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金融界網站
前兩天小e在文章《2019,小米應該如何認準自己的定位》中就提到,小米要將扛起了出貨量大旗的紅米作為獨立支線品牌,專注於做性價比。因為靠低價手機拉動出貨量的增長只能給小米帶來「虛假繁榮」:低價刺激了銷量,也拉低了小米手機的平均售價,進而導致手機業務出現「增量不增收」的情況。
就在昨天的紅米產品發布會上,紅米正式成為全新獨立品牌Redmi。如果這已如大家的預期,那雷總昨天在現場懟天懟地的激動情緒確實比較少見。
紅米首秀能否力壓友商
短短一個小時的紅米Note7手機產品發布會,雷軍懟了友商8次;甚至在媒體群訪環節,雷軍也抑制不住憤怒之情,提到友商面色鐵青,以至於有人說,這次發布會的雷軍不像「雷軍」。
雷軍說:「是友商的態度把我弄急了。我們請來了大將,搞了一個Redmi,又給搞文章,又給搞科普的,是個人都會急的。」面對友商的攻擊,雷軍不淡定的說了句:生死看淡,不服就幹。
此次紅米品牌獨立運作,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榮耀與華為的關係。2013年底,華為讓榮耀這個子品牌獨立運作,專攻小米。
雷軍稱榮耀對小米的模仿是「像素級」的。對於這個模仿,雷軍言語之間充滿了不爽:「辦小米之前我是華為的鐵桿粉絲,本質上大家都相安無事,但後來友商分了一個子品牌,從誕生之日怎麼low就怎麼來,懟了我5年時間,我從來沒有回應過」。
但5年之後的今天,曾經被學習的小米,反過來開始學習華為。紅米品牌獨立之後,首發了一款千元機。
在發布會上,雷軍多次、反覆、極為細緻地給大家講解了Redmi品牌在強化性價比、在改進質量上的種種努力。譬如紅米Note7採用三星GM1 4800萬像素感光元件在同級別產品中有多麼越級,譬如這款千元級的手機在設計內部結構時在邊角處專門加入了強化筋,而在許多按鍵、接口處甚至還採用了生活級的防水處理,以及在性能和外觀上的優勢等等
從「紅米」變成「Redmi」,改變體現在哪?用雷軍自己的話來說,全新的Redmi就是要和友商們的獨立品牌「對著幹」的,但不同於競爭對手們的獨立品牌強調性價比、在配置上多有縮水的做法,Redmi首先把「品質」放到了第一位,其次才是價格實惠和國際化。
解禁關口的市場抉擇
事實上,讓雷總感到煩心的可能不僅是來自「友商」的壓力,眼看著小米港股上市即破發以來,股價已經在發布會當天跌破10塊,創下IPO以來最低價,想必身為老大的雷軍內心也會隱隱不安。好在放了一席狠話後,今日的小米股價迎來高開,也算是給雷軍強硬態度的一些鼓勵,最終收盤漲幅4.22%。
圖片來源:e投睿eToro數據截止2019年1月11日
1月9日,小米集團上市半年,也是公司員工股以及早期投資者股份的解禁日期。據估算,小米股票解禁數量將超過30億股,相當於已發行股票的約19%。
為了穩定股價,小米創始人雷軍和其他控股股東,承諾持有的所有股票,繼續鎖定365天,同時小米集團高級副總裁、CFO周受資亦做出同樣的承諾。
不減持的承諾一度刺激小米股價止跌反彈,但「維穩」效應只維持了不到兩小時。兩個交易日,小米股價的累計跌幅達13.8%。小米集團股價已較招股價跌去39.2%,市值縮水1504億港元。而當初衝著雷軍那句「年輕人的第一次翻倍」買入小米的投資者,如今損失可能超過50%。若不幸買在最高價22.2港元/股,其虧損將高達53.4%。
很顯然,市場對於當前智慧型手機行業的不景氣,以及尚未完全顯現的小米「生態價值」沒有足夠的耐心,因此短期內拋壓估計不小。
「性價比」竟成了小米的桎梏
在智慧型手機紅利見頂之時,手機廠商們都在各自尋找突圍的方向。蘋果寄希望於更高的定位和售價來提高利潤。以「低價」起家的眾多廠商也開始上探高端市場——華為P系列和Mate系列都已被大家接受為國內「頂級旗艦機」,價格定位在4000元以上。
2018年,華為的年度高端旗艦機型Mate 20成功俘獲了大批消費者,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衝擊到了蘋果同年新機iPhone XR的市場銷售情況。而被稱為「藍綠廠」的OPPO和vivo,2018年以來也開始有售價超過 3500元的NEX和Find X,明顯是在將戰略重心不斷向中高端市場傾斜。
相比之下,目前手握小米8和MIX系列手機的小米,在這輪國產手機品牌集體轉型升級的大趨勢中,並不算掉隊,但也絕對算不上是穩穩站在這個市場陣營的最前排。
在過去這兩年,MIX手機一度讓米粉們興奮地認為,那個曾經高喊著「為發燒而生」的小米又回來了,因為低調研發數年、在全世界第一個拿出全面屏解決方案的MIX一代手機,是「對產品技術有極致追求」。但是如果談到MIX系列的持續爆發力,特別是放在當下各家旗艦機型角逐已十分激烈的中高端手機市場,這個話題就變得不那麼樂觀了。
小米花了近三年時間,才幫助自己走出智慧型手機出貨量的U型底部。小米在發布2018年三季報時對外稱,它已經於去年10月底完成了「手機年出貨量突破1億臺」這個年度任務。但是,它也在出貨量這場消耗巨大的馬拉松戰役中,多少又開始在顯現出新一輪的疲態。根據IDC 11月發布的2018年Q3數據顯示,小米在中國市場的智能機出貨量同比出現了10.9%的降幅。
多年來,小米一直也想上探高端市場。「性價比」這個標籤卻成了小米最大的桎梏。
2015年,小米Note旗艦機最開始的定價是3299元,但最後上市時,價格成了2999。「我猶豫過是定 3000塊還是2999,我真的想了一個小時,最後和合伙人商量,採用了務實的做法。它是一個心理上的支持,讓米粉感受到小米的性價比,實際上2999和3000沒有區別。」雷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如此解釋當時小米Note的定價問題。
而就在這款小米Note發布前三個月,2014年9月,華為推出了第一款衝擊高端旗艦的機型:Mate7,當時的售價就高達3699元。華為不會受到性價比標籤的牽絆,因為它手裡還有榮耀這個獨立的「網際網路品牌」,專門可以用來在市場上圍堵小米。
在拖住對手的問題上,榮耀倒也不負使命,過去幾年有力地保證了華為品牌的手機能在一個相對舒適、不那麼激烈的市場環境,得以安心完成對中高端旗艦手機的研發打磨。
緊張「對外」了一整天,雷總最後在睡前也不免興嘆。其實很多時候,國內優秀企業之間大可不必為了所謂的「一哥」稱號爭得不可開交,我們也不必強行冠以任何單獨一家企業為所謂的民族品牌,能夠帶領行業發展的都是值得敬佩的公司。有一點倒是肯定的,消費者只看產品,企業離不開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