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佛教對素食問題的看法

2020-12-17 騰訊網

文/星雲大師

佛教對「素食問題」的看法1

佛教對素食問題的看法

肉食普遍被認為是富裕生活的食物,因此,生活貧困的地區,往往逢年過節時才能吃到肉。但是時代走到今日,社會發展迅速,天天如同過年,於是有愈來愈多人在飲食上,不再以飽足為目的,更多時候是以自然、健康、營養為取向,所以也造就了素食成為二十一世紀的飲食新潮流。

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應美國洛杉磯西來大學邀請,自二零零五年十月五日起為期五天,主持「當代社會問題探討」座談會。順應素食風的興起,大師於十月八日,特別以「佛教對『素食問題』的看法」作為主題探討。座談會一開始,大師開宗明義說:「『素食』在中國是葷食的對稱;在日本,稱為『精進料理』;在西方國家,叫做『健康食物』,從不同國家對『素食』名稱的詮釋,即可看得出素食對現代人來說,是有利身心的飲食觀念。」

圖/取自網路

一般人經常會將佛教與素食畫上等號。對於學佛是否一定要吃素的疑問,大師開示:「學佛不一定要吃素,但是吃素確實比較接近道德,也可增加慈悲心、柔軟心、耐力。」並表示:「素食是一種生活習慣,吃素的重點並不在於吃菜或吃肉,擁有『素心』,心能清淨、慈悲才是最重要。」

很多人對素食及素食者充滿好奇,也很想嘗試吃素,但是不知如何入門,大師特別針對一般人對素食的疑問作了詳盡的解答。內容包括:為什麼要吃素?為何素食者不能吃動物,卻可以吃植物?素食者可以食用五辛、雞蛋、牛奶嗎?何謂清淨素食?素食有什麼好處?對素雞、素鴨的看法?佛教對殺生如何取其輕重?何謂殺業?吃素應該注意哪些觀念與習慣?

最後,大師並將幾十年來素食烹飪的經驗與大眾分享,聽眾驚訝大師不但能說法,對如何作素菜更有深入研究和獨到的作法。以下是當天的座談實況紀錄。

圖說:壩上風光。圖/人間社記者普存

問:近年來由於大師積極弘揚「人間佛教」,現在信仰佛教的人口不斷增加。談到「信仰佛教」,很多人會聯想到「吃素」的問題,請問大師,佛教徒一定要吃素嗎?佛教提倡「素食」的意義為何?請大師開示。

答:許多人把素食視為信仰佛教的指標。其實,佛教最早從印度傳入中國時,並沒有規定僧人不許食肉。《大般涅槃經》裡,佛陀言:「食肉者,斷大慈種。」於是後人為了實踐慈悲精神,而倡導吃素。一直到了南朝,梁武帝出於悲心,制定〈斷酒肉文〉,提倡僧伽全麵食素,並鼓勵在家信眾學習,自此,佛教與素食的關係才更加密切。

素食之所以能流傳是受到中國儒家思想的影響;儒家主張仁愛、提倡孝道,孟子說:「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所以君子遠庖廚。」此外,父母過世服喪期間,子女布衣蔬食,禁斷酒肉;甚至遇上重大祭典時,人們也要齋戒沐浴,以示對神祇的敬畏。佛教傳入中國之後,「戒殺放生」的觀念與儒家「仁愛」思想結合,也使得素食風氣更加興盛。

圖/取自網路

佛陀時代,出家弟子過的是託缽乞食的生活,不揀別託缽的對象,也沒有飲食上的禁忌。現在的南亞、中南半島一帶如斯裡蘭卡、泰國、緬甸等南傳佛教國家,仍恪守原始佛教託缽乞食的制度,信徒供養什麼就吃什麼,豈能選擇吃葷或吃素?西藏地區由於地處嚴寒,蔬菜無法生長,喇嘛們平日也都以牛羊作為主食,更不可能選擇素食,否則生命無法維持,又如何修行學道呢?現在的日本,佛教雖然很普遍,但是寺廟並不崇尚素食;禪門裡有名的六祖惠能大師在獵人群裡,吃的也是肉邊菜。所以,學佛的目的不是只為了吃素,真正的學佛,「吃」並不是重要的問題,心意清淨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滿口的慈悲、仁愛,心裡卻充滿著貪、瞋、邪見,就是終日吃素也違背良心啊!

素食重在素心

記得30多年前,素食並不普遍,在近十個鐘頭的南北交通往返途中,用餐成了重要的問題,因此我在臺灣彰化建了福山寺,方便往來的信徒吃飯。如今素食已逐漸成為趨勢,就全世界來說,不僅中國佛教徒吃素,有許多非佛教徒的神父、牧師也吃素。尤其近年來西方社會吃素的人愈來愈多,不一定都與宗教信仰有關,大部分是基於衛生、健康習慣的理由而選擇吃素。

在印度,所有鐵路餐廳都有提供素食;在美國,披薩、漢堡原本以肉餡為主材料,現在也有素食材料;臺灣更是到處都可以見到素食餐館。為了回饋十方大眾的成就,佛光山在全球各道場設立「滴水坊」(取「滴水之恩,湧泉以報」之意),並與美術館、書局結合,除了提供素食餐點,更充實信眾的心靈世界,也獲得廣大迴響。舉凡這些現象,都可以說明素食對人類具有很大的影響力。

圖/取自網路

吃葷、吃素是個人的生活習慣,有的人以葷食為主,有的人以素食為主,有的人葷、素不計,但是基於「不斷大悲種」的理念,佛教勸人不要殺生,即是為實踐佛陀的慈悲精神。明朝陶周望有首詩說:「一指納沸湯,渾身驚欲裂。一針刺己肉,遍體如刀割。魚死向人哀,雞死臨刀泣,哀泣各分明,聽者自不識。」生命很可貴,「山珍海味」是多少生命的犧牲,如果讓它們安全地生存下去,不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嗎?我們何必為了自己的口腹之慾而讓動物受苦呢?更何況吃飯,也不一定要珍饈美味,所謂「一杯清和茶,勝喝瓊玉漿;一口菜根香,勝嚼酒肉飯」,即使是青菜蘿蔔也能飽腹啊!

學佛之後若能吃素當然最好,倘若因為家庭、工作環境等等因素不能吃素,可以選擇初一、十五或六齋日吃素,或是選擇肉邊菜、三淨肉。無論是葷食或是素食,最重要的是要帶著一種感恩心、慚愧心來吃。想想,牛一生辛苦地為人類耕田、拉車,甚至死了之後,它的皮、肉還被拿來利用,它如此的把一生都奉獻給人類,難道我們連一點慚愧、感恩的心都沒有嗎?為了自己的貪慾而拆散別人的骨肉已經很殘忍,有的人還說我要吃猴腦、活魚二十吃、三十吃,不斷在吃的方法上面研究,似乎有些過分。

有很多人顧忌皈依之後是不是就要吃素,其實,皈依三寶是信仰的問題,素食是生活的習慣、生活的觀念,是道德上的問題。佛教提倡素食,用意是讓發心信佛、學佛的人都能夠擁有「素心」;心地清淨、善良、簡樸才是最重要。(待續)

圖/取自網路

相關焦點

  • 星雲大師:素食的種種問題
    文/星雲大師佛教對「素食問題」的看法6素食的種種問題問:佛教準許殺生嗎?例如,用小動物做實驗,也是殺生嗎?農夫可以使用農藥除蟲嗎?漁夫可以學佛嗎?當時我心裡想,佛教不捨棄任何一個眾生,這裡的人雖然以捕魚為業,但是如果我們不能給予幫助,那麼,佛教不就捨棄他們了嗎?為了生計而捕魚,縱使有殺生的行為,沒有殺生的瞋恨心,還是很好啊!人間佛教是以人為本的佛教,人總要生存,好比有時候老虎吃羚羊、獅子吃斑馬,那也是為了生存。所以,要求人間完全像天堂、佛國淨土,恐怕很難,只能要求少殺,儘量仁慈。
  • 星雲大師:如何是清淨的素食?
    文/星雲大師 佛教對「素食問題」的看法3 如何是清淨的素食? 問:素食者也有好多的分別,如吃早齋、六齋日、肉邊菜、三淨肉等,怎樣才叫清淨的素食呢? 答:人生在世,最重要的問題就是生存問題,而想要活命,最要緊的就是「吃」。
  • 周一請吃素:星雲大師關於素食的六個精彩問答
    星雲大師(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原標題]星雲大師關於素食的六個精彩問答 臺灣佛光山星雲大師在「人間衛視」,接受知名主播李晶玉訪問,分享飲食的習慣與觀念。 問:現在素食似乎已經慢慢變成一種流行文化,其涵蓋範圍除了中華文化圈,也延伸到歐美國家。能不能請大師談一下素食文化? 答:現在舉世流行素食文化,很多人藉助素食來保健、美容。根據醫學研究,素食有益身體健康,而且可以培養耐力,養成溫和的性格。一些吃素食的老和尚,他們每天早起到晚,整天莫不精神奕奕,究竟原因何在?
  • 星雲大師:關於素食的十個問題|學佛|出家人|信佛|釋迦牟尼佛|佛教...
    關於佛教對吃葷、吃素的看法,我僅提出十個問題,來做一些介紹,供大家參考:  慈慧法師問:第一個問題,信佛、學佛是不是一定要吃素呢?  星雲大師:對於這個問題,我先做一個原則性的回答:信佛、學佛不一定要吃素!
  • 臺灣佛光山夜聆星雲大師幽默話「人間佛教」(圖)
    2015兩岸筆會的70多位中國大陸、臺灣、香港、澳門的作家、書法家、畫家、攝影家在臺灣佛教名山佛光山會面座談,交流佛教與文化及星雲大師所倡導的人間佛教。星雲大師表示,兩岸佛教界要為中華文化的復興助力。 楊旭 攝    5月7日晚,星雲大師與參加2015兩岸筆會的70多位中國大陸、臺灣、香港、澳門的作家、書法家、畫家、攝影家在臺灣佛教名山佛光山會面座談,交流佛教與文化及星雲大師所倡導的人間佛教。
  • 星雲大師參觀山東博物館汶上佛教文物展
    星雲大師一行參觀山東博物館汶上佛教文物展(圖片來源:資料圖)星雲大師與山東博物館人員合影(圖片來源:資料圖)2014年6月8日上午九時許,星雲大師來到山東博物館,觀看了由山東博物館和汶上縣人民政府聯合舉辦的「盛世佛光——汶上寶相寺塔地宮出土佛教文物展
  • 星雲大師:吃素就吃素 不要做成素雞素鴨
    文/星雲大師 問:既然是吃素,就不吃雞鴨,可是素菜裡,卻有許多做成雞鴨的形狀,取的名稱當中,還帶有雞鴨,這樣合理嗎? 答:這是見仁見智的問題。
  • 星雲大師生平
    大師著作等身,撰有《釋迦牟尼佛傳》、《星雲大師講演集》、《佛教叢書》、《佛光教科書》、《往事百語》、《佛光祈願文》、《迷悟之間》、《當代人心思潮》、《人間佛教系列》、《人間佛教語錄》等,並翻譯成英、日、德、法、西、韓、泰、葡等十餘種語言,流通世界各地。
  • 星雲大師:信佛要吃素嗎?
    文/星雲大師 許多人認為皈依三寶一定要吃素,因而視學佛為畏途,遲遲不敢走入佛教之門。其實,佛陀時代,出家弟子過著託缽乞食的生活,不揀別缽內的飲食,沒有精粗、葷素的分別和禁忌。
  • 星雲大師:吃素長養慈悲心
    文/星雲大師 佛教對「素食問題」的看法2 吃素長養慈悲心 問:生物學家為生命所下的定義是
  • 星雲大師一筆字價值分析
    近年來,隨著星雲大師一筆在全球範圍內的「一筆字巡迴展覽」,一筆字在世界範圍內獲得了空間的文化影響力,贏得了無數藏家的熱愛,尤其是佛教愛好者的熱捧,其中不乏專業機構和世界級收藏家,價格也逐年走高。雅霖美術館對大師一筆字也做了比較深入的研究,最後得出結論,大師的作品未來的升值價值非常大,主要原因有幾點:1 數量稀缺星雲大師的作品數量有限,對於全球幾億佛教信眾群體來說,都具有非同尋常的吸引力,作品數量遠遠無法滿足需求。
  • 星雲大師年終開示
    人間社記者莊佳穎攝歲末年終聆聽星雲大師的現場開示,多麼難遭難遇!2015年12月31日星雲大師法駕佛光山南屏別院,為參加彌陀佛七法會的千餘名信眾帶來一場法的盛宴。 星雲大師談到63年前,他到高雄倡導念佛、講經,當時中正路兩旁都是水田,只有七賢三路及五福四路有商店。
  • 星雲大師:趙樸老字有禪味,於右老鬍鬚很長
    11月2日下午,星雲大師在位於北京通州的滴水坊接受《百年巨匠》攝製組採訪時說。在一個小時的節目錄製中,年近九旬的星雲大師精神奕奕,侃侃而談,回憶了自己與趙樸初、于右任先生的交往,談到對他們書法的認識,並闡述了「人間佛教」的理念。  1989年,時任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得知星雲大師有意訪問大陸,發出邀請誠意促成,星雲大師首次率領500多人的國際佛教促進會到大陸訪問。
  • 是她,把星雲大師的素菜館帶到CBD來
    藏身在廣州大劇院角樓裡的這家素食館,和其他家相比有些不同,她的存在,是要弘揚星雲大師「給人歡喜、給人信心、給人方便、給人希望」的精神。滴水坊,這一滴來自臺灣佛光山的水,落在CBD的繁華深處,泛起陣陣漣漪。把這滴水帶到廣州來的人,叫任海鷹。她是滴水坊素食餐廳負責人,也是《僑時代》雜誌社總編輯。
  • 星雲大師:用觀念當武器 打一場未來勝仗
    星雲大師:用觀念當武器打一場未來勝仗(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 星雲大師談信仰決定未來(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 鳳凰網華人佛教訊:「戰場不在外面,而在自身。」星雲大師指出,依佛教說法,目前人類世界正處「鬥爭堅固」時期,因此戰爭殺戮不止,人類飽受痛苦,為了消解世間爭執,人類要拿出「戰鬥精神」,向自己發起大鬥爭,透過10場戰鬥,努力成為人生贏家。 與天爭高 與地爭平 星雲大師表示,人類6尺之軀,鬥不過天,但可以透過修養,讓自己的人格道德比天高,提升佛性,便可超越天際。
  • 星雲大師:教育的意義
    圖/方添德 文/星雲大師 曾國藩說:「以言誨人,是以善教人;以德薰人,是以善養人。」這可以說就是教育。教育是承襲前人智慧,從中獲得啟發;教育是長養自己的德行,從自我改變到淨化社會人心風氣;教育是讓人增加知識,發展心理智慧;教育是增加生活常識,體認世界文化。
  • 星雲大師:「福報」只取不存終會透支
    鳳凰衛視5月18日《皇牌大放送》,以下為文字實錄:解說:大地、海洋、能源、空氣、就是佛教所講的「地、水、火、風」,億萬年來,維繫著生物與地球之間的生態平衡。星雲大師:地、水、火、風,在佛教的重要的名詞裡面就叫「四大種」,宇宙萬有包括地球、人身無論什麼一花一草都是這個四大組成。
  • 星雲大師:如何正確看待殺業
    文/星雲大師 佛教對「素食問題」的看法7 如何正確看待殺業 問:佛教講因果報應,有人說我們吃豬
  • 惜福是佛教中最細微也是最重要的,星雲法師告訴我們如何惜福
    惜福是所有的學佛、信佛之人應該注意的問題。可能有人會問,什麼叫惜福?「惜」就是愛惜,「福」就是福氣,惜福從字面意義上理解就是要我們愛惜自己的福氣,珍惜的自己福氣,不要讓福氣變成空氣,從你身邊悄悄溜走。在星雲大師五歲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七歲的他開始練習寫字,但年少無知的他用整張紙胡亂瞎寫,被母親嚴厲呵斥,告訴他父親在世的時候就連一點紙條都不會隨便扔掉。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家庭教育,星雲大師時刻提醒自己要惜福,直到出家之後也一直保持著這樣的習慣。星雲大師的穿戴基本都是出家之前或初出家時置辦的。
  • 佛光山開山宗長星雲大師到雲居山真如禪寺參禮
    星雲大師在雲居山真如禪寺大雄寶殿內拈香合影留念 佛教在線江西訊 2011年5月26日,佛光山開山宗長星雲大師一行到江西永修縣雲居山真如禪寺參禮,受到真如禪寺方丈純聞法師及僧信二眾的熱情迎接。星雲大師說,辦學最重要的是師資,未來應積極尋找優秀老師,隨後並題一筆字「雲居山國際禪修院」及「宗祖之光」贈予純聞法師。 隨後,星雲大師應邀為僧信二眾開示。星雲大師在開示中勉勵在座僧眾,佛陀建立六和僧團,「和尚」即是「以和為尚」,要以六和──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戒和同住、見和同解、利和同均為修持行道的方向,做好出家人。