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柏林2月19日專電在柏林電影節開幕片中國電影《團圓》中,男主角做的那道「佛跳牆」看來真讓德國人嘴饞了。17日晚,柏林電影節美食電影單元展映《團圓》後,觀眾們參加了主辦方特別準備的晚宴,一品中國佳餚。
美食電影單元是柏林電影節近年新設立的一個特色單元,今年是第四屆,從14日持續至19日。這裡集中展映與食品有關的電影,今年展映11部反映食品與愛情、自然和環境關係的影片。看完電影後,觀眾們還能到主辦方專門搭建的豪華大帳篷裡參加晚宴,親口品嘗電影中的美食,並與影片製作團隊和廚師交流心得。
與60歲的柏林電影節相比,美食電影單元雖然「年輕」很多,但它憑藉巧妙的設計和美味的菜餚,很快博得盛譽。該單元一名項目負責人告訴記者,美食電影單元票價不菲,但從第二屆開始,所有場次的入場券都是早早銷售一空,以至於不用特意去做廣告了。今年的網上預售票在售賣開始後半小時就全部賣完,一般包括看一場電影和一頓晚餐的票49歐元1張。
《團圓》講述的是一對因內戰而失散的戀人幾十年後在上海重逢的故事。臺灣演員凌峰飾演的男主角尋訪到由臺灣3屆金馬獎影后盧燕飾演的女主角後,為了答謝她的再婚丈夫對她幾十年的恩情,親自下廚烹調了一道「佛跳牆」,3位主角在餐桌上就著美食演繹了感人至深的一幕。
美食電影單元主席託馬斯施特魯克告訴記者,他前段時間一直忙於尋找「美食影片」,電影節主席迪特科斯裡克一天突然打來電話:「他興奮地說,『我發現了一部電影,食物在裡面太重要了,你可一定要看。』」施特魯克說,「看完《團圓》後,我完全同意科斯裡克的建議:《團圓》入圍美食單元。」
17日晚的主菜自然就是這道「佛跳牆」。《團圓》導演王全安、女主角盧燕與200多名觀眾共同參加晚宴。王全安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說:「《團圓》成為(電影節)開幕影片是好消息,但進入美食單元更讓我高興,因為這才是真正的享受電影。」
王全安說:「中國人說『食色性也』,飲食是第一位的。對中國人來說,做越難的菜越能表達深刻的感情,而『佛跳牆』就是這麼一道難做的菜。如果男人願意為一個女人做『佛跳牆』,我覺得這比送她玫瑰花更浪漫。」
的確,美食是能夠傳達愛意的,德國俗語說,「愛情是經過胃的」。而美食電影單元的主題就是「在愛的食物中」。
當晚掌勺的是德國名廚蒂姆勞厄。在看過《團圓》後,「佛跳牆」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雖然菜譜中的幾十種材料在德國很難找齊,但他還是根據自己的經驗修改了菜譜搭配,嘗試以德國的材料來烹調這道菜。
就座一個多小時之後,姍姍來遲的德式「佛跳牆」終於登場了。早就等得飢腸轆轆的觀眾們終於可以大快朵頤,一時間觥籌交錯好不熱鬧。但是熱鬧歸熱鬧,德國人到底喜不喜歡這道菜?記者在就餐後作了隨機採訪。
一位叫埃拉的中年德國婦女說,她覺得這道菜非常好吃。她到過香港,知道地道的中國菜味道與桌前這些並不一樣,但還是很喜歡在德國享受這種具有西方色彩的中式菜餚。
而另一名影迷託比亞斯的評價則沒那麼高,他說:「當我看到電影中男主角去買菜的時候,我就覺得德國廚師是做不出這道菜的真正味道的。現在嘗了之後,證實了我的想法。」
儘管口味不一,許多德國人對中國的廚藝是心服口服的。當晚宴結束前主持人問王全安如何評價德國菜時,王全安非常禮貌地繞了個彎子:「德國在音樂、哲學、建築等眾多方面為人類貢獻了許多瑰寶,但是……」現場頓時笑成一片。
「佛跳牆」使用多種名貴材料烹製,廚藝複雜,食材在混雜中交融,溢出絕佳美味。對不少德國觀眾而言,柏林電影節本身或許也是一道融合東西方精華的「文化佛跳牆」。(新華社報導員周谷風記者韓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