荻野真早期的作品《孔雀王》曾經掀起了宗教神話領域漫畫的熱潮,可以說是後期青年漫畫家的啟蒙作品。
但自從《孔雀王 退魔聖傳》突然中止連載後,荻野真的畫風開始轉變,標誌性的短篇《怨靈侍》以及後來的《夜叉鴉》,宗教神話類的元素大大減少,轉而向虛無主義和神秘主義延伸,而且人物線條也變化很大,《孔雀王》系列的角色原本正常比例的,從《夜叉鴉》開始,人物的四肢變細,頭部和五官變大,讓當時的讀者有些許的不適應,也是從這時候開始荻野真的作品變的不受拘束,畫風和主題都變得天馬行空。
01年開始連載的《小類人》到現在還令人琢磨不透,荻野真在漫畫單行本的結尾曾經談到過《小類人》的靈感來源於達爾文的進化論。
基本思路是這樣的:《聖經》中所記載的誘惑亞當和夏娃的蛇,其實是一種特殊的細胞生物,這種細胞生物無法作為獨立個體而生存,為了成為獨立個體,擁有多細胞生命的形態。
「蛇」通過吞噬和被吞噬潛藏在宿主細胞的體內,通過基因層次的操作讓宿主本體進化,在生物進化到極限境界的時候,蛇將主導宿主生物的身體,成為獨立個體。
在數千萬年的時間中,「蛇」逐漸找到了生物進化的系統路線,那就通過引導生物之間進行相互吞噬,形成JUNK物種,最終通過JUNK物種的預演,達到生物進化的終點。
比較有意思的是,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新世紀初,湧現出很多宗教、科學與進化論結合主題的漫畫,最著名的是《EVA》。
《EVA》這類的漫畫,從科學出發,將主題延伸到宇宙,再通過哲學和宗教進行闡述,最終得出的往往是與進化論和生物演化相關的結論。
《小類人》比較具有創新的地方在於,它造了多種以人類為基礎的生物,小類人、大類人、亞大類人,通過基因改造和進化,又衍生出了各種沒有具體形態的能力和生物。
《小類人》的男主雛形平次,最開始的設定是小類人,所謂小類人就是一種類人生物,但是他們的外錶停留在人類幼年的形態,只能假裝成小孩子在人類社會中生存。
相應的,小類人的壽命和能力也得到了延伸。以男主雛形平次為例,他能將沾過自己血液的一切非生物轉化為生物,還有的小類人能改變自己身體的形態、壓縮空氣造成爆炸、五元素的具象化、硬化身體表面、在空中懸浮……
小類人隱藏在社會無數群體中,為了形成自己的群體秩序,通常會劃分覓食區,一個覓食區中只能有一個雄性,而雄性的任務就是生存以及繁殖,小類人存在生殖隔離,再加上其他生理的獨特性,使得群體的數量一直非常小。男主只想做個普通的小類人,隱藏在人類社會中生存繁殖,這樣的生活已經過去了將近百年的時間,直到小類人群體大規模的暴動,他被捲入了生物進化的陰謀中。大類人的數量比小類人還要稀少,雖然擁有極長的的壽命和更強的能力,但卻只能通過自我休眠等手段存活,以佐藤為代表的大類人在幕後操縱生物研究,通過克隆和基因改造工程製造出大批亞大類人,並最終整合出了人類與亞大類人基因的合成生物個體淵島幽子以及處於生物進化盡頭但能力不夠穩定的JUNK。最後幾篇,男主回到父親雛形平藏建立的小類人居住地,但卻在這裡遇到了大量JUNK以及背後的最終策劃者–蛇。在與蛇的生理及精神戰鬥後,男主打破生物進化的極限,成為終極的生物,介於人類與傳說中的神之間,並最終將人類遷移到其他星球。由於《小類人》的漫畫沒有明確的主次線,而且人物定位不明顯,使得很多讀者搞不明白到底講了個啥,《小類人》最終被打上了爛尾的標籤。實際上,異聞錄也沒完全理清《小類人》內容的邏輯,但還是要佩服作者荻野真天馬行空的想像力,雖然帶著一些虛無主義和神秘主義的不可知論,但還是為後來的漫畫創作開闢了新的道路。漫畫作為一種藝術形式,來源於生活,最終又回歸生活,所依賴的,正是人類的想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