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數量明顯上升 「含金量」高 |
西北大學人文社科研究屢創佳績 |
本報訊 2009年西北大學人文社科領域在項目立項、成果獲獎等方面成績顯著,較之往年不但數量明顯上升,而且「含金量」高。
獲準立項項目中,其中1項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1項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攻關項目;10項為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9項為教育部一般項目;32項成果獲陝西省第九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特別是2009年該校申報的「東天山地區古代遊牧民族大型聚落遺址考古與文物保護項目」獲準國家文物局立項,總經費5685萬元,為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領域罕見的特大項目,也是迄今為止該校人文社科研究領域獲準的經費數額最大的科研項目。該項目由西北大學校文博學院王建新教授牽頭,聯合新疆考古所、中國國家博物館、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及哈密地區文物局等五家單位共同申報的,將歷時7年完成。
2009年該校還新增了一批高水平委託項目:段清波教授的「長城資源調查研究」,獲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資助;白永秀教授的「陝西省文化體制改革方案研究」項目獲準省教育廳財政專項資助;張紅芳教授的「陝西北源化工集團組織管理方案設計研究」項目獲準該集團資助;王建新教授的「漢長安城遺址保護管理規劃」;薛新亞教授與香港大學的關於兒童保護教育的社會學研究項目獲準資助;劉軍民副教授的「殷墟遺址保護總體規劃修編及部分區域詳細規劃」,獲安陽市文物局資助;孫滿利教授的「新疆吐魯番交河故城二期搶險加固工程、柏孜克裡克石窟一期搶險加固工程勘察」,獲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物局資助;藝術學院積極開拓科研視野,爭取橫向經費,建設秦嶺山水畫創作研究與實習基地。這些項目的成功合作,成為該校人文社科建設的新亮點。
該校在各級各類的評獎活動中均取得了優異的成績。2009年教育部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共獲獎5項,其中張豈之的《中國思想學說史》和彭樹智的《中東國家通史》榮獲二等獎,席恆的《利益、權利與責任——公共物品供給機制研究》、任保平的《中國21世紀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和張弘的《佛教對中古議論文的貢獻和影響》榮獲三等獎;在全國高校公認的我國人文社科最高獎勵項目的激勵競爭中,該校獲獎級別和獲獎數名列陝西各高校之首,為陝西高等教育贏得了榮譽。其次在陝西省第九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西安市第六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評選中都有所斬獲。
此外,該校不斷強化文科院系服務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的意識,促進人文社會科學在國家和區域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中發揮思想庫和智囊團作用。在西部大開發的號角吹響之際,該校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身影就活躍在建設開發的環節當中。特別是西北大學中國西部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充分發揮重點研究基地的體制機制優勢,凝聚全國尤其是是西部各科研院校長期從事西部經濟問題研究的專家學者,按研究專題組建團隊,每年組編、發布《中國西部經濟發展報告》,引起國務院西部開發辦、國家發改委、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等相關部門和西部各省市區廣泛關注,產生了積極的社會反響。為服務地方的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崔延力)
《科學時報》 (2010-3-16 B2 校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