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變肥料!茶山全鏈條垃圾處理系統初步建成

2020-12-19 東莞日報i東莞

12月15日,茶山鎮廚餘垃圾處理中心、茶山鎮大件垃圾和園林廢棄物處理中心正式揭牌,標誌著該鎮全鏈條垃圾處理系統初步建成,做好垃圾源頭分類和終端處置無縫銜接,進一步完善垃圾分類體系、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廚餘垃圾變肥料、大件垃圾再利用

新建成的茶山鎮廚餘垃圾處理中心建築面積為1312平方米。目前,該中心日均處置量為20噸,採用生物菌發酵處理,在有氧的環境下,利用微生物將有機垃圾中的有機質轉化為植物利用的有機肥料,處理後的餐廚垃圾將成為無毒、無害、無汙染的有機肥,實現廚餘垃圾再利用。該中心的落成不僅能夠滿足茶山鎮對分類垃圾的處理需求,還能夠滿足綠色農業的生產需求。據介紹,該項目廚餘垃圾資源化處理系統具體分為上料系統、自分揀系統、發酵系統、自動出料系統、氣體淨化系統和油水分離等6個子處理系統,採用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處理工藝,實現餐廚垃圾、廚餘果蔬垃圾等垃圾「三廢」處理全部達標。

新建成的大件垃圾及園林廢棄物處理中心,日處理量為20噸。大件垃圾包括廢家用電器和舊沙發、舊床墊、舊衣櫃等家具,將在處理中心通過預分揀後,鐵絲、鐵釘等金屬材料被自動分選出來,金屬和木材可進行回收再利用,其他物料壓縮後可作為燃料運至焚燒發電廠進行焚燒處理。據介紹,大件垃圾處理工藝路線採取 「破碎+ 分選+ 壓縮減容 」的工藝,將大件垃圾經過破碎減容分選,轉變成可再利用的資源。

基本實現公共機構生活垃圾分類全覆蓋

近年來,茶山落實固廢汙染防治長效管理機制,建立固廢處置中心,嚴守不發生固體廢物非法轉移處置的底線。目前,全鎮高質量完成73座公共廁所的升級改造和新建,建成生活垃圾分類投放亭105個,配置垃圾分類引導員55名,派發廚餘垃圾小桶2.6萬多隻,廣泛開展垃圾分類宣傳活動,派發垃圾分類宣傳冊2萬多份,在各村(社區)、學校、企業等開展垃圾分類宣傳活動共23場,群眾的垃圾分類意識有效提高,基本實現公共機構生活垃圾分類全覆蓋,打造「1+4+N」垃圾分類示範區。此外,茶山已高質量完成10個生活垃圾轉運站的升級改造,超額完成了今年的任務數,總完成率達83%。

接下來,茶山將把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擺在突出位置,結合「廁所革命」、鄉村振興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持續推進「1+4+N」垃圾分類示範片區建設,加快推進工業固廢、建築垃圾處理中心的建設,爭取春節後投入使用,實現示範片區生活垃圾分類全覆蓋,打造生活垃圾分類處理城鄉一體化樣板;高標準完成垃圾轉運站升級改造,規範生活垃圾終端處理項目的運行,構建完善前端分類、中端收運、末端處理的工作閉環。進一步加強宣傳引導,大力倡導「光碟行動」,限制塑料製品使用,推廣綠色低碳理念,促進垃圾源頭減量,提升再生資源回收利用效率,以小切口推動大變化,打造優美生態環境,為加快推動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文字:李健武

圖片:李健武

編輯:寧新春

相關焦點

  • 廚餘垃圾變肥料 浙江寧波寧海縣試點菜場垃圾資源化處置
    廚餘垃圾變肥料 浙江寧波寧海縣試點菜場垃圾資源化處置北極星固廢網訊:日前,浙江省寧波市寧海縣物業公司投資30餘萬元購置的廚餘垃圾處理器在南門臨時菜場投入使用,該設備日處理廚餘垃圾量約2噸,出肥率20%,將廚餘垃圾變成有機肥料。
  • 省交通運輸廳建成能耗監測系統和餐廚垃圾就地處理系統
    省交通運輸廳建成能耗監測系統和餐廚垃圾就地處理系統 按省政府公共機構節能工作有關要求,省交通運輸廳全力推進節約型機關建設,拓展節能思路,創新節能辦法,於近日建成能耗監測系統和餐廚垃圾就地處理系統。
  • 南京建鄴區初步建成全覆蓋垃圾分類體系
    原標題:建鄴區已初步建成 全覆蓋垃圾分類體系   10月10日,河西·建鄴垃圾分類工作動員部署會召開。記者從會上獲悉,10月底前,建鄴區368個住宅小區將實現垃圾分類設施全覆蓋,其中八成小區「撤桶並點」﹔到11月底,完成879處垃圾分類亭房建設,創建20個以上省級垃圾分類達標小區。
  • 西昌一小區垃圾分類奇招:廚餘垃圾變肥料,發酵15天能種菜
    廚餘垃圾的處理向來是垃圾分類的難點。針對小區垃圾房因廚餘等有機垃圾腐爛而造成的「臭氣燻天、汙水橫流」問題,西昌市寧湖麗景小區推出了「乾濕垃圾分類項目」。↑小區乾濕垃圾分類變廢為寶:廚餘垃圾變有機肥,最短髮酵15天能種菜
  • 澄邁田頭垃圾變有機肥 一顆檸檬成海南生態建設縮影
    蹲在收運袋旁,澄邁縣綠色陽光種植基地負責人張休豔邊揀邊說,過去,如何處理這些養分不足、賣相不佳的果品令農戶們十分頭疼:對其焚燒、填埋不但影響村容村貌,還會造成環境汙染。但她發現,自2014年起,這一切有了新變化,「一輛輛『小綠車』開始駛入園區,它們不僅幫助農戶解決了垃圾處理難題,也運來了物美價廉的新肥料。」
  • 安徽合肥利用微生物技術處理廚餘垃圾 盤點各國垃圾處理方式
    央廣網北京5月14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全球華語廣播網》報導,在我國目前廚餘垃圾的處理還有很多待完善的空間,安徽合肥利用微生物處理技術對餐廚垃圾進行無害化與資源化處理,處理後的餐廚垃圾用作有機肥料,目前斬斷泔水油源頭,已經將13萬餘噸餐廚垃圾變有機肥。
  • 番禺南村餐廚垃圾處理站投入使用
    記者從儀式上了解到,2020年,南村鎮將新建一座日處理55噸的餐廚垃圾處理站,實現日處理量達75噸的規模,這將是全番禺處理量最大的餐廚垃圾處理站。餐廚垃圾變營養土,油脂變肥皂記者在南村鎮餐廚垃圾處理站內看到,該處理站設備乾淨整潔,工人有序不紊地操作著。
  • 三水建成3個廚餘垃圾處理中心
    11月7日上午,在「垃圾去哪兒」2020年三水區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宣傳活動中,20個親子家庭走進三水區南部廚餘垃圾處理中心和樂平碧海藍天有害垃圾中轉站,了解廚餘垃圾的處理過程,實地探秘「垃圾去哪兒」。三水區南部廚餘垃圾處理中心的面積僅有2000餘平方米,卻承擔了西南街道、雲東海街道、白坭鎮的廚餘垃圾處理任務,每天可處理廚餘垃圾64噸,是目前全國最大的好氧發酵處理項目。7日上午,20個親子家庭走進三水區南部廚餘垃圾處理中心進行參觀。
  • 廣州垃圾分類形成「全鏈條提升、全方位覆蓋、全社會參與」
    廣州市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垃圾分類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認真落實中央決策部署及省委省政府要求,按照「全鏈條提升、全方位覆蓋、全社會參與」的工作思路,用足「繡花功夫」,以「工匠精神」將廣州高水平打造成全國垃圾分類處理樣板城市。
  • 這座「綠房子」很神奇:「吃進」廚餘垃圾,「吐出」有機肥料
    這幾天,不少途經泉州中心市區義全街與江濱北路交叉路口的市民發現,該路口附近的一間「綠房子」很醒目。更特別的是,「綠房子」裡面有一臺「神器」,可以讓廚餘垃圾就地「變廢為寶」,轉化成有機肥料。這間「綠房子」正是伍堡社區的廚餘垃圾處置點。
  • 戶部巷廚餘垃圾就地處理變肥料
    原標題:戶部巷廚餘垃圾就地處理變肥料   吞進去的是垃圾,吐出來的是肥料。
  • 紅山公園社區推廣廚餘垃圾變廢為寶果皮菜渣變肥料
    2018-10-03 09:16圖文來源:南京日報紅山公園社區推廣將廚餘垃圾變廢為寶果皮菜渣變肥料 澆灌綠植很環保  南報網訊 (通訊員 王瑩菲 記者 鄧露潔) 家住十字街小區的殷之強,近日在社區廚餘垃圾變廢為寶交流會上拿出3瓶有機自製肥料。
  • 餐廚垃圾變綠色肥料!潔普廚餘垃圾處置生產線攻克廚餘垃圾難題
    餐廚垃圾直接被填埋處理或焚燒處理,會造成地下水和空氣的嚴重汙染。廚餘垃圾變身綠色有機肥料廚餘垃圾處置系統採用餐廚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模式,把油水渣等分離成固體和液體兩種廢棄物,隨後進行高溫降解,再經過「厭氧消化+好氧堆肥」處理後,轉變成餐廚廢棄油脂、生物燃氣、有機肥和液態的噴施肥、微生物菌劑、土壤調理劑等資源化產品。
  • 農村生活垃圾如何處理?來看看金華婺城區的回答
    ,發酵周期由原來的180天左右縮短至20天以內,堆肥房日處理能力提高到3噸/天,充分發酵腐熟後可形成的物料粒徑均勻、有機質較高、總養分含量豐富,相關指標均符合《有機肥料》(NY525-2012)標準要求,施用後可以增加土壤肥力,改良土壤性狀,真正實現了垃圾資源化。
  • 農村廚餘垃圾變肥料肉眼可見 金華婺城區走出「新路子」
    3名工作人員正用鏟子加快集料池內垃圾的處理速度,將一些不易腐爛的「漏網之魚」一一挑出。這些垃圾將通過車載式上料預處理系統進行受料和廚餘垃圾的二次分揀、破碎和脫水處理。預處理後的廚餘垃圾將被送入微生物發酵主機中,進行24小時生物高溫好氧發酵處理。發酵後,這些廚餘垃圾就「變身」為具有高營養成分的有機肥原料。
  • 垃圾變能源!臨沂市第二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12月投入使用
    為解決市區生活垃圾處理能力不足問題,今年12月底,臨沂市第二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將建成投產。目前,項目正在緊鑼密鼓地建設中,待項目建成後,兩條焚燒鍋爐和一臺發電機組配套啟用,生活垃圾日處理量將達1500噸。
  • 垃圾變肥料,種花種樹還能種出美味,這些人把廚餘垃圾當寶貝,真會玩...
    作為能夠被快速分解的有機質,廚餘垃圾能夠為各種植物的生長提供充足的養分,其最好的歸宿本應是回到自然中去,被丟棄實在可惜。這不,有人就把廚餘垃圾變成肥料,種花種樹還能種出美味,把垃圾玩出了花!誕生於堆肥中的美味對於一位媽媽來說,沒有什麼比孩子飲食的健康和安全,更讓人牽腸掛肚了。
  • 全省生活垃圾日處理能力已是產生量1.2倍
    記者從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獲悉,目前全省聚焦垃圾分類全鏈條完善,生活垃圾日處理能力已達14.9萬噸,是生活垃圾產生量的1.2倍,生活垃圾處理格局實現飛躍。同時通過黨建引領進社區、垃圾分類進課堂等,推動全民參與垃圾分類,逐步形成共建共治局面。
  • 將廚餘垃圾分解成有機肥料 江蘇海門探索建立垃圾分類全鏈條體系
    根據南通市政府2020年為民辦實事工程部署安排,為進一步深化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工作,不斷提升小區垃圾分類管理質效,提高廣大居民的分類投放意識和投放準確率,決定在市區部分居民小區實行「定時定點定人督導」垃圾分類管理試點。南通各地的垃圾分類工作做得如何呢?來看看海門的做法。
  • 垃圾處理新風尚——北京大學建成密閉式清潔站
    北京大學原垃圾站位於45樓甲東側、學五食堂後,於2000年左右建成。為解決上述問題,2018年12月學校研究決定,拆除原垃圾站,在校區西南角圍牆外新建密閉式清潔站。項目位置圖新建密閉式清潔站項目雖小,「五臟俱全」。為儘快建成投用,基建工程部統籌推進項目前期報批、招標、造價、現場施工等建設全流程管理。申請按照北京市「簡易低風險工程」形式審批,在最短的時間取得項目規劃許可證批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