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一輩子活成了陰影的悲劇皇后

2020-12-23 澎湃新聞
編者按:作為生於斯長於斯的北京人,陸波用自己的目光去追尋定慧寺、宜芸館、藍靛廠、保福寺、櫻桃溝等「角落」的歷史足跡,考察那裡的文物遺存,講述那些在歷史上留下或深或淺印記的人們的故事,試圖將大時代與小事件勾連起來。

閒來無事,春天某個周末我便想去頤和園轉轉。起初是想拜訪「轉輪藏」的,也知道這個區域不知什麼緣由一直是禁足之地,或許是出於文物的珍稀,恐怕不明就裡的遊客浪潮對其有所傷害。這次也是想碰碰運氣,萬一園子悄無聲息地開放了呢?來到排雲殿,作為頤和園的熱點景區這裡照舊是人潮如海,工作人員理直氣壯地回答我:「『轉輪藏』不開放!什麼時候開放?不知道!」頤和園的門票被坊間盛讚為「良心價」,確實,30塊不貴,但又有多少具有較高文物價值的地方不開放呢?如石舫,如轉輪藏,開放的佛香閣又是園中園,在一個逼仄狹小空間另行收費。還有耶律楚材墓,今天連耶律楚材也幫著頤和園管理處賺門票呢。也罷,不如轉往玉瀾堂,去看看那曾經困著光緒帝的三合院子。

玉瀾堂並不是玉蘭堂,跟玉蘭這種植物沒任何關係。頤和園的玉蘭樹的確出眾,玉瀾堂裡也有,兩棵,在連接的後院——宜芸館院子裡,靠南。靠北對應的是兩棵挺拔的楸樹。那兩棵玉蘭只是中規中矩地長著,不敢有什麼特別,就如同光緒帝始終活在規矩而壓抑的氛圍之中,拘泥而內斂。而霸氣的玉蘭樹則生長在慈禧太后的寢宮樂壽堂裡,當然還有大石頭「青芝釉」,白、紫玉蘭數棵,西府海棠數棵,各個昂首挺胸,花開得霸氣十足,石頭更是遒勁張揚,顯示主人強大的氣場。這氛圍,浸染著遊客的情緒,在玉瀾堂時都是低聲小氣,憐憫地議論著可憐的皇帝,真是被一股幽怨之氣拿住了。而到了樂壽堂,搭上遊客更是眾多,簡直就是人聲鼎沸,笑語歡聲,嘖嘖讚嘆不絕於耳,玉蘭海棠長得真是好,大青石頭真霸氣,樂壽堂裡面隱約可見的物件也好生華貴。難道這倆院落的主子陰魂不散?人世間的勢利分別心總是會因場合的切換而不同。

玉瀾堂的「玉瀾」兩字取自西晉詩人陸機的詩句「玉泉湧微瀾」,玉瀾堂在昆明湖東岸,而這湖水恰恰緣於玉泉山諸泉,水波漣漪,景色空濛,用「玉瀾」命名真是極其秀麗而貼切。玉瀾堂建於乾隆年間,最初是當作書堂使用,是皇帝遊園歇息喝茶、讀書寫字的地方。至今玉瀾堂仍保留著乾隆皇帝臨摹書法大家的御筆石刻,在後院宜芸館的南牆上。由此可知這是乾隆皇帝舞文弄墨的地方。到了嘉慶帝的時候,皇帝經常於夏天在頤和園避暑,也就在玉瀾堂理政辦公,接見臣子,然後留茶用膳什麼的。這路三合院一直是個雅致、清淨、墨香四溢的地方。穿過玉瀾堂側廊往後院走,經過一片後花園,就可以到達宜芸館了。宜芸館最初是作書堂藏書之用,所以用了「芸」這個字命名,指可以防止書籍被蟲蛀的芸草。遙想當年這裡燻制芸草,淡淡嫋嫋的草香瀰漫於整個院落,聞者也會肅然於這種雅致的氣氛。

光緒年間,頤和園作為帝後駐蹕之所超過以往年間。一方面,炎熱的夏天住在紫禁城並不舒適;另一方面,建造頤和園就是為慈禧太后「歸政」後頤養天年,所以頤和園成為皇家人員常駐之所。慈禧越到晚年越喜愛在頤和園消夏,所以像樂壽堂、玉瀾堂以及東門的勤政殿就都被更加精心隆重地裝飾裝修了。陪著慈禧的光緒帝自然把玉瀾堂作為紫禁城外的寢宮。可以想像,這裡的夏天曾有的熱鬧,珍妃等年輕美麗的妃子也曾把笑語歡顏灑落在這裡的庭前廊下。我不知道妃子們如何住宿,但宜芸館是皇后的寢宮不容置疑。徜徉在這座精緻的小小院落,除了整齊對應的四棵樹——兩棵楸樹,兩棵玉蘭,再也沒有其他植物,看不出當時那位女性地位的高貴——隆裕皇后沒有其他任何柔美精緻的遺存,譬如什麼特別的園林小品、藤蘿花架等,沒有,什麼都沒有,房內的陳設也是很常規的擺設。宜芸館內的陳設是這樣的:室內正中安設寶座、地平、五屏照背,落地罩內面南設楠柏木包廂床、香幾、書案、頂櫃、繡墩、案、掛屏、插屏鏡、自鳴鐘等物,幾、案上放置書冊、玉版,東間罩內設佛龕,供銅胎、玉胎佛像、佛經,前有香爐、香盤、歡門幡,配殿道存齋與近西軒內設有楠柏木包廂床、香幾、書桌、如意椅、案、琴桌、冠架、頂櫃、插屏、掛屏、字畫等物。現在我們看到的景象幾乎一如當年。

偶然間,我在東暖閣透過玻璃發現一幅張百熙的字,落款是:臣張百熙敬獻。紙張已經黃舊,散發出歲月老去的氣息。上面有兩句題詩:「玉檻玲瓏紅露重,金爐縹緲紫煙輕。」這齣自金末元初的詩人楊奐的詩句:「玉檻玲瓏紅露重,金爐縹緲翠煙輕。」但楊奐寫這首詩是在金章宗御試的考場上,是《試萬寧宮》裡的詩句。我很好奇張百熙的這幅書法是獻給皇帝的還是給皇后的。當然,最有可能是某日皇帝與臣子把酒,雅興乍起,臣子當場書寫的奉承應景之作。但是,這幅字為何放置於皇后的東暖閣,就不得而知了。想像不出寂寞的皇后是否曾對著這幅書法無聊地玩味,不知道對這樣的文字和張百熙的書法能否欣賞?這兩句裡的「紅露」「紫煙」倒是很應這個寂寞小院子裡的景,尤其是將「翠煙」改成「紫煙」真是透出了皇后的哀愁。

即使遊客吵吵鬧鬧,你還是容易看到宜芸館的寂寞。它與玉瀾堂中間還隔著一個挺大的花園,那個花園也是無趣的,散落著奇石竹子,估計光緒帝也很少光顧。這個花園散發著荒涼之氣,猶如這一對帝後的關係。而宜芸館沒有後院,再往後就是上山了,孤零零不再依靠更多的建築。仰頭望去,就是一方天空以及東南方向露出的德和園的一角,如果說建築很孤獨,那它的女主人更是將一生的孤獨注入了這裡的石木瓦片和頭頂的一方天空。

隆裕皇后的一生真是太孤獨寂寞了。如果是單純的寂寞也就罷了,還有那麼多不如意、壓抑、焦慮。她終生失寵於皇帝,也不見愛於太后,寵妃如珍妃也不把她放在眼裡的,甚至連太監們她也不敢過分粗聲呵斥。在整個宮廷之內她沒有同黨。她始終沒敢將娘家母親接進宮內探望,即使她的父親副統領桂祥(慈禧的親弟弟),也只是到宮內當值時彼此偷偷地看上幾眼。桂祥託人請皇后給家裡一張照片以解親人相思,而隆裕皇后為這件事緊張了很久,偷偷摸摸地請人進宜芸館給她拍了照片。她在經濟上也很窘迫,雖然她是慈禧娘家侄女,但慈禧這個人對娘家並沒什麼特別的關照,娘家也不是頂富裕的,而宮中的財務用度雖然名義上是皇后統領,但除了滿足驕奢的正主子們,皇后並沒有實權。最典型的一個故事是她的親公公也就是光緒帝的父親醇親王過世後,皇后竟然因為錢財上的窘迫,也可能是出於打賞不起奴才這種說不出口的原因,竟然閉門託詞生病「不往」!全世界也難得找到這麼窩囊的皇后吧。

在宜芸館流連,我耳邊傳來的遊客議論幾乎大同小異,無論是導遊還是遊客,眾口一詞地貶損嘲笑這位皇后,說她的醜陋,她的失寵,甚至她的愚笨。這是怎樣一位倒黴的皇后,生前身後都是別人嘴裡的笑話。

其實,年輕時的隆裕皇后不醜,她就是那種瘦高的甚至還比較清秀的老實厚道的滿族姑娘。她的容貌活脫脫地被悲慘的宮廷生活扭曲了。晚年她吸食鴉片,可能是有失眠症的緣故。據說她還喜食瓜子,每晚不磕掉許多瓜子是不睡覺的,所以滿嘴齲齒,齙牙也醜陋地突出來。而她身材比較高瘦,這在今天是眾人喜愛的亭亭玉立,而在崇尚嬌小身材的清朝卻顯得如羊群裡的駱駝,她就不自覺地縮著自己,久而久之成了駝背狀。她也不愚笨,她讀了很多書,甚至後期還讀過歐洲、美國的歷史書。年輕時她也是讀書識禮的,在閨閣年代與光緒是兩小無猜的表姐弟,很是熟識,經常來往,光緒帝一直認為她的聲音是好聽的。可見,年輕時的隆裕(那時她叫靜芬,小名喜子),也是溫柔而好學的,並不是生來就保守愚鈍。

光緒十五年正月二十七日(1889年2月26日)是光緒皇帝與皇后大婚典禮的日子,但就在距離這個日期還剩四十天的深夜,一個雪花紛飛數九寒冬之夜,紫禁城突發大火,燒毀了太和殿前的太和門。太和門被燒真是一件不吉利之事,這意味著新人皇后無門可入皇宮。隆裕的命運似乎應驗了這次大火的昭示,她終其一生沒能走進光緒帝的內心世界。

隆裕皇后與光緒帝生活了差不多十八年,前十年被珍妃排擠,真乃有名無實的皇后。這位皇親國戚高貴出身的女孩被一個禮部官員家的姑娘排擠,真不知道一天到晚除了生氣還有什麼。民間野史以及民國講述晚清歷史的電影作品,大多把光緒帝視為改革維新派,而慈禧太后就是頑固保守反動透頂的代表,所以恨不得「帝派」這邊都是好人,都是被反動派打壓、迫害,幾乎快被捧成為了什麼國家大義凜然獻身的英雄,而「後派」那邊是一群妖魔,禍國殃民。實則有偏頗之處,晚清的歷史包括歷史人物都有其極為複雜的一面,慈禧也有待客觀評價。

事實上,「帝派」這邊珍妃這類後宮女人並無什麼大義可言,其最多的心機不過是爭寵於皇帝的婦人之見,甚至心存覬覦皇后位子的妄想。珍妃不過是一個年輕美貌、喜好新鮮玩意兒也比較好財的女人,並不懂得什麼改革維新,把她美化成光緒改革維新的「同志」也真是文學的創作。她美麗、聰明,也有書畫才能,令人喜愛。庚子事變被人推井謀害,更是令人心痛惋惜。紅顏薄命似乎掩蓋了她性格的另一面——膽大貪婪。歷史記載她幹了不少僭越之事,最典型的是倚仗光緒的恩寵勾結太監賣官鬻爵。比如,為一個叫耿九的人謀取了廣東海關道的肥缺,為魯伯陽謀取了上海道的肥缺,為玉銘謀取四川鹽法道一職等。不管怎麼說,珍妃在這件事上確實有把柄抓在慈禧手上,於是背上了「幹預國政」的罪名。所以,慈禧對她的厭惡與懲罰並不是那些野史小說所說的看不得她與光緒的恩愛。珍妃把自己所受到的懲罰皆歸罪於皇后的嫉妒挑唆,也使光緒對隆裕皇后更加厭惡。珍妃在世時,也是隆裕皇后二十幾歲的大好年華,皇后卻只能容忍得勢跋扈的妃子,而自己過著孤燈冷衾的日子。

在珍妃死後的八年時間裡,隆裕皇后過著相對平靜的生活,而且光緒在最後的日子也是這位棄婦對其不離不棄圍繞照拂。無論是在瀛臺還是在玉瀾堂,她守候了光緒最後的時光,雖說兩人相對無言,光緒已是意興闌珊失去了活力,隆裕總算多少得到了一份安寧平靜的生活。

雖說從西安流亡歸來,光緒已經得以解除維新變法中遭到的軟禁,但他這時候已經是個活死人了,也可以上朝,但無非是扶著太后上來,一副無精打採的樣子。慈禧問:「皇帝這事怎麼定?」便答:「親爸爸做主就是了。」原本就躲在宮廷陰影中的皇后更是銷聲匿跡了一般。當時有一位叫赫德蘭的外國人這樣描述隆裕皇后:

我夫人告訴我:「隆裕皇后長得一點都不好看。她面容和善,常常一副很悲傷的樣子。她稍微有點駝背,瘦骨嶙峋。臉很長,膚色灰黃,牙齒大多是蛀牙。她十分和善,毫無傲慢之舉。我們覲見時向她問候致意,她總是以禮相待,卻從不多說一句話。太后、皇上接見外國使節夫人時,皇后總是在場,但她坐的位置卻與太后、皇上有一點距離。有時候她從外面走進太后、皇上所在的大殿,便站在後面一個不顯眼的地方,侍女站在她左右。在別人不注意的時候,她就會退出大殿或者到其他房中。每到夏天,我們有時候會看見皇后在侍女的陪伴下在宮中漫無目的地散步。她臉上常常帶著和藹安詳的表情,她總是怕打擾別人,也從不插手任何事情。」

她一生大部分的光陰活在陰影之下,這種陰影意味著寂寞與恐懼。無論是珍妃的跋扈,還是慈禧太后的強勢,如果她只是個普通的貴族女子朝廷命婦倒也罷了,命運又毫不客氣地給這個可憐的女子戴上一頂皇后的桂冠,名義上統攝六宮,實則唯唯諾諾裡外受氣,她大概希望自己永遠是一個不在場的人,可以隨時消失在陰影裡吧。

有一類受氣包倒是有強烈的報復心,譬如欺壓下人婢女,因為他的壓抑之痛是要找到出口的,而這位皇后卻始終是個仁慈和善的人,痛苦的生活並未使她遷怒報復,這從她和太監們的關係可以看出。我們從一些清宮回憶錄中可以得知,大多回憶實錄中對隆裕皇后沒有什麼微詞。她對太監大總管李蓮英也是尊重客氣的。慈禧太后病故後,隆裕見到李蓮英是極其緊張的,李蓮英告訴她:「懿旨是皇后升為太后!」她才鬆了口氣,因為她猜想慈禧太后可能會令她殉帝,慈禧自己的兒媳婦阿魯特皇后就是被殉同治帝的。如果李蓮英看著隆裕不順眼,編個慈禧臨終懿旨誰又敢不從呢。慈禧的喪事辦完後,李蓮英把在宮內當差幾十年積攢的珠寶賞賜裝了若干個大捧盒,說是要退休離宮了,不敢讓皇家的寶物流落民間,請隆裕收留下,隆裕自是一番傷感,恩準李蓮英「不降銀」退休(繼續享有奉銀六十兩),回家頤養晚年。

在隆裕的晚年,也就是光緒與慈禧過世後的五年裡,因為清帝年幼,她就是大清朝的最高統治者,雖然其個性柔弱寬和,但時代大潮把她推到風口浪尖,她不得不識時務者為俊傑。好在她並非糊塗之人且秉承退讓之態度,雖然或許是其懦弱本性使其龜縮保全,但在民國建立後,她頂住了死硬派親王們反對清朝拱手讓權的巨大壓力,迅速詔書遜位,「我並不是說我家裡的事,只要天下平安就好」,雖說她秉性柔懦,但這句話還是頗有水平。畢竟,和平的朝代更迭使社會躲過了一次劇烈的動蕩,避免了對百姓的傷害,她也得到後世「女中堯舜」的美譽。隆裕皇太后薨逝後,當時的媒體給予了這位一生委曲求全孤寂憂鬱的女人一個相對客觀正面的評價:「己丑年嫁光緒帝為嫡後,秉性柔懦,失西後歡;尤與光緒感情不洽,抑鬱深宮二十餘年。既無可譽,亦無可譏。惟清廷退位,後力居多,將來共和史中亦不失有價值之人物也。」

或許,這位哀愁的「女中堯舜」在頤和園那個寂寞的宜芸館小院,在一小方天空之下,無數次地漫步思慮,練就了她對世事世人避讓躲閃的態度。時光悠悠,今天,宜芸館只是天天被遊客喧譁吵鬧著,沒人再去關心那曾有的孤怨,人們還要大聲貶損這位可憐的女人,不願意去了解這位皇后走過的艱難一生。她那不甚美麗的面容和她的失意人生永遠也躲不進她渴望的那一片陰影之中。

本文摘自《北京的隱秘角落》,作者陸波。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相關焦點

  • 純元皇后才是真正腹黑,去世前做了一件事,讓宜修終身不得寵愛
    雖然純元皇后並沒有在《甄嬛傳》中真正出場,但她絕對是貫穿全劇的靈魂人物,而後宮中的許多嬪妃能夠得寵都與她有莫大的關係,比如甄嬛就是因為容貌和才情與純元相似,才讓雍正把她當成了替身,而安陵容因為歌喉與純元神似,所以才讓雍正對她青睞有加,不過她們在皇帝心中不過是替代品而已。
  • 《甄嬛傳》第二集華妃給皇后請安的過程,就預示了華妃的悲劇
    華妃的結局讓粉絲心疼,她的悲劇可以給大家一些思考。第二集,嬪妃們給皇后請安。眾嬪妃都到了,只有華妃遲遲不到。這不僅讓皇后心裡不爽,讓眾嬪妃也不爽。華妃仗著是將軍的妹妹,仗著皇上的寵愛,就可以不遵守宮裡的規矩。千等萬等,華妃終於來了。
  • 《清平樂》王凱成渣男貴妃上位,2種不同稱呼,註定皇后悲劇
    《清平樂》王凱成渣男貴妃上位,2種不同稱呼,註定皇后悲劇由王凱、江疏影等主演的宋朝宮廷大劇《清平樂》正在湖南衛視熱播,王凱飾演的宋仁宗以顏值、低音炮獲得了觀眾的喜愛,不過,大家最關心的就是宋仁宗心中摯愛到底是誰。
  • 純元皇后,這樣的姐姐是仁慈?還是偽善
    看過甄嬛傳的人都知道,甄嬛再度回宮後就黑化了,為了報仇陷害皇后宜修,在審問皇后貼身宮人時得知當年純元皇后是被親妹妹宜修害si得,皇帝大怒要廢除宜修,可是你們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宜修要害死親姐姐呢?今天就來跟大家說說這個牽動全局卻沒有一個鏡頭的純元皇后!
  • 如懿傳:純妃一輩子只爭過一次,為啥終生都被皇帝視為心術不正?
    只是,有些人擁有知錯就改的機會、能夠順利鹹魚翻身;而有些人,餘生再怎麼努力、都難逃出這一次錯誤的陰影,即使這個錯誤並不是真的不可原諒。《如懿傳》中的純妃蘇綠筠,一輩子只為自己和孩子「爭」過一次,卻因此而烙上了終身的汙點,多年之後依舊被皇帝嫌棄,甚至因此而賠上了性命。
  • 秦始皇的皇后是誰?為何史書幾乎沒記載?那20多個孩子是誰生的?
    但是在我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后卻是劉邦的妻子呂雉,而秦始皇畢生都沒有冊立過皇后。在所有的史籍資料中都沒有關於秦始皇皇后的記載,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趙姬和嫪毐的事讓秦始皇非常憤怒,還認為這是自己唯一的汙點,於是一輩子不願意冊立皇后。 二、杜絕後宮亂權局面發生 秦始皇經歷了嫪毐之亂後,深知後宮亂權的危害,自秦昭襄王開始,秦國的後宮幹權就沒有停止過。公元前307年,秦武王死於舉鼎力竭,昭襄王繼位。年幼的昭襄王沒有親政的權力,全國都由秦宣太后和她的弟弟穰侯魏冉主持。
  • 悲劇皇后三捧金雞,曾被譽為中國「嘉寶」,憂鬱眼神令人難忘
    我算不上是潘虹的粉絲,但喜歡她的悲劇電影。昨重看《人到中年》,依然同當年一樣被她那雙憂鬱執著的眼神所感動。人到中年的陸文婷,工作時是沉靜堅定的眼神,回到家裡呈現出疲倦不堪的神色,對丈夫和兒女則是一雙溫存憐愛的眼神;病房或手術臺前,神採奕奕,精神振奮。
  • 如懿傳裡的如懿,清朝歷史上的悲劇皇后,真的得到乾隆的愛了嗎?
    她的歷史原型是清朝乾隆帝的第二任皇后,那拉皇后。她的一生簡直就是一個悲劇,因為不管作為排名第三的嫻妃還是成為母儀天下的皇后,她都未曾得到乾隆真正的愛。那拉氏是乾隆還沒有當上皇帝的時候就嫁過去了的,而且一直都是不得寵的。因為乾隆最愛的是他的原配富察氏,乾隆登基後,富察氏自然就成了皇后。但是不久後,富察氏就去世了。
  • 大韓帝國唯一皇后純貞孝皇后的坎坷人生
    大韓帝國唯一皇后純貞孝皇后的坎坷人生文\蕭夢(紅學愛好者蕭夢系頭條號籤約作者,與文史愛好者蕭夢為同一人)這個女人的一生很傳奇,她也是大韓帝國唯一生前就做皇后的女人,她就是朝鮮王朝末代君主純宗李坧的皇后,也是大韓帝國唯一一位生前做過皇后的人,她是純貞孝皇后。
  • 活在廣州一輩子得花130萬,夠不夠?
    評論作者 孫不熟 在穗農民工,若轉變成為廣州市民,一輩子需要花多少錢?廣州市社科院、廣州市農業局為此算了一筆帳:在不包括買房等成本,農民工若要成為市民,僅滿足吃、穿、交通等最低消費,一生中就需要承擔130萬元。
  • 活在茅臺陰影下的五糧液
    某種程度上說,自打從白酒老大的爭奪戰中敗陣下來,五糧液就一直活在茅臺陰影下。茅臺價格的漲跌,也成為了五糧液價格波動的助推器。只有在飛天茅臺零售價格快速上漲的時候,普五的出廠價格才能夠迅速上調;而在飛天茅臺終端價下調的時候,卻要忍受茅臺降價帶來的價格和銷量雙重擠壓。於五糧液而言,這似乎是行業老二躲不過去的宿命。
  • 她是古代皇后中的一個悲劇,曾被帝王金屋藏嬌,然而最終幽禁深宮
    她是中國古代皇后中的一個悲劇。她出身名門,身份高貴,母家一力扶持自己的丈夫上位,丈夫也因此與她有過一段美好的溫存時光,有著「金屋藏嬌」的浪漫傳說。於是,她想到將自己的女兒嫁給太子,做未來的皇后。當時,太子是慄姬的兒子劉榮,也就是漢景帝的長子。然而,劉榮的母親慄姬十分善妒,記恨長公主為了獲得皇帝的親近長年累月的往後宮送入各色各樣的美人,使自己越來越受冷落,所以一口回絕了長公主拋來的橄欖枝。長公主狠狠的被下了面子,也對慄姬懷恨在心,轉而將目光轉移到了有「夢日入懷」而生美談的劉徹。
  • 《壽司之神》:活在父親的陰影下
    但是更讓人尋味的是過於光輝的父親會給兒子帶來怎麼樣的陰影。活在父親的陰影下,很累的。幸而在紀錄片裡,幀一的心態很好,自然而然地覺得他繼承父親的廚藝和餐館是他作為長子的宿命。並沒有體現出負面情緒。這是真的很難得的,因為幀一的父親二郎一心撲在廚藝上,父子間的互動很有限。這樣的情況下能夠保持良好的心態實屬不易。
  • 大宅門:白雅萍的悲劇人生,是她拒絕成長的結果!
    你看白雅萍、白玉婷、白佳莉等等,雖然身在大家族,貴為人人羨慕的千金大小姐,可是命運卻唏噓異常,白玉婷一輩子活在幻想中的愛情不願意走出來,白佳莉一輩子跟母親楊九紅置氣,最後遠走他鄉。而今天小編想說的是白雅萍,白雅萍的人生悲劇是怎麼來的呢?僅僅是時代造成的悲劇嗎?
  • 她是印度最能生育皇后,18年生14子,獨寵一生,活成愛的模樣
    「皇后」的身份在很多人看來,是沒有受到皇帝的寵愛,尤其是在清朝時,幾乎皇后是因為政權才嫁給了皇帝,成為了後宮之主,至於她過得怎麼樣,也是冷暖自知。今天講到這位皇后,是一位最能生育的絕色皇后,18年生14胎,一生被獨寵,活成愛的模樣。
  • 遮天中最悲劇的5位大帝,混沌體,亂古大帝上榜,第1名直接被血祭
    然而,即使是大帝,也有過得很悲劇的,下面我們就來盤點下這些「另類」的大帝。第5名 金烏大帝金烏大帝,是與葉凡同一個時期成為大帝的,然而,生不逢時,金烏大帝證道成證時,正是成仙路半開時,也是葉凡大戰禁區的時期,被迫於葉凡的壓力,金烏大帝被迫參與平定禁區,在往後的餘生中,更是在葉凡的陰影之下,別人家的大帝,一生無敵,傲視宇宙,而金烏大帝,卻一直被葉凡給壓著。
  • 生存智慧:真實比什麼都重要,請記住永遠不要活在身份的限制中
    人生這條路,人要走一輩子,這條路上你會遇到許多形形色色的人和事,但是最終到達終點的還是你孤身一人而已。俗話說,遠途無輕重。怎麼樣才能讓自己這輩子過得無憂無慮,從容輕鬆呢?放過自己,去掉那些遮掩裝飾的模樣,做真實的自己,不要被身份所拖累。
  • 小國的悲哀:13歲當皇后,一生為朝堂所活,最後卻在街頭慘遭蹂躪
    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尹皇后大家可能並不夠熟悉,但是她的一生卻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和歷史意義。同溥儀一樣,這位皇后是幸運的但是同時也是不幸的。幸運的是她成為了整個朝鮮高高在上的皇后,不幸的是她是朝鮮歷史上最後一位皇后。
  • 同治的皇后頂撞慈禧時,為何以「大清門抬進來的皇后」為傲?
    清朝時期有12位皇帝29位皇后,在這29位皇后中,只有4位皇后是從大清門抬進紫禁城的,其他皇后都沒有資格從大清門進宮,而這三位皇后分別是:順治帝的第一任皇后博爾濟吉特氏、康熙帝的孝誠仁皇后赫舍裡氏、同治帝的孝哲毅皇后阿魯特氏、光緒帝的孝定景皇后葉赫那拉氏。
  • 《知否》/盛家的孩子都活在了父親寵妾滅妻的陰影裡
    他們兄弟兩個,以及盛紘的孩子很多年甚至一生,都活在父親寵妾滅妻的陰影之下。盛維大房老太爺年輕時寵愛一個做歌姬的妾,導致大房老太太和盛維過得並不好,多虧了明蘭祖母時常照顧,接濟他們。盛紘有人用一輩子治癒童年,說的就是盛紘吧。只看盛紘對待林小娘三個的態度,就知道他是多麼努力的在治癒自己幼年時的傷痛。盛紘跟林小娘說,自己七歲前,身上沒有一寸皮是好的,自己和母親,都是在夾縫裡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