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入藕花深處,沉醉不知歸路,「李清照」來大明湖了!

2020-12-16 騰訊網

《如夢令》

----李清照

常記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

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

驚起一灘鷗鷺

古往今來,詠荷的詩詞文章不勝枚舉,但此時此刻最應和泉崽心境的當屬李清照這句「誤入藕花深處」。

這裡蓮香飄逸

清風拂過

滿池的荷花隨風搖曳

誤入藕花深處的「李清照」

更顯意境悠然

這首詞,寥寥數語,似乎是隨意而出,卻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開頭兩句,寫沉醉興奮之情。接著寫「興盡」歸家,又「誤入」荷塘深處,別有天地,更令人流連。最後一句,純潔天真,言盡而意不盡。

李清照,婉約派代表,號易安,一生顛沛流離,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父李格非為當時著名學者,夫趙明誠為金石考據家。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閒生活,後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有的也流露出對中原的懷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闢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情致,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

這藕花深處的美好

你可曾嚮往呢?

明湖岸邊芙蕖美

只待你而來

攝影:閒吃茶 出鏡:於浩淼

相關焦點

  • 誤入藕花深處,李清照《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寫快樂少女時光
    李清照是中國古代最傑出最有才華的女文學家、女作家,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李清照的話,用北京師範大學康震教授的話來說就是「不簡單、不容易、不平凡」,李清照的一生經歷了很多的苦難和坎坷,李清照經歷了國破、家亡、財散、再嫁、離婚並且沒有子嗣這些平常人難以承受的磨難。
  • 沉醉不知歸路,李清照《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為千古第一才女
    李清照是宋代的著名詞人,號易安居士,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的稱號,李清照的魅力時刻展現在人們的面前,她是一位光耀千古的歷史人物,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得到了人們的喜愛。李清照的母親王氏,出身於名門之後,王氏的祖父是宋仁宗時期的重要人物,她的祖父叫王拱辰,擔任過仁宗朝的吏部尚書,在宋朝李格非的傳記之中也提到了李格非的妻子王氏,說她擅長寫文章。李清照擁有這樣一位飽讀詩書的母親,對於裡李清照的成長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對於李清照的成長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李清照能夠生長在這樣的一個家庭環境之中是幸運的,李清照也繼承了父母優秀的基因。
  • 李清照的這首詞,看似平淡無奇、不事雕琢 卻富有一種自然之美
    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李清照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詞文翻譯:我經常想起亭邊郊遊的場景,一玩就到了日暮之際,沉醉其間不想回家。一直玩到沒了興致才想起來乘舟返回,卻誤入迷途進入了藕花池的深處。我到底該怎麼樣才能把船劃出這裡去呢,不經意間卻驚起了一群的鷗鷺。
  • 一位國畫初學者的不斷探尋和心情感悟:誤入藕花深處
    圖文/劉敏1用「誤入藕花深處」來切入我的學畫歷程,似乎是不太契合的。因為我在少年時期就對畫畫有了興趣,時常拿著粉筆在門板、牆壁上畫我喜歡的小美人,有時會博得某位剛好看到的大人的誇讚。我偏愛寫意花鳥畫和人物畫,在網上收存了許多自己喜歡的作品,興趣來了就一邊揣摩一邊臨摹,逐漸提高自己的繪畫技巧。有時當我看到某位畫家用一種別具一格的手法畫出的佳作時,總是會暗暗叫好:原來,畫還可以這樣畫呵!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不斷的學習和發現,才能找到一個自己最喜歡的畫法。
  • 愛上李清照1——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如夢令》品味這首詞,內心喜悅,愛上少年李清照。第二句,沉醉不知歸路。我們看到了一個愛喝點小酒的小姑娘,想想自己有時也喝點小酒,那感覺也是美美的,李清照喝得竟然不知歸路了。有趣不?在當時的年代,愛郊遊,愛喝酒,還能喝多,估計這樣的女子也不多,想必定是身邊有一群可以信賴的朋友、親人,有人照拂,有人關愛。才有這良好的喝酒狀態。怎一個任性了得。
  • 長安清酒談說與酒有關的李清照:一生為酒詞,沉醉不知歸路
    酒在李清照的詞作中具有獨特的藝術美,也正是這詞中之酒,才使李詞的內容更加空靈,更具韻味,也更易表現她的情緒。「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李清照真乃一世奇女,一個女子,喝得暈乎乎的,連回家的路都找不著了,即使在今天,也不多見。
  • 賞荷品花遇藕神!「夏」一站濟南約你「誤入藕花深處」
    &nbsp&nbsp&nbsp&nbsp除了大明湖,泉城公園、百花公園、森林公園、無影山公園、華山公園還有章丘白雲湖、網紅吳家堡都有大片荷田。近日,泉城公園增加了兩處「霧森系統」,既可以增加環境溼度、降低園區溫度,又能營造出仙境一般意境。恰好荷花池旁就有一處,荷葉田田,蓮花玉立,真擔心一不小心就從池裡冒出一位仙子來。森林公園的荷花則恣意蔓延,野趣十足。
  • 李清照詞:《如夢令》小解
    李清照在十六歲那年的某個夏天傍晚,她與小姐妹同遊。在效外的荷塘,她們劃著小舟,唱著小曲,喝著小酒。姐妹們笑語盈盈,小槳在水面划過,蕩起一層層漣漪,在暮光中剔透晶瑩。此刻的李清照和小姐妹們肆意歡笑,薄酒微醉,遊興未盡,夕陽的唯美、荷塘的馨香使她們漸漸忘記了歸途。然而,好時光總是去得太快,日落西山她們知道該回家了。在荷塘中穿梭竟走錯了方向,誤入了藕花深處,心慌意亂,借著酒力急急划槳,驚得一群白鷗騰空而飛。
  • 「詩詞鑑賞」7月,在藕花深處,與一場美麗詩詞的相逢!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在藕花深處,與一場美麗詩詞的相逢!塘上行唐-李賀藕花涼露溼,花缺藕根澀。飛下雌鴛鴦,塘水聲溘溘。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宋-李清照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 醉於荷花深處
    醉於荷花深處   常記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  誤入藕花深處。當你寫下「紅藕香殘玉簟秋」的時候,化不開的相思如墨,濡溼了你的筆端;在「翠貼蓮蓬小,金銷藕葉稀」中,顛簸流離的生活已經把你筆下的荷塗抹上重重的陰影。  從婷婷出水,到香殘葉稀,荷,用生命的軌跡伴隨著你。  但最令我無法忘懷的,當屬《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 這首《如夢令》:李清照的成名之作,天才少女也有縱情貪杯的一刻
    李清照出生於詩書官宦之家,少女時代就博聞強記,多才多藝,通史書,善書畫,很早就受人注目。由於她的家庭生活優越,她有飲酒的雅好並不奇怪。按徐北文《李清照全集評註》,包括存疑之作在內,李清照詞共64首,涉酒詞共30首。足以見得,她的一大部分詞中都充滿濃鬱的酒香。
  • 這三杯酒,蘊藏了李清照的一生|酒知識
    李清照的一生,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少女時期,和丈夫趙明誠婚後的琴瑟和鳴時期,以及靖康之難後的顛沛流離時期。而她有三首詞,詞中都有酒,卻是不同的心境,對應了她人生中的三個時期。沉醉不知歸路「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這首《如夢令》,應該是李清照到汴京不久之作,當時應該十六八歲。
  • 李清照:「愛喝酒的女孩子才是最可愛的」
    但是問題來了,憑什麼李白碰酒就是豪放灑脫,還有「酒劍仙」的美稱,女孩子就應該滴酒不沾,不然就是成何體統,這是什麼歪理。今天李清照親自來代言「愛喝酒的女孩子才是最可愛的」咱們可以從李清照的詩詞中來尋找李清照到底有多喜歡喝酒,李清照存世的作品大概有45首,但是裡面就有23首是關於喝酒的
  • 李清照詞中藏著的名字,氣質清冷、風姿綽約,美到心窩裡
    81 0 李清照的詞在群花爭豔的宋代詞苑中
  • 十首歸路的古詩詞,天涯芳草迷歸路,病葉還禁一夜霜
    生活中有時太過沉醉,醒來時卻不知歸路;人生有時太過迷茫,仿佛在夢中辨不清方向。有時明知是一條不歸路,卻依然那麼執著。東坡先生被貶謫他鄉,春風歸路長,卻道是尋常;黃庭堅夢裡雲歸路,竟是無人知處。李白嘆息愁苦,「我欲彎弓向天射,惜其中道失歸路」;晏幾道訴說相思,「雲渺渺,水茫茫。徵人歸路許多長。」漫漫徵途,我們不停地趕路,可是有時卻迷茫,路在何方,哪裡又是歸路。
  • 李清照:人生能有幾多愁,自是花中第一流
    李清照經歷了國破家亡的孤寂悲戚才有「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的千秋翹楚。年少的她博學多才,俏皮靈動;中年的她悲歡離合,柔情秀麗;晚年的她顛沛流離,深沉堅強。這曲折的一生成就她詩詞的寫意,從「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到「知否?知否?
  • 李清照16歲時,醉酒遊玩,寫了一首詞,開篇便是經典名句
    令人身臨其境的《如夢令》李清照的這首詞很短,一共才幾十個字,但是卻將她想要表達的感情展現得淋漓盡致。李清照經常想起之前去小溪邊上的涼亭遊玩,會一直玩到太陽下山的時候。那裡的景色很美,美到李清照都不知道回家的路是怎麼走了,也就是「沉醉不知歸路」。
  • 三杯兩盞,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的詩酒人生!
    >顯得多姿多彩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這首小令用詞簡練,只選取了幾個片斷以優閒的遊興始飲宴以後,已經醉得連回去的路徑都辨識不出了誤入藕花,最後驚起鷗鷺全詞最後一切都統一在白色鷗鷺蒼茫暮色的大自然景色之中把移動著的風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一起
  • 李清照詞:詞文如人,悲愁交織,親身感受,內心體驗,吟詞念茲
    對於歷史上的女文人,最喜歡宋代的李清照。李清照,號易安居士,是宋代著名的女詞人。作為一位才華出眾、情感豐富的知性女子,李清照對人生充滿了理想主義的態度,也具有對生活理想的追求不能實現的惆悵,在她的詞中,溫馨、喜悅與壓抑、悲愁相互交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