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樅、松茸、羊肚菌、猴頭菇、見手青等,炒熟上桌,手起筷落,光碟見底……今年端午小長假,這些專屬雲南的珍饈美味已悉數安排,一起來看看你pick哪一款吧~
雲南人眼裡的「野生菌鄙視鏈」
據統計,雲南可食用的菌類多達約250種,佔了全世界食用菌的一半還多。在雲南人眼中,並不是對所有的菌子都「一視同仁」。經過多年「拿生命吃菌」的經驗,雲南人自有一套「野生菌鄙視鏈」。
處在「鄙視鏈」頂端的一般都是些對生長環境要求高、數量較少、採摘不易、價格較貴、味道超讚的菌子,比如松茸、乾巴菌……而那些被人工養殖的菌類,在雲南人看來只能叫「蘑菇」。
下面就一起來看看這些最常出現在雲南人餐桌上的「人間至味」:
牛肝菌
其中牛肝菌是雲南最常見的、「家族龐大」的菌種之一,可煮、可炒、可油炸,菌肉肥厚,香甜可口。
比較有爭議的是紅牛肝菌「見手青」。
見手青帶有微毒,其傘背細瓤和杆部在被觸摸後會變為青色。這需要有經驗的「老饕」掌握得了處理它的「秘訣」才能享受這份鮮美爽滑。
在雲南,將「見手青」隨意剁一剁爆炒後上桌兒,或者拿它炒一盆飯,準能被一掃而光。但無論用哪種做法,切忌一定要先熟透、熟透、再熟透。
要是涼拌什麼的,大可不必!
雞樅
「我們本地人說的最好的菌子,就是那種一年只能吃到一次的雞樅(zong),太板扎了!」雞樅在每一個雲南人的心中,都不輸初戀。
雲南人口味較重,但在對待雞樅上,無一例外地都選擇了「鮮」。
新鮮雞樅煮湯,什麼都不用放。湯香撲鼻,雞縱質細絲白、清甜脆嫩,好吃的要上天!
為了便於保存,會吃的雲南人想出了「油浸雞樅」的辦法——將新鮮的雞樅撕絲,在油鍋中加鹽炒制,逼出香氣,再用油封口。吃麵,吃米線時澆上一勺,這滋味,你細品!
松茸
松茸是極為珍貴的野生真菌,菌肉嫩白肥厚,味道特別,有獨特而濃鬱的香氣。
對於氣候、生長環境要求十分苛刻,只在雲南和西藏的高海拔山區生長較多,至今都無法人工養殖,壽命也非常短暫,所以才顯出其珍貴。
松茸十多年前遠沒有現在的「人氣」,香格裡拉之外的雲南人,都不太了解它的做法和吃法。現在身份「嬌貴」了,空運到日本的價格都要上千一斤。
新鮮的松茸本身就有股清香,在吃慣了各有香味的菌子之後,會覺得它比較淡,但這一抹清淡的鮮甜,正是它最獨特的「標籤」。
食用松茸,如果不保留住食材本身的鮮味,那簡直就是暴殄天物。香格裡拉習慣用酥油煎,什麼調味料都不加,日本則習慣做成「刺身」。
羊肚菌
羊肚菌,名如其形,長得確實非常像羊肚,營養價值堪比蟲草。
價格也是貴得很,不過它的美味,令人一吃就忘不了!
羊肚菌是可以「化腐朽為神奇」的食材。不管烹製什麼,只要加了一點兒羊肚菌,都會增添獨特的鮮美奇香。
口味清淡的人,將羊肚菌燉湯、清炒、下火鍋都可以。柔嫩味絕、風味獨有、香氣四溢。
竹蓀
雲南人吃竹蓀不多,但它卻勝在顏值。
褐綠色的菌帽、雪白色的菌柄、粉紅色的菌託、網狀型如裙裾般從菌蓋自上而下鋪開,像嫋嫋婷婷的清新少女。
新鮮的竹蓀不太常見,一般是用泡發的幹蓀來煲湯吃,很多人不喜歡竹蓀的味道,說有點像肥皂水。
青頭菌
青頭菌因為「漂亮「的顏色,早些年都被當成是有毒菌不敢食用,近幾十年大家都知道了這是一種爽口又美味的菌子。
青頭菌在雲南野生菌尊卑體系裡算是一個分界線,地位在青頭菌以下的一般就被雲南人稱為「雜菌」。
青頭菌與上面幾種」尊貴「的菌子比,數量和價格都親民得多,也是經常出現在雲南人餐桌上的野味。
一般都同青椒一起爆炒,又鮮又滑,很容易入味,一盤小小的青頭菌可以香飄整個房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