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如果說要評選歐洲乃至世界上的戰爭狂人,拿破崙、希特勒一定都能上榜,如果拋開希特勒的種族滅絕政策,他們也都稱得上是梟雄。
拿破崙代表的法蘭西,希特勒代表的德意志,都是歐洲大陸上數一數二的大國,他們卻在徵服大半個歐洲之後,雙雙在廣袤的俄羅斯土地之上鎩羽而歸,之後便是一蹶不振,江河日下,坐以待斃。
拿破崙和希特勒鐵了心,要硬啃俄國,為何都被掰掉了門牙?其中的原因難道不值得我們深思嗎?
戰爭奇才拿破崙
拿破崙,出生於科西嘉島,主要活躍於十九世紀,是法蘭西歷史上最為偉大的軍事家、政治家之一。
他憑藉著個人獨特的魅力和軍隊的支持,成功竊取了法國大革命的勝利成果,悍然稱帝,建立了法蘭西第一帝國。
從土倫戰役的嶄露頭角,到滑鐵盧的黯然退場,拿破崙徵戰一生,卻勝多敗少,最後被流放到了聖赫倫那島,並在那裡魂歸幽冥,成為了法蘭西永恆的傳說,而流傳千古,滌蕩全球。
歷史自有歷史的規律,法蘭西第一帝國由盛而衰一定存在一個轉折點。這個轉折點就是遠徵俄國。
1812年5月,拿破崙基本統一了歐洲大陸,如日中天的他率領著一支由多民族多語種組成的龐大軍隊,一共五十七萬人,氣勢如虹,浩浩蕩蕩,開始遠徵俄國。
開始的時候,法軍勢如破竹,取得了一系列輝煌的勝利,分別在斯摩稜斯克、瓦盧蒂諾、維捷斯克、擊敗了企圖狙擊拿破崙的俄軍。
然後又在博羅季諾艱難取得了勝利,打通了前往莫斯科的道路,此戰俄軍損失慘重,莫斯科已成了拿破崙的囊中之物,俄軍最為優秀的指揮官巴格拉季昂親王、火炮指揮官庫來索夫戰死。
1812年9月16日,法軍進入莫斯科,但俄軍主力早已進行了戰略性後退,他們分布在廣袤的俄國腹地之中,沒有給拿破崙進行決戰的機會,他們還在法軍佔領區,採取了堅壁清野戰術,一場大火也將莫斯科燒了個乾乾淨淨。
此時的俄國正值寒冬臘月,天氣那叫一個殘酷,對於南方的軍隊來說簡直就是修羅地獄。
法軍的補給線也出現了巨大的問題,運輸部隊不斷受到小股俄軍的騷擾和偷襲,在幾個星期之中,法軍不是被凍死就是被餓死,損失慘重。
情況不妙,拿破崙也不得不撤軍,最後回到法國的軍隊只剩下3萬餘人,可以說法軍精銳基本上被一掃而光。此後法蘭西第一帝國就失去了其往日不可一世的光輝,江河日下,開始了其窮途末路之旅。
戰爭狂人希特勒
希特勒,出生於奧地利布勞瑙,是世界上最為著名的戰爭狂人之一。
他憑藉著自己的不懈努力、高超的演講技術和精妙的政治手段,成功地成為了納粹黨黨魁、納粹德國元首和德國總理,在德國開始了專制而蠻橫的法西斯統治。
希特勒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動者,又因為實行種族政策,大規模野蠻地屠殺猶太人而臭名昭著、遺臭萬年。
戰爭失敗之後,希特勒與愛娃·布勞恩結為夫婦,然後雙雙自殺於德國總理府地下室。
歷史自有歷史的規律,納粹德國由盛而衰也一定存在一個轉折點。這個轉折點就是遠徵蘇聯。
1940年夏,希特勒與參謀部制定了入侵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
1941年6月22日凌晨3時,德軍兵分三路突然進攻蘇聯,巴巴羅薩計劃正式開始。
因為希特勒嚴重低估了蘇聯的軍事實力和抵抗決心,以為三個月就能徹底打垮蘇聯,因此並沒有為德軍準備足夠的冬衣,並且德軍的武器裝備在設計之初,也沒有考慮極端低溫的情況。
儘管德軍在戰爭之初取得了不俗的勝利,但隨著戰線往蘇聯腹地推進,溫度越來越低,蘇聯的戰爭潛力也被逐步發掘了出來,戰爭就陷入了僵局,戰局朝著對納粹德國不利的方向發展。
最後在損失了大量精銳部隊之後,德軍只能撤出蘇聯,此後也就只剩下垂死掙扎了。
為什麼一定要打俄羅斯?
法蘭西和德意志都是歐洲陸地強國,在統一了周邊大大小小的國家之後,簡單來說,其實主要就是法蘭西徵服普魯士,德意志擊敗法蘭西。
在那之後,拿破崙和希特勒願意安於現狀,又能安於現狀嗎?
顯然,答案都是否定的。
一方面他們意氣風發、野心勃勃,他們知道要徵服全世界,必須先徵服歐洲,要徵服歐洲,就必須先徵服英國和俄國。不過抱歉,海軍不是德意志和法蘭西的強項,因此在進攻英國失敗之後,就只剩下俄國這一個選擇了。
另一方面,英國和俄國又是如此的強大,以至於威脅到了新生帝國的安全,他們也都對歐洲大陸的局勢極其關心,為了自身的安全和利益考慮,他們絕不容許一個統一而強大的歐洲大國出現,因此如果不想坐以待斃,拿破崙和希特勒就必須主動出擊。
所以說拿破崙和希特勒進攻俄國,既有主觀上的原因,也有客觀上的道理。
為什麼會失敗?
猛人拿破崙和希特勒為什麼會失敗?
原因既有主觀的,也有客觀的。主觀原因太過隨機、太過多變,比如拿破崙預判失誤,希特勒輕敵冒進,因此不好進行討論。
但客觀原因卻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擺在那裡,可以拿出來談一談。
俄國的雪不好啃
俄國的冬天異常寒冷,這對於德國人或者法國人來說,絕對是難以忍受的洪水猛獸。事實上,入侵俄國的法軍和德軍很多都是被活活凍死的。
這點對於納粹德軍來說,情況更糟糕,因為他們在俄國硬生生挺過了好幾個寒冬。
據不完全統計,德國在與蘇聯作戰期間,以凍死為主的非戰鬥死亡已經遠遠超過戰死,高達百萬。僅僅在莫斯科戰役中就被活活凍死了十七萬多人,在如此殘酷的條件下,德軍依然一度佔據了俄國的半壁江山,其戰鬥力真是不容小覷。
俄國真是一塊硬骨頭俄國幅員遼闊,是世界上領土面積最大的國家,資源豐富,人口眾多,有著極其恐怖的戰略縱深,實力其實很強悍。
雖然工業革命之後,俄國落後於西方國家,但銳意改革之後,始終處於第二梯隊,軍事技術和科技水平並沒有處於完全的弱勢。
這樣的俄國難道還不是一塊硬骨頭嗎?
致命的補給線
從德國、法國到莫斯科數千裡的運輸補給線上,存在太多的困難和威脅。
首先路途遙遠,運輸難度便會直線上升。
其次被佔領的東歐國家,時不時的也要搞個遊擊。
再其次,從俄國西部邊境到俄國的腹地莫斯科,也有不少的距離,在這段延綿千裡的補給線上,時不時會有遊擊隊、哥薩克騎兵出來打個把劫,殺個把人。
最後,俄國的寒冬臘月,不僅對前線的士兵有殺傷力,對後面的運輸部隊也毫不留情。
因此法軍、德軍在最後,都會面臨嚴重的補給問題,並因此出現大量非戰鬥性減員。
大英帝國必須攪局英國和俄國一個是海上強國,一個是陸上強國,本來是風馬牛不相及,但他們目標卻是一致的,既不容許歐洲大陸出現一個統一而強大的國家。
因此當法軍或者德軍進攻俄國時,大英帝國出於自身的利益,必須進行攪局,主要是利用其強大的海軍進行騷擾,切斷他們的補給線。納粹德國攻打蘇聯時,還要面對美國的攪局。
換一句話說,就是兩面受敵,或者再換一句話說,就是後方不穩,這樣豈有不敗之理?
事實上,拿破崙和希特勒都很清楚這一點,因此他們為了解決後顧之憂,都曾經試圖佔領英國,拿破崙有特拉法爾加海戰,希特勒有海獅計劃,結果都鎩羽而歸,在這種情況下,他們才選擇進攻俄國,因此也必須承擔兩線作戰的痛苦。
或許可以這麼說,他們沒有解決英國,就悍然入侵俄國,其實談不上什麼明智。
南方打北方,真的很難南方打北方,真的很難啊。相對於俄國來說,法蘭西、德意志就處於南方,氣候溫潤,養出來的漢子多多少少也帶點柔情。俄國處於北方,氣候嚴酷,養出來的漢子自然也就兇悍粗糙些。
單兵作戰能力也許可以後天培養,但骨子裡的強悍卻是根深蒂固的,更何況他們還要客場作戰。
這就好比一個常年生活在25攝氏度的人,突然將他放在零下30攝氏度的環境之中,讓他和一位常年生活在零下30攝氏度的人進行生死決鬥,只怕戰鬥之前,他就要被凍得哆哆嗦嗦的吧,勝負也就可想而知了。
中國也有南北分界線,那就是淮河。也正因為上面那個原因,在中國古代,幾乎看不到南方統一北方的事情發生。
總結
雖然說,拿破崙和希特勒主動進攻俄國,有其主觀和客觀的原因,但如果選擇固守疆土,努力經營,積極防禦,會不會有另外一番別樣的風景呢?
也許吧,也許!
不過他們都選擇了主動出擊,選擇了硬啃俄國,由於以上那些原因,都被掰掉了門牙,其中的經驗教訓值得我們深思。
一意孤行、孤注一擲就是自取滅亡,審時度勢、量力而行才是王者之道。
如果喜歡小編的文章,就幫忙點個讚,評個論,加個關注,鼓勵一下唄。以後小編會多多的給各位老爺奉送更加精彩的歷史類文章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