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京生
2015-02-01 10:55 來源:澎湃新聞
前些年,當強拆事件屢屢見報的時候,中國的網絡媒體上曾經流傳過一篇「國王與磨坊」的故事,其大致情節是這樣的:
1866年l0月13日,剛在對奧地利「七周戰爭」中取得勝利的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準備臨幸波茨坦的離宮——無憂宮(Schloss Sanssouci)。然而行宮前面的一座破舊磨坊卻讓他大為掃興。他想拆除這座磨坊,但是磨坊並不屬於王室財產;他想把磨坊買下來之後拆掉,但磨坊主卻死活不賣。於是他一怒之下派出宮廷衛隊把房子強行拆了。拆房子的時候,磨坊主說:「皇帝當然權高勢重,但德國尚有法院在。」第二天,在成千上萬波茨坦市民支持下,磨坊主一紙訴狀將威廉一世告上普魯士最高法院,要求其賠償一切損失,保障其「神聖不可侵犯」的財產權利。
腓特烈威廉一世據說,開庭審判的那天,柏林最高法院的旁聽席擠滿了來自全國各地的人。當原告磨坊主向法官詳細敘述了事情經過後,旁聽席上爆發出了雷鳴般的怒吼聲:「賠償!賠償!賠償!」法庭最終裁定威廉一世擅用王權,侵犯原告由憲法規定的財產權利,責令其在原址重建一座同樣大小的磨坊,並賠償原告150德國馬克。當時《德國民法典》還未誕生,但法庭卻根據1849年《法蘭克福憲法》第79條第6款中對財產保護的規定,保護了磨坊主的財產權。威廉一世依法執行了這份判決書。一座嶄新的磨坊便又矗立在無憂宮牆外,150馬克也送到了磨坊主的手中。
幾十年後,威廉一世去世,他的兒子威廉二世繼承王位;老磨坊主也去世了,他的兒子繼承那座磨坊。數年後磨坊主的兒子因為經濟拮据,有意將磨坊出售給威廉二世。在他看來,對皇帝而言這肯定是一件兩全其美的事情,既可以給行宮一個更開闊的視野,又可以銷毀威廉一世在世時打敗官司的物證。但威廉二世認為這件事既表現了德國人民的法治傳統,同時也表現了威廉一世尊重法律的理性精神。從這一意義上說,舊磨坊可以說是德意志全民族的一座豐碑。因此威廉二世親筆寫信囑咐磨坊主的兒子說,這座磨坊是德意志國家司法獨立、裁判公正的紀念,也是他們家族的光榮所在,要求他把這座磨坊世世代代傳下去,並隨信贈給磨坊主的兒子6000馬克,幫助他渡過生活難關。現在波茨坦市那座故舊的磨坊仍在,而且每年都有不少參觀者,特別是一些法律專業畢業的大學生,他們常常以觀摩磨坊為自己從業的必經程序。
腓特烈威廉二世心靈雞湯並非真實歷史這個故事被中國的網民廣泛當作真實的歷史事件,並且被北大教授賀衛方的《法院的位置》和《法官的法袍代表什麼》兩篇文章引用。但是實際上這是一篇典型的「心靈雞湯」型故事,與其歷史原貌大相逕庭。這座磨坊確實存在,其由來是這樣的:18世紀初,在柏林西南郊的波茨坦鎮有七座風力磨坊,向當地的駐軍和越來越多的城鎮居民提供麵粉。1736年,普魯士「士兵國王」腓特烈•威廉一世批准磨坊主約翰•威廉•格拉本尼茨在博恩施泰特村的一座小山坡上修建一座新的磨坊。這座風力磨坊落成於1738年,造價800塔勒(德國舊幣),磨坊主每年要支付40塔勒的地皮租金,交給1722年成立的軍人孤兒基金會(磨坊所在地皮的主人)。
七年之後,腓特烈•威廉一世的繼承人、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即著名的腓特烈大帝)開始在波茨坦興建無憂宮,其附屬建築橘園(Orangery,18世紀歐洲皇家園林中常見的溫室建築)正好位於這座風磨的旁邊。格拉本尼茨抱怨說無憂宮的高大圍牆和樹籬擋住了從東邊吹來的風,給他造成了損失。腓特烈大帝說無論如何這座磨坊佔用了軍人孤兒基金會地皮,必須繼續支付地租。但是格拉本尼茨也是個難纏的人,他不斷向國王請願,腓特烈大帝最終在1749年批准,讓他在北邊的「米豪草地」新建一座風力磨坊。格拉本尼茨在1753年把無憂宮旁邊的舊磨坊賣給了另一位姓卡拉茨的磨坊主。
腓特烈大帝和他之後的幾位普魯士國王都很喜歡這座磨坊,認為它為無憂宮增添了田園風光。此後磨坊主人幾度變更,到1786年,由於原有的那座風磨年久失修,必須拆毀。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二世出資3000塔勒聘請荷蘭建築大師科尼利厄斯•範•德•布施在其原址修建了一座荷蘭式風磨,規模比原來那座柱式風磨大得多,建造費用高達24344塔勒。此時的磨坊主叫卡爾•福格爾。
1802年福格爾死後,其遺孀關閉了磨坊。1825年腓特烈•威廉三世曾表示願意買下這座磨坊,但福格爾夫人沒有同意。新磨坊主瓦爾斯勒本在1843年因拖欠地租而遭到起訴,之後這座磨坊又兩度易手,磨坊主在其旁邊添建了穀倉、馬廄和住房。1858年威廉親王(後來的威廉一世皇帝)最終買下了這座磨坊,1861年將其定為歷史文物,並且向公眾開放。1945年4月27日,一輛蘇軍坦克在無憂宮附近地區遭到德軍「鐵拳」反坦克火箭襲擊,在反擊時擊中了這座磨坊,以及旁邊的「瑞士人小屋」。這兩座木結構建築都被熊熊大火燒毀。
磨坊廢墟1983年,為了慶祝波茨坦建城一千周年(993-1993年),波茨坦工藝協會決定重建這座磨坊。其間經歷了缺少原始設計資料、缺乏資金、兩德合併等一系列變故,最終在布蘭登堡州政府和西德的一些基金會資助下完工。如今這座磨坊的產權屬於柏林-布蘭登堡州普魯士宮殿與花園基金會。
重建中的磨坊故事的傳播與變奏有關普魯士國王和這座磨坊的心靈雞湯故事並非最近這些年才出現,實際上早在1787年的一本法語書裡面就有了,此時距離磨坊完工僅僅過去了半個世紀。這個故事稱腓特烈大帝住在無憂宮的時候,被磨坊風車嘎吱嘎吱的響聲所困擾,睡不安穩,於是對磨坊主格拉本尼茨提出買下這座磨坊,遭到拒絕。腓特烈大帝威脅他說:「你知道我能夠動用國王的權力徵用這座磨坊,一個格羅申(當時德意志地區流通的輔幣,24到30個格羅申等於1塔勒)也不給你嗎?」磨坊主則說「陛下您當然權高勢重,但柏林尚有上訴法院在。」
1787年,法國作家讓-夏爾•拉沃在《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的一生》這本書中首次介紹了這個故事,翌年便傳回普魯士,被德國物理學家約翰•齊默爾曼、歷史學家弗朗茨•克魯格和法國法學家弗朗索瓦•安德魯等人引用。1811年德國作家約翰•赫貝爾以《腓特烈國王和他的鄰居》為名,將其縮編為日曆故事(日曆上面附帶的短篇故事)。
這個法國故事的藍本其實是1768年發生在普魯士的另一起官司:在普魯士的紐馬克地區,磨坊主克裡斯蒂安•阿諾德和地主施默陶伯爵為了水流和租金問題而互相起訴,阿諾德向國王請願,腓特烈大帝作出了有利於他的判決,但是被柏林上訴法院駁回,新的判決有利於施默陶伯爵。腓特烈大帝隨即譴責法官們斷案不公,並把他們關進了柏林的施潘道監獄。這起官司後來不知為何與波茨坦的磨坊混到了一起。
這個故事傳到中國以後,大致變成了本文開始所摘錄的那種版本。實際上裡面有很多歷史錯誤,比如威廉二世並非威廉一世的兒子,而是孫子。而且這位威廉二世是以躁狂易怒、剛愎自用、衝動魯莽、狂妄傲慢、極端自大、極度蔑視法律、行政禮儀和人類尊嚴而著稱的(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去搜一下這位皇帝在八國聯軍侵華期間著名的「匈奴」演講)。這麼一位在此後一個世紀裡吸引眾多精神病學家和精神分析師對其進行病例分析,並且親自引爆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皇帝,說他曾經把波茨坦的磨坊視為「德意志國家司法獨立、裁判公正的紀念,也是家族的光榮所在」,恐怕是會令歷史學家笑掉大牙的。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威廉一世,威廉二世,普魯士,磨坊,賀衛方,波茨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