差錢!只是憤怒一腔深情錯付!
  • 朋友圈「早起打卡分錢」:這分明就是傳銷的變種,切莫上當受騙
    青鋒「早起打卡分錢」!朋友圈流行的這款軟體,讓人投入一定的款項後,只要堅持每天早起打卡,就能分到紅利。據稱,「早起打卡分錢」的模式為,參與早起打卡者,需要先投入數十元至上萬元不等的金額,然後在規定時段內登錄指定的微信公眾號打卡報到,堅持一段時間後,打卡人可以按照投入金額的比重,瓜分未堅持打卡人的保證金。與此同時,也可以通過分享個人二維碼,吸引新用戶加入,提取他們投入金額的一部分作為佣金。對於這種模式,稍微動下腦子,就可以發現是典型的傳銷模式。
  • 微信公眾號免費送「垃圾」 女子試口紅成香腸嘴
    微信公眾號為了吸粉,在朋友圈中推出各種集贊、關注、轉發就可以獲贈禮品的活動早已屢見不鮮,但事實上這些「天上掉餡餅」的好事,許多正是精心設計的騙局,而且這些陷阱設計得越來越有迷惑性。  導報記者經過多方查證發現,不少所謂免費贈送的禮物需要支付高額的運費,到手的卻是山寨劣質產品,騙子正是以到付金額遠遠高於貨物價值的方式來賺取差價。
  • 流利英語、薄荷閱讀「打卡」是誘導分享?微信動手治理
    新京報訊(記者 白金蕾 楊礪 陳維城 實習生 程子姣 曹雯 )每天晚上九點,舒米(化名)打開微信朋友圈會看到,「精學TED經典英文演講21天」「XX單詞96天」「XX閱讀Day38(天)」,「我朋友圈發連結的可多了,一到晚上就出來了」,舒米告訴新京報記者,他經常會在朋友圈看到課程學習的「打卡」連結,課程多來自流利閱讀、薄荷閱讀等公眾號或者軟體,「我願意看到自己的朋友學習進步
  • 微信朋友圈集贊營銷缺少法律依據
    通過微信平臺發布的虛假廣告該如何監管?在微信交易平臺中如何保護消費者的權益?  微信集贊營銷缺少法律依據  「只要您關注本公眾號並在朋友圈累積獲得28個贊,即可獲得本公司送出的深港澳五天免費遊,68個贊就送雙人遊!」這樣的集贊送免費旅遊的廣告帖在微信朋友圈裡出現不少,很多微信用戶半信半疑地轉發和點讚。
  • 夜讀丨看似美味的「餡餅」背後,往往隱藏著意想不到的陷阱
    文/有書(ID: youshucc)相信每個人都曾幻想過「天上掉餡餅」的好事兒。但現實是:「天上是不會掉餡餅的,天上掉下的餡餅,很可能是陷阱。」這便是社會學中的「餡餅定律」。生活中,我們會碰到一些巨大的利益誘惑,他們就像從天而降的「餡餅」,讓人垂涎三尺、難以抗拒。然而,這些看似美味的「餡餅」背後,往往隱藏著意想不到的陷阱。貪小便宜吃大虧曾讀過一個寓言故事。
  • 奢侈品原單:餡餅還是陷阱
    奢侈品原單:餡餅還是陷阱   原單商品盛行  萬元奢侈品原單價僅千元  消費者王女士日前向北京商報記者透露,自己的一位海外留學的朋友最近在微博、微信朋友圈裡做起了奢侈品原單的生意,因為這位朋友家裡的親戚關係,可以從香港、澳門的奢侈品製造工廠拿到"原單貨"。
  • 廣西柳州市市場監管局提醒:加油卡充值返利可能是「陷阱」!
    中國質量新聞網訊 隨著持卡加油消費群體日益增多,市場上出現打著「與中國石油、中國石化官方平臺合作」旗號,提供所謂高質量、低折扣加油卡在線充值服務的APP平臺,以充值打折、返利優惠、多存多送等為誘餌,吸引消費者一次性繳納套餐費用。這是天上掉下的「餡餅」,還是讓你入坑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