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魚長相奇特,長長的胸鰭一直延伸到尾部,像鳥類的翅膀一樣。它能夠躍出水面十幾米,能在空中停留40多秒,飛行的最遠距離可達400多米。藍色的海面上,飛魚時隱時現、破浪前進的畫面十分壯觀。
飛魚廣泛分布於全世界的溫暖海域,以能飛而著名。其體型皆小,具翼狀硬鰭和不對稱的叉狀尾部。飛躍的高度足以使它跳上水面的船隻甲板,船員常在黎明時發現掉落在甲板上的飛魚。飛魚生活在海水的上層區域,是各種兇猛魚類爭相捕食的對象,飛魚的飛行主要是為了逃離捕食者。飛魚並不輕易躍出水面,只有在遭到攻擊或受到輪船引擎聲音刺激的時候,才施展飛行的本領。
其實飛魚並不是真的如鳥類一樣靠揮動翅膀產生動力飛翔,它們能做的事只是滑翔。
飛魚通常生活在海面以下0-200米的透光層。當需要「飛」一下的時候,它們用強壯有力的尾鰭拍打水面,靠反作用力將輕盈的身體推向天空,寬大的胸鰭在空中舒展,讓身體置空滑翔。如果需要,飛魚可以在完成一次滑翔後,尾部再次發力拍水,進行多次滑翔。
看飛魚滑翔,覺得整個世界都安靜了……
人類觀察到的飛魚最長滑翔時間是45秒(by NHK),滑翔距離可達數百米。以飛魚幾十釐米的小小身軀,要完成這樣不可思議的戰績,並非只是靠身上八塊腹肌的蠻力。
根據韓國首爾大學Hyungmin Park和Haecheon Choi的研究,合理的身體結構可以讓滑翔事半功倍,寬大胸鰭展開時的形狀和姿態可以使氣流加速流向飛魚的尾部,並在腹鰭處形成一個新的升力。另外,當飛魚滑翔接近水面時,由於身體上下壓力差增大,升力會陡然增加(翼面效應),這種流體力學效應也可以讓它再多「飛」一會(所以,飛魚思考一下自己的人生,似乎可以秒成流體力學專家……)。
滑翔的飛魚【上】和遊泳的飛魚【下】魚鰭狀態有所不同。
阻礙飛魚「飛」得更遠的因素一方面是它的身體結構,另一方面是魚鰓在空氣中呼吸的局限性。畢竟,飛魚的主業還是海洋工作者,在遊泳和飛行技能之間要有所平衡。
關於飛魚為什麼進化出「飛」的技能,主流說法是:為了躲避天敵。在海洋透光層生活壓力山大,金槍魚、旗魚、海豚、鯕鰍等有勇或有謀的獵食者都是飛魚的天敵。為了逃生,飛魚突破了作為一隻魚的生理局限,改向天空求索。
這個不走尋常路的逃生策略對躲避海洋獵食者來說還是蠻靈的,但天空也不是安樂的避難所。鳥類也覬覦著飛魚,尤其對軍艦鳥來說,飛魚簡直是專為自己打造的完美食物。
長久飛行、枕風而眠的軍艦鳥也是鳥類中的奇葩,作為一個海鳥,它的羽毛卻不防水,羽毛沾溼後很難起飛,所以對於入水獵食魚類的事兒,它是很矜持的。但兇悍的它可以襲擊其他捕魚的鳥類來獲得二手食物,但最爽的還是在天空中等待飛魚入口。
留在海洋,還是擁抱天空呢?飛魚也是很糾結了
全世界有50多種飛魚,它們都來自頜針魚目飛魚科。飛魚科下面有8個屬,有些屬的成員用兩個胸鰭滑翔(雙翼飛魚),比如飛魚屬(Exocoetus),而另一些屬的成員則用兩個胸鰭加兩個腹鰭一起滑翔(四翼飛魚),比如斑鰭飛魚屬(Cypselurus)、須唇飛魚屬(Cheilopogon)。
一
飛魚,日本近海有20多種飛魚出沒,但日本人食用的飛魚主要有4種,其中體型較大的為濱飛魚,中型的為本飛魚和筑紫飛魚,小型的為細飛魚。細飛魚來自斑鰭飛魚屬,其他三種飛魚來自須唇飛魚屬。
飛魚屬於洄遊性魚,一般春夏北上來到日本海產卵,秋季南下。現在在日本規模較大的飛魚群主要是筑紫飛魚和細飛魚。其次是濱飛魚,本飛魚比較少見。
在市場上,根據飛魚橫截面形狀的不同,筑紫飛魚和濱飛魚被稱為「角飛魚」(橫截面近方形),而細飛魚被稱為「丸飛魚」(橫截面近圓形)。根據食用時令的差異,濱飛魚也被稱為「春飛魚」,筑紫飛魚和細飛魚被稱為「夏飛魚」,本飛魚被稱為「秋飛魚」。
日本常見的四種飛魚分別長這樣↓,雖然你可能覺得它們長得都差不多
1.筑紫飛魚
因經福岡縣筑紫向北洄遊而得名。體長35釐米左右。
2.細飛魚
因體型纖細小巧而得名。體長30釐米左右。主產地是長崎縣和島根縣等山陰地區。食用時令是夏季。
3.濱飛魚
體長可達50釐米。主產地是伊豆諸島、宮崎縣、鹿兒島等地。食用時令是春季。
4.本飛魚
也可以直接稱飛魚(トビウオ,tobiuo)。體長35釐米左右。主產地是三重縣等地。食用時令是秋季。
END
垂釣不僅是一種休閒娛樂活動,更是一種修行。深海釣更是一種具有挑戰性的項目。深海釣客俱樂部,帶你到深海之上,領略不一樣的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