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賞菊至今傳,遍插茱萸復古年。
九九歸真祈福喚,生生不息吉祥連。
一元肇始東風面,萬象更新冷日延。
話別重陽佳節見,念叨寒露又飛前。
————《重陽節》 微博網友
「九九」兩陽數相重,故曰「重陽」。今年十一小長假的最後一天,又恰逢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重陽節。九九歸真,一元肇始,重陽節留下了出遊賞秋、插茱萸、登高等習俗,而在這一系列活動的背後,有著更深層的含義,就是祭祖、避災以及傾室而出的家族團員活動。傳承至今,於重陽之日感恩敬老,陪伴家人成為重陽節的重要意義。新時代下,除了和家人團聚吃飯外,我們如今也可以採取自己的方式表達敬老孝老之心,讓愛延續在生活的每一天。
重陽節寄託著人們對老人健康長壽的祝福,無論兒女是回家探望父母,還是忙於工作,在電話那頭傳遞思念與愛。給老人一份貼心的禮物,成為表達心意的一個載體。也許老人嘴上會拒絕,會嫌兒女亂花錢,但他們轉過身一定是自豪的,隨處炫耀這份愛的。回想父母粗糙的雙手,日漸彎曲的背脊,疼痛的關節,都是為這個家操勞大半生造成的。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天,滿手的凍瘡看一次心疼一次。這個重陽節,在物流、網購、大數據飛速發展的今天,給父母送上一份量身定製的溫暖,買上一份按摩儀、保暖衣、護手霜……讓重陽節的愛,溫暖延續,做守護在父母身邊的「暖寶寶」。
小時候,最喜歡的就是過節,每次節日都能吃到特色美味。記憶中奶奶重陽節都會用米粉、果料、紅棗、慄子等作原做重陽糕。九九登高避禍,而「糕」與「高」同音,所以在重陽節的時候,糕點必不可少。和老人一起做糕點,學習傳統美味的製作,親情和溫度都在美味中升華。在奶奶的指導下將晚米用清水淘洗,浸泡2小時,撈出瀝乾,摻水磨成稀漿,加入明礬(用水溶解)攪拌,加紅糖,而後置於蒸籠於鍋上,鋪上潔淨炊布,然後分九次,舀入米果漿,蒸熟,熱騰騰的糕點裡,是幾代人熱烈濃厚的親情。
重陽節是最好的賞秋時期,隨著社會生活方式和消費理念的發展進步,重陽節帶著父母走出家門,去鄉村賞民俗、看曬秋、賞菊,成為一種新時尚。一起去看山區的村民利用房前屋後及自家窗臺屋頂架曬、掛曬農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場景,欣賞畫家、攝影家追逐創造的素材,塑造出詩意般的「曬秋」。帶著一家人去爬山賞菊,欣賞祖國的大好河山。一起感受遠離城市喧囂的別樣生活: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打場。晚上月上樹梢,享用蕎面熬羊肉,待吃過晚飯後,人們三三兩兩地走出家門,爬上附近山頭,點上火光,談天說地,待雞叫才回家。
中國的傳統節日,不僅僅承載了豐富的傳統文化內涵,同時更寄託了中國人的良好情感在裡面。傳統節日不應流於形式,每個人均可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對老人的愛,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凝聚了中華民族「老吾老」的濃濃深情。(冉彥玲)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