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釣鯪季節,故撰寫拙文,以供釣友參考。
一、食性
儘管土鯪屬於雜食魚類,但整體喜腥香是不爭的事實。類似草魚雖雜食,但整體偏好植物類餌料。清香餌雖然能夠釣到土鯪,但無優勢可言。
二、地域
1、 底部
土鯪喜歡砂石硬底,但並不排除其經常也出沒軟、泥底,甚至淤泥底。只要有食物來源的地方,土鯪就經常光顧,管它神馬底。土鯪一聚來一群,說明神馬?------為食源而奔走相告。同理,有砂石的地方容易滋生青苔藻類物質,為土鯪提供食物來源,所以尋找土鯪蹤跡的首要因素是考慮食源地。
2、 深度
土鯪適合的深度跨度較大,淺中深皆宜。淺水出細鯪,深水出大鯪。「固定適宜」的深淺度是無稽之談。有些庫區,3--5米深度才有大土鯪出沒。
三、 力量
土鯪的體重有限,所以力量並非太大,耐力持久性也不強。就像帕奎奧與泰森兩人,體重不是一個級別,力量大相逕庭,但帕奎奧的發力速度快是其拳王身披金腰帶的殺手鐧。釣手中土鯪感覺容易拔河斷線以為力氣大,其實是起跑速度快導致的。如果用軟調杆,發力慢,反而讓土鯪有足夠的發力外衝時間從而形成拔河。所以用腰力好發力快的偏硬杆可有效防止土鯪外衝,直接將其頭拖出水而形成「半身不遂」。
四、線組
1、主線
因為土鯪並非大力士,故主線無需太粗,特別是深水區,主線的粗細直接影響信號能否出得來。
2、子線
土鯪嘴小,下唇內扣。故上唇通常先碰餌。如果子線粗而僵硬,則易被上唇擋住不容易轉彎進口。所以細柔的子線是首選。考慮到強度問題,大力馬好過尼龍。神馬1號2號膠線都是浮雲。這樣一來,子線強度大於主線的倒背牛對付土鯪是常見現象,無需擔憂,因為土鯪不是大力士。
五、 鉤
1、 鉤型
三叉錨是廣東人搞土鯪的土特產。其原理是利用土鯪的吻壓琢磨,從而形成浮標抖動甚至上頂下壓的信號,提杆後,直立的鉤尖正好掛唇,進口少。聰明的錨者,等鉤落底後,建議你適當輕提調整鉤的狀態,從而使鉤尖朝上,增加命中率。
三叉錨不屬於高低鉤臺釣,但其原理告訴我們,選擇類似關東直立型鉤槽魚鉤,會增加刺魚命中率。至於其他內扣、歪嘴等鉤型都是想當然,並無優勢可言。
2、 大小
土鯪嘴小內扣,故大鉤不易進嘴,重鉤重餌也不易進嘴。所以在強度足夠的情況下,越小越輕越有優勢。
六、調釣
即便是底部魚,當聚來的密度達到一定程度時,皆可釣離地、半水甚至釣面。羅非、鯽魚、草魚皆如此,土鯪也不例外。
網絡流傳釣土鯪的調法有:無鉤平水、帶鉤平水、帶鉤1目或2目等等,五花八門。這些調法集中體現一個理念:調低目(即常說的調鈍)。這種調釣法雖然有效,但因果關係顛倒了。 ------說白了,不是土鯪喜歡吃躺底的鉤餌,而是釣手原本所使用的鉤(大小重量)、餌團的重量以及子線的柔軟度等與對象魚土鯪的大小不匹配,導致空槍,從而「迫不得已」(即「變被動為主動「)地通過調鈍來彌補不足,從而增加進口命中的機率。換言之,不是土鯪喜歡頂標,而是鉤餌在底的狀態不方便其吸食,頂上來甚至離地才方便吻壓「一口捫」。
「蟑螂須釣法」也是許多人對付土鯪的一種玩法。其理念也是調低目(調鈍),好讓鉤餌躺底便於土鯪吸食進口,但子線太長會影響信號及時傳遞從而錯過及時提杆的機會,故用縮短子線來減少傳遞時間,從而彌補信號的損失提高送達的及時性。
無論如何,個人認為,當你選擇的鉤+餌團+子線的柔軟度與對象魚土鯪大小相匹配時,調高目(即調靈)可能命中率更準,效率更高。
一句話:「不同的鉤餌+不同柔軟度的子線+不同的標尾」決定不同的「調+釣」。臺釣最大的奧妙和樂趣就是在於:釣任何魚,沒有一成不變固定的調目與釣目。
七、搓拉餌
不容易進口的東西只有當它變輕甚至飄逸的時候,則容易進口了。所以釣土鯪拉餌比搓餌容易進口。但搓餌也不是一無是處,柔軟細膩的搓餌給魚觸覺和適口性方面留下良好的印象,在殘留聚魚方面也較拉餌強。
八、時間段
天冷水淺會凍死土鯪和羅非,所以釣土鯪與釣羅非的季節相似。30以上的高溫,當水面發燙時,任何魚都需要落底喘口氣。土鯪日夜釣皆宜,沒有固定的時間段。但細鯪喜歡白天活動,大鯪喜歡夜間活動。似乎有一種規律,午後以及下半夜很多魚種都會休息,當然土鯪也不例外。雨後風和日麗,水質、溶氧、食源等發生變化,很多魚都會活躍,土鯪也不例外。
九、結語
釣魚本質上是一項探尋規律的戶外運動。現象與本質是事物的兩個方面,透過現象探尋本質最終找到規律是方法論的問題。如同「是什麼」和「為什麼」的關係,釣魚的樂趣不僅在於發現「是什麼」,更多在於思考「為什麼」,這樣才會魚樂無窮。虛擬網絡,指鹿為馬、信口開河、想當然甚至誤導性的「釣技」帖文隨處可見,包括我自己。故本文僅供參考,非以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