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中餐廳》的時候,王俊凱用手扒拉著車門,半個身子伸向車窗外,看著哽咽的黃曉明,林大廚,呆呆的秦海璐,還有躲在一角怕離別的楊紫,硬是憋著沒讓眼淚掉下來。
等車開遠了,少年這才開始打開眼淚閘門,泣不成聲。脆弱不在人前袒露,是他一貫以來懂事堅強,大概多年以來也是如此告別父母,早已經成了習慣。
兩年前,王俊凱和李健合作過一首《霧中列車》,當時李健對王俊凱的評價是「聲如其人,純淨溫厚」。大概因為同為處女座,健哥對王俊凱的評價也十分中肯。這首歌當時是作為電影《解憂雜貨店》的宣傳曲,雖然電影不怎麼樣,歌卻意外的好聽。
在歌詞中王俊凱唱的一段歌詞令人印象深刻:
遠方我來了,高樓亮的燈那就是我的星辰遠方再見了,我也曾努力過原諒我無法生起火故鄉再見了,我只能路過原諒我繼續漂泊誰記得霧中的列車就像人海中的我……
而這段歌詞正是這個20歲少年迄今為止,最恰如其分的寫照,也是他少有的袒露心聲的時刻。從11歲成為練習生開始,他的生活就像是坐上直升機,朝著自己也無法控制的方向疾馳。
處女座最大的特徵就是完美主義,作為處女座的王俊凱來說,應對這一切變化的辦法,就是凡事力求完美,盡最大努力做到最好,絕不讓愛他的人失望。
《中餐廳》裡的完美員工
在中餐廳的半個月,王俊凱一直都是大家的完美弟弟,暖心天使。
他樂觀積極,情緒穩定,是整個中餐廳的笑料包。在大家都在後廚忙的焦頭爛額,就連秦海璐都開始沉不住氣吼實習生的時候,王俊凱在後廚不小心燙了手,也要順勢表演一段尬舞,給大家找樂子;
他是楊紫的精神支柱,經常逗她開心。陪楊紫一起喝咖啡放鬆心情,還上演了一段兩人模仿黃曉明的經典「雙簧」;在列印店裡用義大利語的口音說中國話,更讓楊紫笑得直不起腰;
他是店長黃曉明的智囊星,是個勤勤懇懇毫無怨言的「大堂經理」,整個中餐廳分工明確:秦海璐、林大廚負責廚房,實習生後廚幫工,黃曉明負責招待和統籌,楊紫負責收銀。只有王俊凱,後廚備菜端菜,招待攬客,後廚前臺他都遊刃有餘;
開會時,黃曉明強勢分析錯誤的,唯獨王俊凱仗義執言,清醒而理智地分析利弊,提出的建議往往眾人都忍不住下意識地點頭;
到第八期他因為學業即將離開中餐廳,楊紫一度不敢走出大門看他離開的背影,要秦海璐去幫自己送送。而一貫強勢不肯低頭的店長黃曉明,居然在送小凱上車時,破天荒地流露出了大男人的脆弱,哽咽著說:「我真的討厭我自己」,強勢偏執的人表達脆弱的時候,顯得格外戳人。
畢竟,這樣體貼勤勞而又充滿了智慧的小凱弟弟,有誰能捨得他呢?
粉絲眼中的完美偶像
從2010年底成為TF練習生開始,王俊凱已經在這條路上走了九年,而在他的履歷表上,已經有《解憂雜貨店》《我們的少年時代》《小別離》《青雲志》《填坑獵鷹》等數部影視作品,數次登上央視春晚,還是多個國際公益項目代言人。
按道理來說,他是歌手,也是演員,更是從小開始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男團偶像,給無數粉絲捧在手心,奇怪的是,王俊凱的身上卻不見一絲驕縱之氣。
他從小就生的漂亮,唱歌好聽,懂事,孝順,功課好,勤勞,有同理心又謙遜。從一開始,這就是父母和歌迷心中的完美少年。然而完美的背後,是不容行差踏錯的小心翼翼。畢竟高關注度可以帶來金錢,帶來讚美和聲譽,卻是一把雙刃劍,從孩提時就橫在少年的頭上。
完美少年不肯行差踏錯的背後
王俊凱的父親是當地的一個夜班計程車司機,經常見不到面,因為父親每天下午4點就要出車,凌晨2、3點才能回來,剛好和王俊凱上學的時間錯開了。因為常年夜班,他身體也不大好,後來早早開始演藝工作的王俊凱,在自己有能力之後第一時間就果斷不讓父親再去開車了。
每次在訪談中,談起父親已經變白的頭髮,王俊凱都哽咽。這個少年,在其他小孩還在玩具和遊戲裡徜徉的時候,他已經主動把改變父母命運責任扛在了自己肩上。
十八歲成人禮那天,王俊凱媽媽給兒子寫了一封信,被工作人員錄了音在舞臺上放出來:人人都說你很幸運,年少成名,只有媽媽知道你可憐,從來都沒有和同齡人一樣享受童年的快樂,你失去的只有你自己知道,爸媽什麼都幫不到你。
王俊凱在臺上泣不成聲,剪影孤獨而脆弱。高考完以後,王俊凱就再也沒有回家。拍戲、廣告、上節目,演出,日復一日的忙碌,世界各地連軸飛。他的世界再也不是故鄉重慶九龍坡那一方小天地。有一次路過重慶,下飛機已經是凌晨,他卻堅持要冒著雨回去看一眼父母。
每一個離家的少年,都將成為一趟迅疾而勇猛的列車,衝入社會這個濃霧中,孤獨,卻又義無反顧,獨自勇敢地摸索前進。但每個人的成長不都是這樣嗎?長大就是,不管往哪個方向走,都是離開家的路。
原來少年不肯行差踏錯的背後,是無可選擇的懂事與責任心。生在條件不那麼好的家庭究竟意味著什麼呢?是當你尚且是個孩童,卻註定要當一個乖小孩,因為你不得不乖。當你好不容易長大,卻不敢累,更不敢倒下,因為你身後空無一人。
這樣完美的王俊凱,歸來何曾是少年?
他說,成熟不是件好事,成熟的人不一定快樂
離開中餐廳的那一期,大家給王俊凱辦了一場送別宴,席間林大廚問王俊凱和仝卓誰比較大?沒想到得到的回答是仝卓居然比王俊凱大五歲,吃驚不小。
於是林大廚連連稱讚王俊凱性格成熟,王俊凱剛開始嬉笑著回答說:「因為我低調啊!」嬉笑過後,安靜下來,眼神黯淡下去,接著又意味深長地補充了一句:
「成熟不一定好,不一定活得開心,我也不想成熟」。
的確,從心智成熟度上,你很少能把王俊凱的這個少年當成是才剛剛滿20歲。
因為敏感的個性,他總是很輕易的感知到他人的情緒,一眼看出林大廚因為有客人評價菜不好吃而難受,他就主動上前寬慰:「是因為國外的食材不適合,而不是你做的不好吃」,令林大廚瞬間釋然。
他對秦海璐說:「海璐姐一直把我們照顧得很好,但照顧我們並不是你的義務」,讓海璐眼中泛淚。
美國心理學家M.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一書中曾說,承受痛苦是走向成熟的必經之路,任何人不能迴避。沒有哪一個小孩一生下來就是成熟的,被塑造的太過完美,始終是要打碎了以後再去尋找自己,但王俊凱一直都不得不面對這些。
其實,完美從來就是個相對的概念,為了滿足他人的期待,為了滿足自我完美的需求,勢必會犧牲自我。
王俊凱的隊友,TF團隊中的易烊千璽有一回在參加綜藝《親愛的客棧》第二季時,老闆娘劉濤和老公王珂就看出了這個小孩的不快樂:他常常一個人坐著發呆,很少有笑容,悶頭不停地幹活,很少交流,很乖很勤勞,沒有任何怨言,叫人看了格外心疼。
離開的時候,易烊千璽悄悄對編導說:「真不想走,難得可以這麼安靜」,王珂甚至看著他坐船離開的背影哽咽:「他走一輩子這樣的路都有可能,但沒有一般小孩子的那種快樂」。
而另外一位隊友王源,曾經在參加《我是唱作人》節目表演崩潰大哭而上了熱搜。那天的舞臺上,王源演唱了一首直述內心世界的《世界上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開唱前他問臺下的觀眾:「你們覺得舞臺亮嗎?」大家說很亮,王源卻說:「可我看你們很黑」。
這首歌唱盡他少年成名卻鮮為人知的壓抑與孤獨,唱到一半開始控制不住情緒而奔潰大哭。事後不得不道歉:「我太難過了,特別特別難過,有畫面湧上心頭」。
之後不久,王源被拍到在北京室內抽菸,網絡上掀起軒然大波,曾經瘋狂喜愛他的部分粉絲聲色俱厲地宣布脫粉,更多的人直接在網上開罵,直接把他罵上了熱搜。為什麼呢?
除了行為的確違規,是因為一直以來的他的人設過於完美,人們的期待值過高,造成了口碑轟然倒塌。
一個人一生致力於完美,換另一種說法,其實是拼盡全力讓其他人感到滿意。尤其在粉絲經濟的時代,萬眾矚目的期待甚至會塑造明星本身,讓一個明星很多時候不得不掩埋內心真實的性情,成為粉絲眼中理想化的自己。
年少時的楊冪充滿了靈氣,《神鵰俠侶》中的郭襄,《新紅樓夢》中的晴雯,一顰一笑都是戲。而後來的戲或許有短暫的亮點,但大部分的時候,就像當年導演李少紅評價她:「下意識的程序化表演,笑就是哈哈哈,痛苦就哇哇哇,不過腦子,至於後來想過腦子都不知道怎麼過了」。
為什麼楊冪會越來越吝嗇於使用表情呢?當年楊冪在大火以後,因為把住了網感的脈搏,用擅長自黑來完美避開了網絡傷害,還順便拉了一波好感,人們紛紛感嘆她心理上的強大,面對網絡暴力和詆毀甚至到了百毒不侵的地步,於是立住了完美人設。
直到後來在一次採訪中她解釋道,自己早就已經戒掉了情緒。翻回楊冪早期的微博,她會有毫無芥蒂地描述自己的無奈,憂傷,喜怒哀樂,真誠又可愛。到如今,一個為了人設,何嘗不是掉進了粉絲心中完美期待的漩渦,畢竟已經宣稱戒掉了情緒的女演員,直接也就失去了對生命的感知力,又怎麼能演好戲呢?
王俊凱的偶像周杰倫,反而因為隨性,活的更加自我灑脫。不爽了就寫一首歌罵狗仔,愛家人就把外婆爸媽都寫進了歌裡,即使酷愛喝奶茶人到中年發福被粉絲奚落,也無所謂的宣稱:「奶茶還是要喝的。」
人們為什麼鍾愛一個這樣的偶像?因為光環,因為才華,也因為他勇於去掉外面的枷鎖,剩下的都是最真實的血和肉:我並不完美,但我是周杰倫。
完美的出路究竟在哪裡
其實,完美從來就是個相對的概念,為了滿足他人嚴重的期待,為了滿足自我完美的需求,勢必會犧牲自我。
那麼,究竟怎麼才能走出完美的枷鎖,去追求真正的自我呢?
我們從另一個過來人來尋找一些答案——和王俊凱經歷高度相似的,曾經的國民偶像、另一個從乖小孩成長起來的男明星——蘇有朋。《中餐廳》第二季,蘇有朋有作為常駐嘉賓,每天的「元氣滿滿」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
而第三季的最近一期,他又再次回到中餐廳做客,同樣也是深受歡迎和期待。
蘇有朋15歲出道,和吳奇隆、陳志朋組成「小虎隊」,短短幾年,他們在亞洲的熱度甚至超過了麥可傑克遜和披頭四。同時蘇有朋以全校第一的成績,考上臺灣排名第一的中學,一直以來他都是無數歌迷心中的「乖乖虎」,好學生,又加上外形帥氣可愛,唱跳俱佳,簡直就是完美少年的代言人。
但也正是因為這樣,無形中給蘇有朋背負了巨大的壓力,尤其在考大學這件事上面,他在自己的書中曾經寫道:「如果我沒考好,路上帶小孩的媽媽們就會指著我跟他們的孩子說,你看那是只會玩不會念書的乖乖虎。」
這種外界對他完美形象的期待,最終在大三宣布休學的時候徹底壓垮了他。因為不喜歡專業所以選擇了退學,原本以為只是個人選擇,卻早來慘絕人寰的一片罵聲。他的事業也隨之停擺,跌入谷底。
但他沒有妥協,繼續選擇做真實的自己,重新學習演技,直到《還珠格格》重新把他拉入觀眾的視野,他開始乘勝追擊,甚至在所有人不看好的情況下,退居幕後,做起了自己喜歡的導演,創作出叫好叫座的《左耳》《嫌疑人X的獻身》,令人刮目相看。
有一期的《中餐廳》中,就連楊紫都遺憾地表示,自己曾經面試《左耳》卻被淘汰,蘇有朋微博上搞笑地回到:右腳現在安排起來。盡顯高情商。
納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在《反脆弱》一書中說,不可能存在完美的強韌性,我們需要一個能夠不斷利用隨機事件、衝擊、壓力和波動實現自我再生的機制。在這一點上,蘇有朋無疑是聰明的,一樣在年輕的時候就走入巔峰,也曾跌入危險的谷底,卻依然沒讓自己掉入完美的漩渦之中。
就像他所說:「過去的帽子已經框不住我,沒有人再叫我小乖了,我過了那個被束縛的時候了」。摒棄外界的聲音,不斷更換賽道,不斷超越自己,這也正是他人到中年,卻依然快樂向上的原因吧!
其實我們每一個人又何嘗不是這樣呢?過分在意外界的看法和評價,用社會的成功標準去要求和衡量自己的人生,質疑自己的存在價值,漸漸模糊掉真實的自我。
明明不喜歡眼下的工作,卻因為父母親戚覺得體面而苦苦堅持;明明不喜歡某個人,卻因為所謂的年紀大了,草草地走進一段婚姻。這一切只為了他人口中的「穩定」。但其實呢?外界口中的評價、猜測、中傷,最終都難以替代生活本身。幸福與快樂與否只有自己知道。
人生這趟列車這樣漫長,走走停停,上車下車,充滿了無數種未知的變數。但說到底,我們終其一生都在不斷成長,直到成長為真正的自己,而不是成為他人眼中的完美。
文/李綠毛。持續更新文娛往事系列,深度娛評,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