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史 錢鍾書在臺灣 一次鮮為人知的演講

2020-12-21 青瞳視角

錢鍾書(1948年存照)

見諸報端最少卻又聲名遠揚的學術大家

在那些塵封已久的舊報刊中,往往有著許多至今不為人知的史料,常常有著不少至今尚未發現的史事之記載。

錢鍾書先生是學貫中西的學術大家,《錢鍾書集》業已出版、再版、重版多年,其著述篇目業已為讀者所熟悉。那麼,錢氏會不會亦有一些「集外文」與「佚文」之類的稀見史料,散落湮沒於舊報刊之中呢?

長期以來,筆者通過搜集與整理散落在舊報刊中的「佚文」與「逸事」,不但對自身的文史研究提供了更多「新鮮」與「鮮活」的史料,也多次發現《魯迅全集》《胡適全集》《蔡元培全集》《劉文典全集》《沈從文全集》《徐志摩全集》等諸多近現代名人全集失收的相關文獻。

遺憾的是,除了發現《清華周刊》上有一些零星「少作」,且皆已輯入其文集之外,其餘關涉錢鍾書的「佚文」乃至相關報導,都少之又少,幾近於無。這樣的情形,與錢先生專心學術、傾心治學而少有社會活動,更少有公開發表言論有直接的關係。可以說,錢鍾書乃見諸報端最少卻又聲名遠揚的學術大家,也是著述極其豐富卻又最難於從舊報刊中「輯佚」的著名學者。

不過,截至目前,筆者亦有一次頗感幸運的意外之獲。那就是偶然在一份1948年4月14日的《東南日報》之上,尋獲了一篇題為《錢鍾書在臺大演講》的報導。

2020年,乃是錢鍾書先生110周年誕辰,這一篇70年前的錢先生遠赴臺灣演講之報導,竟於故紙堆中悄然浮現,令人唏噓。謹以此文,懷念先生。

錢鍾書臺灣演講之報導 (原載《東南日報》,1948年4月14日)

赴臺演講談《中國詩與中國畫》

關於錢鍾書早年演講活動的史料,可謂少之又少,更何況這還是其早年遠渡臺灣的一次演講,實在是聞所未聞,其研究價值自不待言。其原文如下:

錢鍾書先生,本月一日上午十時在臺灣臺大法學院作專題講演。講題是:《中國詩與中國畫》。他含笑向聽眾說道:我並不想估定中國舊詩或舊畫的價值,我只想說明中國傳統批評對於詩和畫的比較估價。我們研究批評史,還是為了我們自己要批評,我們要了解一個作者而予以評判,有時也該知道旁人對於這個作者的意見。一個藝術家總在某一種風氣之下創作,這個風氣影響到他材料的取捨,標準的高低,給予他以機會,而同時也限制了他的範圍,就是反對這種風氣的人,也受到它負面的推動,因為他不得另開路徑,來避免他所厭惡的風氣。所以風氣是創造上的潛勢力,也是作品的背景,而從作品本身往往看不出來。只有讀作者同時一般人對於他作品的批評。看他們有什麼貶責,有什麼讚美,有什麼標準和要求,我們才明白作者周遭的風氣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好比從飛沙麥浪裡看時了(解)風的姿態,一時期的風氣經過長期而能保持,無根本的變動就是傳統;傳統常常在活動,一面把規律定得嚴,限止新風氣的產生,一面把規律定得松,可收容新風氣。假如這新風氣和舊傳統太相牴觸了,於是文藝思想上就起了革命。新的風氣和新的教育增進了人類的健忘,我們對於該傳統中的作品當然可作更客觀的批評,這種批評也許對於藝術家有新的認識,對於現代更有現實性——所謂不朽的藝術不就是繼續有現實性,經得起重新估價的作品麼?

詩跟畫是姊妹藝術,有些人進一步以為詩畫不但是姊妹,並且是孿生的姊妹,張浮休《畫墁集》卷一《紱(跋)百之詩畫》云:「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說到這裡,錢先生又舉例說:歐陽修《盤車圖》詩說:「古畫畫意不盡形,梅詩詠物無遁形,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見詩如見畫。」這意思就是說,若要看跡象,讀畫反不如詠詩,因為詩倒具所本有的功用。這種「出位之思」,當然不限於藝術,若照近代心析學派的說法,藝術家的挑選某種材料來作為表現的媒介,根本是「出位」的心理補償。這個意思在諾娃利史Novails的《碎錦集》Fragmenet第一千一百二十四條裡早說明了。

錢先生對於「即詩即畫」「詩畫一律」,都詳徵細剖,以證明:中國詩畫品評標準似相同而實相反,詩畫兩藝術各抱出位之思,彼此作越俎代謀之勢,並引西方美學及文評家之說,以資考鏡。

上述近千字的報導,嚴格說來,只是對錢鍾書演講內容的概要性質的簡述,並不是完整詳盡的記錄稿。不過,僅從此報導的基本內容來考察,也至少透露了兩個十分重要的歷史信息。

《開明書店二十周年紀念文集》 (1947年3月初版)

撰文在先,一年後才有同題演講

其一,1948年4月1日上午10時,時年38歲的錢鍾書在臺灣大學作了一場題為《中國詩與中國畫》的演講,這對於研究錢先生生平乃至編訂年譜,自有助益。其二,《中國詩與中國畫》的演講,是在錢先生撰成《中國詩與中國畫》一文之後不久的一次公開宣講,為此做一番文本與演講內容上的比較研究,及至將這一比較研究納入錢氏學術思想的演進歷程的考察,都是令人頗感興味的話題。

一般讀者及研究者接觸到《中國詩與中國畫》一文,大多是通過《七綴集》(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年初版),此書迭經多次再版重印,流傳漸廣。《七綴集》乃是錢鍾書將其非常重視的七篇舊文結集而成,《中國詩與中國畫》一文,居於書中首位,發表時間也屬其中最早者。

事實上,在輯入《七綴集》之前,《中國詩與中國畫》一文,又曾輯入《舊文四篇》(上海古籍書店,1979年初版)。據此書錢先生所撰「卷頭語」,可知《中國詩與中國畫》一文,最早乃是發表在《開明書店二十周年紀念文集》中的,初版時間為1947年3月。

《舊文四篇》 (錢鍾書著,1979年初版)

溯源至此,可知《中國詩與中國畫》一文,至遲於1947年初即已完稿。一年之後,1948年4月1日,錢鍾書選擇以此文內容為基本框架,遠赴臺灣大學作同主題演講,足見其對此文的重視。此次演講,仿佛是《中國詩與中國畫》一文的「縮寫版」,且是由錢氏遠赴臺灣,現場宣講出來的「縮寫版」,真真是此文諸多版本中最彌足珍貴的一種。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講演報導發表在《東南日報》第二版「長春」欄目,該欄目是由上海總社陳向平主編的。當時,這一報導通過《東南日報》公開發布,而該報在上海、杭州兩地又同時發行,因此在當時整個東南地區應當都產生過一定的社會影響。說到這裡,就有必要簡略說明一下當時《東南日報》總社在上海,分社設在杭州的歷史背景了。

據考,《東南日報》前身為《杭州民國日報》,初創於1927年3月,本是國民黨浙江省黨部的機關報,後經過體製革新,成立董事會、監事會,成為公私合營的報紙。1934年4月更名為《東南日報》。1937年11月中旬,因日軍即將侵佔杭州,《東南日報》被迫西遷金華繼續出版。1942年5月,金華淪陷前,分兩路後撤,一路撤到浙南,先後在麗水、雲和出版;另一路輾轉到了福建南平,創辦「南平版」。抗戰勝利後,《東南日報》分兩路復刊,「雲和版」回杭州繼續出版,成為分社;「南平版」則遷到上海,作為總社。可以看到,抗戰前後,《東南日報》的組織架構發生了很大變化。

文並供圖/肖伊緋

內容來自北京青年報

相關焦點

  • 70年前錢鍾書在臺灣一次鮮為人知的演講,透露了兩個重要歷史信息
    不過,截至目前,筆者亦有一次頗感幸運的意外之獲。那就是偶然在一份1948年4月14日的《東南日報》之上,尋獲了一篇題為《錢鍾書在臺大演講》的報導。2020年,乃是錢鍾書先生110周年誕辰,這一篇70年前的錢先生遠赴臺灣演講之報導,竟於故紙堆中悄然浮現,令人唏噓。謹以此文,懷念先生。
  • 臺灣學者出書 介紹「美援」時代臺灣趣史
    臺灣學者出書 介紹「美援」時代臺灣趣史 《美援年代的鳥事並不如煙圖片來源:臺灣《中國時報》   中新網11月19日電 臺灣曾有一段美國大兵進駐的歷史,1950到1965年的「美援年代」,當時美國人帶來經濟援助和軍事保護,因此可以見到穿著美國麵粉袋內褲滿街跑的臺灣孩子。美國還曾送來25隻小毛驢,但是小毛驢來臺灣做什麼用途讓官員想破腦袋。
  • 郎平北師大演講,講述女排鮮為人知的故事,很幽默
    奪得奧運冠軍後的郎平,載譽回歸母校——北京師範大學,發表了精彩演講,講述中國女排背後鮮為人知的感人故事,很幽默。在準備參加一次世界盃比賽前夕,查出心臟有問題,無法參加比賽。在12年,在訓練的時候,肩部韌帶斷了,做手術,訂了7個鋼釘。手術之後,她依然堅持參加訓練,為了拿到世界冠軍,不放棄努力。郎導還談到了一個運動員,在14年的時候,由於常年的訓練和磨損,導致她的膝關節中間的軟骨全部碎掉,沒有了軟骨,在訓練的時候,上下骨頭相互碰撞,導致有積液,出水。
  • 「反殖民與臺灣光復」系列演講在臺灣苗慄舉行
    新華社臺北7月14日電(記者何自力 石龍洪)由臺灣知名作家藍博洲策劃的「反殖民與臺灣光復」系列主題演講近日在臺灣苗慄舉行,吸引聽眾關注和反思臺灣的歷史與現實問題。當天,首先登場的是策展人、知名作家藍博洲,演講的主題是「農民組合大湖支部反殖民的歷史戰歌」。身為客家人的藍博洲通過臺灣民眾抗爭史的研究,從南北二路客家民眾反日軍佔領的武裝遊擊,到辛亥革命前後客家民眾的反日起義,從「武鬥「到「文鬥」,還原從大陸原鄉移墾臺灣的歷史過程中的客家人。
  • 錢鍾書的詩有哪些?錢鍾書的詩詞全集25首
    近現代詩人錢鍾書,錢鍾書(1910年-1998年),江蘇無錫人,原名仰先,字哲良,後改名鍾書,字默存,號槐聚,曾用筆名中書君,中國現代作家、文學研究家,與饒宗頤並稱為「南饒北錢」。1929年,考入清華大學外文系。1932年,在清華大學古月堂前結識楊絳。
  • 錢鍾書拒美國天價講課費 不賣英國自批英文詞典
    似乎不是在發言, 而是在「表演」  1978年9月至1980年底,是錢鍾書在國際學術會議上大放異彩的時候。一位叫費景漢的漢學家,這樣描述在一次座談會上的錢鍾書:  會場上最出風頭的要算是錢鍾書——他給我的印象是機智,善於徵服別人。
  • 楊絳為錢鍾書付出了多少?曾讓錢鍾書休息兩年來創作《圍城》
    錢鍾書和楊絳是學術界公認的神仙眷侶,在同時代的各個作家要麼出軌,要麼離婚尋求真愛的時候,錢鍾書和楊絳始終相濡以沫,實在羨煞旁人。但是這兩個人之間的性格卻是正反兩極,錢鍾書雖是學術大家,但是生活中卻幽默調皮,跟個孩子差不多,曾經趁著楊絳睡著用毛筆在她臉上畫「鬍子」這樣幼稚的事情,後來生了女兒錢瑗之後,又時不時在女兒肚皮上用毛筆「畫畫」,放在今天也是個調皮鬼,但是楊絳卻是溫柔賢淑,為人穩重樸實,跟錢鍾書根本就是兩個性格的人,這樣兩個人在一起過日子其實是很困難的,雖然兩人都是學術大家,但是生活的煩惱不會因為你是大家就不來找你,但是因為楊絳的包容
  • 熊玉平演講:如何做好臺灣遊戲本地化工作
    熊玉平演講:如何做好臺灣遊戲本地化工作 發表時間:2011-08-09 作者:
  • 躲在被窩裡吃蛋糕的老小孩錢鍾書先生
    錢鍾書楊絳夫妻二人各自作為獨立的作家,卻擁有著並駕齊驅的知名度,這真的很少見。而這二位跟很多知名的作家一樣,也有一大愛好就是吃。也許是錢鍾書先生生活的那個年代相對物質匱乏,這些久負盛名的人物幾乎都有著與吃相關的意識,錢鍾書先生的這個故事特別有趣。1994年10月30號這一天,正逢錢鍾書先生的好友夏衍過生日,此刻的錢鍾書先生因為身體不適正在住院,不能親自前往為好友慶生,夏衍先生惦記著錢老先生於是就派自己的女兒專門帶了一塊生日蛋糕前往醫院探望。
  • 「抽象的肯定」:錢鍾書對周氏看法的來源?
    錢鍾書不願意提及魯迅,不等於他從來沒有提過魯迅,而是說他可能從青年時代就對周氏兄弟的學問和人格有自己的看法。錢鍾書與夫人從目前已見到的史料判斷,錢鍾書最早提到周氏兄弟是在1932年11月1日出版的《新月》雜誌第4卷第4期上。在這一期雜誌的書評專欄中,錢鍾書以「中書君」的筆名發表了一篇評論周作人《中國新文學的源流》的文章,這一年錢鍾書只有22歲,還是清華大學的學生。
  • 楊絳和錢鍾書:愛情最美的樣子,是一生只夠愛一人
    錢鍾書,我國現代作家、文學研究家。楊江和錢鍾書的婚姻被稱為「人間最理想的婚姻模樣」,兩個人從相見到相愛直到相伴一生的故事讓多少人羨慕不已,好像所有形容愛情美好的詞都可以放在他們兩個人的身上。可是仔細一想,兩個人之間的緣分好像在冥冥之中自有定數,錢鍾書考上了清華大學,而楊絳也一直心心念念的想進入清華大學讀書。後來錢鍾書說,在遇見楊絳之前,他從來沒想過要結婚。
  • 有一種愛情叫錢鍾書和楊絳
    她將這句話念給錢鍾書聽後,兩個人便立刻異口同聲地說:「我也一樣。」很多人常嘆息,再深的感情,也抵不過柴米油鹽的消磨。錢鍾書和楊絳卻偏不信,他們覺得,感情愈深,更能夠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後來,錢鍾書將做早餐的習慣延續了幾十年,熱牛奶、煮雞蛋、烤麵包,一做就做了一輩子。原來,拋開世俗和家庭背景,兩個人在一起的每時每刻,才是最珍貴的。在錢鍾書和楊絳看來,夫妻兩個人最重要的,是惺惺相惜,彼此牽掛。
  • 臺灣"茶葉蛋教授"將到大陸演講 網友:餵他茶葉蛋
    中國臺灣網7月3日訊 數年前,在一檔島內電視臺談論大陸的節目上,一名臺灣教授高志斌曾聲言,「大陸人吃不起茶葉蛋」,引發大陸網友強烈不滿及熱議臺灣《旺報》3日報導指出,久居大陸的昔日臺灣藝人黃安,今在微博上透露此消息,並歡迎他到大陸四處走走,被大陸的進步發展「一路嚇死」。據報導,2013年11月一檔節目中,臺灣教授高志斌稱,普通大陸老百姓連茶葉蛋都吃不起,又說「臺灣人在深圳火車站吃泡麵引起圍觀」。
  • 「炒雜碎札記」:再現錢鍾書治學風範
    錢鍾書先生年輕時是攻讀和講授外國文學的,之後因為各種原因長期借調從事其他工作,但他從來沒有停止過外國文學的閱讀和研究,寫了大量筆記,他自己戲謔地命名為《炒雜碎札記簿》。日前,《錢鍾書手稿集·外文筆記》(全四十八冊,附一冊)全部出齊,使世人有機會了解錢鍾書先生宏闊的學問世界。
  • 統派張安樂前往臺灣中山大學演講,校長竟然「痛心疾首」要道歉?
    報導臺灣新聞越久,就越能發現,所謂最引人為傲的「言論自由」,在臺灣,只是「執政者」的自由,尤其在民進黨執政後。21日,中華統一促進黨總裁張安樂受臺灣中山大學「當代臺灣政治發展」課程教授陳世嶽之邀演講,主題為「與青年對話,了解時事、關心未來」,吸引數十位學生聆聽,同時也引發軒然大波。
  • 和徐志摩郭沫若等文人相比,錢鍾書宛如渣男叢中的一股清流
    而同樣是接受傳統與新式教育的錢鍾書,則是恪守了一生一世一雙人的諾言。從清華門與楊絳初見,錢鍾書的心就蕩起了漣漪。沈從文的愛情是「我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數的雲,喝過許多種類的酒, 卻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
  • 馬英九演講談臺灣學生英語能力比大陸差:原因是不夠用功
    馬英九演講談臺灣學生英語能力比大陸差:原因是不夠用功 澎湃新聞記者 嶽懷讓 綜合報導 2017-06-11 19:47
  • 古村之友走進臺灣演講考察,歡迎同行
    11月2日,臺灣第四屆兩岸智慧旅遊產業高峰論壇將在臺北開幕,今年論壇以【分享與智慧】為主題,兩岸學者、企業、社會組織各界人士等將共濟一堂,分享彼此的旅遊經驗。古村之友受邀參加論壇,將發表「大陸古村落的發展與創新「的主題演講。
  • 錢鍾書楊絳:結婚63年,從未後悔,他們的愛情只有死別,再無生離
    由於錢鍾書所涉略的文學作品很多,有些老師還會把他當做「顧問」,偶爾讓他代替上課。許是錢鍾書的「腹」有了太多詩書文學知識,當一些教授來諮詢他或者和他聊天時,都會被懟上一兩句。有一次,身為老師的吳宓問錢鍾書:「你認為我的課講得怎樣?」
  • 「一席」首度赴臺舉辦演講 朱哲琴追憶「臺灣文藝5味」
    她曾被友人蔡志忠稱為「樂觀版的三毛」,而她近日應「一席」之邀赴臺演講,再次成為了人們關注的焦點。12月23日,朱哲琴應演講平臺「一席」 之邀,現身臺灣文藝生活坐標「誠品書店」,以《西遊記》為題分享近五年來在民族文化保護與發展及當代設計推動過程中的心路故事。這也是「一席」首次在臺灣舉辦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