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小時候去河邊摸魚,河道里舖滿了大大小小的鵝卵石,形態各異,顏色不一,甚是好看。那個時候,心裡總覺得它一點用處都沒有,最多也就是把它放進小魚缸鋪個底,根本想像不到現在人們把它放進魚缸,用來造景。
其實鵝卵石作為造景素材,一直深受魚友們的喜愛,他們不斷摸索著、學習著,所以才會有越來越多的優秀作品展現在我們眼前。
通過對魚友們造景形態的分析,我認為大致可分為三種形態。
第一種形態,鵝卵石+底砂
這種形態可能更多的是受到了溪流和三湖造景的影響,更能給人一種粗獷、原生的感覺。需要注意的是,儘管只有這兩種素材,但要做出一個完美的造景也是需要有些功底的。
首先你要做到的是布局要合理,主次要分明,主石的位置非常重要,其他配石與主石的搭配要自然,不能顯得生硬。
其次,卵石顏色要統一,不能太繁雜,顏色也不要太過豔麗。
總之魚友們拿到素材要先擺擺看,直到你做出一個非常完美的造景就行了。
第二種形態,鵝卵石+底砂+枯枝沉木
這種形態可能更接近於溪流原生境,或多或少也有南美風格的影子。這種造景在於卵石和沉木枯枝的搭配,儘量營造出那種原生風貌。另外沉木的擺放不要太過刻板,隨意而為有時反而更美。
第三種形態,鵝卵石+底砂+水草
這種形態的造景缸,也是魚友們不斷探索的產物,稍稍的中和了一下純石造景的野氣,在水草的選擇上你可能要考慮一下。
以上是三種主要的造景形態。
另外可能還有人把這三種形態糅合到一起的,就是說把卵石、沉木、水草都用到一個缸中,總之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了。只要自己喜歡,誰管他人評判。
歡迎大家指點一二,謝謝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