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包子,咱們大家都不陌生,薄皮兒大餡兒吃的人滿嘴流油,是早飯餐桌上的主角兒!
在北京,二兩包子一碗炒肝兒,早飯就齊活了;在上海,則是生煎包的天下,肉餡美味多汁兒,焦黃的底座咬一口香脆;在廣東,香甜的叉燒包又將人帶入了另一個美食的世界……但你知道中國人有多愛吃包子嗎?
據記載,在國內,
光是各式各樣的包子就有500多種,
甚至,慶豐包子鋪還為包子建了一座博物館!
博物館:一個包子的前世今生
經過近5 年的策劃和設計,慶豐文化展館終於落成並對外開放了。其實,品牌開展館已不是什麼新鮮事兒了,但作為國內首個包子博物館,吃貨京蜜必須得去探個究竟!
走進去,京蜜不得不感嘆「不愧是個包子博物館」,不僅能了解中華文明從刀耕火種到食不厭精的發展歷程,還可以了解一個包子的「前世今生」!
據統計,在國內,被老百姓熟知的包子加起來就有500多種。
在北方,有以狗不理包子、慶豐包子為代表的京津包子,新疆烤包子、開封灌湯包;而在南方,則有小籠包、生煎包,還有四川的龍眼包子,昆明的破酥包,廣東則是叉燒包。當然,用以展覽的包子形狀也是做得相當逼真~
包子品種這麼多,但包子是怎麼來的?
原來,最早的時候,老百姓將各種麵食統稱為「餅」,用火烤的稱為「爐餅」,以水煮則稱為「湯餅」,但隨著人們對發酵技術的掌握,饅頭和包子也開始應運而生,而關於包子的來歷,則還有一段祭天的傳說。
相傳, 三國時期諸葛亮七擒孟獲班師回朝的途中,經過瀘水,軍隊車馬準備渡江時,突然狂風大作,若要大軍渡江,必須用蠻軍祭江才能風平浪靜。為渡江,諸葛亮讓廚子以米麵為皮包上牛羊肉,用「饅頭」來代替蠻軍「人頭」做祭品祭天。
這裡的「饅頭」就是咱們現在說的「包子」,在古代饅頭裡面也包著餡料,到了宋代才出現「包子」一詞。從全息投影的大屏幕裡看到這個故事,京蜜也是頭一次知道了包子的來歷,可真是有點刺激呢~
「石榴嘴、荸薺肚、內提褶兒」
知道了大背景,第二展廳就該真正的主角——「慶豐包子」登場了!
其實,慶豐包子的歷史也得從上世紀的一家小餐館說起。1948年一位祖籍山東的「北漂青年」來到京城「創業」,在西單牌樓附近開了一家小餐館,取名「萬興居」,只有幾張桌椅,主要售賣米飯、炒菜。
餐館離京城著名的戲園子——長安戲院不遠,經常有演出,也是戲迷和演員常來吃飯的地兒。不過,相比炒菜,包子賣的最快。
1956年公私合營後,萬興居改為主營包子,1972年更名為「慶豐包子鋪」。目前,慶豐包子已經走出了北京,在全國多個省市開了300多家門店。
展廳內還原了萬興居當年經營的場景:在西單北大街上,泥捏的小人兒推著小車賣東西,挑著擔子叫賣兔兒爺,還有小二上菜,食客坐著吃包子……各種場景融合在一起,還原出老北京街景。
不過,除了歷史,慶豐包子的「長相」和「包法」也是頗有講究。慶豐包子第三代傳承人常金生告訴京蜜,一個包子要24克面,22克餡兒,這樣出來的包子才好吃。
當然,除了麵皮和餡料的比例和重量之外,慶豐包子還講究石榴嘴,荸薺肚,內提18-22個褶。其中,石榴嘴指包子上面的收口像石榴的嘴,荸薺肚指包子的肚子像荸薺,內提褶指包子上的褶是從內向外提的,還要保證18-22個褶兒。
據說,有些有天賦的師傅看一眼就學會了,但京蜜去試了試,師傅手把手教,還是只能勉強包住,至於內提褶兒什麼的,實在是「太難了」!
雖然是老牌兒包子,但這個展館也是「黑科技」滿滿,還能用VR來看工廠呢。戴上VR眼鏡,京蜜就看到了慶豐包子鋪工廠裡選肉、擇菜、絞肉等全部生產過程,也算是對咱們吃下去的包子放心了。
慶豐相關工作人員告訴京蜜,這家博物館起初是針對內部員工及兄弟單位傳承面點文化,目前考慮對外開放,已經開始接受40人以上的參觀預約,後續還會增加與技藝傳承人互動等活動。也就是說,湊夠40個人就能預約參觀了,還等什麼呢!
【京蜜貼士】
慶豐文化展館
地址:順義區牛欄山鎮藍家營村慶豐培訓基地院內
開放時間:40人/次以上,提前預約參觀時間
預約電話:010-83225208
交通路線:建議自駕或包車前往
新京報記者 張曉榮
攝影 新京報記者 餘華尊
攝像 新京報記者 餘華尊
編輯 李揚 校對 郭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