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21 10:18 |浙江新聞客戶端 |通訊員 厲定武 陳勝豪
40年眾志成城,40年砥礪奮進,40年春風化雨……彈指一揮間,改革開放已40年,回眸這40年,溫州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溫州人敢為人先的闖勁兒,實現了一次次突破,成就了波瀾壯闊的改革大業,譜寫了濃墨重彩的輝煌篇章。而橋下鎮,作為溫州地區勇闖市場經濟的排頭兵,改革開放的弄潮兒,可謂歷盡時代風雲和歷史沿革,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這其中有著多少跌宕起伏的故事?
織密交通路網 助推經濟騰飛
千百年來溝通甌江南北兩岸的交通工具,是渡,它在訴說著悠久的歷史,「過江搖櫓」、「出門擺渡」的日子,在改革開放40年的今天,已經遠去。而今浩浩蕩蕩的甌江上,一座座橋梁聳立而起,從無到有,從少到多。
最讓橋下人印象深刻的,是甌江第一橋——甌北大橋在1984年9月25日通車,這是被載入永嘉歷史的一刻,其南接溫州仰義,北通永嘉梅岙,位於梅岙渡口以東1.7公裡處;它是當時浙江省最長的公路橋,大橋正橋部分全長近800米;它與甌江上其他橋梁「年齡」最接近的也相差14年左右……它不僅僅是一座橋,在那個特殊的時代,註定它是一座有故事的橋。
溫州人特別是橋下人,對它有著太多的記憶和情感。1984年9月25日通車之時,大家成群結隊去看熱鬧的景象,依然銘刻在很多人的記憶裡。它的建成,圓了溫州人民在甌江上架設大橋的夙願,結束了甌江兩岸長期以來只能靠擺渡往來的歷史。
「1983年10月前,甌江大橋未通時,橋下鄉梅岙鄉甌渠鄉荊源鄉等老百姓去市區,都要在梅岙渡口坐船南渡至溫州。在這個渡口,有舴艋舟,也有平底船,人來人往非常熱鬧。1992年撤鄉並鎮前,甌北大橋當地還是梅岙鄉政府所在地。」說起過往的經歷,橋下鎮埠頭村的黨支部書記吳曼平有些唏噓,今年53歲的他,從19歲就開始打拼,與當時的闖蕩天下、四海為家的溫州人一樣,出門背著裝滿小商品的大背包,從梅岙渡口出發,到溫州坐上汽車、輪船,到全國各地推銷。「後來運輸業發展起來,49省道和甌江大橋交叉口一帶,全是各種私營運輸公司,橋下的教玩具也藉助交通的變革而快速發展。」
人們常說":要致富,先修路!"改革開放,促進了交通的快速發展,同時也帶領人們走上了致富路。2005年,金麗溫高速公路永嘉鹿城段的標誌性建築工程高速梅岙大橋建成,成為甌江上的第五座橋梁,這也橋下境內的第二座溝通甌江南北兩岸的大橋。
而隨著金麗溫高速公路、溫州繞城高速公路北線、104國道、49省道(S333)貫穿而過,並在橋下鎮梅岙村設立樞紐互通,上塘至橋下的隧道開通,橋下鎮東與上塘鎮相通,南與「泵閥之鄉」甌北街道相連,西與「東方紐扣之都」橋頭鎮相接,金麗溫高速公路貫穿而過,並在橋下鎮梅岙村設一出口,橋下鎮逐漸成為了永嘉西南部的交通樞紐。
40年過去,日新月異的交通方式、四通八達的公路網讓大家不再為出行發愁。無論從悠長的胡同到靜謐的小巷,還是從熱鬧的馬路到繁華的街道,還是從寬闊的高速公路到封閉的環路,行走在路上的人,飛馳在路上的車,所有的這一切,每天都在改變。居民的出行方式也發生巨大變化。在改革開放波瀾壯闊的四十年裡,人們出行從選擇最普通的自行車、公共運輸等方式,到如今出現了共享單車、滴滴打車等新型出行方式。從出行方式的變遷我們可以感受到改革開放40年來日常生活中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
更讓橋下人振奮的是,2017年,S218省道安吉至洞頭公路永嘉巽宅至橋下段工程和S333橋下至橋頭段改擴建工程破土動工,未來經過橋下的還有烏牛至橋下公路(規劃省道S326洞頭至慶元公路)。橋下的交通變革其實折射出永嘉交通內聯外暢大格局的一個縮影,織就一張「五縱五橫」的快速通達路網,不僅拉近了城鄉之間的距離,還讓各地間人才流動、商務交往、信息交流等得以頻繁互動,更讓讓沿線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駛上了快車道。
展望未來,一幅全新的交通版圖正在呈現,讓我們拭目以待,未來的橋下又將以怎麼樣的身姿亮相在浙南大地?
教玩具之都的過往與輝煌
都說改革開放是「摸著石頭過河」,而對於改革開放初期的溫州人來說,那是屬於最早開始闖蕩的人群,而80年代橋下的農民闖蕩中國的方式又有些與眾不同。從80年代開始,鄉鎮企業在橋下鎮崛起,一部分從土地上分離出來的勞動力,轉移到鄉鎮企業務工,從此帶動了橋下鎮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的大潮。這個時期,勞動力的轉移已經展現出以「白手起家、勇闖天下」的溫州模式雛形,從90年代後期開始,市場經濟的確立徹底打破了區域、行業限制,農民務工觀念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自主經營、自主創業、外出務工等多渠道的務工形式湧現,從事的行業涵蓋了經濟社會各個行業。
橋下鎮教玩具產業始於上世紀70年代,當時主要是做教學上的掛圖等產品起步。「30多年前,當時我們出門做生意,就是推銷橋下的教玩具,都是把畫冊、橡皮筋、紅纓槍、啞鈴等幾十件樣品裝進一個大包,帶著產品目錄和銷售合同,到金華、杭州、上海坐火車轉車全國各地跑,向幼兒園、商品交易市場、貿易公司等推銷產品,反正哪裡有商機,我們就去哪裡。」橋下鎮埠頭村的黨支部書記吳曼平說,那是橋下教玩具產業的起步階段,儘管已經過去30多年,當時外出經商的經歷仍然歷歷在目,記憶最深的是,談妥了訂單,回頭要在當地擺個地攤,把隨身帶樣品賣掉,補貼來回的費用,要精打細算到每一頓飯吃什麼才既省錢又填飽肚子。「有了訂單還不能放鬆,隔三差五就要去郵局排隊,查看匯款到了沒,好安排生產發貨。」
白手起家、艱苦奮鬥的經歷是當時外出闖蕩天下的橋下人共同的印記,這也為後來橋下成為全國「教玩具之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經過近四十年的發展,原本一個毫不起眼的小產品,如今已「玩」出了大市場,橋下教玩具已成為全國教玩具產業的重要產銷基地和永嘉縣四大支柱產業之一。產品佔全國教玩具市場的半壁江山,約有30%產品出口,產品銷往歐美、中東、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擁有永浪、凱奇、奇特樂、華夏等規模以上企業。
橋下教玩具行業區域品牌可謂碩果纍纍:2006年7月,橋下鎮被中國玩具協會授予「中國教玩具之都」稱號;2007年11月,經民政部批准成立「中國玩具協會兒童遊樂玩具專業委員會」;2008年1月被省工商局認定為「浙江省專業商標品牌基地」;2015年獲中國質造.浙江好產品塊狀生產基地之一和溫州市優質產品生產示範區稱號;2016年獲得浙江省產業集群跨境電商發展試點縣、中國教玩具流通中心稱號;2017年獲準創建國家級玩具產品質量提升示範區和商務部授予的「國家級外貿轉型升級基地」稱號,隨著這一系列榮譽稱號相繼落戶橋下鎮,橋下教玩具的知名度與日俱增。
過去十多年,即使在全球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橋下教玩具行業依然保持了很好的發展勢頭,「增長」兩字是記者聽到的最多最動聽的聲音。根據溫州市教玩具行業協會的數據顯示,2017年橋下行業總產值達60億元;據國稅部門統計,2017年橋下規上企業完成總產值為24.5億元,同比增長20.38%,國稅入庫9020萬元。時至今日,橋下從事教玩具的有798家(個),較2011年翻了一番,其中有限責任公司339家,個人獨資和個體工商戶459家,從業人員2萬多人。規上企業20家,產品覆蓋戶外組合滑梯、室內遊樂設施、健身器材、桌面益知玩具、戶外拓展、電子科教、輔助用品以及實驗室設備等八個大類。
如今,沿著49省道從橋下的梅岙村到垟灣村,一路上都是教玩具企業的廣告牌,這些廣告牌告訴大家已進入中國教玩具之都的地界了。在西岙、垟灣、埠頭等地,沿街每隔幾米就有一處滑梯、城堡等兒童遊樂設備,民房門口四處可見堆放著的海洋球、塑料積木,隨處可見全國各地牌照的貨車在裝貨,特別是橋下教玩具市場附近,更是人流密集,當地教玩具產業的繁榮可見一斑。
新老教玩具市場的交接
說起橋下教玩具市場,背後也有著鮮為人知的故事。1992年,佔地9.9畝、擁有108個店鋪的梅岙教玩具市場(當時名稱)建成投用,這是當時中國最大的專業教玩具市場,吸引了全國各地的經銷商到這裡採購商品,奇特樂、凱奇、永浪等行業龍頭企業也在這裡誕生、壯大。「當時的店鋪是2.5萬元/間,產權三十年,溫溪、雲和、泰順等地經銷商都有在這裡購置門店。」吳曼平說,梅岙教玩具市場可以說是橋下教玩具產業的匯聚地,產品也從過去簡單的掛圖、玩具,到現在的教學儀器、遊樂設施、體育器材、文教用品、智力玩具、校園裝飾用品等各類學校、小區、休閒場所所需教玩具產品1000多個品種、10000多種規格,教玩具產品更向大型化、高參數、高可靠性、智力化、機電一體化方向發展。
時至今日,橋下教玩具市場已無法滿足市場的需求,周邊的民房也成了「搶手貨」,眾多企業紛紛租用民房,改造成展示廳,據不完全統計,僅埠頭村就有300多個店鋪用於銷售教玩具產品。
頗具時代特色的是,梅岙教玩具市場所有權由當時的永嘉縣工商局佔股三分之二,當時的梅岙鄉和埠頭村佔股三分之一,體現所有制結構上,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並存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徵。
從90年代初建成到現在,即將三十年,橋下教玩具市場產權即將到期,屆時又有什麼樣的變化?記者了解到,當地正在積極謀劃打造佔地75畝的中國教玩具之都電商城,建設集教玩具產品線上線下交易、倉儲物流、商區配套等功能於一體的浙江省跨境電商示範區。
另一方面,一個全新的「國際教玩具之都」項目計劃在今年開工,該項目作為省重點產業項目、永嘉百億重大工程、溫商回歸重點工程、教玩具之都核心項目,項目佔地46190平方,規劃建築面積約82000平方,規劃店鋪約850間,項目預算投資13億。
記者從項目負責人吳萬德處了解到,該項目將與中國玩具協會、阿里巴巴電商平臺、亞馬遜、玩具相關檢測中心進行戰略對接,真正使橋下教玩具行業做強做大,引領行業。他表示,塑膠、鋼材、木材、繩網、玩具配件、包裝材料等是制教玩具行業的基礎,打造「國際教玩具之都」這樣一個上規模、多功能的國際教玩具展貿中心,將有利於永嘉橋下教玩具產業集群優勢的發揮。「借鑑烏鎮網際網路小鎮經驗,以打造世界教玩具展覽大會永久性會址為目標。要為橋下玩具智造小鎮打造一座國際化的展覽大會永久性會址為目標,要為橋下玩具智造小鎮打造一座國際化的展貿型網際網路+綜合市場。」
電商帶來行業新變革
伴隨網際網路的發展和普及,電子商務成為一種趨勢,橋下的電商之路崛起就是如此。2008年,依託生產基地的優勢,橋下教玩具的電商之路開始起步並迅速成長。一批年輕人利用淘寶、阿里巴巴等電商平臺,開展B2C、B2B業務,很快在當地形成一股網銷熱潮。2013年,橋下鎮西岙村被授予全國首批「中國淘寶村」稱號,這也是溫州首例。在西岙村的帶動下,橋下鎮下斜村、梅岙村、方岙村、上村等多個村也先後搞起了電子商務。橋下鎮也成為全國首批19個淘寶鎮之一,並榮獲「浙江省跨境電商示範區」等稱號。2017年,阿里研究院公布2017中國淘寶村及淘寶鎮初步名單,其中永嘉淘寶村共有22個,有11個在橋下。據統計,2017年,橋下鎮網絡交易額突破21億元。
正因如此,經濟新常態下,永嘉縣市把「電商換市」作為創新驅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把發展電子商務作為加快經濟轉型升級的「一號新產業」,永嘉縣委縣政府通過政府引導,規範經營,抱團發展等一系列措施,引導永嘉村民開展農村電子商務。
由於進入門檻低,越來越多的村民和中小企業也加入到電商的隊伍裡,橋下到底有多少人從事電商?西岙村黨支部書記吳國算說,太多了數不清,「僅西岙村就有160多家從事電商業,幾乎家家戶戶都有相關從業者,戶均收入從2011年的4萬元到現在的20多萬,從這裡你就可以看出電商在橋下又多火爆。」
不過,電商的興起也告別了信息不對稱的時代,教玩具產品的價格變得越發透明,這也使得產品價格戰更加激烈,教玩具利潤逐漸變薄。因此,不少單純做銷售的商家向生產企業轉型。
吳國算是橋下鎮第一批在網上銷售教玩具的,從2012年就開啟了第一家「開心馬特」天貓店,如今發展到淘寶、速賣通、京東等9個網店,如今他擁有自己的工廠並創立了「利幼」品牌,在垟灣工業區租下了一間大廠房,「當初做網店打下了基礎,也積累了客源。更重要的是對市場了解,不然從銷售轉做生產或許並不容易成功。」在吳國算看來,傳統產業藉助網絡營銷是必然之舉,而網絡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去尋找自己的發力點同樣是必經之路。
從單純的線上銷售,到線下實體生產,剛剛經過電商的崛起的橋下,又邁出新的改革步伐,以期爭奪更多的市場話語權。
從「製造小鎮」到「智造小鎮」
改革開放,不僅改變了幾代人的命運,更為重要的是,此後40年,橋下從小山村一躍沖天,成為溫州經濟最發達的城鎮之一。這是一個日新月異的時代,每一天似乎都有一些變化在悄悄發生著,許多人當時並不會去特別關注,當某一天去靜下心來回憶過往的時候,才驚覺不知不覺間,自己的生活和以前有了天差地別的變化。從小打小鬧的家庭作坊,到產值上億的規模企業,從一臺電腦,到任何人參與的電商,在橋下中國教玩具之都,隨處隨地讓你感受到,這個行業裡,大家忙並快樂著;在這個行業裡,讓人看到了健康成長的喜悅。
新形勢下,決定橋下鎮未來走向的關鍵是什麼?新常態下,決定橋下鎮振興發展的關鍵又是什麼?橋下鎮黨委書記周望欣表示,今後將緊緊圍繞縣委「一帶兩城五組團」發展布局,把準橋下功能新定位、新方向,搶抓機遇、開拓進取,全力打造「永嘉教玩具小鎮」。
「以永嘉教玩具小鎮建設為契機,加快推進產業轉型、優化營商環境,完成從『製造小鎮』到『智造小鎮』蝶變。」周望欣說。「十三五」期間,橋下鎮將深入實施教玩具產業「做專、做大、做強」戰略,進一步拓展培育動力類玩具產業,通過融入文化創意,衍生動漫產品,著力建設集研發設計、展示銷售、遊樂體驗、創業孵化等功能於一體的產業集聚區,形成以「智造」為引領、以創意生活為核心、以休閒旅遊為目的教玩具智造特色小鎮,努力打造「一體、兩翼、三片、多心」的空間發展格局,推進橋下教玩具企業轉型升級,提升「中國教玩具之都」的區域品牌影響力。
152954748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