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黛麗·赫本,偉大的演員,美國四大藝術獎項——電影奧斯卡獎、戲劇託尼獎、音樂葛萊美獎和電視艾美獎,全世界只有九個人把它們全拿到手,她正是其中之一。
她是時尚女王,是紀梵希作品的靈感寵兒,引領了一個時代的審美和潮流。
赫本,並不是天生的寵兒,她生於動蕩的時代、破碎的家庭中,長在戰亂年代、貧困的日子裡。年少時離鄉背井,獨自闖蕩光怪陸離的好萊塢,在明星如雲中找到自己的獨特定位。一生追求家庭的溫暖,卻被情傷得最深;鎂光燈給了她事業和財務自由,但她也無時無刻不被謠言包圍,被聲名所困。
然而,就是這樣的她,能夠在功成名就的時刻看淡名利,在事業鼎盛時遠離好萊塢繁華的誘惑,一生堅持真誠和自我。儘管不斷被愛所傷,卻永遠相信愛情;儘管年少便缺乏溫暖,卻盡力溫暖了更多的人;儘管功成名就,卻身赴險境,用天使之愛去修補這殘缺的世界。
童年時,父親的出走帶給她的是深深的傷痛,以致影響了她一生的情感傾向。母親是她的人生導師,用維多利亞式教育打磨她,希望在她身上延續貴族的靈魂,她卻因此體驗不到母愛的溫柔。
正是童年的經歷,奠定了她的人生基調。但相比上帝賜予的天使面孔,愛的能力才是她的比美貌更為珍貴的天賦。
多年後她成為好萊塢明星,把自己在瑞士的莊園命名為「和平之邸」。佔有可以填補私慾,分享卻能帶來真正的快樂。晚年,她又把生命中最後的時光全獻給了慈善事業。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發展成為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奧黛麗被任命為親善大使,她數次親赴戰地,並傾盡全力為那裡的兒童籌集善款。
因為痛過,所以懂得——她親歷過戰爭和黑暗,所以才會明白那種在飽受疾病和饑荒折磨時苦苦等待光明的滋味。
剛到阿姆斯特丹時,奧黛麗就忍不住給祖母寫信:「我和母親住在療養院裡,工作是負責照顧傷員,有時候也會為他們讀書和寫信。現在的生活很平靜,我時常會覺得幸福,一切都在朝著好的方向發展……我很期待再次學習芭蕾舞,我實在是太想念舞臺了……不過您別擔心,我親愛的母親正在為我的夢想做準備,我也相信我的健康很快就會恢復過來……」
實際上,戰爭對奧黛麗身體的損害遠比想像的更嚴重,比如極度營養不良導致的腸胃病,導致奧黛麗一生都是身體瘦削。不過,少女的精神卻因災難的磨礪而愈發堅韌。
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觸即潰的部分,也有始終不可戰勝之境,自己的脆弱和堅強都會超乎自己的想像。有一天,當你經歷過風雨,穿越了黑暗,懂得獨自品味眼淚的滋味,那麼再深不可測的苦痛,也不過是一場笑中帶淚的故事。
戰爭偷走了奧黛麗·赫本的舞蹈夢想,讓她痛不欲生。
好在她懂得及時放下,並在痛苦中培植出了「重建人生」的能力,不畏艱辛,從頭再來。新的逐夢之旅開始了,儘管只是跑龍套,但她每一次都會全力以赴,從未有任何的敷衍與懈怠。
世間沒有從天而降的幸運,如果有,也不過是努力的另一個名字。她通過自身的努力,靜靜等待破繭成蝶的契機,等待幸運之門為她開啟。
成為名人的她雖然追求者不斷,而她的事業可謂是珍珍日上。而在1951年3月,開啟她人生中難忘的那段時光,一個春風沉醉的晚上,聯英影業在倫敦最華麗的夜總會舉辦了一場雞尾酒宴,出席者包括影星、經紀人、製片人、社會名流和商界精英。
二十八歲的吉米·漢森身高193釐米,相貌堂堂,謙和有禮,當他舉起一杯雞尾酒微笑著向年輕的奧黛麗走來時,仿佛全身都籠罩著光芒。那天晚上,他們聊得很愉快,從他在狩獵場的軼事談到她新拍的廣告,他很風趣,也很健談,而她剛好都喜歡。
和所有愛情故事的開頭一樣,酒不醉人人自醉,散會時甚至有些依依不捨。漢森主動送奧黛麗回家,並邀請她在第二天共進午餐。翌日中午,奧黛麗欣然赴約,當她走向門外時,剛好看見漢森的車門為她打開。那一剎那,她知道自己的愛情因緣就此鋪開了。
奧黛麗不知道,她眼前的男士擁有數千萬英鎊的身家。他的家族在約克郡經營貨車運輸業,他本人則在戰爭時期擔任過爆破團的指揮官。
對於出身貴族的奧黛麗來說,漢森家庭背景富裕與否,她並不在意。真正讓她感興趣或者說讓她愛上這位富家公子的,是他的個人經歷——二戰時期的盟軍指揮官,她將他視為當初的自由拯救者之一,她對他的愛意,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都懷有感恩式的心動。而且,在漢森那裡,她得到了從未有過的父兄般的寵愛和安全感,而那種安全感,正是她從小就強烈渴望卻又無法獲得的。
至於漢森對奧黛麗的感情,或許一開始正如外界傳言的那樣——他不過是個臭名昭著的花花公子,深諳追求女人的各種手段,相比經營產業,他經營情事更為得心應手。狩獵場、遊艇、宴會,都是他鍾愛的獵豔場所,艾娃·加德納、簡·西蒙斯和瓊·柯林斯,這些影星都曾是他的女友。這一次,他也只是把奧黛麗當成新的獵豔目標,一旦沒有了新鮮感,就會一拍兩散。
1953年9月7日,二十四歲的奧黛麗首次登上了美國的《時代周刊》封面,雜誌首席插畫師鮑裡斯·查理為她畫了《羅馬假日》裡的背景,旁邊是醒目的題詞:「奧黛麗·赫本,一顆熠熠生輝的美鑽。」翻開雜誌,內頁的文章則如此描述:「她身材纖美,舉止高貴,鵝蛋臉上有一雙小鹿般的眼睛,還有全世界最純潔無瑕的笑容,她是將女王氣質與少女氣息巧妙融合於一身的魅力女人。」由她飾演的安妮公主僅存在於《羅馬假日》那個虛構的世界裡,但她卻真正存在於我們這個世界。
在經後的日子裡她不斷努力工作,以獲得人生中一段美好姻緣,丈夫肖恩與她從相識到相愛結婚在育一兒子,可在維持短短幾年的婚姻結束了。經歷婚姻失敗後她依然帶著兒子四處奔波,在一次演戲中認識了芬尼,後來兩人開始了一段不尋長的愛情,但這段甜蜜戀情僅僅維持半年時間告終。結束後又很快與梅爾開始同居生活,但與梅爾的戀情還是沒走到最後。在經後日子裡赫本人生中在次經歷幾段感情,始終還是沒有擁有幸福。
赫本一生命運坎坷,如今,在朱拉山的墓地上,還能看到奧黛麗的墳墓。簡樸的十字架石碑上,簡簡單單刻著:
奧黛麗·赫本
1929——1993
幾個小天使的塑像守護著長眠的佳人,她終於獲得了恆久的安寧。
肉身會沉睡,靈魂會飛升,唯有愛,不朽於時光,無止無境。
「我的人生,比童話故事還要精彩。」
關於奧黛麗·赫本的故事,也將永遠流傳於世——她是美麗的公主,是優雅的化身,是愛心的天使,是偉大的演員,是珍珠一般的生命,是一個時代的標識,是每個人心中不老的夢。每當人們走到這裡,都會駐足流連:「這裡有一位天使,她曾路過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