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是一個不斷取捨的過程。
林肯說過:所謂聰明的人,就在於他知道什麼是選擇。
人這一生,最重要的兩件事情就是善於選擇和敢於放棄。
許多人一生碌碌無為,就是因為捨不得放棄。
敢於主動放棄,其實才是新生活的開始。
人至中年,你才會發現人生最好的狀態就是回歸本心。
如果想要後半生過得幸福安穩,那一定要戒掉這三樣東西。
01
不焦慮,是一個人最強的能力
之前看到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富豪投資損失了1000萬歐元。
有人問他:「你不感覺到難過嗎?」
他說:「我一定能掙回來更多的1000萬歐元。」
接著有人問:「那如果你明天就是生命的最後一天,沒有機會了怎麼辦?」
他平靜地說:「如果明天是我生命的最後一天,我也不會後悔,因為我經歷了生命中的高峰和低谷時刻,這是很多人都不曾經歷過的,我的人生也無悔了,我就怕自己的人生過得太平淡了。」
40歲以後,這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態才是我們該學習的。
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中寫過:
人生苦難重重。
在微博上看到過這樣一段話:
不要大聲責罵年輕人,他們會立刻辭職的;但是你可以往死裡罵那些中年人,尤其是有車有房有娃的那些。
其實每一種焦慮出現的背後,都隱藏著一顆對過去懊悔、對現狀不滿、對未來忐忑的心。
都有那種面對「父母已老,孩子尚小、自己缺乏」現狀的無力感。
因為重要,所以焦慮。
張愛玲說:「中年以後的人,時常會覺得孤獨,因為他一睜開眼睛,周圍都是要依靠他的人,卻沒有他可以依靠的人。」
人至中年,最大的焦慮,就是對自己近況的不滿意。一切焦慮的根源都在於無法用「我有的」換取「我想要的」。
很多時候生活的本質就是這樣,你想要什麼,它偏不給你什麼。
姜文在《狗日的中年》中說:
中年是個賣笑的年齡,既要討得老人的歡心,也要做好兒女的榜樣,不停迎合上司的心思。中年為了生計、臉面、房子車子票子不停周旋,後來就發現激情對中年人是一種浪費,夢想對於中年是一個牌坊。
焦慮的人總是想走捷徑,急於求成。
但事實上速成絕無可能。
擺脫這種死循環的方法只有一個,那就是:給你什麼你就用什麼。
02
不油膩,是一個人最好的狀態
網上對「油膩」的解釋是:形容人活得不清爽,不體面。
有人總結了避免成為油膩中年人的十大點:
1.不要成為一個胖子。2.不要停止學習。3.不要懶得運動。4.不要當眾談性。5.不要追憶從前。6.不要教育晚輩。7.不要給別人添麻煩。8.不要停止購物。9.不要髒兮兮。10.不要鄙視和年齡無關的人類不良習慣。
記得以前參加過的一個飯局,和一些大我幾歲的朋友在酒桌上的推杯換盞。
他們一邊半眯著眼睛吞雲吐霧,一邊問候我工作怎麼樣啊能賺多少錢啊,一邊驕傲地吹噓自己年輕時候的傲人事跡。
看著他們帶著醉意撩起上衣露出肥胖的肚腩,「油膩中年」這個詞在我腦海裡一閃而逝。
很多時候,中年人最大的油膩感,其實不是來自於身材、長相,而是來自於他們生活姿態的油滑和世俗。
他們安於生活的一成不變,不接受別人一丁點改進的意見或者建議,如果說這是中年人油膩的死穴,那麼保持自律就是顛覆油膩的殺手鐧。
俞敏洪老師在演講時說過這樣一句話:
人生最大的悲哀不是沒有可能,而是一個人放棄成長,放棄善意。
人到中年,最怕的就是對自己的認命放縱。
就像作家村上春樹在《我的職業是小說家》中寫的那樣:
當自律變成一種本能的習慣,你就會享受到它的快樂。
自律才能趕走「油膩」,洗盡了「油膩」,才能讓生活幸福安穩。
03
不缺錢,是一個人最大的底氣
這個世界,需要用錢的地方實在太多了。
就像王爾德說的:「在我年輕的時候,曾經以為金錢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東西。現在我老了,才發現確實如此。」
對於這句話,每個中年人可能都有很深刻的體會。
如果你沒有足夠的錢,生活會給你很多教訓,會時時刻刻提醒你什麼是「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
錢,是中年人最大的底氣。只有有了錢,你才能擁有和睦的家庭,才能擁有最體面的尊嚴,才能讓後半生過得幸福安穩。
錢不能代表一切,但是只要有了錢,你就能輕易得到你想要的。
黃渤說:「你弱的時候,身邊全是欺負你的壞人;你強的時候,身邊全是幫助你的好人。」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人到中年,若是沒有好的生活質量,活得被人瞧不起,那你就要反思一下自己了。
不缺錢的底氣,是其他任何東西也給不了你的。
曾經在知乎看到過一個提問:「人到中年,缺錢和缺愛哪種更痛苦?」
網友回答幾乎都是一邊倒的「缺錢。」
有人說:這世界上最可怕的永遠不是缺愛,而是缺錢。錢不是萬能的,但是沒錢萬萬不能。
或許很多人覺得談錢很俗,但等你真正缺錢的時候,跌入到谷底的時候,你才會明白什麼叫做孤立無援,什麼叫做人情冷暖。
人生後半場,不焦慮、不油膩、不缺錢,這才是最高級的活法。
在《無聲告白》中有這樣一句話:
一切的苦難都會過去,學會和自己和他人和解,放過自己也放過別人。
點個讚吧,願你做一個溫柔、強大、有力量的新時代中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