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老兵》播放量破億了!輿論回聲源自共同記憶
3月29日,人民日報中央廚房發布國防短片《老兵》,引爆了輿論場上的「老兵」話題。同日,國防部例行記者會上,新聞發言人任國強大校在回答記者關於退役軍人事務部相關問題時播放了該短片,將輿情熱度推向高峰。
截至4月5日,該視頻播放量已破億次,人民日報、國防部網站、中國軍網、騰訊視頻、騰訊新聞、一點資訊等多個媒體網站、客戶端首頁推薦,多家地方電視臺播出。相關話題的新聞報導量達687篇,微博442條,微信文章253篇。此外,根據百度指數顯示,「老兵」關鍵詞的搜索量明顯上升,反映了網民較高的關注度。
圖1.百度指數顯示「老兵」關鍵詞的搜索情況
據統計,全國目前共有5700萬退役軍人,意味著每24個人當中,就有一位退役軍人。短片採訪了5名退役軍人,分別有保安隊長、大學生、飛行員、記者以及抗戰老兵,講述了他們脫下軍裝後在不同的崗位上繼續奮鬥、不忘初心的感悟,就像短片中所說「脫下軍裝,脫不下擔當,他們依然是最可愛的人」。沒有華麗的辭藻、震撼的場面,這部短片卻引爆了網民對「老兵」話題的熱切關注,成為又一個現象級傳播事件。
短片如何引爆「老兵」話題?一是輿論背景的鋪墊。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組建退役軍人管理保障機構,維護軍人軍屬合法權益,讓軍人成為全社會尊崇的職業,成為該短片受到高度關注的輿論背景;二是輿論節點的推動。29日的國防部例行記者會上,新聞發言人在回答組建退役軍人事務部時,通過播放《老兵》短片向退役軍人致敬,吸引了媒體的聚焦;三是傳播對象的選取。攝製組選取的5位被採訪者有不同的崗位、不同的身份、不同的年齡,但他們都有「退役老兵」的共同身份,呼應了視頻片尾「人生的舞臺可能會不斷轉換,但為人民服務的本色永遠不改」,喚起了更廣泛群體的共情。
「老兵」話題的熱度從未消退。2015年9月3日的大閱兵上,由300餘名抗戰老兵、英烈子女組成的「老兵方隊」就曾引發了輿論高度關注。《人民日報》發表文章《以國家的名義,致敬英雄》高度讚揚了抗戰老兵的犧牲與貢獻,新浪微博「#老兵方隊#」閱讀量更是突破千萬,舉國上下紛紛對抗戰老兵們致以崇高的敬意。
近年來,民政部不斷完善退役軍人的安置工作、加強兩參老兵的優撫工作,切實改善老兵群體的社會待遇,受到輿論好評。今年初,為全面落實退役士兵安置政策,民政部啟動的「清零行動」再次受到輿論支持。此次行動將對1978年以來符合政府安排工作條件的退役士兵信息全部進行重新梳理,將解決一大批老兵的安置與補助問題,國家層面的行動再度牽動了社會各界對退役軍人群體的關注。
「老兵」群體始終為社會輿論所牽掛。我們不難看到,有關愛抗戰老兵團志願者發起徵集抗戰老兵心願的活動,幫助了失明遠徵軍老兵錢建民實現了摸摸國產新坦克的心願;有慈善基金會為347具中國遠徵軍遺骸的歸國路奔走呼號;有中華社會救助基金會發起「慰問抗戰老兵網絡獻花義捐行動」,超過15萬人網絡鮮花,募捐百萬餘元;還有各地網友發起書畫、藏品義賣捐助抗戰老兵活動等等。
此次國防部發布《老兵》短片也在微博、微信等自媒體渠道上引發了網民熱議,@人民日報、@軍報記者相關微博的網友評論中,「若有戰,必召回」、「短片很感人」、「舞臺雖不同本色永不改」、「推廣老兵精神」以及「應加強老兵待遇」等代表性觀點較多,網友們以各種方式表達了對老兵群體的敬意與關心。
圖2.微博網友熱度評論截圖
不少微信公眾號也紛紛發文予以支持。微信公眾號「軍報記者」在文章中披露了攝製組對短片中抗戰老兵陳榮超的採訪經歷,陳榮超參軍入伍38年,年輕時曾決殺疆場,退伍後曾捐資100餘萬元助學幫困,「他把犧牲奉獻作為人生信條,只因身上布滿軍人底色」。
微信公眾號「榮軍網」發文《國防部發布致敬老兵視頻有何意義?》稱,「這對全國退役軍人來說意義重大,因為這種正面引導作用對全國各地不重視退役軍人的現狀是一種明確的警示和糾正,是對退役軍人未來提升社會地位充滿曙光充滿遐想的一個良好開端。」
《老兵》短片的現象級傳播並非偶然現象,而是和平年代國人對做出犧牲與奉獻的老兵們的情感呼籲,是一次融合了不同社會群體的情感共鳴。正如任國強大校所說,退役軍人是黨和國家的寶貴財富,他們是新時代的見證者、開創者、建設者,他們來自人民、服務人民、回歸人民、回報人民,脫下軍裝,他們依然是最可愛的人,永遠是我們可親可敬的戰友。
(人民日報中央廚房·金臺點兵工作室出品。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分析師 鄧睿)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